佛弟子文库

佛说大乘菩萨藏正法经卷第四

繁体字  大/小字体  选护眼色

佛说大乘菩萨藏正法经卷第四

译经三藏朝散大夫试光禄卿光梵大师赐紫沙门臣惟净等奉 诏译
长者贤护品第一之四

复次,佛告诸长者言:「一切法无观无不观。何以故?离生住灭故。一切法无转无作,离心意识故。一切法系属于缘,自性无力故。

「又诸长者!眼者四大所造,无常无强而不究竟,无坚无力速朽之法,斯不可信。多苦多恼众病所集,是故诸长者!眼无依止亦无造作,耳鼻舌身意亦复如是。四大所造,无常无强而不究竟,无坚无力、速朽之法,斯不可信。多苦多恼众病所集,是故诸长者!意无依止亦无造作。诸长者!是等诸法应如是学,此眼如聚沫,不可撮摩;眼如浮泡,不得久立;眼如阳焰,从业烦恼渴爱所生;眼如芭蕉,自体无实;眼如幻化,从颠倒起;眼如梦寐,为虚妄见;眼如其响,系属于缘;眼如影像,由业对现;眼如浮云,刹那离相;眼如电光,须臾变灭;此眼无主为如地,此眼无我为如水,此眼无众生为如火,此眼无寿为如风,此眼无人犹如虚空;此眼不实,四大为家;此眼性空,离我我所;此眼无知,如草木瓦砾;此眼无作,风力所转;此眼为空,不净充满;此眼虚伪,虽复治事莹饰,终归散灭;此眼如丘井,为老所逼;此眼毕竟无边际处,后当归死。诸长者!汝等当知,眼既如是,耳鼻舌身意其义亦然,总略乃至彼一切法应如是知。诸愚夫异生,于彼一切所欲法中而生爱着,谓眼、耳、鼻、舌、身、意,色、声、香、味、触、法。

「又复于彼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眼界、色界、眼识界,乃至意界、法界、意识界,地界、水界、火界、风界、空界、识界,此等法中所欲爱着,乃至一切有为无为名相法中所欲爱着。是故诸长者!汝等当于所欲法中勿生爱着,谓妻子舍宅财宝等法勿生贪取,当发净信舍家出家。得出家已不生乐欲,无乐欲故圆具净戒,修持清净波罗提木叉之法,圆满洁白法式仪范,乃至小罪犹怀大惧。诸长者!若如是学即得戒蕴具足。戒具足故,眼耳鼻舌身意、色声香味触法而无所取。

「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而无所取,眼界、色界、眼识界,乃至意界、法界、意识界而无所取。

「地界、水界、火界、风界、空界、识界而无所取。总略而言,彼一切法都无所取。以无取故即无减失。何法无减失?谓眼、耳、鼻、舌、身、意,色、声、香、味、触法无减失。

「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无减失。

「眼界、色界、眼识界,乃至意界、法界、意识界无减失。

「地界、水界、火界、风界、空界、识界无减失。此等诸法若无减失,即无染污。无染污故,即速得轻安。何法轻安?谓无所见。若无所见,即一切所向无有少法而作障碍。若无障碍,即自无所害、他无所害,自他无所害。由无害故,心无所坏,即能趣入彼无余依清净涅盘。

「又诸长者!所言入者,何所入邪?谓非眼所入,非耳鼻舌身意所入。又诸长者!若执眼从缘成,此即着我我所,离于涅盘。云何离涅盘?谓贪故离涅盘、瞋故离涅盘、痴故离涅盘、无智故离涅盘。诸长者!无智者不离过去、不离未来、不离现在,决定无智、离智所生。何名为智?所谓尽智。何名尽智?谓即过去无尽智、未来无尽智、现在无尽智。缘法无智离智所生。彼无智离智,即眼从缘离智所生。眼者无我,若无我即无取,若无取即无舍,若无舍即解脱。云何解脱?谓我执解脱、众生执解脱、寿者执解脱、人执解脱、断常执解脱、一切执解脱、分别执解脱。彼无分别已,即无能分别、所分别。法无分别亦不离分别。云何无分别?谓我我所俱无分别。若我无分别即无取舍,若无取舍即所入解脱。若法离系、若法非离系,皆得出离。何所离邪?谓离一切苦。诸长者!当求如是出离之法。然于是中无法可取。何以故?若有所取即生怖畏。」

尔时世尊欲重宣明如是等义,说伽陀曰:

