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容通法师:妙法莲华经玄义

容通法师  2018/09/22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七)

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妙法莲华经》,上节课我们把这个卷一上讲完了,今天应该是从卷一下开始。【七会异者】,这是讲到这个七番共解最后一番,前面已经讲过六番,大家应该都还记得,我们再回顾一遍。第一个是什么呢,第一番是标章,第二引证,三生起,四开合,五料简,六观心,七会异。今天是最后一番,会异。

什么叫做会异呢?实际上就是把不同的一些经论,对于同一个问题,不同的一些说法,我们把它汇合在一起,最终呢让这些说法表面看上去有些不太一样,实际上呢本质上并没有什么差别。就是佛陀他说法是在不同的时机,针对不同的众生说的,所以说法有时候他会有些分别,他这种分别是因为众生有差别而分别说,并不是本身佛法有什么分别,或者说佛法之间有什么对立啊、矛盾啊、冲突啊,不存在。是我们没有真正对这个佛法有个什么呢,总体的一个认知,即使有总体的认知呢,还得去把所有的认知最终归纳起来,把它融会起来,知道它原来最终指向的目标就是一个,只是各自站在不同的角度、不同的立场去谈论一个问题而已,小小的差异肯定会存在的,根本上是没有差异的。

我们看,【问。佛有所说。依四悉檀。今解五义。与彼会不】。就是佛所说的法,都是依据什么呢?四悉檀来说的。以前我们讲过这个四悉檀,大家都应该记得。世界悉檀、然后呢,各各为人悉檀,还有呢,对治悉檀,第一义悉檀。就是分别对应四种不同的需要,或者不同众生的根机,用四种不同的方式去说法。悉檀,悉就是遍的意思,檀就是施,遍施,普遍地对所有的众生施予佛法之药,没有什么众生是在这个佛法之外的。只要众生有这个因缘,我都得给他说法,只是不同的因缘,我说法的方式不一样而已,所以有四种方式。大家还得记住,世界悉檀、各各为人悉檀,对治悉檀,第一义悉檀。它是有一个层次的,从低到高,从浅入深,最后到根本,就是第一义悉檀。什么叫做第一义?第一义就是中道佛性,让众生真正认知到自己的佛性,认知到一切法的法性,他能成就自我,成就菩提。其他的前面三种悉檀都是为了最后一个第一义悉檀而做一些准备的。

现在解这个五义,五重玄义,跟它之间能不能融会在一起呢?是不是之间有什么区别呢?【答。此义今当说】,这方面的道理,现在正要说。【先对五章。次解四悉檀】。我们看看,相互之间是怎么对应的。【世界悉檀对释名。名该一部。世界亦冠于三】。就是第一个悉檀对是释名章,五重玄义第一是释名,释名能够该,该涉,能够包含一部经的所有内容,虽然只是个名字,这个名字就是一部经所有内容的一个总括、一个代表。为什么叫做名,就立这个名,能够把这部经的所有意思,简略地概况在这个名字里面。世界悉檀也是这样的,在四种悉檀里面,它是第一,排在第一位的,亦冠于三。

然后第一义悉檀呢,【第一义对体最分明。为人对宗】。我们看看,第一义悉檀是对体,对体那是五重玄义第几呢?第二重。释名,第二是辨体,那为人悉檀,就是各各为人悉檀,简称叫为人悉檀,对的是宗。【宗论因果。为人生善。义同】,宗论因果,成佛的因果,怎么修学佛法,从世间法到佛法,从凡夫到成佛,这是宗。我们说,宗者趣也,就是像路径一样的,通向最终成佛的一个道路,从因至果,从开始到最终结束。为人悉檀也是这样的,是为了针对不同人的这种善根,帮助他增长种种善根,善根一步一步地越来越增长。所以从这个意思上,它们是比较相同的,【对治对用】,对用对治悉檀是对什么呢,第五重玄义的第四重,论用。【用破疑滞】,你看,破众生对于佛法的种种疑滞。【与治病事齐】,治众生病,对治悉檀就是对治众生的烦恼之病,有什么对佛法有疑问的,有不明白的,恰好,对治悉檀就讲这个,然后我们现在这个论用也是一样的,要破众生的疑滞。

然后呢,【分别悉檀对教相】。四种悉檀要对五种玄义,五重玄义,那最后这重玄义是教相,判教相。那怎么只有四重,没有第五种悉檀怎么对呢,分别前面四种悉檀,就是对教相,你能把前面四种悉檀都能够了解清楚了,这就是跟第五重教相是一回事。就像我们现在,要闻教,要明教相啊,不然这部经为什么要立这个名字,这个名字代表的是什么意思,搞不清楚啊。这部经的经体是什么?你不清楚,它的宗,它的用,所以都要通过教相,慢慢地去认知。

【教相如后说。问。何不次第】。它为什么不是按照这个次第来的,实际上基本上是按着这个次第来的,我们一看,当然最后第一义悉檀是排在最后的,四悉檀里面第一义悉檀是排在最末位的,而这里第一义悉檀是排在第二了,跟这个体是相对应的,实际就是这里稍微次第有点不一样,其他都差不多。【答悉檀是佛智慧。对利钝缘则成四种】,悉檀是佛的智慧,因为对于众生的利钝的这种根源、机缘不同,所以就变成了四种。是什么意思呢,实际本身在佛这里,悉檀还要分四种吗?没必要,佛法就是佛法。但是因为众生的根机不一样,我就变成四种不同的佛法了,是为什么呢,是应众生的需要。

【利人闻世界。解第一义。此对释名辨体。即足】。这什么意思呢,利根的人只要一听闻世界悉檀,从世界悉檀就能什么呢,理解到第一义悉檀。就像我们说的,你只要跟他讲这个名字,从这个名字他就知道什么,经体了。如果真正了不起的人,他都不用看这个经后面的经文,一看这个名字,开悟了。那我们能开悟吗,你把经读了千遍万遍也开不了悟,所以我们是不是利人,不用说了,非利人也,即足。你看六祖慧能大师,他就听别人读《金刚经》,“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就听闻这么一句经,他就开悟了。那我们听,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什么意思啊?不看到祖师大德的这些注解,一点意思都搞不清楚,看完之后呢,好像知道一点点,但你说离开悟十万八千里,还不知道什么时候的事呢。

【若钝人未悟】,不是利根的人,是钝根的人,你光听那个名字,他哪能悟得到呢,没有悟。所以【更须为人生善】,就是给他说为人悉檀,让他的善根慢慢地增长,善根不足啊,跟你讲,你也悟不到,听也听不明白,先培养善根吧,就是这个意思。就是因为大家善根不够,好多人说,学佛没有什么受用,也没得到什么利益,善根太浅,看佛经看不懂,按照佛法去修行,什么事情都做不到,都是善根不够。

好,那不仅仅是为人生善,后面还有什么呢?还要【对治破恶】。一个要增长善根,一个要破除这些什么,恶法、烦恼。我们说一个是要消业,一个是什么,增福,简单的可以这么说。你善根增长的方面,它到一定的力量,善根力量足了,它才能破恶。你不要以为这个敌人,这个恶,这个烦恼,这么容易就破了。有些人说,一上来,我这个习气一大堆,烦恼一大堆,学佛多少年也不一定能有多大的改变。善根不足,你力量不足,你正面的力量不足,它反面的力量你怎么去克制,所以说真正要克服自己的敌人、自己的烦恼,这是相当不容易的一件事情。所以我们得自己锻炼强大了,才能有这种对治烦恼的这种力量。

好,生善也有了,破恶也有了,这个方面所有的障碍都清除了,你善根也增长了,【乃入第一义】。最终才能明白真正佛法的道理,你才能开悟啊,才能证道啊。【则具用四也】,就是这个是什么意思?你根器越利,你开悟越快,只要跟你讲这个世界悉檀,你就开悟了,再不行,再跟你讲生善悉檀,生善悉檀还不行,对治悉檀。好,最终前面所有的全部具备了,最后才能到第四个,第一义悉檀。【五重玄义。意兼利钝】,是什么意思呢?五重玄义也是兼,就是包括了利根和钝根人,也是一个意思。

【四悉檀法。专为钝者】,什么意思?要把四悉檀法都给大家讲清楚了,肯定这种人就是钝根人,不然就不用讲四悉檀,讲一悉檀就够了。你随便讲个悉檀就可以了,讲世界悉檀他也悟到第一义悉檀;讲为人悉檀,他也悟到第一义悉檀;讲破恶悉檀、对治悉檀他也能悟到第一义悉檀;你直接跟他讲第一义悉檀,因为他是利根,他也听得明白,一样领悟了。随便跟他说什么,他利根人都能明白。但是呢为什么四个悉檀全部得说,就是因为我们根器钝啊,所以这四种悉檀必须要说。当然五重玄义,意兼利钝,也就是看个人的情况。如果是从前面来讲,你听的越少就能开悟,当然也就是利;你听的越多还不能开悟,这人就是钝。当然我们这个五重玄义,实际上,从根本上我觉着跟四悉檀也没太大的区别,没什么太大区别。【对义是同。次第则异】,意思上是差不多相同,次第上稍微有些变化。

又【问。论专释大品】,这就说的《大智度论》是专门来解释大品般若的。【不涉法华】,它没有涉及到《法华经》。【何得指彼悉檀。通此五义】,这是什么意思呢?就说四种悉檀是《大智度论》里面提出来的,它没有讲到《法华经》,但是我们现在讲的这个《法华经》,是天台宗讲到法华圆教的五重玄义,你把那个四悉檀跟这个五重玄义相互之间去相通,合不合适呢?【中论通申诸经。何意不用】,《中观论》它是通申,统统地来说明一切经典的,它不仅仅说《大品般若经》,也说《法华经》,所有的经典它的意思都能说明,你为什么不用《中论》里面的来说呢,只用这个《大智度论》这个四悉檀来说这个五重玄义呢?

下面就回答,【答。释论云。四悉檀摄八万法藏。十二部经。法华何得不预耶】。就说你这个说法还是有问题,你说《大智度论》只是专门解释《大品经》的,但是其中说的这个四悉檀义,里面说到四悉檀义,它是包含八万四千法藏,包含三藏十二部。那既然包含三藏十二部,《法华经》是不是属于八万四千法藏,三藏十二部呢?它也属于这之内的,法华何得不预呢?它难道就不是其中的了么?它能超出这个范围之外吗?

