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容通法师:妙法莲华经玄义

容通法师  2018/09/22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六)

 

好,有一段日子没跟大家见面了,咱们继续,今天来学习这一部殊胜的《妙法莲华经》。今天应该是,可能第六堂课了吧,差不多是。这个月也只有两次课,这一周和下一周的周五。上一次我们学到七番共解,讲了前面的五番了,今天应该是接着讲第六番了,观心。

我们看这个《玄义》里面说,【六明观心者】,第六番,我们来说明这个观心。【从标章至料简。悉明观心】,就是前面从第一章开始到料简,这五番都是在说明观心,都不离观心这个话题。标章、引证、生起、开合、料简。今天是讲观心。

【心如幻焰。但有名字】。幻焰,就像火焰一样的,它是虚幻的,它没有个具体的物质,只是有个名字,一个假名。为什么说它没这个东西呢?就是说,你是不可琢磨的。心实际上还不像我们外在的东西,它是可以打种种比喻,用其他的物体来进行一个比喻、一个介绍,让我们很好地去理解。这个心本身是无形无相的东西,无色无香的东西。没有大小,没有远近,没有长短,没有黑白。从时间的方面,过去,现在,未来,你都不能说它是属于哪个时间阶段的。你可以说过去也有心,现在也有心,未来也还有心。但是我们经常又看到,佛经里面说 “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看似好像可以从时间上去分别我们的心。我们说心念念不停,每一念心,它从过去到现在,一直都像流水一样的不停地去迁流。这只是从时间去理解,我们这种心的,这么一种变化。但实际上从心的本质来说,根本就不属于时间性的,也不属于空间性的,它只是我们给它立个名字叫做心。所以你要把它说清楚很难。

【名之为心】,把这个东西呢叫做心。【适言其有。不见色质】,你看,你说它有嘛,它没有具体的这个物质,没有色质,这个色当然不仅仅是指颜色,它更多是指物质,色法。它具体是什么东西呢?不是什么东西,它没有物质,它不是属于物质性的东西。【适言其无】,你要说它没有,【复起虑想】,它又能够思虑,又有种种念想,它能思考问题。所以说它空吧,又不空,它心能思考,心能起种种念想。你说它有嘛,具体又说不出有个什么东西。

【不可以有无思度故】,很有意思,很奇妙。不可以有来思度,也不可以无来思度。你说它有,错了;你说它无,同样也不对。【故名心为妙】。既然是不可思度,佛教里面经常叫什么呢,不可思议。不可思议就叫做妙,微妙,不可言说,不可想象。只能用微妙这么一种说法,去给它贴一个标签,或者定义它。

【妙心可轨称之为法】。虽然是微妙的这个心,它这个心呢又可以作为一个轨道一样的,可以依它去,这种规律、这种法度去遵循。所以为什么这个法,法就是轨,谁都离不开这个心。一切法从心生,一切法从心灭。一切法的生起、变化、发展,到最终的灭亡,都是从这个心。你离不开心这个轨道,所以说实际上心是一切法的根本。佛教叫做三界唯心,万法唯识。十方法界所有的一切的法都是从心而出。当然出来之后它有发展,有变化。

【心法非因非果】,你看,它能够生一切法,但自己本身又属于非因非果。【能如理观。即办因果】,你看,能够如理地去观察这个心,就能承办种种因果。当然这个因果的话肯定是什么,出世的因果,不是指世间法的因果了。世间法的因果,从因证果,生生死死,生死轮回。能够如理,这个理是什么,理性,就是我们的自性,或者说佛性。所以叫【是名莲华】,什么叫做莲华?成佛的因果,成佛的自行的因果。莲是果,华是因。

【由一心成观。亦转教余心】。我们成就种种智慧的观照,也是由这个心来成就的。同时呢,我们自己这个心如果能够成就之后呢,也能转教余心,能够度化众生。你有心,众生也有心啊。通过你的心的开悟、证悟。你能把自己所证得的东西去转过来,教化其他的众生,让他们的心也能开悟。

【名之为经。释名竟】,你看,这观心里面也有五章,我们说的五重玄义。这是第一重释名竟。我们名字把它叫做经。就像佛已经成就佛道了,悟得佛法了。然后呢,把佛法转过来去教导我们所有的这些六道的众生,让我们众生最终也能成佛,所以叫做经。我们现在听到的不都是这些东西吗?佛所说的教法从哪里出来呢,从心里面出来,从佛的心里面流出来的。佛心里面流出来的这些法最终又帮助我们回归到我们自己的内心,去悟得我们自己本身的这个佛心。慢慢地开悟,慢慢地开解,通过修行、证果,以后我们也悟得自己本有的这颗佛心。

好,【心本无名。亦无无名】。这都是从各个方面去分析这个心吧。心本来是没有名的,不可思议嘛,哪有什么名字呢?我们说释名,干嘛还得释名啊?但是又多了一句叫亦无无名。你说它没有名,它又有名,心本来就是个名字,然后这些心法、佛法也是个名字。就是说,本来佛法是不可说的,本来佛的心法是不可说的,但是呢如果不把它说出来,众生怎么能够去明白佛法呢?不明白佛法,怎么去证得这个佛心呢?所以说也不是没有名字,本来是不需要说的,但是为了我们众生呢,又不得已必须要说。

【心名不生。亦复不灭】,本来是不生不灭的,在佛的内心,佛心永远是不生不灭的。我们看到佛,哎呦,佛降生了,佛成道了,佛说法了,佛入灭了,好像是有生灭,实际上这都是什么呢,佛示现的,并不是真实的。是为了我们众生,示现八相成道,好像有生灭,实际上是没有生灭的,佛的心永远没有生灭。当然从心中所幻化出来的这些一切相,都是为了应众生的机缘来教化众生,方便示现而已。

所以说【心即实相。初观为因。观成为果】。你看,心即实相这是什么呢?这就是体啊,什么是实相?我们这个心,它跟这个实相的体本来就是一样的,心就是实相。然后初观为因,观成为果。这是什么呢?宗,明宗啊,辨体之后不就是明宗嘛。刚刚去观察这个心的时候,当然你肯定还观不好嘛,修因嘛,等到慢慢观察,越观这个心越来越明亮、越来越开悟了,这个时候到最后一成就证果了,观成为果,所以也不离这个观心。初观心的时候叫做因,最终观心成就了,这就叫做果,这就用观心来概括这个修行的因果,也就是我们说的宗,明宗,

下面呢,【以观心故。恶觉不起。心数尘劳。若同若异。皆被化而转。是为观心标五章竟】。这里就包括用和什么呢,相。前面我们说第一句,以观心故,恶觉不起,心数尘劳,这是什么呢,论用。因为观心的缘故,我们心里的种种恶念就不会生起。你心很纯净,清净无染,这些恶的念头,这些妄念颠倒就不会再生起了,这不就是它的力用吗?对治我们的恶念啊。

心数尘劳是什么呢?心数,心所法,比如说我们说它贪嗔痴慢疑,心所法。心所法有多少个啊?五十一位心所法。心法有几个呢?八个,八个心法,八大心王嘛,眼耳鼻舌身意,末那识、阿赖耶识。心所法就多了,善心所、恶心所,不定心所,各种各样的心所,太多了。这些心,这些心所法,种种烦恼心都不会生起,烦恼心没有了的话,自然这些尘劳就没有了。什么叫做尘劳啊?实际上也属于烦恼,被世间的这些五尘所劳累,受它们的拖累,里面包括什么呢?烦恼,也包括生死。因为观心,所以你自己的这个恶念恶觉不会生起,恶念恶觉不会生起,就不会生起种种烦恼了。大的烦恼没有,小的烦恼也没有,根本的烦恼没有,最终枝末的烦恼也没有。没有烦恼就不会造业了,没有造业就不会受苦果了,就不会受生死的尘劳了,这不就是用吗?

后面,若同若异。皆被化而转,这是属于教相。不管是同,不管是有差别,还是没有差别,最终都被教化,都被转化。是为观心标五章竟。从观心这个角度来解释,简单地做一个解释,这个五重玄义到这里就算是结束了。

后面,【观心引证者】。这个标五章竟实际上,这都属于释名,简单地释名。后面还有引证啊,引种种经论的证明。【释论云。一阴名色。四阴名名。心但是名也】。释论,什么是释论啊?说过的,释论,是指哪部论啊?《大智度论》。大家记住,说释论的时候,天台宗说释论的时候就是指《大智度论》,《大智度论》是解释《摩诃般若经》的,《大品般若经》的。

好,一阴名色,哪一阴叫作色呢?色受想行识嘛,五阴就是五蕴啊,五蕴法,色受想行识,五蕴。第一蕴就是色蕴,也叫色阴,它是属于色法,后面的受想行识四蕴或者四阴都叫什么呢,心法。这个名名,这个名,后面这个名,就是指心的意思,头一个名呢,就给它立一个名字,叫做,就是我们说叫做心法。所以说心但是名也,这里说的,这个名就是心,心就是名。

当然我们再分析下来,有些人说,看来不仅仅是心法了,还有色法啊,你不是说心法能够包括一切吗?那么五蕴法这里除了心法之外还有色法,这个色法跟心法之间有什么关联没有呢?色法也属于心法的范畴。心王嘛,从心王开出去,有心所法,有色法,有心不相应行法,乃至最后的无为法,我们叫什么?五法,五位法,总共是一百法,五位百法,唯识宗里面有一部很入门的一部论典叫《百法明门论》。最终我们发现,实际上都跟心法相关,因为有了心法后面才有心所法,才有色法,才有心不相应行法,才有无为法,都是属于心法向外的一个延伸。就像我们说的一切唯心造,我们世界不管是有情的世间也好,无情的世间也好,都是由心所造。

当然佛教这个心有时候不仅仅是精神层面的,比如说这个阿赖耶识,不说其他的,阿赖耶识是什么?是个大仓库,它是包含一切的种子,心法的种子,色法的种子,所有一切法的种子都在里头,它哪里仅仅是精神层面的呢?所以很多世间的一般的哲学学者说,你们佛教是唯心主义,是,我们是唯心主义,但是我们这个心跟你们那个唯心主义这个心是不同的解释,你们那个心是属于精神的范畴,或者心理的范畴,我们不仅仅是,我们包括色法、心法,物质的,精神的,统统一切的,都在这个心里,所以大家重新去理解,就知道为什么佛教讲一切唯心造。

