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宏海法师:蕅益大师法语

宏海法师  2019/06/15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第十讲)

各位同修,各位莲友,诸位善男子、善女人,大家晚上吉祥如意!南无阿弥陀佛!

刚才看了一下,每次主持人都会说:“由宏海法师领着大家实修。”其实众所周知,每周四如果不出其他状况的话,在这里做这么一小段的祖师言录开示,是为了激荡我们实修的。

我想大家在所谓实修的过程中,确实有几点一定要把握住。首先一个就是出离和惭愧心,你要有出离的积极主动心态,和常要怀一种惭愧、忏悔的心,这样心比较容易入道;再一个就是积极进取心,要精进上进,始终不要太觉得自己修的可以,常要觉得自己太差劲,别人都已经修的很好了,甚至显现出来的,没有显现出来的,只是就跟过家家一样,陪着我来、伴随我来这辈子一块儿共修。

这样的话,自己会生起一种积极向上进取的心态,就很容易常在道上,否则心就容易往道外跑;第三个就是念念要观心,特别是讲到净土法门的时候,说一千道一万,常能把佛号提起来,或者在平常的日子中,能够反观自己的烦恼,等等这些进行对治,都可以的,念念要在这心上。

如果这几方面能操守的可以,基本上可以说是一个善于修行的人吧。虽然我们在进行的过程中也会有好多违缘,好多过去恶业的障碍,总是出来一些境界,那都没有关系,就让它过去,完了以后,还是继续进行。坚韧不拔往前走的时候,其实这种进步是不言而喻的,甚至是自己都不易觉察的,但是它是非常快的。怕就怕不上进,每天恍恍混日,有时候又犯业障给自己找借口,这就很麻烦。

所以,我们所谓实修群每周的开示就是为了在这几点上,给大家做一个警醒和提拔。反过来,也是大家一起有这个清净的法缘,相互做增上的一个比较殊胜的缘起。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蕅益大师的三段开示,我想分开来讲。前面这一段是讲到念佛的道理,后面是讲到学教。因为一直提倡大家实修念佛,并不是死板的去否定教理,这是绝不可以做的。还是要广学多闻,在具体的教理上,学习的态度和具体学教的方法上,特别容易流于走偏,大师也有一些警醒。今天的内容分做这两个版块。

首先我们看这段开示,是给一个女居士的开示。大家来看这一段话:

“极聪明人,反被聪明误,所以不能念佛求生西方。而愚人女子,反肯心厌娑婆苦,深求出离。当知彼是真愚痴,此乃大智慧,好恶易分,莫自昧也”。(《灵峰宗论》卷二之三,示净坚优婆夷)

大家来看这段话,很有意思。因为我们人在世间基本上都是追求说这个人很聪明,往往还会把他形容成很有智慧,可是世间确实有说“聪明反被聪明误”。

在佛门里边怎么来形容这种呢,有一点点佛学知识的人都知道,我们的烦恼有两大类,一个叫做烦恼障,一个叫做所知障。烦恼障,断起来比较粗重,还是容易找的到,可以先行的把它搞定。所知障,特别是倶生的这个所知障,是极其难断的。

我们这里讲到的“极聪明人”,直白的理解,可以说是所知障的一种体现。因为一个心态比较老实、安分守己的人,他始终有一种自知之明的谦卑心态。可是这个聪明人呀,他这种掌控全局自以为是的我执,是发挥的非常强烈的。所以,具体的表现,首先聪明人是没有反观能力的,为什么被聪明误呢?往往他只知道进,没有退,这是其一。

第二个,聪明人因为比较会来事,八面玲珑。所以,容易被大家的赞叹和恭维心给击毁,就真的觉得自己的见解知见,一定是有引领性的,一定是正确的。第三个,聪明人还有一个最大的弱点,就是他以聪明来支撑性格里面倔的一面,一旦自作聪明以后,他对所有的意见,其他人的劝告,听不进去了。所以,我们有时候觉得,能够听别人劝的人,是有福报的人。

这里蕅益大师就讲到,极聪明的人就被聪明误,他一般生不起念佛求生西方的心来,其实这里就可以汇到所知障上。为什么说不能念佛求生西方了,因为教海是非常广博的,有史以来,净土宗强调信的这个关口,一直被大家误会为没有什么道理。

但是,他不知道净土的这个没有道理,是一个最究竟圆满的道理,我们随顺佛语就可以了。所以,始终用自己的主意杜撰一下,自己推比的能力、思辨的能力,乃至逻辑的等等这些,包括在横超法里面教理的推断,来判说净土法门的时候,他说服不了自己。总归这一切体现,就是因为太有主意,太有脑子,太自觉得自己有能力,这就是被聪明误了。