【中论通申。理宜须用。若具引论。博而未巧。今取论题。申于五章】。你看就是说,当然《中论》也很好,通申一切经典,但现在为什么不能用了呢?不用呢?用的多了,反而就不一定特别的什么,精巧,特别的恰当,所以这个地方就暂时不用。今取论题,申于五章。我们解这个论题,这个论题是什么?哪个论题?我们就看看后面就看得出来,【中字申体。观字申宗。论字申用】,你看,你要想把这个中观论跟这个五重玄义之间做个互通吗?我给你讲讲,中字讲的是体,说明的是这个体,中,中道啊。中观是什么,中道观,中道不就是实相,实相不就是体嘛。观字申宗,观这个字是宗,从因至果怎么修行啊?通过修行最终才能证得这个果啊,证得这个体啊。论,论字申用,它为什么要论?要讨论啊,要议论啊?就是它的作用。

【璎珞云。破法方便。立法方便。利益众生方便。论有研核破执。立三宝四谛。得四沙门果。故知论字申用】。这里又引用《璎珞经》里面一段话。什么破法,立法,利益众生方便,这三种方便到底是什么意思?我们看看啊。破法,什么叫做破法啊?破一切法,实际上从这个地方来说就相当于什么,三观之中的,或者三谛之中的什么谛呢,真谛;立法相当于俗谛;利益众生中谛。论有研核破执,破众生的种种执情,立三宝四谛。三宝,不用说了,佛法僧三宝。四谛,苦、集、灭、道四谛,得四沙门果,这个四沙门果就是指声闻四果,须陀洹乃至阿罗汉。

【故知论字申用。中观理不可思议。申妙】。这又是把前面又进行了,中字申体,这个中观,或者中道实相这个理体是不可思议的,所以它又是属于妙,属于妙。【观境是权实。申法】,你看,所观的境,能观之智,都是属于权或者实。有权,有实。申的是法,就是法有权实嘛,实际上具体这个观法也有权实。【观智是因果。申莲华】,就是把这个《妙法莲华经》跟这个《中观论》这个论题又联系在一起了,大家看很有意思啊。【观诠申经】,观字所诠就是申经,跟这个《妙法莲华经》这个经是一个意思。

【论之三字。合四悉檀。以对五义】,你看,总共又把它跟四悉檀又对起来了,跟五重玄义又对起来了,跟这个《妙法莲华经》又对起来了,【通申意显】。所以这个东西啊,实际上这个天台宗讲到这里的话,就可以给大家提醒一下啊,不仅仅是《中观论》,一切的经,一切的论,通过这个五重玄义,四种悉檀,或者我们这里讲的这个叫什么呢,天台宗的三谛三观,它都可以把它圆融无碍地进行一个什么呢,汇义。就是把表面上看来不同的经论的这些名字也好,或者包括它的一些内容也好,通过这种方式把它融合在一起。实际上并不难啊,不仅仅《中观论》,其他论也都可以,《百论》也可以,什么《十二门论》也可以啊,《大智度论》都可以的,都一回事。

【若更以论。申余经者。取偈初句申三藏。次句申通。次句申别。次句申圆。法华又为第四句所申也。岂止两论申此五章。五章通申诸经论也】。你看,不仅仅是这两部论,比如说这个《大智度论》,这个《中观论》,说到了这五重玄义,但这个五重玄义是天台圆教特别提出来的,但实际上相互之间都可以互通的,不仅仅是两论,一切的经论,五重玄义都可以统统地去什么呢,进行一个解释。所以天台宗后来在讲所有的经典时候都要什么呢,说五重玄义。实际上把这个五重玄义说得差不多,说清楚了,基本上这部经的一个大概也就明白了,也就明白了。

【次解四悉檀为十重】,这里就分得更清楚了,这里我们不说,申余经怎么取偈初句申三藏,什么申通,申别,申圆,这是什么意思呢?这里没说得太清楚,就给大家说一下,实际上后面也会说到。就是说的这个《大智度论》里面,这句:“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分别对应藏、通、别、圆四种教。因缘所生法对的是三藏教,我说即是空说的是通教,亦为是假名对的是别教,最后亦是中道义对的是圆教,这样去做个对应的。当然这里面只是说把其中的一些经论的一些章句又用什么呢,藏通别圆,或者五重玄义进行相互之间的一种汇通。

下面我们看这个十重,这个十重也说得够复杂的,大家不着急,慢慢来看吧,了解一下总是好。四悉檀又分成十重来进行一个理解。【一释名 二辨相 三释成 四对谛 五起教观 六说默 七用不用 八权实 九开显 十通经】。

我们首先看第一个,【释名者】,先解释这个名字,什么叫做四悉檀。【悉檀天竺语。一云此无翻】。有些地方说,这个悉檀语,这个天竺语没法翻,不用翻。【例如修多罗多含】,他说这个梵语啊,它有多重的意思,你没办法去翻,多含不翻吧。【一云翻为宗。成。墨。印。实。成就。究竟等。莫知孰是】,就翻了这么多,不同的意思,不知道哪个是对的,到底取的哪一个呢?好像都有意思,都差不多。

【地持菩提分品。说一切行无常。一切行苦。一切法无我。涅槃寂灭。是名四优檀那】。实际上就说的什么,四法印,诸行无常,苦空,无我,无常,苦,无我,最后寂灭。【是名四优檀那。此翻为印】,实际上就跟这四法印差不多,我们平时就说三法印,这里多一个。

【亦翻为宗。印是楷定。不可改易。佛菩萨具此法。复以传教。此就教释印。如经。世智所说。有无无二】。就是说,就是佛菩萨他讲的这个法是不可以改变的,从古到今这个一直传下来的,就像我们说的,这个东西就像是印证,这个是不是佛法啊?这是佛所说的,这个是符合佛法的,不可以改变的。

【世智所说。有无无二。此法楷定。以此传授。经过去寂默诸牟尼尊展转相传。此就行释印也】。前面就教释印,这是就行释印,有无无二,此法楷定,世智所说。要么有,要么是无,不出这两个,不出这两个之外,世间法要么执著于有,要么执著于无。【经增上踊出。乃至出第一有。最上。众共归仰。世间所无。此释宗义】。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经典里面说的什么,都是第一义,最上的,所有的人都要共同去归仰,去遵守的,是世间法里面所没有说到的,所以说这就是从宗上去讲这个什么呢,四悉檀。

【彼明文了义。释优檀那。诸师何得用宗印。翻四悉檀】。此明文了义,来释这个四法印,诸师何得用宗印。来翻四悉檀。就是说这个四悉檀跟前面这个四法印之间呢,还是有一定的区别。【如此既谬。余翻亦叵信】,就是前面所翻译的只是诸师之言,但是呢不是特别的妥当,所以后面呢,【南岳师例大涅槃。梵汉兼称。悉是此言。檀是梵语】。这什么意思呢?就是前面所有的这些师,这些论师啊,这些经师啊,翻译的都不是特别的恰当,一直到南岳慧思大师的时候,他是怎么翻的呢?悉檀就叫什么,遍施的意思,你看【悉之言遍。檀翻为施】。就像这个大涅槃,大字是属于什么呢,汉语,涅槃是属于梵语,梵汉兼称。翻译一个梵语的时候,保留其中的一部分梵语的成分,但是这个大涅槃,实际上大涅槃就是摩诃涅槃嘛,把摩诃可以翻译过来,但是这个涅槃本身不好翻,这个悉檀也是一样的,这个悉可以翻,但这个檀就没必要翻了。就说【佛以四法。遍施众生。故言悉檀也】,最终就确定这个悉檀就叫做遍施,取这么一种解释是最恰当的。

【二辨相者世界如车。轮辐轴辋和合故有车。无别车也。五众和合故有人。无别人也】。就说就像这个车,是由这些东西和合才会有,离开这些轮辐轴辋就没有车了。这个人也是,需要五众和合才有人,离开这个五众,哪怕是离开其中的任何一众,这个人都不复存在,这个五众和合,这个五众就是指什么,五蕴,色受想行识。【若无人者。佛是实语人。云何言我见六道众生。当知有人】。如果你说没有人呢,佛是实语人,佛为什么又会说,我见六道众生,我见到了六道众生,如果说没有人,那谁是我呢?这是佛所说的,佛难道是说妄语吗?

【当知有人。人者世界故有。非第一义。第一义可是实。余不应实答。各各实。如如法性等】。余不应实,是什么意思呢?从世界悉檀,人是有的,从第一义悉檀,人有没有呢?没有,是吧。说没有,有部分是对的,但也不能说完全对。从第一义悉檀根本就不论什么人有,也不论什么人无,知道吗?当然从第一步来说,它是说没有人,人是个假名,知道吗?但是从世界悉檀,人就是有的,五众因缘嘛,色受想行识,和合就有人了。它是承认世界之中的种种因缘所生法的,承认我们现实的一种存在,就是在我们世间一般凡夫这么一种认知之中,认知的这个世界它认为是存在的,但是它是站在我们世间凡夫的这个角度,来随顺而说的,它不是最真实的,不是佛根本要讲的这个道理,根本要讲的是第一义,第一义这些东西就不存在,只是个假名了,哪里有什么人啊?第一义可是实,是实相。

【余不应实答。各各实。如如法性等。世界故无第一义故有】。反过来你看,如如法性,就像我们的真如法性一样的,在世间没有,世间是找不到的,但是在第一义中它又有了,你看,【人等第一义故无。世界故有】。从世界悉檀它又有,从第一义悉檀,人又没有;从法性方面第一义悉檀有,从世界悉檀它又没有,恰好两个相反。

【有于五阴。十二入。十八界。一切名相隔别。名为世界】。有五阴,就是五蕴嘛,色受想行识;十二入,六根六尘;十八界,在十二入的基础上再加上六识,眼耳鼻舌身意六识。这一切的名相,种种的差别,都会有,这叫做名为世界。这就是从世界悉檀来说。

【外人迷此世界。不达法相】,就是指一般的外道,他对这个世界是迷惑的,没有达到、没有通达法相。所以他有时候容易什么呢,产生一种错误的认知。这里说【或计无因缘有世界。或计邪因缘有世界】。就是说我们这个世界,是怎么有的,有些人认为是没有因缘,就是不承认有因果,叫无因缘说。这个世界不知道怎么就有了,突然就有了,找不到原因的,反正它就有,它是不是什么时候就没有了,突然没有了,也没有原因,生生灭灭。有些是说邪因缘,邪因缘比如说,这是上帝造的,这是大梵天造的,或者是其他什么造物主造的,是这个因缘才有我们这个世界的存在。就像我们中国的女娲补天这之类的,有这些东西,他就随便找出个原因来,这个世界是怎么创造的,创世说,实际上这都是邪因缘,根本就找不到一个创世的这么一个神。

【大圣】就是佛了,【随顺众生所欲乐闻。分别为说正因缘世界法。令得世间正见。是名世界悉檀相】。为了随顺众生,众生都喜欢听啊,这个世界是怎么产生的?就分别跟他说正因缘世界法,“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我师大沙门,常作如是说”。就是说所有的因缘都是相互之间互为因缘的,没有个因是什么呢,第一因,明白什么意思吗,就是没个造物主。没有说是你创造了整个世界,由于你的存在,由于你的创造,世界才从此形成,你是第一个。当然你再往前,就不要再追究你是怎么来的,不用追究了,我说的就完事了,其他的事情不要问了,你知道你自己怎么来就行了,世界是怎么来的就行了。

实际上再往前追究,他就说不出来了,上帝从哪里来?不知道。大梵天又从哪里来,他的前世今生就没有,难道这个世间,世界有时间、有空间的,难道到他这里时间就戛然而止,再往前就没有更早的时间了吗?我们说无始,没有开始啊,那他的这个开始不就是把这个时间一下就戛然就切断了嘛,再往前推呢,还有没有以前呢,不讲了,反正他就是最早的,就完事了。

所以说按佛教讲就是正因缘,“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一切世间的法,谈不上谁是谁的因,谁是谁的缘,相互之间互为因缘,没有谁是重要的,谁是次要的。只是随着不同的因缘,不同的时间、空间相互之间不断在转换而已。实际上这样去理解就很好啊,是不是,平等啊。我们在理解现在,哎呀,大家每个人的这个因缘都不一样,实际上最终谁知道呢,这个因缘也不是现在就形成的,也不是永恒不变的,所以说不能去执著于当下这个相,因为这个相本身是无常,不断地在变化。它不是根本的产生的一个因缘,它是暂时形成的这么一个果报而已。

令世间正见,就是以正因缘来破什么呢,邪因缘和无因缘。实际上这个东西本身说,即使说“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它并没有把真正的所有的佛法都说出来,只是一个刚刚的开始,属于世界悉檀。你要解释这个世间相互之间的一种因果关系,我就用这个缘起法来说,当然光说缘起肯定不行啊,后面还有什么呢,有性空啊,知道吗,这个性空才慢慢走入到佛教一种真实相。