【大经云。能观心性。名为上定】。心但是名,这就实际上又是释名了,引证来说明释名,大经云。能观心性。名为上定。【上定者第一义定。证心是体】,你看,这又说什么,辨体,又从引证方面又说五重玄义,所以你看,太有意思了啊,这个《妙法莲华经》这个玄义写得真的是特别的精彩,随便说一章都可以把五重玄义蕴含在里头,都可以把它巧妙地联系在一起,融合在一起,这就是天台宗圆教的一种圆融的智慧,你在其他的宗派里是看不到的。能观察我们自己的心性,这就是最上的禅定,上定的是第一义定,这个定是最终能够什么呢,证得第一义的。什么叫做第一义啊?能够成佛,证得我们的实相,这就叫做第一义定。这个第一义就是实相,实相不就是我们《妙法莲华经》的经体吗?以实相为体,实相也不离这个心性啊,不离这个观心啊,能够观我们的心性,最终就能成就实相。

好,再往下,【大经云。夫有心者。皆当得三菩提。心是宗也】。你看,大经,《大涅槃经》说,只要是有心的,就是有心的众生吧,有情的众生吧,都能够得证三菩提。就是说,只要有心的,就是有佛性的众生,最终都能够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明白吗,有心的众生是什么,是因;三菩提是什么呢,果,大家就很清楚了嘛。因为你有这个佛性的因种,所以最终就决定你肯定只要通过自己努力,终究有一天就能证得佛果,也不离开这个心啊,你成佛也由这个心。所以说,心是宗也,宗就是讲因果嘛,当然这是佛因佛果,我们其他的因果可不讲,不要讲世间法的因果。啊,你说我做个人,人因人果,那跟我们这个《妙法莲华经》毫无关系。当个阿罗汉,做菩萨,都不属于我们的范畴,别说做人了,直接就是成佛的因果。

好,这是宗,明宗了。下面就论用,【遗教云。制心一处。无事不办。心是用也】。你看,只要我们的心制在一处啊,不要去攀缘,不要去有种种妄念,自然而然一切事情都能成办,都能成就,就都能成功。要做什么事情,随愿就能得以成就,这是制心一处。但是你能不能制心一处啊?我们就是做不到制心一处,所以说什么事情都做不好。念佛不就是为什么啊,一心不乱嘛。通过念阿弥陀佛,把我们的心放在一句佛号上,就放在一个地方,你心其他所有的念想都不能有,只能念句佛,口里在念佛,耳朵在听佛,心里在想佛,最终还得回归到这个心,要摄心一处,要制心一处,那就好办了。你心到一处,最终你的智慧就出来了,你就成佛了。你成佛了,什么没有啊?什么事情不能做啊?自己想去哪去哪,你寿命想多长有多长,福报有多大,说不清楚,神通、智慧、威德,你要成就众生,帮助众生太容易了,只要众生有缘,随便都能帮助他,但是没有缘的,佛也帮不了,并不是说什么事情想帮就帮,也相互之间有一个呼应,就这么简单嘛。

我们现在最简单的事情都做不到,实际上这个最简单的事情也是最难的,说一句话,制心一处,你先把心止在一个地方,让心其他的妄念全部都停止下来,停止下来,这你就是个了不起的人,停止下来,自然心慢慢就会明亮,就会放光的,知道吗?就像我们说,这个水清则月现。水要清净,一个是要清澈,一个要安静下来,它不再泛起波浪,也不再有种种泥沙在里头,混浊的东西在里头,它自然而然月亮就会映现在其中,就有光明了。有光明,一切的其他的功德都能成就,叫做无事不办。

心是用也,下面又说,这是说用了,再往下,【释论云】,又用《大智度论》一句话来证明,【三界无别法。唯是一心作。心能地狱。心能天堂。心能凡夫。心能贤圣】,这说的是什么呢?论用,论用,实际上这方面还是属于论用。我们看看啊,三界无别法,三界没有其他的法,只有一个法,叫什么呢,心法,都是由一心所造,我们看三界应该是有无量的法,但最终都归于一心,所以它就把其他的法全部的差别,全部给否定掉了。因为你再有差别,你也是从一心法所生的,从一心所生的。所以归根到底,三界说的法都是属于心法,就是我们的老祖宗一样的,你的根本都是心法,我们都属于我们老祖宗的后代,归结到最终,溯本追源都是属于心法。心能够造地狱,心能够造天堂,心能做凡夫,心也能做贤圣,所以心的这个用处可不得了啊,它的作用得多大?能够迷,也能够悟,能够上升,也能够下坠,所以最终就是我们自己怎么去修炼这个心,是最重要的。

好,再往下,【觉观心是语本。以心分别于心。证心是教相也】,这句话说的是教相。觉观,觉照观察我们这个心是一切语的根本。佛所说的一切语言,一切教法,也是从心而生的,以心又能分别于心,你看这个心得多微妙啊,它自己是心,同时这个心又自己能够自我分别,我们叫做观心。观心用什么来观啊?用心来观,心观的是什么呢?还是心,以心观心。那我们就想,既然我们说眼睛,眼睛只能看到外头,眼睛能够看到自己的吗?看到自己眼睛自己本身吗?看不到,但是我们的心就这么奇妙,心能生万法,生了万法之后呢,自己内心又能叫内观,叫做内观,现在这不是内观还挺热嘛,反观自照,观照我们自己的内心,它具有自我观照的一种功能,它不仅是可以向外观察这种万法,向内可以观察自己的,所以心的这种能量,这种作用力那简直是,我们说,世间再也找不出第二个东西来。你打个比方,一面镜子,一面镜子也只能照外物,照外物映现其中,它镜子能够内照吗?照不了,但我们的心能内照。

所以证心是教相也,佛所说的一切法,一切的言语,虽然有种种教法,教相的不同,但是最终归结到什么呢,还是属于一心。从心中流出来的,从佛心流出的种种语言教法,不同的教法种种相,都是属于心。所以我们学佛的教法,要学会什么呢,学会心法,说的也对,要学会通过教法去观察我们自己的心,这里因为说的是观心章嘛,不仅仅是讲一个文字语言,读一读,念一念,一个声音,一个字,一个外在的相,是通过这些外在的相,最终反观,照我们自己的心,这个法是来帮助我们去照自己的心,观自己的心的,返本还源啊。你要回到根本上,这些东西,文字语言外在的东西都是通过心而生出来的,生出来的东西最终你还得回归到自己的内心,你就能够成就了。

你不能浮于表面,我们现在都是浮于表面,哎呀,你要多活几年,九十岁,一百岁,我的身体很重要,要保养,要吃好,要睡好,别人要对我好,不要让我生气,儿女要孝顺,怎么怎么样,兄弟姐妹要相互之间要关爱,怎么怎么,希望怎么,都是向外持求,叫心外求法。虽然法是由心所生,但是属于心外的,不关乎我们自己的内心、真心的东西,所以最终你能得到什么结果,可想而知嘛。如果现在我们不贪图,知道这些东西就是生灭的东西,至于不生灭的,只有自己的这个心,能够不生灭,但是你的心如是属于生灭的这么一种状态的话,你得通过修炼,让自己的心慢慢熄灭这种念想,所以最终要让心什么,不生不灭。

你的心要生灭,外在的法永远都会生生灭灭,你的烦恼无穷啊,这件事情叫一波未平是一波又起,这个账还不完的。有些人说我忏悔,忏悔最终还得忏悔自己的心,你不是忏悔外在所做的种种一个业相而已。我欠了这个债,赶紧还了,欠别人一万块,张三的一万块,还了,李四二万,也还了,你欠的债太多,还不完。你欠的债,欠的最厉害的是什么?心债,是欠的自己的债。你把自己的债一还完了,你的心不再造新殃,造新业,你不就从这个源头给遏制住了吗,我们要治本不要治标,这不很简单的事情吗,这就是学佛。

天天,噢,念了多少佛号,哎呀,我做了多少功德,我捐了多少钱,我供了多少斋,我建了多少寺院,这都是外在法。就跟那个梁武帝,碰见达摩,被达摩给训了一顿,跟真正修学佛法功德毫不相干啊,都是做些表面上的世间的善法,属于有漏的功德,而不是无漏的功德。无漏的功德才能解脱,有漏的功德永远都是生死,享受点福报呗,福报越大,造业就越多,到时候。所以说我们看看,真是把这些事情都说清楚了,大家好好把这个一学,哎呀,这佛法基本上就把它串起来了,了然于胸啊,你说还能有多少迷惑没有,不会有多少迷惑了啊,下面就是自己去努力,要发心,要用功。

好,这是什么呢,引证说完了,下面是生起啊,把这个七番共解又说了,这一番共解里面有七番共解,七番共解任何一解又有五重玄义。这好,简直,太有意思了。【观心生起者。以心观心。由能观心。有所观境。以观契境故。从心得解脱故】。你看,这里我们说,以心来观察我们的心,有能观的心自然就会有所观的境,这个所观的境,实际上也跟我们的心是相关的,你可以观察,当然观察外在的境也没关系,但是最终的得观自己的心,明白吗?你观外面的东西观得再多,不彻底,它只是个方便。

打个比方,我们说经常有些人观,观佛像,你只观外在的佛像的话,你这功德是很有限的,最终不仅要观佛像,得观佛心,知道吗。这个像不仅仅是佛示现的这些相好,你说西方极乐世界多庄严,阿弥陀佛多庄严,观世音菩萨多庄严,是让你什么,制住自己这颗心,通过观外在的相,来制心一处,制心一处就好办了。你制心一处了,心就明亮了,它心能自我什么呢,观照了。自我观照再下更多的功夫,你心就越来越明澈,越来越透亮,最终,啊,业障也消了,福德也有了,智慧也出来了,就是这样子的。借助外在的东西,这个桥梁最终回归到我们自己根本的这颗心上去。