“而愚人女子”,大家不要误会,这不是把女众都比作好像傻一样,因为蕅益大师是给一位叫做净坚女居士的开示,其实给这位女居士加持、打气。

首先说,“愚人女子”好像教理上啥也不懂,甚至平常生活中也不是很有社会地位,乃至主要的人生中也不能作为一个主导掌控者,是非常被动的。但是,“反肯心厌娑婆苦”。聪明人有一种唯我独尊的优越感惯了,他体会不到这个苦。

真正老是在被动的状况下,来进行这个日常过往的,他往往会觉得娑婆确实是比较苦的。女众虽然情见上比较重,可是她这种敏感,天生的善良,往往更容易深切的体悟到,人情冷暖中的这种冷酷无情,世态炎凉,所以她能“深求出离”。

蕅益大师在这里给我们提供了两种根性,它是有颠覆性的。为什么呢?我们一般认为,一个人很聪明,天资聪慧,另外一个人什么也不懂,前者根性是上,后者根性是下。可是祖师讲到“当知彼是真愚痴”,极聪明的人反而是真愚痴。“此乃大智慧”,厌离娑婆苦,求出离的这个愚人女子,才是大智慧。

“好恶易分”,就是大家不要在这上面搞错了,价值取向和评论上面搞颠覆了,不要颠倒了。诸位同修也有这样的,一旦我们的价值取向、是非标准没有明的时候,把是当作非、非当作是的时候,大家都会去追求这个“是”,都自以为的“是”,结果这个“是”是错的。这样的话,就容易这里讲到的“自昧也”。其实自己把自己给搞颠倒了,失去了这个大利益。这是这一段话。

蕅益大师为什么在这里讲这一段话呢?就是说,在他生活的时代,很多人看不起念佛的,用教法来搅局,用其他的这种畅快、或者顿悟、或者严谨,这种法门里边一些特色,来对净土进行排外。

大家慢慢的看一下这一段话的后半部分:

“每见儱侗瞒盰、大言欺世之假善知识,遇着老实念佛的樵夫、农妇,亦教参禅。推来拽去,自供抚掌。此辈老实人,认作诚实,破坏善根。究竟参又参不来,念又念不熟,脚跟不稳,心事徊徨。噫!亦可惨矣。”(《灵峰宗论》卷二之三,示净坚优婆夷)

蕅益大师讲到“每见儱侗瞒盱大言欺世之假善知识”,我们都知道善知识,大家都希望亲近一个有教德、有证德、有悲德,这样的一个德行兼备,有教、有证量的,那么这是一个非常圆满的善知识。

那我们现在来讲,可能这种大善知识,大家的福报不够,很难招感来。所以说,能够具足佛法教海中,有一个正知正见,然后劝大家增加出离心,能够好好的去用功学教,老实修行,这就算是可以依止的善知识了。

那么善知识是有假的,“每见儱侗瞒盱大言欺世”。这种善知识不是真正为了让众生好好的了生脱死,修学佛道的,他所有的言行为什么服务呢,你看,这叫“儱侗瞒盱”。“瞒盱”说成现代话就是忽悠,完全不顾你的法身慧命,不顾众生住持法道该怎么样,他只管现前能够忽悠,把你给揪住就行了。

“大言欺世”,“大言”就是好说这些。别人不是不会说,也不是不敢说,而是觉得说出来,一个可能会坏乱佛法,再一个误导众生,所以真正的善知识,有些话是不说的。

那么这些假善知识,他就喜欢“大言欺世”。这些我已经讲到不是一次了,我再给大家讲到这个印广法师,还收了些徒众,大家出去了不要说,心里有数就可以。他这个言行可有意思了,到处给人家授记,还多少弟子,什么四大金刚。后来东林寺的大安法师在回答问题的时候,也是批判了他一段,说你懂你就说,你别瞎说。

我无意中得到一本书,印广法师的一个弟子是河南的比丘尼,这个弟子在讲《法华经》的时候说,千百年来,所有人都没把《法华经》讲好,意思是说都没有明白,而且把《金刚经》、《弥陀经》、《药师经》都说成是最圆顿的经,说这是错的。

一切经典都不圆顿,只有《法华经》圆顿。这种语言说起来好像发前人所不发的,问题是她自己说的这些话在坏乱佛法里边的“功德”,可以说是排名第一。后来还说:“有些事得怪佛,也不能全怪佛,佛也没办法。”等等这些可以说是“瞒盱大言欺世之假善知识”,披着这件衣服到处去作乱害人,这还是属于可以辨别的。