好,再往后【二各各为人悉檀者。大圣观人心而为说法。人心各各不同。于一事中。或听或不听。如杂业故。杂生世间。得杂触杂受。更有破群那经。说无人得触。无人得受。为二人疑后世。不信罪福。堕断常中。故作此说】。这什么意思呢,为人悉檀,就是为了众生不同的这种根机,大圣观人心而为说法。但是人心呢,每个人又不一样。同样是一个事情,有些人呢就愿意听,有些人就不愿意听。就像世间的杂业,不同的种种的行为,杂生世间,得杂触杂受。因为造的业不一样,所以你生在的世间不一样;生到世间不一样,你对世间的感受也不一样。太杂了,太复杂了。因为你过去造了这个业,比如说你今生就为人,造的善业,为人;造了恶业,做畜生。人跟畜生是一样的吗,果报不一样,感受不一样,觉知也不一样。同样为人,人好像从这个总的果报是都是人,但是从这个别报来讲,我们叫什么呢,叫做满业。引业、满业,是不是啊,引满各不同。他人与人之间差别又很大。

【更有破群那经。说无人得触。无人得受。为二人疑后世。不信罪福】。这就是破这些外道的,不相信有什么后世,不相信有什么罪福,怎么怎么,就是说执著于断,断灭论。就比如说人死了,你这个生命就永远结束啦,哪还会有什么后世啊。你造了罪也不一定就受苦果,你造了福也不一定就有好的报应,我们才不相信这些什么因果,才不相信什么后世。就是说这些外道,要么什么断见,要么常见,要么什么呢拨无因果,种种方面不信罪福,这就【堕断常中。故作此说】。

【此意傍为破执。正是生信】,就是生起我们对于佛法的正确的一种信念、一种信仰。要破除这些错误的一种知见,你才会产生正确的一种信仰。【增长善根。施其善法也。故名各各为人悉檀】。你要把众生的这些执著,这些颠倒破除啦,给他正确的信仰,正确的知见,然后才能让他善根增长。打个比方我们还没有学佛之前,根本不知道佛教讲的什么回事,也不知道我们自己人生出现什么问题,后来一听闻佛法,发现确实,自己对自己,对于人,对于生命,对于自己所处的种种境界都一无所知,可以说是一片茫然。哎,听闻佛法,终于明白佛法确实讲的有道理,我就是这样子的,开始产生信仰。信了之后,你才会去什么呢,才会学修啊,才会去修行啊,修行你才有善根啊。你信都不信,你说你还会有善根吗?不可能有善根。信为道源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根。

所以说佛度众生,首先的第一步是世界悉檀,世界悉檀属于世间的法,它跟出离轮回没有任何关系,它只是站在世间的角度,随顺众生所能理解的这么一种方式,讲世间的一些善法,属于世间的善法。生人天可以,得到一些福报可以,但是不能出离轮回。但是到这个为人悉檀就不一样,它是为了让众生什么,出离三界,出离轮回,是要出世的善根,要有出世的善根,就不一样了。

再往下,【三对治悉檀者。有法对治则有。实性则无】。这什么意思呢,有法对治则有,实性则无。有法对治,有能对治的法,有所对治的法。你说它有确实是有,但是从它真实的性来说根本就是没有的。对治者,当然这里说实性则无,实际上是说的第一义悉檀,从本身能够对治的所对治的,我们还是说它有。

【对治者。贪欲多教观不净。瞋恚多教修慈心。愚痴多教观因缘。对治恶病。说此法药。遍施众生。故名对治悉檀相也】。就对治众生的种种什么呢,烦恼。贪嗔痴嘛,这里首先我们看贪嗔痴,说得很简单。贪欲多的人教观不净,就修不净观。贪欲啊,贪图享受啊,贪图种种世间男女之色啊,修不净观。知道这世间是不净的,不仅仅是人不净啊,整个世界都是不净的。不光说人是脏的,整个山河大地都是脏的,都是不净,我告诉你。为什么呢,我们说叫种子不净,就从你自己造的业,感受这个世间的种种果报,自己的身心世界也好,外在的这个周边的环境也好,它都是什么呢,属于染业。染污的种种业形成的最终的东西都是不净。

我们说,哎呦,这个地方很干净啊,很漂亮啊,山河多美啊,多壮美啊,多好啊,多喜欢啊。这是我们自己在人的角度上觉得已经很不错了,但是如果真正从佛一看,不行,五浊恶世啊,你能在五浊恶世发现美当然也是不容易的。但是你为什么能发现美,你也就只有这么一种审美的情趣。你的审美的能力也就这么强,你就被这些东西,它自然就会吸引,知道吗。它这个业力所牵的话,你就逃不出它这个叫做如来掌心一样的,这个掌心你逃不出来,你这人的这个知见,他的所喜爱的东西,他就被这东西所吸引。

他也不一定说,就是我们自己本心,就愿意被它所吸引,业力所牵引,你不吸引不行。生来就会哭,就要吃,就会睡,人都有这个本能,男男女女都有这些喜好,爱财啊,什么东西都爱,为什么爱呢?过去就爱过呗,过去就有过这些烦恼,就造了这些业,今生还是有这些德行叫什么呢,德行不改,不叫德行,叫什么,习性不改,恶习不改,所以今生还是传承了过去的这些习惯,你见到东西又产生欢喜。就像我们似曾相识样的,这个东西你都不要相识了,已经深深刻在你的基因之中了。生来就具备一种叫所谓的本能,实际上哪里叫本能?按佛法这都是胡说八道,本能按我们现在是本能,按过去它是有原因的,过去有种种烦恼习气业力,所以就形成现在,你不可能改变的一种,所谓的比较固定的一种习惯,有些都是习惯成自然,你就把它叫做本能,实际上是可以改变的。

就像我们说的定业,哪里有什么根本的定业,如果真有定业的话永远出不了轮回了,解决不了的,就是因为定业也可以变的,只是说一般你变不了,你没那么大的能力,当然就叫定业了。你能力大,哪有什么定业啊。所以说这个教观不净,不清净,就说你要破除对它们的贪著。不要爱财啦,钱是肮脏的,钱财如粪土;不要爱人啦,人是最不干净的,知道吗?从你生出来的时候种子是不净,父母在一起也不净,你生出来的时候又不清净,长大了之后又胡思乱想,一样的嘛,反正是轮回。

但是,啊,欢乐不是人间正常的一种生理或者一种情感的需要吗?你怎么会觉得不净啊,是不是反人类,反人性啊。这一说,好,罪过就大了,帽子扣得够厉害的。是吧,我们不反人性,我们尊重人,但是我们仅仅不满足于做人的这么一种层次,我们是不是可以不仅仅把自己当做人呢?当然你可以随顺做人,做个好人也行,我们不要求高,但是如果你有能力的话,觉得你原来不仅仅永远就是做人的,你这辈子是做人,我是不是可以做天呢?是不是以后还可以超凡入圣呢?你是不是可以去想象一下,你的生命可能不仅仅是作为人的一种存在而永恒不变的呢?能不能达到比人更高的一个生命的层次呢?如果能够存在的话,你干嘛不去努力?去追求也好,去探索也好,去给自己争取机会也好,干嘛就仅仅说就事论事,就满足于此。

就是人实际上是不满足于现状的。好在我们人还是比较那个的,还是有些进取心的。所以有相当一部分人可能就会理解,理解到,就是我们佛法,就是告诉我们,不要仅仅站在人法界去看待一切问题,不然的话你永远都是人,甚至下辈子做人都做不了,因为人性之中有很多恶,这个恶的力量现在肯定是更强大的,你必须要站在圣人的法界去改变我们,你能改变多少是多少,那终究你会从人法界慢慢地脱离出来。当然我们有时候要随顺,随顺世界悉檀嘛,但是世界悉檀只是世间法,不能出离三界,不能仅仅满足于此,再往上就是为人悉檀、对治悉檀。

瞋恚多教修慈心,你看,谁没有脾气啊?嗔恨心啊。爱不成就生恨,得不到心里就埋怨,不平衡,生气。具体语言、行为、什么东西都能表现出来,修慈心啊,知道吗?要慈悲心对待一切众生。你这样嗔心去对待一切众生,不但不能把这个事情进行扭转、改善,反而会什么呢?恶上增恶。让你们之间的这种不良的关系愈演愈烈,而且世世什么呢,不能解脱,知道吗?这个冤一结下了,要解是太难了。所以现在基本上你比较大的冤家,都是过去曾经跟你结下梁子的,都是这样子的,一次解不开,那就多少辈子都一直延续下去,甚至越结越深这个怨恨。

然后你现在觉得,哎呀,反正解不开了,我就是心里必须要报复,我要泄愤,泄恨,泄了恨之后你以为就解决了?解决不了,人家不答应你啊,实际上你也不答应他,你不说泄了愤,我以后就算了,我们就清零了,你也别再找我,我也不找你了,咱们就一刀两断了,怎么怎么,都了清了。说是说了清,怎么了清?在你生起这个烦恼心的时候,实际上这个心就已经有一种作用力,它就叫业力,意业,这种意业是相当强大的,你即使当时好像心里已经平复了,只是暂时的平复,实际上前面所产生的这种嗔恨心的力量,是会一直延续到后世的,到了后世它又会发生力量,到时候又由不得你,因缘一成熟,你说现在忘了,到下一辈子你又记起来了,不是记起来,它是业力激发你不由自主地就受它的牵引,又会产生一些不理智的行为,不是这么简单的。

那怎么才能去解决呢?慈悲心,你只能这样才能解决。慈悲忍辱,你要学会吃亏,要退让才行,知道吗?有些人,哎呦,退让我吃亏吃大了,我才不甘心了。你不甘心,你不甘心谁都没有便宜占,我告诉你。啊,我吃亏了,我好像吃亏了,他占便宜了,他多报复了我几次,你看我都不跟他算了,后来他也不好意思再找我了,但是我是不是吃亏了?你吃亏有福啊,知道吗?你因为修了这些东西你成就了,你这个善根就建立起来了,他没有修,他永远就是零啊,你这个亏哪会白吃。

何况因为你的改变,以后你可能能够解脱,你能解脱你就能度他,度了他之后,你看,我不但不报复他,我还度他,我亏吃得更大,以德报怨,他怎么占这么大便宜啊。你以为人家就会永远占你便宜吗?所以世间的事情你不要就想当然,一厢情愿地去想,你在给予别人的时候,到时候自然而然有因必有果,大家明白什么意思吗?但是你得先走出第一步来才行,往往是你能走出第一步的人才是最可贵的,也是成就最快的,也是成就最大的人。他往后被你所点醒,当然如果人家精进努力的话,说不定什么时候也能赶上你,但是一时半会儿就赶不上,你不是占便宜占大了嘛,老想便宜便宜,那就跟你讲便宜,让你心里平衡一下。

愚痴多教观因缘,观察种种因缘,怎么去观因缘?用佛法去观因缘,我们经常都是看到什么事情看不明白,别人怎么对我这样?我的命运怎么这么不好,碰到什么事情都不顺?实际上都有因缘,你过去干什么去了?过去为什么要这么做?过去为什么要起这个心?现在碰到这个事情又看不清楚,又心里产生怨恨,产生不平,这都是愚痴,知道吗?实际上这些境界都是过去的种种业果所呈现出来的。

实际上又进一步的,一个是让你去承受这种果报,同时又在考验你自己的内心,所以这些东西,你看,多讨厌,很讨厌的!本来承受果报你就很不情愿了,一般都是苦果,承受起来觉得很难受啊,很不自在啊,想逃避,但有时候逃避不了,必须还得接受,接受之后心里又不甘,吃苦的时候确实很苦,难受,你又会产生新的烦恼。产生新的烦恼,好,这个苦果刚吃过,新的业力又开始要造,烦恼一起来又会造业,它当下又会考验你当时承受的这么一种心理,你心里一旦发生错误的理解、解读,然后又会产生错误的行为,然后后面又会有新的苦果出来,层出不穷啊,源源不断,就是这样子。