就像我们说念佛,不是念佛号,不是光听这个声音,是通过这个声音,通过这个佛号,来摄我们自己的内心,把心摄住了,最终这个佛号念不念,实际上你自己完全不在意了。你实际上已经完全可以说,有能力去观自己的心了,但同时这个佛号肯定也在念,但是你心已经不再想这些外在的东西了,你对于自己的内心,你具备这么一种观照的能力了,那就好办了,说明你修行的功夫更进一层了。

好,以观契境故,以我们的观来跟这个境相契合,让我们的心跟这个境契合在一起。知道吗,你不要心是心,境是境,这个境最终要契合我们的心,要符合这个佛心。那怎么才是佛心呢,所以为什么要学习佛法,不然你搞不清楚啊,是不是,跑了都不知道。你的心跑到其他地方去了,你不是佛心,你是凡夫心,哎呀,我也契心,契你这个凡夫心,不能契这个心。看到外面一些小小的什么诱惑,就生起贪心来了,贪心一生这就是凡夫心,明白吗,立即知道,哦,这个贪心不对啊,外在的东西再诱惑,再怎么诱惑你,不理它,不能让自己的凡夫心跟着它去,我应该保持内心的不动、不贪,这个心,这个境界它对我来说就不会起负作用了。反而慢慢的这颗心、这个境啊,也会变得非常清净。开始好像是有染污的,但这个境因为你心的清净,它也会变得清净起来。以后它就不但不会妨碍你,反而会什么呢,帮助你,就有这种作用力,这是什么呢,境由心转。

但你开始就没经受住考验,你心随境转了,那就怪不了别人,只能怪自己。所以就说看你的力量强,你的心力强,还是境界的力量强。境界的力量强,心随境转;心要有力量,境随心转,你就能改变自己外在的这个环境、种种因缘。别人再对你坏,你都不生嗔心,你都不记仇,你还是以德报怨,以德报怨,也不有所图,也不是说,我以德报怨是想改变他,是想他对我以后不要这么坏,要对我好,这些东西都不要,你就是在做,最终这个坏人我估计到一定的时候肯定会被你感化,就是这样子的。学佛就是这么修的,所以还是我们的力量太弱啊,我们有时候避之唯恐不及,你还敢去接触这些人,难受死了,人不来烦你,你自己内心都起烦恼,何况还有外境呢。

好,从心得解脱,所以最终还得从心才能得到真正的解脱啊。【若一心得解脱。能令一切数。皆得解脱故】。心王得到解脱了,心数法也能得到解脱,知道吗。因为心所法,心数法,是从心而生的,你把这个王抓住了,下面这些部首,这些大臣,这些兵,那都得听他的。把根本的东西抓住了,下面的东西就理顺了,就好办了,随随便便就把他们给办了。

好,【分别心王心数】,你看,【同起偏起等。即是教相故】。能够分别心王心数种种不同,有时候这些一起起来,有时候是什么,只有这个起,那个没有起来,这都是属于教相。

好,下面,【观心开合者。心是诸法之本。心即总也】,心是总的根本,一切法以心为本,以心为总。它就是老总啊,你再直接上面还有没有老总啊,没有了,它就是属于最高级的,最顶层的,我们现在不叫顶层设计么,它是顶层,它就顶层设计者,没有比它更高的了。它一设计,下面的都得随着它来,它总瞻全局,掌管一切。

好,【别说有三种心】。你看,如果简单说,心就一种心,不要把它分开说,这叫做合,你要再把它分开,展开了,说得更加详细一点,光说一个心的话,你有时候稀里糊涂的,太笼统,太简单,还得给你细说一下,就分开,又分三种心。哪三种心呢,烦恼心、苦果心、业心,你看还不是惑业苦三道嘛。烦恼心就是惑嘛;苦果心,就什么呢,苦道;业心这是业道,惑业苦三道。

烦恼心是根本,由烦恼心就能造业,你造业的时候,实际上还是有心的。比如说,我造业,好像是被心给支配,实际上你说被支配的时候,同时又会生起其他的心来。做事情的时候,在行为的当下,你这个心还是没有停止,有时候,所以为什么会发生改变,在造业的时候,这个心它会有变数的,有时候偶然的因缘,可能开始在造恶业,后来一看到这个事情有好的因缘一出现,自己觉得很惭愧,很羞愧,就不做下去了,那这个业就没这么大的力量,就不会形成这么大的恶果、苦果。

如果顺这个恶的因缘,那麻烦了,这个恶业就做得更厉害了。本来说实话,你正在欺负人,他还反抗,这好,你还反抗,本来我打你两三下就可以了,我恨不得把你抽死,就这样子。嗔恨心就起来了,业心,知道吗?但这个业心,又不离烦恼心啊,因为这个做业的行为,本身它会产生很多的一些呼应的东西,你再把行为施加在被受的这个物体上的时候,它会有所反应的,它的反应又会形成你自己内心的一个心念的生起,你这个心念的生起,它会顺着你这个恶心,或者逆着这个恶心,它都是不同的,有时候是推波助澜,有时候呢,它能形成一定的消减作用,不一样。

做好事的时候也是这样,你一个人做,哎呀,欢喜很有限;如果大家一起做,越做越欢喜。本来只想发一天的心的,后来大家一起来,算了,七天。一直发下去,有力量了,而且越做越起劲,你功德也就越来越大。到后面,苦果心也是这样子,没有见到果之前,没有希望,没有结果,没有成就啊,没有成就感啊。嘿,后来造成了,一看有成就了,又生起更加精进努力的向上追求的一个心,是不是这样子的。如果说得到苦果,就恰好相反了,算了,别造了,不做了,做来做去,人生还是一场空,还是个死字,算了吧,不造了,那起码不造恶,这是好事。

所以佛教里面有消极,有积极。积极是在行善,消极是在造恶。你不能什么事情都积极啊,所以不能以一言去概括,你们佛教是消极的,错了,如果说的好听一点,我们随顺世间说,佛教是最积极的。对于坏事的消极,恶法的消极,就是对于善事的最积极。明白吗?不然的话,你刚刚做了点好事情,全部都被这些恶法给抵消了,甚至欠的账还更多,功不抵过。所以一切应该都是朝着好的方向,这才是真正所谓的积极,有助于我们生命的成长嘛,进步嘛。

好,这里说了,【烦恼心是三支。苦果心是七支。业心是二支】。这说的什么意思啊,三支、二支,十二因缘。十二因缘哪三支呢,烦恼心,无明、爱、取、苦果心是七支,哪七支呢?忘记了是吧,太多了。主要是,先把业心说下吧。业心是哪两支呢?行和有啊,行和有。我们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总共是十二支,叫做十二因缘,也就是十二种法。就是从整个我们人的这个烦恼的生起,到他的种种行为的造作,业,到最终结的果,我们整个这么一个轮转,包括生死的轮回,都用这十二种法,来进行一个高度的概括。无明,因为有无明,所以才会有行,有行就会造业嘛,无明是烦恼嘛,行就会造业,造了业之后就会有识,这个识是什么呢,就是我们要投胎了,我们要随着这个识去什么呢,受身啊,投胎啊,识。名色,这个名色就是刚刚投胎之后,有名,名就什么呢,心法,色就是色法。六入,六入的话就是指我们的六根,慢慢在这个胎里面嘛,有六根的眼耳鼻舌身意就出来了,一个胎儿的雏形。

触,出生了之后,就会有接触,能够感觉这个世界,不仅仅是身体感觉,眼耳鼻舌身意都能感觉。眼能看,耳朵能听,身体能接触。受,接触这个世界,就会有感受,哎呀舒服啊,今天温度很好,也不热,也不冷,这个吃的味道很棒,还想吃,这个不好吃,太讨厌了,下次以后再也不吃了。这个人坏,不喜欢,这个当然还没到这种程度呢。后面就有爱了,触、受,有感受就会爱,喜欢了就会爱呗,当然不仅仅是爱,有爱就会有恨,知道吗,一看,哎呦,这个姑娘长得漂亮,喜欢;这个小伙子长得帅,喜欢。他到慢慢成长,到青春期,到青少年,到成年人的时候,他这个爱心就会出来。

爱了之后,他就要追求啊,取啊,就想得到,获得,就想尽办法去获得。爱钱就要想办法挣钱,爱人就想办法娶过来或者嫁给他,是不是,不爱的人就希望永远不要见,恨死他了,那就不叫取,还有舍,知道吗,有些大家也不叫舍,就希望不要得到。没办法,已经惹上的毛病,赶紧抛弃,赶紧远离,就这样子,恨不得赶紧把他甩掉。不是这样的吗?一看,开始看着很喜欢,结婚了,现在不很多闪婚嘛,所谓的,后来一看不行,过了几天,有些刚领完结婚证的,就离婚了都有啊,听说,吵了个架,掰了,赶紧离婚,怎么来得这么快,昨天刚结婚,又来办离婚证。就没想好,年轻人嘛,冲动嘛,他对这个世界的理解,他的心智没有成熟。

所以这些东西,爱、取、有,有取有舍他就会造业,知道吗。为了追求,为了抛弃,他就会不择手段。从身体的行为,从语言,从自己的心里,他都为了达到自己这个取舍目的会什么,有,就是造业。有种种业啊,三界之有啊。你就沉沦于三界之中,自然就造了业什么,生老死又来了。生老死没完啊,老死之后,你还是糊涂,还是不明白,又有无明,又出来了。老是不停地在里头打转,永远出不来。

所以最根本的是什么呢,无明。告诉大家。无明,没有智慧。愚蠢,无知。这才是我们生死的根本。谁无知啊?心无知。所以为什么要学习,要学佛,就是要了知我们这个心。什么才是清净的,什么才是善良的,什么才是真正最终能够获得解脱的。你要循着这个因果,这条轨道去走,而不要循着那条生灭的轨道去走。否则永远没出路的,你就在三界的牢笼里面不可能出离。好,当然这个七支就是什么呢,无明、行、行之后什么,识、名色、六入、触、受、生、老死。这七支。这属什么呢,苦果心。你必须要承受的苦果。你不想受,也得享受。不想享受,好的东西就想享受。