「以取法故即生怖,  由怖当堕恶趣中,
 若见如是怖起因,  识法有故而生取。
 若能如理观正道,  慧光明见破诸暗,
 见故即得胜慧明,  当知异性无所得。
 应当审观诸空处,  运动虚假而不实,
 此中勿作安乐门,  渴爱虚诳世间故。
 如实了知于空法,  知诸法空皆无实,
 我得安乐离忧门,  亦得无动最上乐。
 若能如是正了知,  即知一切法皆空,
 由斯解脱诸苦因,  是故诤讼无所立。
 因诸所欲生执着,  执故而生诸娆恼,
 执者即是取之名,  因取故生于三有。
 有故有生即轮转,  三有止息即不生,
 老病死法亦随无,  毕竟不受无常苦。
 当知无欲即无取,  以无取故无三有,
 有若止息即无生,  老病死苦皆不受。
 是故汝等诸长者,  同发舍离取着心,
 弃诸眷属所爱因,  速当圆具苾刍相。
 知识财利诸所欲,  应当互生于喜足,
 随处谦恭起下心,  所向为他增善利。
 勿起意谓自守戒,  勿观他为破戒者,
 于其戒相持犯中,  勿非毁他为犯者。
 譬如野鹿投绳网,  当知彼为自损害,
 魔索缚心害亦然,  毁他生害亦如是。
 愚人生诸损害意,  自赞毁他深为咎,
 毁戒尚息于谤言,  何况梵行持戒者。
 具学仙众勇智者,  常修远离寂静行,
 弃舍身命无爱心,  勤求解脱寂静法。
 诸外道辈及典章,  无利根本皆远离,
 爱乐甚深正法门,  彼法宣说真空理。
 心根本处此当知,  所谓内外十二处,
 从彼生起诸业因,  业久住处谓思法。
 眼根色境二种缘,  眼识生缘为三事,
 若不和合破散时,  如无薪火义如是。
 如是所生一切法,  互相和合故有生,
 作者受者二俱无,  正道常现诸所作。
 内外诸法所成身,  是中应知我空法,
 愚人颠倒执着心,  于我我所不知故。
 眼内无法而可有,  于外亦复无所得,
 无我无作寿者无,  应知诸法亦如是。
 非眼遍思欲解脱,  耳鼻舌身意亦然,
 色等无转无作门,  当观诸法亦如是。
 如大海水起聚时,  暂生泡沫而无实,
 谛观眼等亦复然,  无坚无力如泡沫。
 五蕴自性假和合,  如彼聚沫无坚力,
 解脱一切娆恼门,  及彼生老等忧恼。
 汝于我教出家已,  了知一切法如幻,
 不虚受彼信施心,  复能普供十方佛。」

尔时五百长者闻佛宣说甚深正法,即于如是中路方处远尘离垢得法眼净。譬如白衣不杂尘黑易受染色,此五百长者于是方处远离尘垢法眼清净,亦复如是。

尔时世尊复为五百长者宣说法要示教利喜。佛言:「诸长者!眼极炽焰。云何炽焰!谓贪火、瞋火、痴火炽焰,生老病死忧悲苦恼等火炽焰,我说此法自受苦恼。耳鼻舌身意炽焰亦然。云何炽焰?谓贪火、瞋火、痴火炽焰,生老病死忧悲苦恼等火炽焰,我说此法自受苦恼。色尘炽焰。云何炽焰?谓贪火、瞋火、痴火炽焰,声香味触法尘诸火炽焰,亦复如是。

「又诸长者!色蕴炽焰。云何炽焰?谓贪火、瞋火、痴火炽焰。受蕴、想蕴、行蕴、识蕴诸火炽焰,亦复如是。十八界法,其义亦然。

「又诸长者!地界炽焰。谓贪火、瞋火、痴火炽焰。水界、火界、风界、空界、识界炽焰,亦复如是。谓贪火、瞋火、痴火炽焰,生老病死忧悲苦恼炽焰亦然,我说此法自受苦恼。

「复次长者!眼无所取,应如是学,耳鼻舌身意亦无所取;色无所取,声香味触法亦无所取,应如是学。

「又诸长者!色蕴无所取,受蕴、想蕴、行蕴、识蕴,及十八界,皆无所取,应如是学。又诸长者!地界无所取,水界、火界、风界、空界、识界亦无所取,应如是学。

「又诸长者!此界无所取、他界无所取,应如是学。

「复次诸长者!若眼、耳、鼻、舌、身、意无所取故,即无依止。色、声、香、味、触、法无所取故,即于诸处中得无依止。

「又诸长者!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及十八界,无所取故,即于蕴界中得无依止。

「又诸长者!地界、水界、火界、风界、空界、识界无所取故,即于六界中得无依止。又诸长者!此界、他界无所取故,即于一切世界之中得无依止。

「又诸长者!若一切法无所取故,即于一切法中得无依止。诸长者!一切法无所得亦非无得,若能了知无得非无得,即能解脱生老病死忧悲苦恼,我说此为解脱诸苦。」

尔时世尊欲重宣明如是等义,说伽陀曰:

「此诸世间极炽焰,  生死二火镇烧然,
 无救娆恼诸愚夫,  唯圣道法常不灭。
 何法世间作光明?  有佛如来今出现,
 刹那善观正道门,  发起精进常坚固。
 当观诸法无依止,  慧光明见破诸暗,
 见故即得胜慧明,  应知异性无所得。
 若能观察无依止,  了知一切法皆空,
 如是了知空法门,  菩提心空无所有。
 当知贪瞋痴等法,  此三炽焰极勐恶,
 世间寿命普烧然,  久处睡眠愚不觉。
 所有生老及病死,  忧悲苦恼常逼迫,
 当知娆恼诸世间,  彼一切法无依止。」

尔时五百长者闻佛所说如是正法,心开意解,前白佛言:「世尊!我等今者快得善利!于佛法中净信出家!复于佛所圆具净戒。」

尔时佛言:「善来诸苾刍。」即时诸长者须发自落、袈裟着身,成苾刍相。

尔时世尊说伽陀曰:

「汝等受持袈裟衣,  须发自落皆清净,
 执持应器善相圆,  一切皆成阿罗汉。
 既证果已依师法,  各说清净嗢陀南,
 于诸天人大众前,  圆满清净苾刍相。
 往昔曾于诸佛所,  皆修广大布施行,
 一呼善来欢喜生,  处处广修诸善法。
 今得见我出世间,  发清净心复增胜,
 由彼增胜清净心,  听说最上清净法。
 闻佛语已证圣果,  远离我见诸执着,
 现前空法悟圆成,  我生已尽皆解脱。」

佛说大乘菩萨藏正法经卷第四

 

上篇:佛说大乘菩萨藏正法经

下篇:佛说胞胎经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佛经咒语文章列表
大藏经·宝积部目录

唯识三十论颂

唯识三十论颂 世亲菩萨造 大唐三藏法师玄奘 奉诏译 护...

【注音版】十善业道经

十善业道经...

佛说阿弥陀三耶三佛萨楼佛檀过度人道经

佛说阿弥陀三耶三佛萨楼佛檀过度人道经卷上 佛在罗阅...

【注音版】十小咒

十小咒...

郁迦罗越问菩萨行经

郁迦罗越问菩萨行经 西晋月支国三藏竺法护译 上士品第...

得无垢女经

得无垢女经(一名论义辩才法门) 元魏婆罗门瞿昙般若流...

毗耶娑问经

毗耶娑问经翻译之记 菩萨方便摄化众生,必以大悲引邪...

阿弥陀佛说咒

阿弥陀佛说咒 那(上)谟菩(上)陀夜(药可反,下同)那谟...

华严经问答

华严经问答上卷 沙门法藏撰 问。三乘事理。普法事理云...

宝星陀罗尼经

宝星经序 唐释法琳撰 《宝星经》梵本三千余偈。如来初...

劝修净土切要

重刻净土切要序 今夫苦乐纵横。一灵万变。升沉往返。...

十二缘生祥瑞经

十二缘生祥瑞经卷上 西天译经三藏朝散大夫试鸿胪少卿...

【注音版】佛说十号经

佛说十号经...

毗尼日用切要

毗尼日用切要 宝华山弘戒比丘 读体 汇集 早觉 (经律...

修习止观坐禅法要

天台止观有四本:一曰《圆顿止观》,大师于荆州玉泉寺...

文殊师利问菩萨署经

文殊师利问菩萨署经 后汉月氏三藏支娄迦谶译 舍利弗前...

佛说不自守意经

佛说不自守意经 吴月支优婆塞支谦译 闻如是: 一时,...

有五种心态,决定五种果报

同样的修行者,有五种的心态,决定你五种的果报: 第一...

应如何扩大自己的心量

问: 如果觉得自己心量狭小,没办法生起大悲心,应该...

不必另择一所,家庭便是道场

劝人念佛修行,固为第一功德。然下而妻子兄弟,上而父...

恶口嘲笑别人的果报

佛陀在世时有位达格罗比丘,他平时住在尸陀林,以死人...

如何辨别自己的皈依是否如法

皈依是入佛法门的第一步。《优婆塞戒经》说:若男若女...

五种不净的说法

我们很多同修都喜欢给人讲说佛法,宣传佛法,介绍佛法...

以功德酥酪去换颠倒臭秽之水

。但由于先前所食用的庵摩勒果效力已过,老妇人所喝到...

为什么受菩萨戒后很容易得到感应加持

这个地方讲出了一个很重要的观念。从唯识的角度,我们...

修行不计过往

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从字面意思来看是说,人都有佛性...

天人的寿命

佛教中的天人,就是我们常说的神仙、天仙,他们是长生...

除虎记

平日为人在懂得缩小自己, 时时谦虚,以礼待人,则所...

病后方知身是苦,壮时多为他人忙

祖师立的规矩,都是提醒我们赶快用工啊!说什么病后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