所以你必须什么,克服自己的愚痴,如理地去观察这一切的出现的种种因缘、境界,这样的话你才不会什么呢,上当受骗啊,你才不会稀里糊涂的,因为这个事情,这个事情看明白了,好,完了,受了这个报,结束了,新的这个恶报恶业就不会产生了,就解决问题了嘛。当然这个贪嗔痴是众生的三毒啊,病根嘛。还有五停心观,以前也说过,还有多散众生什么观,还一个什么呢,啊?多障众生念佛观,多散众生数息观,就是对不同的烦恼,它总是有不同的这种佛法去对治的,叫做对治悉檀。有多少病就有多少药。对治恶病,说此法药,遍施众生,故名对治悉檀相也。

【四第一义悉檀者。有二种。一不可说。二可说】。有两种,就是第一义悉檀,有一种是可以说的,一个是不可说的。

首先看【不可说者。即是诸佛辟支佛。罗汉。所得真实法。引偈云。言论尽竟。心行亦讫。不生不灭。法如涅槃。说诸行处名世界。说不行处名第一义】。就是诸佛这些圣人所证的真实之法,就是说证的这个实相之法,它是不可以说的。言论尽竟,你再说什么言论都说不清楚,应该把所有的言论都放下、抛弃。心行亦讫,心里面产生的种种念头、思考都得放下,不生不灭,法如涅槃,本身就是不生不灭的,就像涅槃法一样的。说诸行处名世界,说不行处名第一义。如果有诸行,就是有种种变化,有种种迁流的法,这是属于世界。没有迁流就说的不生不灭,这就是第一义,这就是涅槃。既然是第一义涅槃,不生不灭,就不可说,就叫不可思议,这是约不可说而说。

【二约可说者。一切实。一切不实。一切亦实亦不实。一切非实非不实。皆名诸法之实相。佛于如是等。处处经中说第一义悉檀相。此亦是一家明四门入实之意。故中论云。为向道人说四句。如快马见鞭影即入正路。若闻四句。心生取著。皆是戏论。岂第一义耶】。就是说有些地方又可以说,那这什么是第一义呢,一切实,一切不实,一切实亦实亦不实,一切非实非不实,都是属于第一义悉檀相。当然这个东西是说,我们叫做四门,怎么去通过这四个法门,最终真正明白诸法之实相,也就是明白这个第一义。并不是说本身这个实、不实、亦实亦不实、非实非不实就是诸法之实相,不是这个意思,是通过这个四种法门认识到诸法之实相,这里就说一家,这是天台宗这一家来说明四门入实之意。

所以说是为向道人说四句,什么叫做向道人?就是一心向道的人。如快马见鞭影即入正路,就是什么意思呢,如果你这根器利,你闻一切实也能悟得什么呢,第一义谛。跟你说一切不实,你也能悟入,后面亦实亦不实、非实非不实你都可以。就像这个快马本身是良马,一见到这个鞭影,不用鞭子抽到这个马背上,你只要鞭子一挥,它就知道你往哪里跑。聪明啊,有悟性啊,没有悟性的马必须抽下去才行;悟性差一点的,刚刚这个鞭子接触这个皮肤的时候,哎呀,就知道往哪儿走了;再悟性差一点的话,必须要打到这个肉,有点疼了,就知道要听话了,该怎么做了;最差的,透入这个骨髓,哎呀,抽得已经是血都抽出来了,才知道要往哪里走。我们现在是最差的,再怎么抽都没用。把你抽死了,估计你也不知道。就这个样子,快马见鞭影,我们是劣马,不是良马。即入正路,我们是永远听不进去,还入正路?还是在邪路,听了佛这么多给我们开示,听了这么多佛经,最终该干嘛还干嘛去了。哎呀,我学佛,我听了这佛法真的好啊,我就想学啊,最后就是改不了,就是做不到,完了,算了吧,下辈子再来吧。

若闻四句心生取着,皆是戏论,说四句实际上是非四句。就是说不要在这个文字上产生种种执著,要懂得什么,言外之意。你不要看这鞭子,哎呦,怎么还抽鞭子,鞭子是让你指向正路的,就像这个佛法,是让我们什么,开悟的,你说,哎呦,这个佛法是这么讲,它是讲一切实,对啊,然后他,唉,你又说,不对,我看这部经佛说一切不实,这才是真正的佛法。另外一个,后面又来了,一切亦实亦不实,然后另外一个说,一切非实非不实,到底谁是对的,实际上明白了,一切都对;要不明白执著的话,什么都不对,所以我们要得有点悟性,知道吗。

有些人就老,哎呦,这部经好,这部经是最好的,其他经都不行,然后他学那个经,《楞严经》最好,《华严经》最好,《法华经》最好,有些人《阿弥陀经》最好,都是自是非他,认为自己的是正确的,认为他的是不正确的。我自己的就是比别人好,那就不对了,这不是佛的本意。他只是让你通过这部经,最终悟入这部经中所要说明的真实的道理,而不是让你们自己执著这部经,噢,我这部经是最好的,当然佛有时候也会随顺众生,你念的这部经功德多大啊,你是最了不起的人,很快就会成就什么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会给你什么,授记。这些语言都是哄小孩子听的,哄并不是说他说的不对,但这些东西不是最真实、不是最究竟的,它是一种方便,是一种引导,一定得听明白。都是戏论,就是戏论就像小孩说的戏语。

【岂第一义耶。私十五番释其相。令易解。随说事理。闻者适悦。是世界。旧善心生是为人。新恶除遣是对治。得悟圣道。是第一义】。这里又是四悉檀,后面再看,【双说假实是世界。论轮辐轴辋故有车。五阴和合故有人。单说假人即为人。论或说有人。或说无人。单说实法。即对治】。你看,这里又说了,前面就说这里有世界,双说假实为世界,单说假人即为人,单说实法即对治。【论对治则有。实性则无。双非假实。即第一义】。你看,这里是很有意思,这里又有真又有假,假是虚假,实是真实。双说假实是属于世界悉檀;单说假人,人是假,这是为人悉檀;单说实法,法是实,这是对治;最终呢双非假实,这就第一义。

【论言语道断。心行亦讫】,就是心行处灭。【因缘和合。有善人。恶人之异。是世界。善缘和合有善人。是为人。恶缘和合有恶人。是对治。双非善恶。是第一义】。你看,这都是说的十五番啊,是这从十五个方面,又讲这个四悉檀,这是从善恶方面去讲。

后面又从五阴,你看,【五阴实法隔历是世界。从善五阴。生善五阴。是为人。以善五阴。破恶五阴。是对治。无漏五阴。是第一义】,你看,五阴法又分这些东西。第一个,五阴实法隔历,五阴是真实的法,相互之间是有差别的,是有距离的,这是说的世界悉檀。从善五阴,生善五阴,是为人。当然这个善,这个恶,跟世间的善恶就不一样了。这个善是指出世间的善,这个恶当然是指什么呢,破除种种烦恼,最终达到无漏五阴,无漏的话就是不关什么善恶了,已经超出善恶的范畴。实际上我们从一个角度就跟前面说的什么,非善非恶,这个非善非恶,实际上有时候很难理解,并不是说否定善恶,知道吗。是在善恶的基础上,超越了善恶的这么简单的一种理解。超出善恶,本身这一种层次的一种存在,叫做无漏五阴,是第一义。

下面又是,【善法恶法异。是世界。说今善法。生后善法。是为人。以今善法。破今恶法。是对治。非善非恶。是第一义】,你看,从善法恶法方面去说。【问曰。人通善恶。何得言生善是为人。答。善业为人所乘。令生其善。故言为人】。你看,它这个意思是什么,人是有善,有恶的,通于善恶两性的,你怎么就偏偏把这个为人说是生善呢,既然这个人有善恶,那么为人的话,它不仅仅是生善,也可能是恶啊。这里说,善业为人所乘,令生其善,故言为人。这里是从什么呢,帮助人去成就这个善业方面去说的,所以称为叫做为人悉檀,而不仅仅是从人这个角度。说到为人的话,就是助其增长善根,而把这个恶的方面,暂时就排除不说,因为这本身是求出世间法的,你不是站在人性本身这个善恶方面去讲的。

【问。为人生善。秖应生善。那复断恶。答。为人者。生善是旧是正。断恶是傍是新】。你看,它说意思是什么,既然有生善,肯定就会有断恶,当然这里说,旧是正,傍是新,这实际上都是相互之间做个比较而已。【治中。治恶是旧是正。生善是新是傍】,什么意思呢,治恶是旧是正,反过来生善是新是傍,就在对治之中,在为人悉檀之中,生善是旧是正,主要是为了增长人的善根,顺搭着又能断恶。但是在对治悉檀当中呢,实际上治中这里就有点简单了,对治悉檀之中,主要是什么,用来对治恶法的。但同时呢,你对治了恶,它肯定也会顺带着什么呢,生善,帮助你的善根增长。所以说就是这个意思什么,生善之中呢也有对治,对治之中也有生善,但是它主要是,生善之中就是以生善为主,对治之中是以对治为主,明白这个意思了啊,大家应该明白啊。

【三世隔别是世界。来世是为人。现世是对治。非三世是第一义】。这是从这个三世方面来对应四种悉檀,由过去、现在、未来,三世的隔别是世界;来世是为人;未来增长种种善根,现世是要对治,对治种种恶法、烦恼;非三世,就是不承认,不执著,或者说不执著三世的种种差别,这就是第一义。

【四善根。内外凡隔别是世界。暖顶是为人。总别念处是对治。世第一法近真。是第一义】。你看,用四种善根,暖、顶、忍、世第一。内外凡隔别,实际上内外凡都还没有进入四善根,这是四善根之前的凡夫的这么一个等级。所以说是世界;暖、顶,你看第二个,暖法和顶法,是属于为人悉檀;总别念处是对治,这属于忍,实际上是;最后到世第一,是属于第一义。

【见道修道异。是世界。见道是为人。修道是对治。无学道是第一义。】这是从修行真正见道,包括最后修道,到最后修行已经成就了,来对应四种悉檀。见道和修道本身有差异,这是世界悉檀;见道位是为人悉檀;修道位是对治悉檀;到最终无学道,是第一义。我们看看啊,这里面,什么叫做无学道啊?实际上从小乘来说就什么呢,阿罗汉。见道位,须陀洹。修道位,阿那含。斯陀含、阿那含,二果、三果,就这样。前面见道位之前,那就属于内凡和外凡。然后后面,【非学非无学是世界。见学是为人。修学是对治。无学是第一义】,这前面是见道、修道,这里是学和非学和非无学,见学为人,修学为人,无学第一义,实际上跟前面这个差不太多。

【世界悉檀中有为人。为人中有对治。对治中有第一义。第一义中无三悉檀】,这是另外一种说法啊,就说世界悉檀里面就有为人悉檀,为人悉檀里面就有对治悉檀,对治悉檀之中,又有第一义悉檀,第一义中无三悉檀。实际上说第一义之中无三悉檀,并不是说我们所理解的,就是把三种悉檀都排除掉了,一个悉檀都没有了,只有第一义,没有其他三悉檀。实际上这最终这个意思,才是比较恰当的,叫【一悉檀通有四悉檀】,这是真正佛法让我们理解到的,一种佛法之中,就有其他所有的佛法存在。