【苦心即法身。是心体】。你看,又回归到这个体了。前面都是释名。苦,我们最终这个苦果。这个心是心体,跟我们的法身是一个本体。只是一个法身是已经解脱了,是我们自己的佛性。但是苦心是不解脱的,在受苦啊,这个心在煎熬啊。虽然是天渊之别,但是它本质上是一回事。可以做凡夫,可以做恶鬼,也可以什么呢,成佛。解脱了,证得法身了。没有解脱,永远就在受这个业,受这个苦。

【烦恼心即般若。是心宗】。你看,烦恼心,烦恼如果没有了,就能获得智慧。反过来,有智慧,有般若智慧的话,就能克服我们的烦恼。烦恼心是因,那般若就是果。没有这个烦恼心,最终怎么能够得到般若呢?我们说没有烦恼就没有菩提,没有烦恼也就没有般若。菩提也是觉,般若就是智慧。什么东西它都是相生的。虽然有对立的一面,最终又有相生的一面。因为它本质上是一回事,就看你的智慧,按照哪个轨道走就行了。它有两种不同的作用,你把它一方面的作用发挥出来,自然另外一方面的作用就得到克制了,就不会再生起了。

【业心即解脱】,本来造业就是束缚嘛,被绑架了,被心给绑架了。但是你要解脱,你不要被心绑架,你要善识,识别自己这个心。哪些心是应该生起的善心,哪些心是应该什么呢,息灭的恶心。勤修戒定慧,息灭贪嗔痴。不去造这些业,不生造业的心,自然你的心就能得到解脱。心一解脱,不造业了,最终你就不会什么呢,受种种苦果,你这个心就不苦了。

【是心用。即开心为三也】,把心开展分成三种。烦恼心,业心和苦心。实际上这三种心最终又是一体,反映出来的三个不同的层面而已。【分别十二因缘心生。即有六道差降】,分别十二因缘的生,就会有六道差降,这是什么意思呢。你顺着十二因缘去生,从无明,到行,识,名色,最终归结处就什么,生和老死。有生老死,就会有六道轮回,所以就有六道的差降。有六道的差别,有六道的升降,高低和差别。反正你再怎么差别,都是在六道之中。你们的性质是差不多。好像是有善道,有恶道。但是都是属于生死之道。

【分别心灭。即有四圣高下】。如果我们反过来分别这个心灭。也就是逆观十二因缘。就我们说,为什么会有老死呢?为什么会有死呢?因为有生;为什么会生到这个世间来呢?因为我造了业,要来受这个生死的苦果;为什么会造业呢?因为有什么呢,爱,取,因为有种种的烦恼,有种种的行为。所以最终一直一直推上去,最终的根结在哪里,在无明。

就知道,无明灭则识灭,识灭则行灭,行灭六入灭,六入灭则触灭,触灭则受灭,受灭则爱灭,爱灭则取灭,一直下去。取灭则有灭,有灭则生灭,生灭则老死忧悲苦恼灭。我们每次在放生的时候,大家不都在念这个嘛。怎么才能把这个生死给灭掉,不再受生死了,最终灭掉无明。熄灭这个无明,这个根本烦恼,就一切迎刃而解。否则相互间就会勾连在一起。一环扣一环,你永远都不得解脱。你把其中的一环解开来,其他环全部都解除了,解套了,是吧。

很多人都是被套嘛,解套了。你在什么其他的投资方面,什么股市被套都是小事,关键你的生命没解套。你的心被套住了,所以你被其他套住很正常。有贪心嘛,有恐惧心嘛,有嫉妒心嘛。看别人发财,我自己也发财。看别人挣钱了,哎呀,投资也挣钱,就不管不顾了。你再聪明,再能耐,也都会有倒霉的时候。这东西不是光凭能力的问题。最后你这个善恶心,你是控制不住的。你哪怕是天下第一聪明智慧之人,最高级的理财的师傅,那也不行啊,因为你有善恶,他最终也得承受苦果,他终究会有失败的一天。谁都改变不了这个命运归宿的。所以说得心灭,则种种法灭。无明灭则生死灭。所以说灭了之后就好办了。生死灭,出离轮回,有四圣,声闻,缘觉,菩萨,佛。

【是为教相】,你看,很简单吧。佛法多简单,就这些东西,就这些东西。为什么要念佛?灭无明心。佛心出现了,佛号,靠佛的力量,靠自己的念力,靠佛的加持力,然后让自己的心慢慢的熄灭这些烦恼,妄想没有了,妄想越来越少了,平复了,降伏了。最终这个烦恼心就没有了,无明心就越来越弱了。它造业的能力就越来越弱了呗,世间的业不造,反而造出世的业,你不就最终能够往生,能够成就佛道嘛。离开这些吗?这是基本的原理啊。哪个宗派它的修学的这个原理都得遵循这个根本的东西,十二因缘。参禅也是一样的,持咒也是一样,都是这个道理。以前讲过参禅,参嘛,参,参不就是观嘛,参观参观,观不就是念嘛,念佛念佛。观念,都是一回事。用心去参,用心去观,用心去念。佛不就是心嘛。佛心不就是禅嘛!但是为什么叫念佛呢,不叫你念众生。念佛能成佛,念众生你就成众生了。是吧。所以观心,观的不是凡夫的心,是观的佛心。观的我们真正的真心,最终你才能成就啊。最终名字不同,实际上道理都是一个意思,换汤不换药,就这么简单,是吧。这就是教相,不给你们讲,那个是讲这个,这个法门都不一样,那个好像这个修行的方式啊,修行最终得到的结果都不一样,错了。你没看明白,看明白都是一样的。表面上有差异,根本上最终都没有任何的差异。

【兼于开合也】,前面有合,就是一心,有开就是三种心,是吧。【观心料简者】你看这里有“料简”,前面有“生起”,这是“开合”,这又来个“料简”。“料简”就是问答,知道吗?主要解决众生心里对于佛法的疑惑。

好时间到了,大家先休息一下吧,大家先休息一下,不讲那么长时间,我们过五分钟,回到课堂上,我们下半堂课才开始,五分钟之后。

大家坐好,安静下来,咱们开始下半堂课。

讲到这个观心料简。【问。事解已足。何烦观心】。别人问:事解就已经足够了,为什么还去劳烦要观心呢?就是说从事相上去理解佛法,就足够了,干嘛还要去观心呢?就是说是不是一定得需要观心呢?没有观心行不行呢?当然肯定的,答案是肯定的,必须要,必须要有。

【大论云】,《大智度论》说,【佛为信行人。以树为喻。为法行人。以身为喻。今亦如是。为文字人。约事解释。为坐禅人。作观心解】。你看,这引的《大论》里面一段话。

就是佛为了不同的众生,不同根机的众生,他有大概两种不同的说法的方便。一个是信行人,一个是法行人。什么叫做信行,什么叫做法行呢。信行主要就是说听闻佛的言教,自己内在产生对佛的一种信仰,以信来导入佛法,对于佛法的一种理解、信心。但是在行为、在修行方面,具体实践方面,他的根机就比较弱。注重在于理论方面,在于信仰方面。但实际上操作层面、实践方面,他就不太注重了,他的根器就比较差。另外一个人呢,就是实干家,喜欢实践修行,但是你要他去听闻佛法,去研究佛法的道理呢,他又不擅长,他不愿意。

佛知道有这么两种人,那当然肯定也得先随顺他们的因缘。你不是爱听佛法嘛,爱研究佛法的道理嘛,多学习佛法;你不是爱修行嘛,念佛去,坐禅去,你就少看那么多书。但是呢,说句实话,这两种呢都不完整,都有缺陷的。有些人,哎算了,研究这么多佛经干嘛,一句佛号念到底就行了,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是吧,法行人。光有法不行,还得什么呢,还得有信解,知道吗。有些人,哎呦,我就听听看看佛经就可以了,我研究研究可以了,念佛懒得念。我把佛理搞懂了,搞通了就行了嘛,干嘛还得念佛,还得参禅,太苦了,太麻烦了,不愿意。

所以说【今亦如是。为文字人】。有些人喜欢文字,知识分子嘛,他不把道理搞明白,他不会相信佛法。他根本也不会修行,你去念佛拜佛我才不可能呢。你先给我讲讲佛法,把我讲明白了,把我给说服了,我才进入。文字的【约事解释】,没办法,赶紧去研究去吧,是吧。他得有这个因缘,自己愿意看,自己看得懂,或者听法师说。有这个因缘搞明白,把自己的疑惑消除掉了,他才能从文字而入,从信上而入,否则他信心都没办法产生。【为坐禅人】,有些人就说,哎呀不想读,你说我也没多少文化呀,不想学习,是吧,太麻烦天天去研究这些经教文字干嘛呢,是吧,你就告诉我一个修行法门就行了。我念佛去,我坐禅去,是吧,也能成就。当然确实也能成就,但是到一定的成就呢,上不去啦。你弄不好还没成就的时候,出问题了。佛法可不是这么容易简单的一件事情。所以叫【作观心解】。观心就是实际上的修行,参禅就是观心,禅就是佛心,观就是参,知道吗。观察自己的心,也叫静思维嘛,静虑呗是吧。静静地观察,观察什么呢,观察自己的心。

【又论作四句评】,四句的评论,一个是什么呢?【有慧无多闻。是不知实相。譬如大闇中。有目无所见】。有慧无多闻,就是这些参禅的人,法行人,是吧,只注重这样修行就是有慧,但是不多听闻佛法,无多闻啊,他最终能够证得实相吗?证不到实相的。譬如大闇中,黑夜之中,一片漆黑,没有一点光亮,没有佛法的光亮照明他,他既然有这个目,有眼睛也看不见啊。是吧,睁眼瞎,没办法,因为外面没有光明,你这个视力的作用是发挥不了任何效果的,发挥不出来。所以说最终你想怎么才能见呢,不仅仅要有眼睛,要有慧,而且要多闻。