当然这是从相互之间的一种关系去说起了,我们说,一法即是一切法,从理上是这么讲,但是从事实、从现象上去讲,并不是这么简单。世界悉檀它就是世界悉檀,它跟后面的什么为人悉檀啊,对治悉檀,甚至第一义悉檀,它还是有差别的。不是每个人说,我从世界悉檀突然就悟到第一义悉檀了,绝大多数人是悟不到的。就说你真正具备这种智慧的人,他是没有差别的。你没有这么高度的智慧,他就是有差别。

那现在好,问问大家,到底有差别,是没差别呢,怎么问呢,不好问,是不是,你说没有差别,显得你自己水平太高。没有差别,因为这是佛说的,佛说的是他自己所证得的,他确实没有差别,一切法,皆是佛法。你现在好,一切法该是什么就是什么,唯独没有佛法。所以这些事情,你说我没有,当然你又不好意思说。没有,一悉檀,一切法之中哪有,四悉檀,一法之中哪有一切法,不可能的。所以说,他是针对不同的人,他会有不同的一种理解或者答案。所以呢,真要去问一句话,有时候不容易这么去问,也不容易这么答,就是这样。他是针对不同的人,不同的根机所说的。从这个方向去答,他是有道理的;从那个方面去答,他实际上也有道理。但是你不要执著某一部分的道理就行了。所以必须把这个佛法都基本上得学得差不多。基本上它的种类都学得差不多就行了。所以得判教。不判教怎么行呢?它教于教之间是有差别的,所以有教相的差别。

【论云。阴入界隔别是世界。因缘和合故有人。是为人。正世界破邪世界。是对治。闻正世界得悟入。是第一义】。你看,阴入界,五阴十二入十八界,它是有种种差别的,这是世界悉檀;因缘和合故有人,这是为人悉檀;用正世界来破邪世界,这是对治;最终闻到正世界,能够得道悟入第一义,这就是第一义悉檀。

【为人有四者】,我们看看。【杂业因缘。得杂触杂受。是世界。于一事中或听。是为人。或不听。是对治。无人得触。无人得受。是第一义】。你看,他又从这个方面去理解这个四悉檀。就跟我们普通理解的无人得触、无人得受是两回事。前面是外道,无人得触,无人得受,这是从佛法。触无所触,受无所受,并不是说否定没有触和受的存在,而是他已经有了之后,超越了这么一种普通的存在。明白什么意思吗?纵然我们是在世间生存,但是我又是出世间,就像菩萨佛一样的,他是示现在世间,他一样的有生老病死。但是跟我们众生的这个生老病死是不一样的,我们的生老病死是不得自由的,而佛的生老病死是自在的,想什么时候来就什么时候来,想什么时候走就什么时候走。我们生死是痛苦的,佛的生死没有痛苦。生着也很快乐,死了也很自在。因为本来对他就没有生死,他只是一个示现而已。所以这里说无人得触,无人得受。这是站在圣人的角度来讲的第一义。

【对治中有四者】,你看,这又分别说一悉檀有四悉檀。【佛三种法治人心病。药病异故。是世界。治人是为人。对病是对治。实性则无。是第一义】。你看,从对治悉檀里面又分出四种悉檀,佛三种法治人心病。药病异故,是世界。你看,药是不一样的,病是不一样的,这是属于世界悉檀。治人,要把这个人病治好了,这是为人悉檀。但是要对这个病,这是对治。实性上也没有病,也没有药,甚至还没有人。所以真正要治个人不容易,要懂得这个人到底得的什么病。这个病应该用什么药。你要识病,你要识药。还知道这个人得了什么病,还要把这个合适的药给这个人,还得让这个人吃这个药。太复杂了,知道吗,真复杂。有时候你知道他得的什么病,给你吃药,不吃,他以为是毒药呢。

众生就这样子的。好不容易有点儿善根,听到佛法,以为佛法骗人的,我才不信呢。不知道这是个好东西,不知道啊。所以说你说佛度众生太难了。每个人就像大夫一样要治病,每个人开的方子都不一样。开的方子,有些这个药用的多一点,有的那个药用的少一点,同一个方子还不一样呢,每个方子可能又不同,每个人的病又不一样。治这个病,这个时间,他用这个方子。过一段时间,又要改一个方子。我前段时间就得病了,老去看医生,老去医院跑。每次都得调整,真是不容易,我们吃药的人也不容易。所以世间的话就是这么多烦恼、痛苦,你不得自在,老在变化。病情也在变化,由重变轻,由轻变重,由有到无,由无到有。最终后来发现,吃多了药,心里想是不是有副作用,也就不去了,就这样,都差不多。人都有这些烦恼,确实不行了,又得去医院。好一点,算了,暂时不吃了,这个药有副作用,不去了,他就这样子。众生听佛法也是这样子。得到佛法一点甜头,好了,暂时觉得不是太痛苦了,暂时不需要了,我日子过得很好的。干嘛还得听佛法,还要你们来度我,我对现实已经很满足了。

等到有烦恼解决不了,又跑到寺院去,佛保佑我解决问题,赶紧赶紧来呀,怎么怎么的,是吧。一次两次老是这样折腾,到最后,求佛也没有用了。佛不灵,佛不慈悲。佛都救了你无数遍了,是你自己心不到,好不好。你没这个善根,没这个因缘,想度度不了。到时给你吃这个药,你吃这个药都没用了。治别人一治一个准,你吃就不行,毛病太多,病太重。不仅仅是身体的病,你心理的病太多了。现在就研究,人的心理作用是很大的。同样一个病,别人吃了,他相信这个医生,他不去讲,他就无条件地信任人家。觉得这个医生给他开的方子,给他开的药,就肯定能治好。他就吃,老老实实地去吃,定时定量去吃。这个人也去听,这个医生给开的药也吃,但心里老是怀疑:到底能不能吃好呀?他这个到底水平够不够啊?好,同样的病,同样的药,最终他还治不好,他还找原因。最终,这个医生不行,庸医,是吧,问题就很多了。所以这里面就包含很多的,不仅仅是外在的一些客观条件,自己内在的主观的一些因素,有时候可能还会起一些相当大的甚至决定性的作用。所以佛法里面就讲到,一切法都是互为因缘。色法,心法,一切法都是互为因缘。

【第一义中四者。一切实乃至四句。是世界】,一切实,一切不实,一切亦实亦不实,一切非实非不实。这四句,属于世界悉檀。【佛支佛心中所得法。岂非理善。是为人】,就是佛和辟支佛心中所得到的这个真实的法,它是属于理善,属于实相,它属于善法,是属于为人。【一切语论。一切见。一切著。皆可破。一切不能通。第一义能通。是对治】。一切语言,一切议论,一切见解,一切执著,都可以破的。一切不能通,第一义能通,其他的都不能通,只有第一义谛才能通,只有第一义最终才能通达佛法,真正的佛法。其他的东西都不能通到佛法。这不就是对治吗?用第一义谛来对治其他的一切不能通入佛法的什么见啊,著啊,其他的语啊论啊。这就属于对治悉檀。

最后,【言语道断。法如涅槃。是第一义】。前面都是用语言说出来的,属于第一义悉檀里面的世界悉檀,为人悉檀,对治悉檀。最终言语道断,法如涅槃。不需要说了,根本就没法说了,这才是属于第一义。就跟前面说的第一义有可说的,有不可说的。

【又通作者。四悉檀不同。通是世界悉檀也。四悉遍化。众生。通是为人。四悉檀皆破邪。通是对治】。四悉檀通通都属于世界悉檀,因为四悉檀本身是有不同的,是四种不同的度化众生的法门。所以从这个方面说,四悉檀的种种差别是属于世界悉檀。四种悉檀呢,都通通具备遍化众生,让众生生起善根的作用,所以说通是为人。而四种悉檀又通通有破邪的作用,所以又是属于对治悉檀。而随闻一种悉檀,皆能悟道通是第一义悉檀。不管怎么说,你分开来说也好,一种悉檀就有四种悉檀。四种悉檀反过来就是一种悉檀。所以说佛法说到这里的话,实际基本上就把该说的东西都说的差不多了,明白什么意思吗?就是你聪明一点有悟性一点的人,随便给你讲讲什么,你的脑子转得开,你的思想能够发散出去,你的智慧举一反三、闻一甚至知百知千都可以。你这个脑子不行的、智慧不够的,听了一百一千最终一个都悟不到,白费劲可惜了。

【别作者】,就是相互之间通作者是相通的,别作者,各各有差别的。【约苦集谛。明世界。约道谛能治明为人。约道谛所治明对治。约灭谛明第一义】,这是从四谛来对应四种悉檀。大家很清楚,苦集这两谛说的是世界悉檀。我们说苦集是属于世间因果,以前给大家讲四谛法的时候,苦集是世间因果,灭道是出世间因果。所以说到这个世界悉檀,它是属于世间的因果,它不出这个世间。而约道谛能治,道谛它是能够治人的,它是为人。具备能治,它是一种正面的一种功能,属于为人悉檀。道谛所治的是什么?是集谛,它是属于对治悉檀。集谛是什么呢?是烦恼、是恶。最后该治的都治了,灭谛了进入寂灭了,这就是第一义。所以最根本的是什么?就是集谛和道谛呀。烦恼在哪里?怎么去破除烦恼?把这个问题解决了,其他的就解决了。因为集谛是世间的因,道谛是出世间的因。你只要把这个原因、根源找到了,找到解决的办法了,最终这个果就能改变,就能从世间的果超越到出世间的果,就能解脱了。

【问。依论解相已足。何用多释。答论云。四悉檀摄八万四千法藏。私约十五法分别。何咎】。就是前面用十五个方面、十五种法来分别这个四悉檀。论都说了四悉檀能够摄尽八万四千法藏,我只是从十五个法方面去说说,已经算是很简单了。就是以此来证明四悉檀包含一切佛法,大家都可以去学,苦集灭道。基本的佛法,开始用苦集灭道,特别是声闻法。十二因缘也是一样,六度万行也是一样,四弘誓愿大家去比较比较,也都一样,一切法到了这里都是一回事。别说这是佛法,告诉你世间法也是一样,世间法跟佛法之间也能相互的对应,相互的联系。后面我们还会讲到。

下面我们再看第三个释成。【四悉檀。是龙树所说。四随禅经。佛所说。今以经成论】,就是四悉檀是龙树所说的,《大智度论》龙树菩萨所作的嘛。《四随禅经》,这是佛所说的一部经典,现在以这部经典来成就龙树菩萨所说的《大智度论》。【于义弥明。所谓随乐欲。随便宜。随对治随第一义】。这里不是《四随禅经》嘛,说的这四随欲。第一个是随乐欲、随便宜、随对治、随第一义。【乐欲从因得名。世界从果立称】,乐欲跟这个世界悉檀是对应的。一看大家就很清楚了,一个是从因得名,一个是从果立名。【释论云。一切善恶。欲为其本】,就是说一切善恶法,这个欲是其中的根本。我们说的善法欲、恶法欲,就是看你乐欲的、喜欢的是什么。你喜欢的是善法,你想做个好人,那以后你就得到善人的果报。你想做坏人,那最终就得坏人的果报。

【净名云。先以欲钩牵。后令入佛道】。当然这是佛教的一个方便法门,先以欲钩牵,后令入佛道。因为众生都不免有种种欲望,所以佛法在度化众生的时候先随顺众生的种种乐欲。你喜欢什么,你对什么感兴趣,就先随顺种种乐欲,先满足你一部分的欲望。当然最好是别满足一些不太正常的欲望,那我恶欲是不是也得满足啊?一般是不要满足的,除非是你有这个大的能力,你知道能够把它控制得住,否则的话不行的。

你先得以善法欲慢慢去吸引他,培养他的善根,哪怕是在世界悉檀培养他的世间的善法,也是要随顺他的善法欲要多一点。恶法欲一般弄不了,那是圣人的境界。当然有时候也会示其同事,别人在做坏事,佛菩萨为了度化众生跟他做同样的事情,也去做恶法,甚至也会帮助他去成就恶法,但是最终他会有这个神通,有这个威德,能够把他从这个恶法之中解救出来。我们就没这种能力,你随他修恶法,你没解救他呢,到时候你都成恶人啦。你怎么去做,做不了,很难的。所以有些人先以欲钩牵后令入佛智,说起来容易实际上太难了。

【佛经举修因之相。论明得果之相】。一个是说修因、一个得果。实际上有因就有果、有果就必有因,无所谓的,都一个意思。【举随乐欲。释成世界悉檀也】。就举这个《四随禅经》里面的随乐欲,来解释、来成就我们第一个悉檀——世界悉檀。就是我们立这个世界悉檀,它为什么是可靠的,是有根据的呢?从这个经典里面,我们就能找到它的一些论据、依据。实际上说的是一回事,只是这个名字不一样而已。一个是从因立名、一个是从果去立名。第二个,【随便宜者。随行人所宜之法。各各为人者。是化主鉴机。照其可否。论云。于一事中。或听。或不听。宜听。不宜不听】。当然这里随便宜实际上是一个意思,随修行人所适合修学的一个法门。各各为人悉檀是教化之主,这一般都是指佛菩萨,去度化众生的时候要先鉴别众生的根机。能够照见他,哪个可以说,哪个可以不说,哪个可以修,哪个修不成。所以圣人度化众生肯定不会随便说,也不会说错的,一说一个准。要么干脆就不说,因为知道他根机不成熟,说了也是白说。也不会乱说,明明他可以修这个,你说修那个。我们现在没办法随便说吧,碰上哪个是哪个,管点用就管点用,不管用就算了。有时候说,可能还说的还不太对,即使说对了,可能你还听岔了意思。都有这样子的,不对机是吧,麻烦了。

【于一事中。或听。或不听。宜听。不宜不听】。宜者,就听。不宜者,就不听。这里举了个例子:【如金师子宜数息。浣衣子宜不净。经举行者之堪宜。论明化主之鉴照】,都是一样的。经典里面是说这个修行者他能够适合修哪种法门,论里面说的这个四悉檀里面说的为人悉檀,是从教化主见照众生的根机,知道众生的根机应该修哪个,他就给他说哪个法,都是一回事。【以释成也。余两种经论名义同】,其他两种,对治悉檀,第一义悉檀是吧,它的名字和意思都是一样的,这里随对治,随第一,这就不用解释了,他就简单了简化了。

这里有个例子我们看一下啊,金师子宜数息,浣衣子宜不净。这是佛在世的时候,我们知道佛座下的弟子谁是老大,声闻弟子舍利弗是老大,智慧第一。第一个大弟子,了不起,很有智慧。所以经常在教化这些弟子的时候,佛不一定亲自出来说法,让舍利弗去给他们讲。当然一般来说,舍利弗的能力也很强,他讲什么东西大家都能听明白,恰好能对机。但是恰好这次偏偏就碰上这两个人,一个是金师子,一个是浣衣子。一个是洗衣服的,给别人洗衣服的,衣服很不干净嘛。一个是金师子,就是做金匠的。但是舍利弗不知道他们过去做的什么事情,不知道他们过去的因缘。他就跟这个金师子说,你修这个不净观。跟这个浣衣子说,你修数息观。结果两个人修来修去,修了多少年都没修成,越修越烦恼。“哎呦,还说这个佛法能对治我们的烦恼,怎么越修,修了这么多年没有成就”?怀疑了,对佛法起怀疑了。

后来就把这个问题反映到佛这里。佛这一看,不对呀,舍利弗怎么教人的?反过来用一下。金师子不要修不净观了,你去修数息观。浣衣子反过来不要修数息观,你去修不净观。结果没修几天,悟道了,成就了。这说明什么意思呢?同样是具备开悟根机的人,但是因为修学法门的一种错误,可能就会耽误他修行的一种进度。弄得不好这辈子就错过了,不但是错过了,反而会产生怀疑,还会退失这种出离心甚至菩提心,都有可能。你看舍利弗已经智慧第一,但是他也看不到他们过去久远的因缘,而只有佛才能看得到,就叫见机嘛。能够照见,就像镜子一样的,一照清清楚楚的,过去干什么的,应该修什么,修什么一定成功,佛能够从因直接看到果。我们现在不行啊,我们过去的因看不到,也不知道他到底修了之后会产生什么结果,搞不清楚。试试看吧,听进去就是听进去,听不进去也不能怪我。

所以大家得包容啊,是不是。师父你讲的什么东西听不明白。 听不明白是吧,一方面有我的原因,但是我的原因一时半会儿也改不了,只能自己找自己的原因。咱们又不像佛,即使像舍利弗这样大智慧的人,他都会有失误的时候。所以你说度化众生本身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同样我们众生要学习佛法也不是件容易的事情。有时候你师父都搞不清楚弟子应该学的什么,因材施教,对机说法。我徒弟,我更是一塌糊涂啊,什么都不懂啊,一无所知,我知道我应该选择什么法门,我才能真正修成,才能对我的机呢?所以这里面就在不断地在摸索、在探索的一个过程,实际上最终你肯定能够找得到的,但是你可能得费点功夫。如果你的因缘好,恰好碰巧又碰上对的了,这你是福将,你有这个福,但是这种福可遇不可求,太少了。你更多的是具备这种善根智慧,你自己能够有这个鉴别力,择法觉知。择法觉知,你有这个觉知,你才能比较高效率地找到适合自己,契合自己修学的法门,最快地达到自己期望的一种成就。

所以我们实际上一直都在寻找这个东西,当然现在不用寻找了,我们说净土法门就好,挺好的。我们太感谢阿弥陀佛了。凡是遇到没办法解决的事情念佛去,阿弥陀佛三根普被、利顿全收,不管你什么样的根机,全部收摄无疑。说是收摄无疑,但是怎么念?念了之后,有没有真正的受益,是不是真正最终就能够往生呢?这里边还有很多需要一步一步去解决的问题。否则的话,这佛都念不下去我告诉你,一样的不是这么简单的。为什么要念佛?怎么念佛?什么是佛?怎么念?念之中可能会产生什么问题?产生什么烦恼?这些东西都要解决。也就是学佛修行实际上是一个系统工程,它是有一系列的问题你都要去了解清楚,最终针对性地各个逐一地去解决的,最终你才能圆满,否则的话是很难的。你简单化笼统化,就一句话,“念去、打坐去、即心即佛”,最终也修不成的。还得从闻法方面开始一步一步地来。为什么叫通途法门?就是适合于绝大多数人按照一般次第去修学的。那些特殊的一些手段,比如说禅宗的也好,这属于特殊的人了,他恰好碰上了,这种人太难遇到了,所以说我们还得好好去那个啊。

下面我们再看啊,第四个对谛。【直对一番四谛。如前说】。直对一番四谛,这是什么意思呢?我们看前面说了四种四谛,苦集灭道,广对四种四谛,就是说每一个悉檀分别对应其中的一谛,有些可能是对应两谛的也有,这前面已经说过了。广对四种四谛,就是一种悉檀里面就有四谛的,但是四谛又分成四种,这里面又更复杂了。

【四种四谛。一一以四悉檀对之。复总对者】。我们看看啊,生灭四谛对世界悉檀,无生四谛对为人悉檀,无量四谛对对治悉檀,无作四谛对第一义悉檀,就这么简单啊。你要去解释的话这一时半会儿也说不清楚,太难了。生灭四谛,认为四谛苦集灭道是有生灭相的。比如说苦集两谛,因为有集,所以才会有苦,是不是。集是什么呢?是因。苦是什么?是果。因和果之间是不是有变化?是无常的?是有生灭的?因为有原因的产生,所以才会有后来的结果,后来的结果承受过后又会灭,灭了之后又会有新的因,因果生生灭灭,所以叫生灭。反过来,出世间的道谛和灭谛也是这样的。道谛是出世间的因,灭谛是出世间的果。因为修了道谛,所以才能成就寂灭,才能成就这个灭谛。是不是也有生灭呢,因为有你才会有我,所以这个是属于生灭四谛,跟世界悉檀是一回事。

实际上生灭四谛按我们前面讲的属于三藏教,三藏教所讲的就是生灭四谛。有苦可灭,有集可断,有道可修,有灭可证。它认为这些东西都是存在的,所以属于生灭。到了第二个,无生四谛,生即无生,看因缘法,看表面这个生灭相,是有生。但这个生不是真实的,假生假灭,我们说幻生幻灭。实际上从他的自性来说,是无生的。就说仅仅是缘起还不够,缘起之中有性空,即然是性空,就谈不上有什么生和灭。从缘起有生灭,从性空是无生灭,大家明白什么意思吗。就是你这个本体这个自性它是无生无灭的,外在的这个因果事相是有生有灭的。就像我们做人,你这辈子叫张三,下辈子叫李四,实际上还是你这个人。就是说你这个人,这个心性它永远是不变的,只是因为你自己这个生灭的因果变化,所以你上辈子跟这辈子这个生命的存在,外在的这个事相是有区别的,实际上还是你这个生命的一个延续,知道吗。虽然已经在改变,但是不变的是你的心性啊,你的自性、你的心性永远不会改变。人还是那个人,只是改换了这个面目而已,就这么回事。

后面还有无量四谛,无量四谛属于别教了,别教为了修无量的法门,要度无量的众生,对治。最终是无作四谛,无作四谛是最高境界了,属于圆教,属于第一义。这个无作并不是说什么都不做啊,不是这个意思,作无所作,所作已办,已经成就了,不需要作了。不需要作,并不是什么就不要作了,作而无作,无作而作。它在作的过程之中就是无作,不需要去想作不作,自然就成就作了。都已经不存在这个作和不作的这么一种概念了,所以叫做无作四谛。

再往下我们再看看,第五,【起观教。幽微之理。非观不明。契理之观。非悉檀不起】。一个是观起,一个是教起。幽微之理,就是说我们的中道实相这个道理,是非常幽微的。幽者玄也,微者妙也,就是非常玄妙的,非常幽微的这个道理。没有这个观行是最终没办法去明白的,去证得这个理的。但是怎么才能行这个契理之观呢,这观应该怎么起来呢,没有这个悉檀之教,没这个教法,你怎么去修观呢。所以说教观两方面不可偏废,因为教才有观,因为观最终才证得实相之理。

修从假入空观时,【先观正因缘法。此法内外亲疏隔别。若不殷勤乐欲。则所习不成。必须晓夜精勤。欣悦无斁。此即世界悉檀】。就是什么意思呢,就是修第一个观,不是非观不明吗,分成三种观。第一个什么呢,从假入空观,观察正因缘法。这些法一切有内外,有亲有疏,有种种的差别,但是殷勤的乐欲,就是乐欲世间的这种善法。你选择你喜欢的,感兴趣的,如果你不去努力地、殷勤地去修自己乐欲的法,最终你修行就不能成就,而且必须什么晓夜精勤。

你看,这要求很高,晓夜,不管白天还是黑夜,你都要精进,要勤修。欣悦无斁,你必须要怀着一种欣悦的心,欢喜的心,不像我们现在修行,没办法,每天要完成功课,不做不行。实际上修行你说有多少欢喜心也谈不上,这必须要有一种欢喜心在里头,而且要有精进的心在里头。实际上这两种心的话,你只要具备一种心,肯定很快另外一种心就有了。你说你不精进,你说你多欢喜,我怀疑。你说我欢喜,但是我不精进,我一天就念一百声佛就够了,但是我很欢喜,你以为念佛念一百句你就这么高质量,其他就不用修了,够呛。修吧,有时间就念,没时间也抽出时间来念,不管是专念还是杂念,反正你这个念一直得持续下去,白天黑夜,甚至梦里都得念起佛来,知道吗。觉一醒立即就想到佛号,干什么事情这个佛号都在身边,都在心里面,就好办了。时时刻刻都不忘记,吃喝拉撒,所有的事情干活,反正这句佛号老是不断,不断你这人哎呀,老不断太吵了,太烦了。没有信愿也不行,不是欢喜心,这佛给你带来的不是快乐,念佛本身不是一种享受,也没有效果。