反过来,【多闻无智慧。亦不知实相】。仅仅有多闻,从信行入,没有法行,没有实践,就是属于多闻。多闻佛法,对于佛法有理解,但不修行,没有真正的智慧,最终也不能证得这个实相。【譬如大明中。有灯而无照】。在白天大明中,你这么个小灯根本就没什么光,被日月的光明完全就给那个什么,淹没了。谁还能看到你的光明啊,看不到啊,没有用的,发挥不了你任何作用。知道吗,你这个灯最终没有把它点亮,你这个灯光明太弱,所以最终还得通过什么呢,修行、实践,把这个灯要点亮了。点亮之后,而且还让这个灯啊光明越来越大。开始是盏灯是吧,最后变成像日月的光明一样。然后我们说功率越来越高呗,开始是一百瓦,继续修,一千瓦,一万瓦,一亿瓦,照亮整个法界,这就成就了呗。你那么一点点亮,你学佛法懂得那么一点点道理,太微弱那个光,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好再往下,【多闻利智慧】,这人又有信行,又有法行,又多闻佛法,又实践修行。【是所说应受】,这才是佛所说,我们应该去接受这样的修行的方式,大家都应该这么去按照佛的教导去做,知道吗。就是我们说的什么,理论和实践都不能放下。又要听闻佛法,又要什么呢,实际上的修行,叫解行并进。然后这是第三种,后面还有一种,【无闻无智慧。是名人身牛】。你看,惨的要命是吧,表面还是人身,获得个人身,实际上跟牛差不多,傻里吧唧的,没有任何智慧。现在做的人,下辈子可能就做牛了,堕落了,没什么好日子过知道吗。现在暂时让你做做人,做做人也做的品质不怎么样。又不听闻佛法的,又不实际上去修学佛法。最终等到的就是堕落。

【今使闻慧兼修。义观双举】。现在就是叫大家又要听闻佛法,又要修学佛法,解行并进,要有信行,还得有法行。义观双举是什么呢。义是指什么,是指义理。要研究佛法的道理,义理呀。你不研究这些教义,你怎么知道佛法的道理呢,怎么悟得这个道理呢。没有道理,怎么去修行,真正获得成效呢?观,是指观行、观心。义理和观心两方面,同时要并举,一起并行,这样才行。

【百论有盲跛之譬】。百论是三论里的一部论啊。《中观论》、《十二门论》、《百论》,里面有一个比喻叫做盲跛之喻。那这个盲,是比喻什么呢?比喻法行人,眼睛是瞎的,光有脚走路,不知道啊,时不时掉到坑里面去了,掉坑里了,堕落了,是不是啊。跛呢,是指信行人。虽然眼睛有,脚是什么呢,瘸的,走不了路。知道路在这里,就是走不动,最终能达到目的地吗?到不了。是吧。当然,我们经常有个寓言小故事,是什么呢。如果盲人跟瘸子在一起,两个人相互之间帮助可以,是吧。跛子被背着,他有眼睛啊,瘸腿的嘛。盲者他能背着这个跛者,是不是啊,他能走,他能看,两个人配合。就能到目的地了。但现在不是两个,就是一个人,就必须具备这两方面的能力才行。所以听闻佛法,是我们一辈子,学习是一辈子的事情。修行也是一辈子的事情,两方面都不可偏废。这才是真正学佛最根本的道理。不要听有些法师,偏重于哪个方面。哎,你只要念佛就行了,你只要就学教就行了,只要怎么。哪是这么简单。方便说,不是非常圆满的一种说法,在特定的时间说出来,千万不能随时都拿这句话来说事。否则就有问题了。

牟子,牟子理惑论嘛。【牟子有说行之义】,说行,知行合一嘛,要说又要行,都是一个意思。【华严云。譬如贫穷人。日夜数他宝。自无半钱分。偏闻之失也】。《华严经》里面有首偈子,是吧,贫穷的人自己没有半分钱,但天天都是数别人的钱,帮别人点钱。点完之后,还得交给别人吧,是吧。就像这些天天看经、闻教的人是吧,这数的钞票,这是佛法的,不是自己的,这是佛的。明白吗,叫佛法,不是你的法,是佛传下来的。你自己不修行,你成不了佛。这个佛法就不能成为自己生命之中的一部分,他永远是佛,他给你的宝贝,不是你自家的宝贝,你得修行,最终才能得到这个宝贝,知道吗。【自无半钱分】,永远都发不了财。你得修行才能获得这个功德法财,你才能最终成就佛、佛果。【偏闻之失】,只想着听闻佛法,不去修行实践,天天就是跟别人数钞票呗。

【下文云】,下面又有文字说,【未得谓得。未证谓证,偏观之失也】。你看,只修行,埋头苦干,埋头苦修,盲修瞎练,也不听闻佛法,也不知道该怎么修,修出问题来了,也不知道,还觉得自己修得挺好。未得谓得,没有得到成就,认为自己得到果报了;没有证悟,觉得自己证悟了。哎呀,突然发了个什么神通。证果了,得阿罗汉了。实际上看是外道,外道也有神通。最终还贪求这个神通,还觉得自己了不起,是不是啊。说大妄语,我得阿罗汉了,我成道了。你们都跟我学吧,是吧,以盲导盲,最终堕入恶道。你不学习佛法,不学习,你自己一个人在这儿修,盲修瞎练的,你能修出什么名堂来。是不是啊,佛在世的时候不是就说了嘛,只有两个人能够自修成功的,一个是什么呢,大迦叶,一个是舍利弗,能够证得独觉的果位。就是佛不出世,他们自己修,也能成就。其他的都得听闻佛法,才能成果,才能成就哇。你以为你是谁呀,是吧。咱们肯定不是大迦叶,也不是舍利弗了,没这个本事,也没这个根器。佛下边这么多圣众的弟子都不是呢,何况是我们呢,是吧。

所以,【偏观之失,偏闻之失】,都尽量要去避免。【何者。视听驰散。如风中灯。照物不了。但贵耳入口出。都不治心】。你看,【自是陵人。增见长非。把刃自伤。解牵恶道。由其不习观也】,这是一段文字。我们看,为什么呢,为什么他会有失误呢,他会有过失呢。仅仅从视听方面去学习佛法,视听驰散。他心啊,是驰散的,是松的,是妄念纷飞的,心定不下来。就像有一盏小小的灯,灯还不太亮,大风一来一刮,立即就熄灭了。照物不了,即使不熄灭,照物也照不清楚啊。没有修行实践,不做真正的功夫啊,你的功夫都经不起考验的。只贵耳入口出。你看,从耳朵里面听进去,当然不仅耳朵,眼睛里面也是可以看,口里面说出来,但是都不经过自己的心。你看,不入心,不去观心,是吧,最终也制不了这个心。

自是陵人,你看,以自为是,以别人为非。觉得自己比别人高呗,陵谤别人呗,看不起别人呗。学了一点点这个佛教的理论,到处点评,到处批评,到处评判。学佛没学好,这个都不懂,我告诉你吧。你看这个修,怎么修的,肯定是没有看佛经,盲修瞎练,是吧。实际上,自己没修。你懂那些东西没用,跟你没有关系。数宝贝,是数别人的宝贝,是吧。增见长非,增长种种什么呢慢见,主要这个见是慢见、我见,觉得自己很了不起,我慢嘛。增长种种是非,还有造种种口业呀,有烦恼心肯定就会造种业呗。把刃自伤,拿着把刀,被刀刃给割伤了。解牵恶道,因为只是从解上去修学佛法,最终被牵到恶道里面去了。没有行啊,得有行啊,才不会被牵入恶道。所以他最终下场什么,堕落恶道。仅仅有解,没有行,没有用的。由其不习观也,因为他没有修习观心,没有去什么,真正地实践修行。

反过来,第二种。【若观心人。谓即心而是。已则均佛。都不寻经论。堕增上慢。此则抱炬自烧。行牵恶道。由不习闻也】。你看,有些观行人,即心即佛,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不立文字还不离文字,你要知道后面还有句话,没有说而已。当然如果是上上根机的人,悟性很高的人,人家已经无始劫以来,都已经把文字都学过了,知道嘛。人家的基础已经打得足够好了,当然不用立文字了,文字已经做好准备了,这关无量劫前就已经考过了,知道吗。当然只要行,再加把力,立即就证悟了,见性成佛。

你好,你从来都没做过这个功课,你也说不立文字。先得立得起来,最后才是不立。知道吗。先得立,最后才要破。不立不破嘛,你这好,但破不立。你以为你是什么人?真正上根机的人只有大破不立,人家有这个资本,知道吗?你没这个资本,还是老老实实先打基础。

堕增上慢,认为自己都成佛了,哎呀,就跟提婆达多差不多。也有神通啊,人家也有神通啊,也入禅定了,他下边也有一班弟子啊。觉得我跟佛一样的,你能叫佛,我也能叫佛,我要成新佛,就这么一种人。都不寻经论,没有真正地去学习佛法。堕增上慢,增上慢,本来没有这么高,认为自己达到更高的程度了。本来是个猴子,以为自己是个国王。增上,知道吗,自己把自己给增上了,把自己当根葱,当宝贝了。

此则抱炬自烧,抱着炬,火炬,自己把自己给烧灭掉。行牵恶道,仅仅有修行没有解,最终也被牵入恶道。由不习闻也,因为没有听闻佛法,没有练习,没有经过自己修习听闻佛法这门功课。

所以说,【若欲免贫穷。当勤三观。欲免上慢。当闻六即】,这属于天台宗专门说的,你要免贫穷就不要光数别人的宝贝,你自己要发财致富啊,自己要去创造财富,要勤修观行,哪三种观呢?空观、假观、中观,一心三观嘛,是吧。赚钱去,赚法财去,不是赚世间的钞票啊。欲免上慢怎么办呢?欲免上慢,增上慢,当闻六即。六即佛:理即、名字即、观行即、相似即、分证即、究竟即。讲过,这些都讲过,给大家讲《净土宗教程》的时候,讲《阿弥陀经》的时候,都涉及到这方面的内容。你没有真正去了解,从凡夫一直到最终修成佛道,所有的这个过程,所有的品位,它里面的种种差别,种种教相、教法的话,你是没办法知道自己是什么样的人。你到底是处于哪个位置呢?像我们现在处于什么位置啊?也就是第二个位置名字即。第三个位置,说实话都不好意思说,观行即,好像也念佛了,不得力。算是开始吧,观行即已经开始了。后面相似即,差得太远没办法说,相似即太难了。