【此即世界悉檀。起初观也】。从假入空观,这个假是指世界的因缘假,世间的法都是因缘所成,因缘所成的法都是属于假的,都是虚假的,不是真实的。为什么呢?因缘聚合的时候,这个法就暂时地存在,因缘一旦坏散的时候,它就慢慢地分离了。所以这些东西它是真实的吗?佛教讲的真实它就不会变的,能够永恒的,不改变的。但实际上不是,所以说是假。从这个假里面就能悟到空,性空,为什么它会老随着因缘变?因为它没有自性啊。如果它真正有个自性的法,有个自我主宰的,能够永恒不变的法,它就不会随着因缘到处变,随时变,所以叫作从假入空观。所以说让我们明白,你在任何的这么一个环境之中,任何一个因缘法之中,你都要从当下去观它的性空。既然观空了,你就不受它的影响,就是我们不要太当真,知道吗 。人就怕太当真,因为这些事情,喜欢的东西就贪著,不喜欢的就讨厌,一句话不和,恨不得永世就不再相见。有些人就这样子。表面上挺好,背后意见大了,总是这样子,当然这人也很痛苦,也很可怜。没办法,不由自主啊,由不得自己,他就这样子。原来就这样,过去这样,现在这样,未来可能还会这样。

【若欲观假入空。须识为人便宜。若宜修观。即用择。精进。喜。三觉分起之】,你看跟七觉支又结合起来了,应该取为人便宜。就是这个人,适合修什么,应该怎么去修,用择法觉支,精进觉支,喜觉支,去起。【若宜修止】,一个是修观,一个是修止。【则用除。舍。定。三觉分起之】,该要修的这个善法,就用择、精进、喜。要破除的这种恶法,就用止,用除、用舍、用定。你要舍得下啊,你要慢慢除灭这些东西,你要定得住啊,不要让这些烦恼生起啊。好的东西要选择,我要修这个东西,我要精进地修,我要欢喜地去修,就是培养自己正确的这些兴趣,正确的行为。这些不好的东西就要远离,就要慢慢地减少,到最终不为它所乱。

【念通两处。是为随宜善心则发】。这些实际上就属于为人悉檀了。【若有沉浮之病。须用对治悉檀。若心沈时。念。择。进。喜。治之。若心浮时。念。舍。除。定。治之】,你看,也是七觉知。【若善用为人。善根则厚。若善用对治。烦恼则薄。于七觉中。随依一觉。恍然如失。即依此觉分研修。能发真明。见第一义。是为用四悉檀】,你看这是从假入空观。【起从假入空观。成一切智发慧眼也】,实际上这里面就包含了具体修行的一种法门,跟这个七觉支结合起来,大家可以好好用心去思考一下,思维一下,这段文字还是很重要的。

【若从空入假观】,这个若从空入假观,说句实话我们现在暂时用不上,那先学一学,先是从假入空观,从空入假观,这是菩萨所修的。【巧用四悉檀。取道种智。法眼。亦如是。若修中道第一义观。巧用四悉檀取一切智佛眼。亦如是】。这就说的很简单, 中道第一义观那就更不是普通人修的,属于法身菩萨以上才能修。【若一心三观。巧用亦如是】。咱们就把第一个观修好就不错了,后面的咱们一时半会也没有必要太多地去管它了,知道就行。【净名亦论杜口。此经云。不可以言宣。大经云。生生不可说。乃至不生不生。不可说】。一切都不可说。【又云。亦可得说】。你看,到底是可以说呢,还是不可以说呢?这就分两个不同的说法,有些经说不可以言宣,这个生生不可说,不生不生不可说,什么都不能说。后面说亦可得说。

【十因缘法。为生作因。亦可得说】。有十种因缘法,为这个生,为这个生法作因,又可以说。【十因缘者。从无明至有。此十成于众生。具四根性。能感如来说四种法】。从无明就是十二因缘,从无明一直到有,是属于十种因缘。【若十因缘所成众生。有下品乐欲。能生界内事善。拙度破惑。析法入空。具此因缘者。如来则转生灭四谛法轮。起三藏教也】。这是四根性之中的第一种根性,实际上也就是最差的一种根性。第二种根性我们看。【若十因缘法所成众生。有中品乐欲。能生界内理善。巧度破惑。体法入空。具此因缘者。如来则转无生四谛法轮。起通教也】。你看这里又说到这个生灭四谛,这里说无生四谛。

后面还有,【若十因缘所成众生。有上品乐欲。能生界外事善。历别破惑。次第入中。具此因缘者。如来则转无量四谛法轮。起别教也】。这是第三教,前面是三藏教,第二个是通教,这是第三个别教,叫无量四谛。【若十因缘所成众生。有上上品乐欲。能生界外理善。一破惑一切破惑。圆顿入中。具此因缘者。如来则转无作四谛法轮。起圆教也】。就分别对应这四种不同根机的众生,分别说四谛法轮,生灭四谛,无生四谛,无量四谛,无作四谛。实际上按我们一般能够理解的,比较适合大家修的,我建议实际上无生四谛比较合适,生灭四谛太低了一点,我们都不好意思去修,是不是?修无生四谛,你还能修得了,但是呢亦不会太高,就是适合你去修。它实际上这个品位也不算太低,还可以,又适合我们这种根器的众生去修,就属于通教的无生四谛,非常好。仅仅修这个生灭四谛的话,说实话品位太低,不太合适,没真正悟得佛法的这个比较根本的一些道理。

好,【复次。一一教中。各各复有十二部经。亦用悉檀起之】。你看,四悉檀又说十二部经,这里太多了,我看今天时间也差不多了,都已经过了十一点了,实际上讲这个东西大家慢慢地回去消化,可不是这么容易的。有些东西呢,大家可以先了解一部分;有些东西呢,先花点功夫吧,能了解到哪种程度是哪种程度。因为没有时间太多地去展开了,也没有必要说把一些东西全部都搞得这么明白,因为有些东西是适合大家现在学习这个进度的,花点时间还可以;暂时用不上,了解一个大概就行了,不用花太多的时间。

接下来呢,这里有个问题,回答一下。上节课结束了,有个同学提了个问题。

(阿弥陀佛!师父吉祥!第六讲《妙法莲华经玄义》观心开合),就上面这个观心章里面讲的,(苦心即法身,是心体,烦恼心即般若是心宗,业心即解脱是心用)。就是观心嘛,观这个观心嘛,苦心、烦恼心、业心,就跟这个法身、般若和解脱三德对应起来。实际上前面我们讲过,就是天台宗讲这些法的话,都习惯用三来进行一个总结归纳,三法是吧,我们说的三道,三时,三德,什么三宝都有,说了十种三法。大家应该记得,上次讲了一下,什么道、时、性、般若,菩提大乘身,涅槃三宝德,十种三法。三道、三时、三性、三佛性,三般若,然后后面是什么呢?三菩提、三大乘、三身,然后呢?三种涅槃、三宝,还有三德。就是说世间、出世间一切的法,都可以用这个三字来进行一个总结归纳。

那我们现在提到这个苦心也好,烦恼心也好,业心也好,我们说它是三种心也可以,是吧?实际上三种心就是一心,一心又把它分成三种。因为有烦恼心,才会产生业心;因为有业心,才会产生苦心。惑,业,苦三道,它相互之间好像是有因有果,有前有后,但实际上都是在一心之中。明白什么意思吗?就是说,苦中就有烦恼,烦恼之中就有业,业中又有苦。上次不是跟大家讲过吗,是吧。你在受苦的时候,你并不甘心受苦啊,你会有种种的心理的反应啊,又会起烦恼。烦恼的当下又会造业。造了业是吧,那个烦恼心就会驱使你造业。烦恼心造了业,后来必然就会感得这个果。又会有苦,是吧。业心也是这样子的,造业的当下肯定会得果,造业的同时又会产生烦恼心,实际上这三种心是合在一起的。但是把它分开分解,分成三种心来讲,那么对应的实际上是三种德,三德就是一德,都是佛的一种功德,一种德行吧,把它分成三部分。一个是法身德,一个是般若德,一个是解脱德。

一个是众生,一个是佛。但是从凡夫和佛,众生心跟佛心本质上是什么,是一个心。所以为什么这里说,苦心即是法身,是心体。烦恼心是什么,是般若,是心宗。业心即解脱,是心用。实际上体宗用都不是一个意思吗。五重玄义里面的其中的三重,有体必有宗,有宗必有用。前面是还有个名,是吧。有名就有体。这个名字就代表一个法,知道吗。这个法,它就有它的本体,有本体也就有它背后的因缘,有因缘就会有它的作用,有作用就会有种种区别法相的不同。所以说,实际上说的都是一个法,本身具备什么,名体宗用相。所以我们最终就把这些东西归纳成,实际上就是说,众生跟佛本体并没有差别,差别是在什么呢,是在事相因果。

从理体、本性,众生和佛是一样的。但为什么会有众生和佛两种不同的因果呢。因为佛觉悟了,因为众生没有觉悟。没有觉悟,他就会起惑造业。没有觉悟就是惑嘛,迷惑嘛,迷惑,他就会造业嘛。造业,他就会有生死果报,他就只能做众生,生生死死,众因缘而生。因为觉悟了,所以他不会再造什么,生死之业,所以他就得到解脱,是吧。有解脱,他为什么能解脱?他不但没有迷惑,他有智慧、有般若。有解脱、有般若,最终就能证得自己本有的法身。众生虽然有法身,但是不能证得,法身不能起用,所以,他就没有种种功德。

所以,修行实际上很简单,就是从行为上、从思想上去改变自己就行,就能证得我们自己本有的这个佛性。证得佛性了,你就成就了。没有,你就永远是众生。当然有些人说,既然有这个本体的存在,它为什么本体不自然地会发生作用呢?本体不会随随便便发生作用的。它需要什么呢,后天的修行,它才能证得。证得这个先天的、本来有的佛性,自然天然有的佛性,它这个佛性才能发挥它的作用。他不会说,自然而然就会发生作用的。所以说,实际上,我们说众生跟佛的差别,就在这里。一个是要修,一个是没有修。一个是觉,一个是没有觉。体现就是事相因果上的不同,从本性上是一样的。既然这里是从本体上去看待这个问题的,所以为什么苦心即法身,乃至后面的业心即解脱,就是这个道理。就是让我们认识到,我们众生都有佛性,都具备佛的功德。虽然我们现在在造业,在受苦,在起烦恼,但并不妨碍我们本身具备的这个佛性,它是永远存在的,只要我们去改变,就能最终恢复我们佛性本有的功德和力用。就这样子的,就这么个道理。