【世间相常住】,你看这是说六即的道理,世间相常住,【理即也】。从理上讲,世间法就是佛法,凡夫就是佛,世间相本来是无常的,那为什么无常之中还有常住相呢?因为本来世间法跟佛法就不分家的,它的本体都是一个,它的体都是常住的。只是外在的相,世间法是无常的相,明白吗。相是无常,本体是常住的。所以所有的众生都有常住的法身,有些地方叫法性也可以,你叫佛性也行啊,都是个称呼嘛,这些叫理即。从理论上来说大家都是平等的,每个人都有佛性,每个众生皆有佛性,但仅仅从理论上没有用啊,你还没听闻佛法,还没有发心修行呢,所以仅仅从理上。【于诸过去佛。若有闻一句】。在过去佛的时候,能够听闻一句真正的佛法,这就是名字即。真正的佛法明白了,从名字上去理解真正的佛法的含义,从名字上开解了,了解了佛法了,名字即。

【深信随喜。观行即也】,你看听闻之后,能产生非常深的信仰,坚信不疑,没有任何的改变,然后还能随喜。所以这个随喜不是说光看着别人做,自己高兴就完事了,欢喜就完事了。自己也按照这么去做,而且是很欢喜地去做,这就是观行即。信了之后,就得有行动嘛,得修炼嘛。好,【六根清净】,修到一定的时候,六根从染污变得越来越清净,这就属于相似即,跟佛法就比较相似,比较接近了。再往后,【安住实智中。分证即也】,安住在真实的智慧之中,通过这个相似即再往前继续修行努力,就能获得真实的智慧。当然这个真实的智慧还不圆满,只是其中的一部分,但是已经非常非常了不起了,这属于大菩萨的果位了,法身大士了,属于分证即。部分地证得佛的法身,或者说实相也可以啊。

【最后唯佛与佛。究尽实相】,只有佛,只有三世的诸佛,才能真正地究竟地明了一切诸法的实相,这是究竟即。那我们现在先是名字即吧,然后起观行即,由名字而起观行,就处在这么个阶段,那得好好修啊。关键名字还没有过关,我告诉你们,学佛哪这么容易啊。学习佛教的理论,这些言教的东西,你这一辈子学到什么程度也说不一定呢。刚刚开始,还不错,咱们能听到天台宗圆教,这个种子还是下得非常好了。虽然名字即不圆满,但是已经走出非常重要的第一步了。后面观行,说实话这个就难得多了。能够说,说到容易,做到就太难太难了。但不管怎么样,开始去做吧,做不到也没关系,你想想也行,胡思乱想,觉得啊我就这么去做,肯定是不符合的,但起码你在做了。当然你这样做不好的话,这个相似即肯定是出不来的。也不能着急,所以咱们为什么最终还得念佛呢。后来天台宗发展到后期也是劝大家修净土法门、念佛法门。因为你要靠天台宗一心三观,你自己去开悟证果,没戏了。哪有这么高的根机的人呐,到哪去找,都传不下去了,没办法念佛去吧。自己修不成没办法,有佛接引也可以啊,佛接引到西方极乐世界去了,解脱生死再说。到那里再听佛闻法,证得无生法忍,住无生法忍,就开始进入菩萨的阶位了。进入菩萨的阶位,你再学习,再听闻佛法,你这能力得多强啊,佛才能真正加持到你。当然我们在这里佛也能加持,但你毕竟在娑婆世界了,说句实话,想加持可不这么容易的。离得太远了,倒不是远近,佛没有远近,开个玩笑。关键你跟佛不是一个阵营的人,当然佛也不分阵营了,是吧。就是你的缘分,你的善根机缘跟佛离得太远,你在五浊恶世,佛想加持你加持不上。你不是那个根器,再怎么培养也没什么用,暂时没什么用起码,相当漫长的时间一直不会有什么成就的。我们培养还得看这个培养对象,他是个材料才培养,不然一培养出去到时候,坏事了,还让他们继承我们的家业?这好,亡党亡国,按照我们佛教来讲,灭佛种,这可好。他不是那个接班人,不是那个继承人,没那个根器啊。所以我们得努力,到那边去那才好,有更好的学修的环境,佛才能加持。然后你的成长会越来越快,以后你成就快了,让更多的众生也能因为你这个缘分得到度脱。你早成佛嘛,早度众生嘛。不着急,我慢慢来,其他众生在受苦你还不着急,你自己不急,别人在急啊。所以说我们大家都要有菩提心,要有份责任,要有使命感。对自己适当要狠一点也是应该的,虽然不能太狠了。

好,【修心内观】,你看这不说内观了嘛,【则有法财】。真正的法财是内观,修心出来的,观心才有的。你如果是观境,观外在的东西,心外求法,不会有法财的。有世间的财倒是会有点可能,修吧。看看世间哪个行业能挣钱,现在这个市场更大,比较好做,恰好我现在也有机会去做,发财了。【正信外闻。无复上慢】。正信,有正确的信解,从外听闻真正的佛法,就不再会有增上慢的产生了。【眼慧明闻。具足利益】。眼慧,是指什么呢?法行人,观心的实践。明闻,是指信行人,要听闻正教,要有正信,要对佛教有正知正见,就是正信,正知正见。后面要有正行,明白了吧,用几个字一替代大家就知道,才能真正具足利益。光有眼慧,没有明闻不行。有这个眼睛但是没有光明,看不见,一片黑暗,在夜里面有眼睛看不着。你光有明,没有眼睛,瞎的,也看不到。【具足利益。何得不观解耶】,怎么能够不去观和解,就是解行并进呢。

就到这里,《妙法莲华经玄义》卷第一上,才第一,还是上。还有第一下呢,是不是。六堂课了,当然讲得会比较详细,大家也不要嫌我啰嗦啊,每个字基本上差不多,能够解决问题,不会有太大的疑惑,当然也不是说都解释得这么到位,或者说绝对的正确,但是八九不离十吧,差不多。如果大家能够真正这么好好地用心去研读一遍、梳理一遍,我觉得对于大家对佛法的这种认知,正知正见的形成,反过来又促进我们正信的增长,它是具有非常大的作用的。包括以后由正见发起正行,承前启后啊。光说我信佛法,怎么信啊?你对佛法一无所知,你说你信那不是迷信吗。你得对佛法有了解,你开始凭着一个感性的一个信而已,对佛法有感性,我喜欢佛,我爱佛,尊重佛怎么怎么着,我信佛。但对佛所说的法你都不知道,你这信的程度是很低的,质量是很低的,反过来你去学习佛法,深入经藏,智慧如海,你才知道,佛为什么伟大,为什么了不起,佛法为什么这么高贵。你这个信仰提升了,更加坚定了,明白道理了,然后由这个道理,这个理论的东西,能够指导自己以后应该怎么去修行,修行就不会走错路了,所以这个必不可少的。解是走在前面的,行是在第二的,知道吗,但是慢慢地两个得融合在一起。

好了,时间也差不多了,这里还有个问题解答一下吧。本来有两个问题的,后来看后面这个问题呀,大家提问啊,不要提得太复杂。提问那个经这个经,这个宗那个派的,是吧,太多了。然后一个问题里面嘛,还有小问题,看一个大问题恨不得有三个四个小问题。这好,这一弄,首先难度太高,另外量太大,我一看头都痛,头都大。你光解他这问题我要解答清楚,我费神啊,费力、费时间啊,弄得不好半个小时都解答不完,你要不解答随便一说,也没什么意思。当然也可以简单地就几句话搪塞过去,有点不太负责任,没必要了,我就选了一个问题,稍微还可能有点靠谱的问题。对大家是有压力的,大家对我也有压力,我对大家反过来压力过去。

(阿弥陀佛。顶礼师父,在第二讲中【指久远之本果。喻之以莲】。提到第一次成佛叫做莲是本,第二次之后,包括后面无量次成佛叫做华是迹,既然都是成佛,为何还要开迹显本,恳请师父慈悲开示。)

为什么要开迹显本?不开迹显本,你怎么知道佛的本来的出处呢?我们只知道说释迦牟尼佛在二千五百多年以前,示现在这个尼泊尔,现在的古印度,迦毗罗卫国,大家都认为这是释迦牟尼佛可能是第一次成佛,他在这菩提树下成就正觉。但实际上不知道,佛在久远劫无量阿僧祇劫以前早已经成佛了,成佛已经无数次了,最早的一次成佛才是本,叫他的本地。从第二次成佛开始到现在成佛,到以后还会不停地成佛,实际上第一次成佛是真正的成佛,成一次佛就够了嘛,是吧。因为这就代表他最高成就了,明白吗,后面再成佛,只是为了众生,示现成佛。再成佛他能够高过第一次成就吗,第二次成佛比第一次成佛成就更高?我资格更老了,不是这些意思。后面都叫化迹,为了教化众生,应现的种种足迹而已。为什么有足迹?是因为有这个足才会有足迹呀,这个足才是根本啊。一踩下去一个脚印出来,走在那里又一个脚印,在我们娑婆世界都留下无数的教化众生的脚印,就叫化迹。我们就知道佛的根本处是什么样的,不仅仅是佛的根本处,佛法的根本处在哪里,也都有啊,不仅仅是成佛这么简单。

佛的修学的法门,也有本迹,佛成就的净土佛国也有本迹,甚至在我们世间法的修学之中,遇到的种种事情都有本迹,知道吗,什么是根本啊?就像我们刚才说的观心,心是根本,其他的都是迹。你把这个根本的东西抓住了,其他的事情就好办了,就怕你不明白,不给你开示的话你怎么知道呢?把这些道理都给大家讲明了,讲透了,自然而然一切的这个迷茫、一切的疑惑自然就消除了。我们才知道佛,哎呀,是这样的了不起呀,才知道佛下面这些弟子,也是很了不起的,你别看有些好像什么阿罗汉,有些是示现什么菩萨,实际上早已经成佛了。唯一不了不起的就是我们啊,人家都有本迹了,我们一直都在生死,你什么时候才能回到根本啊?但是没关系,从第一次下种开始,多种佛种最终就能回到根本上去。

所以说整个《妙法莲华经》一个是开权显实,一个是开迹显本。没有开权显实的话,一切的佛法最终不能成为无上的佛法,不能成为圆教之法。它相互之间是割裂的,知道吗,是有差别的,是有高低的。开权显实之后权法变成实法,所有的佛法都达到最高的品位了。开迹显本,好,虽然是迹,开迹之后,迹归于本,也能回到根本上去。所以就是我们自己最终修行要回归到自己的这个佛性。不管修学什么法门也好,我们发心修行对佛法的理解,对佛法的执行,到最终功德的成就都应该指向成佛的这么个果位,指向菩提。而不是在我们世间来说,有时候随顺自己个人的一些烦恼啊、业力啊、习气啊,去做些跟真正修学佛法不相干的事情。什么事情都要做得,按照我们世间,做到极致就是做到最好,这不就是佛的一片苦心嘛。当然实际上佛也知道你们做不到这么好,做不到这么好,佛也得说呀。不说,是佛的失职。不做,那是你自己个人的因缘,怪不了佛。佛是完全和盘托出,毫无保留地把所有的佛法的原委、根本,给大家全部都说透了。当然了,你有因缘能听多少、听懂多少、听后能够做多少,那是我们自己个人的事情。但是我们今生起码听到了,这就非常了不起。

所以希望大家发这个心,实际上最终无迹也无本、无权也无实,还得知道另外一层意思,知道吗。不能说,归本就完事了,归到实处就行了,真正的实、真正的本就是无本也无实、无迹也无权,因为已经无所分别了。你已经进入那种境界了,非常自然而然的境界了,你不需要去分辨了,不要去想、不要去作意了,这才是佛法修行的这么一种境界。

所以我们呢,一步一步来吧。念佛也很好,四种净土,四种净土里面什么是本净土啊?什么是迹啊?常寂光土,才是真正的本净土、本国土;其他的三种净土统统是迹,知道吗。但是我们也知道,实际上我们生到西方极乐世界,肯定大部分都属于凡圣同居土,方便有余土都到不了。这里我看看不知道有没有,当然也许有示现的,那就到方便有余土去了,或者实报庄严土也有可能。如果有佛菩萨在嘛,问他他也不会回答,佛菩萨不会这么给我们面子,我们也没这个因缘。

凡圣同居土,没关系呀,凡圣同居土,世间相都能常住,何况是方便有余土,都生到净土去了,它最终跟常寂光土是相通的。一土横具四土,迹中也有本。为什么能够开迹显本呢?因为迹中本身就包含本的这个本体的东西,是一致的。只是需要个过程、需要个因缘,最终慢慢地去成就。

所以我们的学习,你虽然是处于迹,如果你不知道本的话,会形成什么后果呢?永远都是迹。你永远都是低层的、初级的,你上不去。虽然我现在是属于初级的,但是我知道高级的东西是什么,我有目标啊,我明白进入目标的途径啊。虽然我现在只是一年级,是幼儿园,但是我必然达到最终的博士、博士后、教授。成佛一样的导师,没问题的。不然你永远都是读完幼儿园又读幼儿园,幼儿园且读呢。明白吗!这就是他的作用。虽然干的是幼儿园的事情,现在是小朋友,但是你就比较早熟了,懂事了。家里苦的孩子早当家,提前一步。你的修行的质量、修行的效率,那就不可思议地提高了。你获得好处,还问为什么要这样啊?暗暗得到了多大的好处啊,就这个意思。所以为什么在天台宗这个开圆解重要,开了圆解同样念一句佛,你的功德相当于别人修一劫。人家修一天你修一劫,就这么一个概率,这么一个倍数差别。如果你不懂得真正的佛性,不知道真如实相,诸法实相,没有开圆解,你去那苦哈哈念佛吧。倒也挺老实,你做的就是一加一,人家是一的多少次方、二的多少次方。你是做加法,弄得不好还得做点减法,中间还造点业。人家是乘法,人家是什么次方,其他的,你能跟人家比吗?比不了,你就越落越远。所以我们必须要知道佛的根本处,佛法的根本处,佛的本源处,这样的话才不辜负佛对我们的一片苦心。大家有这个因缘嘛,所以尽量去学,好不好。

好了,其他事情就不说这么多了。好像还有一点点时间,原来是讲两个小时,现在好像还延长了一点,大家有什么疑问现场也可以提个问,没关系的。

居士:(法师刚才讲到圆解,这个圆解是从理论上的圆解,还是说要开悟的圆解。)

那不能是开悟的圆解,你也要求太高了。开悟就不叫圆解了,解跟悟是两个不同阶段。开圆解就是从佛法的教理上,已经完全从理论上明白了佛性的道理,明白了实相的道理,或者是明白了圆教的道理。圆教讲的这个实相,是讲得最透彻的、最究竟的。把佛法最高的道理都已经掌握了,你再去修行,那你的效率就高啊。你等到解后再悟,那是你通过解后起修,修之后才能悟。你那个时候的悟解跟这个理解就不一样啦,跟文字上的解释就不一样啦。悟解就相当于相似即。如果是证果了,证得圆教的果,什么即呀?分证即。差多少,差两三个阶梯呢,这一个阶梯的距离有多大啊?搞不清楚,太大太大了。

所以没那么难啊!就大家好好学习、听闻佛法,明白了佛法的道理,在我们凡夫位上不需要开悟,你就可以开圆解,就具备这种能力。等到你真正开悟了那修行,说句实话就处处没有障碍了,自在无碍了。你跟佛法的气氛就相近了,就天天等于待在佛身边差不多,但是呢还稍微有点距离。那个属于真正叫作内凡位,我们属于外凡位。内凡位就是离佛很近,我们外凡就离佛很远很远,就这样子的。什么时候如果你一开悟证道、证果,那就好了。就我们禅宗经常说:跟佛一个鼻孔出气了。就这个意思,但是不完全是究竟佛,但是已经佛的部分的这种功德,你已经开始具备一部分了,有一定的功能了,所以叫同一个鼻孔出气,就大概是这个意思。所以禅宗不是要大彻大悟嘛,实际上大彻大悟只是悟,还属于相似即。悟后还得起修,悟后起修才能真修,还不完全是真修,相对来说修行的品质就高了。修后,才能证。我们现在的修是还没有悟,悟前的修,悟前的修这个质量得多低呀!如果你再不开点解,那简直哎呦,天天就挣那么几块钱,你还想成亿万富翁啊。人家标准就这么高,打个比方,到西方极乐世界,你得挣十亿。我一年下来苦哈哈的也就挣个十万块钱,活也就不过百年,我从生下来就干活,一共挣得一千万也就不错了。你怎么挣得这个钱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打个比较浅显的比喻,一天我能够挣得十万、八万的,这一辈子就能挣得差不多了,还没挣够呢,三万六千日还是不够,才三十六亿,一天得挣个几十万才够。就是你的效率得提高,得提速,你才能达到见道开悟的一个标准。它是需要个量化的标准,按我们世间说的简单一点就是这个样子的。虽然需要质,但是质背后代表的就是用量计,它是相对应的东西。

为什么叫三祇证法身,百劫修相好?这是三藏教的说法。三大阿僧祇劫你才能修成三藏教的法身,还不是真正后面通教、别教、圆教,这是定量的一个时间。你不修满,你说我证得法身!肯定是假的,肯定是盲修瞎练,肯定是我们说的那个法行人,【未得谓得。未证谓证】。

所以为什么要听闻大乘佛法,大乘方等佛法,要发菩提心。《观无量寿经》里面不都讲得很好吗,《无量寿经》还不是《观无量寿经》,这三品是吧,你才能上品上生。你如果没有这些,你又不出家,你又不发菩提心,你又不听闻大乘佛法,你最多是中品中生就不错了。那我们学这些,不听闻这些天台圆教,不听闻大乘的了义的法,你同样是念佛,能不能往生还是一回事,往生之后也是很低的品位。你听了,明白了再去修,那简直上品生太简单了,秒秒钟的事情。当然也不是我讲得这么简单。但说句实话,即使你把这个种子一种下了,哪怕你今生稍微有点差池,这个差池很快就能够补足了。什么时候再次听闻佛法,你成熟地比别人还快,你会什么呢?后来者居上,明白吗。

打个比方,别人修成了,他就是不太学习这个圆教,不懂这个教理,他往生了,来个下品下生,待在莲花里半天出不来,多少劫都出不来,老在那待着。你好象是今生没修成,你学教学得多了,修行不得力,先在其他道里混,混了多少年、多少生出来,你往生比他晚,但你一往生上品上生。你说,哎呀慢点不着急,我先出生了,先见佛了,就是这样子的,知道吗?所以这个东西,为大家算一笔账,一定得学得聪明一点,知道吗?不要争一时,要争最终的这个,当然也不是为了争,就是我们不要错过这个因缘。真正学习佛法的不是为了自己修的,你自己修成了,实际上就是帮助别人在修行,你的成就能够更好、更快地反映在利益众生的这么一个层面上。你自己不努力,大家都不努力,这个佛法如何兴盛呢?自己度不了,更多的众生也度不了,整个佛法在我们世间的因缘就会越来越衰灭。不好意思了,我们属于败家子啊,不孝的子孙啊。孝顺心嘛,对佛法、对佛、对三宝要有孝顺心,自己得努力,听循佛的教导。

好了,简单这个问题给大家回答到这里。还有提问的吗?你来吧,那位老居士就等一等,你提的问太多了,先让他们提提吧。

(刚才您讲的,您看我断句断的对吗?苦心即法身,是心体;烦恼心即般若,是心宗;业心即解脱,是心用,我想这个再请您展开解释一下。)