当然并不是说,哎,就是这样,你就不用修了,反正你永远就是佛嘛,你这个佛性永远不会变嘛,是吧。虽然佛性永远都会存在,但是你不修的话,它就不能恢复它本来的力用,你就不能证得。不证得,你永远只能做凡夫。所以这里面说到这个道理的话,实际上又引发新的道理。我们众生除了这个佛性之外,从另外的一个角度,还有什么性的存在啊?有佛性,也有无明性,知道吗。这里为什么侧重从佛性上来讲,就是为了鼓励大家,大家朝积极的方面去努力。你如果自己不去努力的话,你这个佛性它是被掩盖的,叫如来藏。反而你能够产生作用的是无明之性,它是自然而然就会发生作用的,这个你不用修,它就会发生作用。而佛性,是需要通过正确的修行,最终才能改变。就把无明性,最终呢就改变,它无明性就不能起作用了,只有佛性才能起作用。但是从本体上我们说,无明性跟佛性,众生性跟佛性是一样的。但说是一样的,只是从理上是一样的,从事相上讲就不一样了,就有差别。一个在天,一个在地。一个是清净的,一个是染污的。

所以有人说《心经》很好,当然《心经》很好。但是它说的都是自性上的东西,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但这都是从理上去说的。如果从事上讲的话,就有增有减,有生有灭,有垢有净。你怎么才能证得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呢?你还得从有上去,就是我们前面说过的,从假入空观。没有从假这个过程,你怎么能入空呢。你要看破世间的这些因缘假,不要去修这些邪因缘,要修什么呢,正因缘。要走正道,最终才能从假入空。你要修这些邪因缘的话,你能不能入得了空,那你就入不了。为什么入不了呢,不都是假吗,为什么要从正因缘才能入,不能从邪因缘入呢,为什么呢。这个问题提给大家,我就不说了。

肯定就入不了,因为我们就是凡夫,知道吗。凡夫,是不具备观察这些邪因缘,或者是恶法的因缘去入道的。只有具备圣人的这种根机,你才可能修得了。一般的凡夫根本就修不了。明白什么意思吗?你只能走正道,先积累这些善根,你最终才能什么呢,超凡入圣。你说,哎呦,我剑走偏锋,我在作恶之中,我要去观察这个性空,我是不是也能入道。观不了的,不但观不了,反而造了很多业,有很多业障,你想观,它都会形成什么,很多障碍。所以你要先给自己造些善法的因缘,福德因缘,这样的话才能排除种种障碍。因为在这里面天台宗也讲了这些东西,除非是圣人或者即将进入圣道之人,就离成圣人只差一步的人,他可能可以去修什么,恶法。从恶法之中得到性空。他修善恶法都能自在。我们呢,修恶法肯定是不能自在了。现在修善法都不能自在,知道吗。明白什么意思吗。要你去干点好事,你都没有常性,知道吗。你说我修恶法,修恶法当然不叫你去修,你都会去修。但是,修恶法不能解脱啊,是不是啊,你解脱不了啊。因为你修恶是实实在在地在起烦恼,在作恶,你这个心念在动呢。圣人不一样,圣人他有时候是为了度化众生,他方便示恶,实际上他心并没有恶,他反而是为了要利益众生的。

我们是控制不了自己的心,你控制得了你可以去,你控制不了,你的心不能空,你怎么去修恶,是吧。所以只能从什么呢,达到诸法的空性之后,证得这个真谛之后,反过来再去从空入假。这个东西,假法对他没有任何的妨碍。这个假是善法也好,是恶法也好,都是自在的。你现在好,空都没有证得,你说从恶法之中,这个假法之中,去证得空性,怎么可能呢。

大家明白什么意思吗。就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最后才能自净其意。自净其意了,是善是恶对你来说,已经没有任何的意义了。但是你没有诸恶莫作之前,没有众善奉行之前,你是不可能自净其意的。你说,哎呀,众善奉行,诸恶也奉行,还最终能自净其意,不可能的,诸佛绝不会说这种法的。这种法是属于圣人的境界,而且他们所做的恶,不是真正的实恶,是假的恶。我们看上去他是在造恶,实际上他不是在造恶。我们众生确确实实是在造恶,所以说就有这样的不同。

所以你说世间上,天天干坏事也没问题。只要你能悔改就可以了,怎么怎么着,有这么容易悔改吗。而且有很多世间的法,为什么跟佛法、跟世间法,甚至跟世间的那些邪法就分别开来了。比如说有些外道,他认为祭祀能够升天,杀牲啊,祭祀啊,实际上是些邪法。在这种恶法之中,怎么还能得到善法,能得到好的报应呢,实际上是不可能的。所以这些地方大家一定要知道,这都是错误的,颠倒的,这叫做什么?邪因缘。他修行这些法,他不是靠这个杀牲,去获得升天的功德的。他可能是靠其他的,他升到的天可能也是外道天,明白吗。真正这个因和这个果是不对应的,他是因为有其他的因,对应其他的果。

所以讲到这个地方,大家实际上就因为这个问题,又引发其他的一些问题。我们学佛还是得老老实实。所以为什么叫勤修戒定慧,息灭贪嗔痴,虽然说一切法皆是佛法,但是我们现在还不能这么修。一切法之中,选择善法去成就佛法。等什么时候修成了,你才能说一切法皆是佛法。就像我们说,你去地狱度众生,你度得了吗。那地藏菩萨就可以去呀,是吧。他在地狱之中,他作地狱众生,跟地狱众生一样的这么恶,他没关系。因为他是自在的,我们还没有到地狱,你就已经被烧成灰了,你还度众生。就像你已经被堕到地狱里面去了,你说哎呀,我还保持觉悟,我自己不感觉到痛苦,我要跟他们说佛法,可能吗?一切东西都忘失掉了,你自己都颠倒了,你没有这个能力了。所以说,我们还是得老老实实。所以刚才为什么给大家提供个介绍,我们还是修这个通教比较合适,按我的理解啊。通教,通教是通一切法的,通前藏教,通后别圆,通佛所说的一切法。一切的法,都从通教里面能够找到相应的联系点,而且比较适合我们一般的众生去修。无生,生则无生,最终是以无生法作为根本。

好,今天的课就讲到这里啊。反正讲这些佛法的东西嘛,内容也比较多,有些东西也不太好理解,确实啊。没有关系,先听着吧,以后大家有机会再多反复看啊。最后大家一起合掌,我们来做个回向。

往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嗔痴,

从身语意之所生,一切罪障皆忏悔。

罪从心起将心忏,心若灭时罪亦亡,

心亡罪灭两俱空,是则名为真忏悔。

愿消三障诸烦恼,愿得智慧真明了,

普愿罪障悉消除,世世常行菩萨道。

自皈依佛,当愿众生,

体解大道,发无上心。

自皈依法,当愿众生,

深入经藏,智慧如海。

自皈依僧,当愿众生,

统理大众,一切无碍。合南圣众。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好,今天就到这里,谢谢大家。

0:00 / 0:00
妙法莲华经玄义1
妙法莲华经玄义2
妙法莲华经玄义3
妙法莲华经玄义4
妙法莲华经玄义5
妙法莲华经玄义6
妙法莲华经玄义7
妙法莲华经玄义8
妙法莲华经玄义9
妙法莲华经玄义10
妙法莲华经玄义11
妙法莲华经玄义12
妙法莲华经玄义13
妙法莲华经玄义14
妙法莲华经玄义15
妙法莲华经玄义16
妙法莲华经玄义17
妙法莲华经玄义18
妙法莲华经玄义19
妙法莲华经玄义20
妙法莲华经玄义21
妙法莲华经玄义22
妙法莲华经玄义23
妙法莲华经玄义24
妙法莲华经玄义25
妙法莲华经玄义26
妙法莲华经玄义27
妙法莲华经玄义28
妙法莲华经玄义29
妙法莲华经玄义30
妙法莲华经玄义31
妙法莲华经玄义32
妙法莲华经玄义33
妙法莲华经玄义34
妙法莲华经玄义35
妙法莲华经玄义36
妙法莲华经玄义37
妙法莲华经玄义38
妙法莲华经玄义39
妙法莲华经玄义40
妙法莲华经玄义41
妙法莲华经玄义42
妙法莲华经玄义43
妙法莲华经玄义44
妙法莲华经玄义45
妙法莲华经玄义46
妙法莲华经玄义47
妙法莲华经玄义48
妙法莲华经玄义49
妙法莲华经玄义50
妙法莲华经玄义51
妙法莲华经玄义52
妙法莲华经玄义53
妙法莲华经玄义54
妙法莲华经玄义55
妙法莲华经玄义56
妙法莲华经玄义57
妙法莲华经玄义58
妙法莲华经玄义59
妙法莲华经玄义60
妙法莲华经玄义61
妙法莲华经玄义62
妙法莲华经玄义63
妙法莲华经玄义64
隐藏音频列表
播放音频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容通法师文章列表

道生长老:终身受持法华经

终身受持法华经 道生长老终生受持《妙法莲华经》,并从...

《法华经》中的七种比喻

《法华经》是佛教的重要经典,被佛教界称为经中之王,...

净界法师:妙法莲华经

整部经典的修行内涵,只有两个字,就是妙法。我们怎么...

道人与正常人之间如何做个平衡

问: 道人感觉象是有一个出离的部分;我们还是要成为一...

学《法华经》对修净土有哪些好处

《法华经》当然最重要就是理观的智慧,就是你的安住点...

不能忽略权法的重要

我们看第三个,辛三的说法教化。看经文。 华光如来,亦...

【佛学漫画】《法华经》故事之富翁穷子喻

一切有情众生皆是佛子,具有佛性并且皆可成佛,然而有...

佛陀为何把成佛之道分成两阶段

佛陀来到人世间以后,他看到了两件事情:第一个,就是...

【注音版】慈悲道场忏法

慈悲道场忏法卷第一 慈悲道场忏法卷第二 慈悲道场忏法...

【注音版】观世音菩萨普门品

普门品(日诵式版本)...

佛说无量寿经

佛说无量寿经卷上 我闻如是,一时佛住王舍城耆阇崛山...

【注音版】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

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

对于冥顽不化的恶人,我们该坚持吗

问: 法师,实在难以对恶人和我讨厌的人生起真实的慈...

改造贫穷为富贵的方法

1、忏悔自己过去身体、语言和心念上所造偷盗的罪业。...

千手千眼大悲忏法仪轨

(凡礼忏者。外之威仪、内之观想。必须先期习熟。免得...

如来禅与祖师禅

谛老在的时候,观宗寺冬参夏学,宗教兼修。因为谛老最...

【佛教词典】四相

【四相】 p0399 瑜伽三卷八页云:云何建立生、老、住、...

【佛教词典】三轮相

以布施来说,施者受者和所施物,谓之三轮,在行施时,...

关于近日流传讯息之郑重申明

近日常有热心居士辗转传发简讯、电子邮件,论及: 慧...

如何判断发心的正与邪

【世有行人,一向修行,不究自心,但知外务,或求利养...

看到莲华跟佛出现在空中,该怎么办

问: 请教老和尚一个修行上的问题,遇到了境界。如果有...

不断「放下」的时候,你跟「真如」就越来越近

楞严经中,虚空藏菩萨说,他在因地以观察虚空无边,观...

人生短暂,行善不能等

我们每一个人都应在平日的生活中尽己所能地多做善事,...

悟苦修净业,缘熟径生西--张老居士往生纪实

张水金老居士,江西景德镇人,是一位虔诚的菩萨戒弟子...

念佛具足定学之实事

念佛何以能具定学?《弥陀经》云:若有善男子、善女人...

看到他人不好,实际是心不清净

看到他人不好,实际上是自己的心不清净。就像一块脏兮...

对人生充满信心,枯燥的工作都能变丰富多彩

对任何事业,所做的任何一件事情,都要充满热情。同样...

随心造业,随心转业

【原文】: 古今人不知随心造业随心转业之义。多少大聪...

广行财布施才能赚取财富

1、勤劳不一定能致富。 我们经常见闻勤劳可以致富的宣...

释迦牟尼佛管送,阿弥陀佛管接

在《悲华经》里,释迦牟尼佛和阿弥陀佛都在一尊佛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