断句没问题,都是这样子。心宗、心用、心体嘛,是吧。这里呢要解释难度也不小,含藏的佛法的量太大了,请坐吧。苦心,本来我们众生是在三界之中受若的,在轮回生死之苦。但是虽然是在轮回,众生的凡夫这么一个我们的身心世界里面,他这个佛性是永远不会失去的。常住的法身,常住的佛性,不会因为你堕落在这个苦道里面,它就突然就没了,或者它就减少了,在凡不减,在圣不增,是吧。所以说这个苦心即是法身,它苦心的当下,我们这个苦报,我们这个身心的这么一种载体,它本身也包含了、也具备了法身这么一个理性,这个佛性是蕴藏在我们这个身心里面的,所以你得到这个苦果报应的话,不妨碍自己本身这个佛性。

然后呢,烦恼心即般若,本来烦恼是跟般若是完全对立的,有般若就没有烦恼,有烦恼就没有般若,有你就没我,就是水火不容。但是你看它表面是水火,这是我们从一面的理解而已。从另外一面来说,烦恼心就是般若心。就是我们说的没有苦,哪会有乐呢?没有傻子哪会有什么呢?智者呢?有愚才有智嘛,你不要看他现在是愚,知道吗?他只是智慧被掩盖了而已。所以在被掩盖的烦恼心的后面、背后,根本的地方,他就是有般若的,即般若,当下就有般若。你就不要小瞧任何一位众生,知道吗。不要看他跟你发点脾气,生了点烦恼,就说这个人不可救药,没戏了,只是一时的而已嘛。他一旦改变了,他立即这个心也可以生起般若来。心可以生烦恼,心可以生般若。所以最终烦恼心跟般若心都是同一个心体,只是在表面上的示相的这个用处不一样。他因为迷,他就没有办法用这个真心,他用的是妄心,他只能起烦恼。什么时候他明白自己的真心了,能够真心起用了,他的心就变成什么?般若,就是一体两面。打个比方一个硬币,有正面有反面,我们是属于反面,我们是反派,是烦恼,那边是正念。看你自己怎么去改变自己的这种业力行为。

业心也是这样的,业心造的业,业就是束缚,业是造作,造业就会有后果,它是有力量的,这种力量能够束缚我们在六道之中,生死轮回,不得解脱,所以业它就叫业缚。有些地方叫业缚,缚,束缚的缚。你说束缚怎么是解脱呢?你心造了种种不好的业,当然了你就被它束缚了,如果造的是净业呢?你就从这个生死之中解脱出来了呗,你就生到西方极乐,就成佛了。所以,我们说不要只看到他不利的一面,实际上不利的一面背后还代表什么呢?还是有利的一面,就是你要认识到,有这个因缘,然后能通过自己的学修、修行、努力,你就可以获得。

所以说为什么叫众生平等,是吧。这里说不仅仅是众生平等,众生所表现出来的行为,众生所呈现出来的烦恼,虽然他现在是具有种种的问题,但是并不防碍他有一天把这些进行改变之后,他也能成为像佛一样清净的、智慧的、永恒的这么一种功德。佛法把这些东西讲到了,就是实际上要告诉什么,自己要有自信,要发菩提心。怎么去改变,怎么去成就。成就佛的功德,成就佛的智慧,成就佛的这么一种力用、神通。

同时,我们对待其他的众生,不管是同修道友也好,不管谁修的好,谁修的稍微差点,不管他学佛不学佛,信什么教,信我们自己佛教信其他教,甚至他什么都不信仰,这个人是十恶不赦,我们都得什么呢?平等地对待一切的众生,对待一切的法。不能起分别心,不能瞧不起别人,不能怨恨别人知道吗?你怨恨别人,实际上就是什么呢,给自己施设种种成佛的障碍。心生则种种法生,你现在反过来,法生则种种心生。因为外在的众生,外在的一些法又引起你内心的这个烦恼心,重新地点燃,越来越炽盛了。那什么时候你的心才能平静下来,愈演愈烈就不可挽回了。明白这些道理,我们就能够找到一个比较正确的方向,一个比较正确的一种方式,怎么去最终成就佛道,也能找到正确的这种方式,跟所有的众生,跟世间万法怎么形成一种比较和合无诤、和谐的、共生的、共进的,共同进步的,这么一个非常好的一种方式,一种局面。这里面都说得很清楚了,无非是惑业苦嘛。现在不要惑了,现在我们需要般若。现在我们不要业了,我们需要解脱。现在我们不要苦了,我们要成佛,具备涅槃的四德,常乐我净。就是这样子。

好了,时间差不多了,可能还会有提问的,没关系,下次我们还会有时间。

好,最后大家请合掌,我们做一个回向:

往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嗔痴,

从身语意之所生,一切罪障皆忏悔。

罪从心起将心忏,心若灭时罪亦亡,

心亡罪灭两俱空,是则名为真忏悔。

愿消三障诸烦恼,愿得智慧真明了,

普愿罪障悉消除,世世常行菩萨道。

自皈依佛,当愿众生,

体解大道,发无上心。

自皈依法,当愿众生,

深入经藏,智慧如海。

自皈依僧,当愿众生,

统理大众,一切无碍,和南圣众。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好,今天的课就到这里,谢谢大家!

0:00 / 0:00
妙法莲华经玄义1
妙法莲华经玄义2
妙法莲华经玄义3
妙法莲华经玄义4
妙法莲华经玄义5
妙法莲华经玄义6
妙法莲华经玄义7
妙法莲华经玄义8
妙法莲华经玄义9
妙法莲华经玄义10
妙法莲华经玄义11
妙法莲华经玄义12
妙法莲华经玄义13
妙法莲华经玄义14
妙法莲华经玄义15
妙法莲华经玄义16
妙法莲华经玄义17
妙法莲华经玄义18
妙法莲华经玄义19
妙法莲华经玄义20
妙法莲华经玄义21
妙法莲华经玄义22
妙法莲华经玄义23
妙法莲华经玄义24
妙法莲华经玄义25
妙法莲华经玄义26
妙法莲华经玄义27
妙法莲华经玄义28
妙法莲华经玄义29
妙法莲华经玄义30
妙法莲华经玄义31
妙法莲华经玄义32
妙法莲华经玄义33
妙法莲华经玄义34
妙法莲华经玄义35
妙法莲华经玄义36
妙法莲华经玄义37
妙法莲华经玄义38
妙法莲华经玄义39
妙法莲华经玄义40
妙法莲华经玄义41
妙法莲华经玄义42
妙法莲华经玄义43
妙法莲华经玄义44
妙法莲华经玄义45
妙法莲华经玄义46
妙法莲华经玄义47
妙法莲华经玄义48
妙法莲华经玄义49
妙法莲华经玄义50
妙法莲华经玄义51
妙法莲华经玄义52
妙法莲华经玄义53
妙法莲华经玄义54
妙法莲华经玄义55
妙法莲华经玄义56
妙法莲华经玄义57
妙法莲华经玄义58
妙法莲华经玄义59
妙法莲华经玄义60
妙法莲华经玄义61
妙法莲华经玄义62
妙法莲华经玄义63
妙法莲华经玄义64
隐藏音频列表
播放音频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容通法师文章列表

道生长老:终身受持法华经

终身受持法华经 道生长老终生受持《妙法莲华经》,并从...

《法华经》中的七种比喻

《法华经》是佛教的重要经典,被佛教界称为经中之王,...

净界法师:妙法莲华经

整部经典的修行内涵,只有两个字,就是妙法。我们怎么...

道人与正常人之间如何做个平衡

问: 道人感觉象是有一个出离的部分;我们还是要成为一...

学《法华经》对修净土有哪些好处

《法华经》当然最重要就是理观的智慧,就是你的安住点...

不能忽略权法的重要

我们看第三个,辛三的说法教化。看经文。 华光如来,亦...

【佛学漫画】《法华经》故事之富翁穷子喻

一切有情众生皆是佛子,具有佛性并且皆可成佛,然而有...

佛陀为何把成佛之道分成两阶段

佛陀来到人世间以后,他看到了两件事情:第一个,就是...

【注音版】慈悲道场忏法

慈悲道场忏法卷第一 慈悲道场忏法卷第二 慈悲道场忏法...

【注音版】观世音菩萨普门品

普门品(日诵式版本)...

佛说无量寿经

佛说无量寿经卷上 我闻如是,一时佛住王舍城耆阇崛山...

【注音版】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

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

对于冥顽不化的恶人,我们该坚持吗

问: 法师,实在难以对恶人和我讨厌的人生起真实的慈...

改造贫穷为富贵的方法

1、忏悔自己过去身体、语言和心念上所造偷盗的罪业。...

千手千眼大悲忏法仪轨

(凡礼忏者。外之威仪、内之观想。必须先期习熟。免得...

如来禅与祖师禅

谛老在的时候,观宗寺冬参夏学,宗教兼修。因为谛老最...

【佛教词典】四相

【四相】 p0399 瑜伽三卷八页云:云何建立生、老、住、...

【佛教词典】三轮相

以布施来说,施者受者和所施物,谓之三轮,在行施时,...

关于近日流传讯息之郑重申明

近日常有热心居士辗转传发简讯、电子邮件,论及: 慧...

如何判断发心的正与邪

【世有行人,一向修行,不究自心,但知外务,或求利养...

看到莲华跟佛出现在空中,该怎么办

问: 请教老和尚一个修行上的问题,遇到了境界。如果有...

不断「放下」的时候,你跟「真如」就越来越近

楞严经中,虚空藏菩萨说,他在因地以观察虚空无边,观...

人生短暂,行善不能等

我们每一个人都应在平日的生活中尽己所能地多做善事,...

悟苦修净业,缘熟径生西--张老居士往生纪实

张水金老居士,江西景德镇人,是一位虔诚的菩萨戒弟子...

念佛具足定学之实事

念佛何以能具定学?《弥陀经》云:若有善男子、善女人...

看到他人不好,实际是心不清净

看到他人不好,实际上是自己的心不清净。就像一块脏兮...

对人生充满信心,枯燥的工作都能变丰富多彩

对任何事业,所做的任何一件事情,都要充满热情。同样...

随心造业,随心转业

【原文】: 古今人不知随心造业随心转业之义。多少大聪...

广行财布施才能赚取财富

1、勤劳不一定能致富。 我们经常见闻勤劳可以致富的宣...

释迦牟尼佛管送,阿弥陀佛管接

在《悲华经》里,释迦牟尼佛和阿弥陀佛都在一尊佛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