还有一个是什么呢?就是不考虑众生根性的,只管现前以我的主观臆断下面,说我要怎么,弘扬什么法,不考虑到所有现前来的这些有缘众生的根性。“遇著老实念佛的樵夫农妇”,他没有能力,因为参禅是上上根器的人,才能够到达这个向上一路。学教,就现在来讲,首先古文功底要特别好,甚至有些经典都是竖版,没有标点符号,顿在哪里都不知道。碰到这样没有这个能力的人,本来念佛还念的很好,其实人家的状态是非常好的。

那么他也教他,“亦教参禅”,祖师这里讲到,“推来拽去”,就是由着自己拨拉,随便在里边摆弄。“自供抚掌”可是说,就是供自己来回手在那里边拨弄,自己来完全执掌控制这些人的思想和认知。

那么反过来,这些根性的人本来是老实人,又有恭敬心,所以以为诚实,就“认作真实”,觉得应该听他来讲,应该随着他学,就“破坏善根”。最后的情形,“究竟参又参不来,念又念不熟”。参禅参不上去,念佛念的不老实了,又三心二意了,觉得听了那个法了,这就“脚跟不稳,心事徊徨”,心里就是蠢蠢欲动。“噫!”,这里是一个感叹词,就是太惨啦。“亦可惨矣”就是太倒霉了。

一个修行人,没有契机契理、非常精准、稳的把法门选择好,和修行状态调整好的时候,是很惨很惨的,这个我相信诸位同修也有同感吧。有时候我们遇到违缘,或者曾经的学佛路上有一些摇摆的时候,一颗想修行了道的心,被肢解的是支离破碎,又不知道应该如何,这个时候烦恼就会越来越层层递进,翻腾不停了。

我们再往下看一段:

“吾劝汝咬钉嚼铁,信得西方及,切切发愿,持戒修福,以资助之。‘无禅有净土,万修万人去。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此千古定案,汝不须疑。彼无耻邪师,敢诬先圣,辄肆翻案,只益露其恶见耳。何尝翻得古人定案哉?”(《灵峰宗论》卷二之三,示净坚优婆夷)

“吾劝汝咬钉嚼铁”,这个女众估计就是碰到这样的情形,所以蕅益大师就说,我劝你“咬钉嚼铁”,就是把这个心给踩死了,“信得西方及,切切发愿”。然后,“持戒、修福,以资助之。”劝这个居士不要三心二意,因为现在她的心可能摇摆不定。说你只要信的唯西方是图,信得及,切切发愿,一心一意要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今天,我这里还有弟子过来说起了,我很支持他。为什么呢?他说:“管他呢,其他的我也不想那么多了,先去了极乐世界再说。不要想说下辈子,以乘愿再来为底盘,好像描绘着下辈子要来了,怎么怎么度众生。”我说这是对的,因为我们现在说是说乘愿再来,其实下意识都是不想去,而借口“还来”,舍不得娑婆,舍不下嘛。

所以说,一个真正修学净土的人呀,尽量还是根本就不要发下辈子还来这儿的心念,一念都不要生。祖师们讲,再怎么好,哪怕出家为僧,一闻千悟,开悟了,得大总持,做大祖师,都不要生这样的念头,有这样的念头就是偷心没有死尽。所以这叫“信得西方及,切切发愿”。

持戒和修福是净业往生的两大辅佐资粮,《观无量寿经》里边的“净业三福”主要讲的就是持戒和修福。所以祖师们开示绝不会违背经典的,而且还讲了永明延寿禅师的这一句,“无禅有净土,万修万人去;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这么一句话是朗朗上口的。但是不知道为什么,我们往往听着都觉得好是好,就是自己心贴不上去。

包括我自己有时候也觉得说,希望祖师们、佛菩萨加持给成就因缘,能够有一个有禅、有净土的佛心慧眼,其实这都是妄想。你说参禅,当你有想开悟的心的时候,已经离禅远的不知道多少了,有参的时候就不在禅了。所以,这个文字表达和真正的用功,非常的难操作,这个般若空性是极其的难证入。

现在不要说参禅悟空性了,学教又理不清楚,最好的状态就是依着自己所学的教,那么先把净土给信受、行持起来,再有一点点时间花在这个百分比里面,比如说,七分和八分的时间来念佛,两分、三分的时间,来随缘认真去学习法师讲教,再往净土上汇,这是比较好的状态。

但是大家一定要有这个见地,只要你咬死了净土,只要去到极乐世界见到阿弥陀佛,一切经教,一切公案参究,没有不一目了然,顿然心开意解的,这个一定要具足信心。所以,“此千古定案,汝不须疑。”不要在这上面再纠结了。

“彼无耻邪师,敢诬先圣”,可能是又有另外的一个所谓的善知识,在牵引这个女居士修其他的法门,或者又说净土法门不对怎么怎么样。“彼无耻邪师,敢诬先圣,辄肆翻案。”大概就是说,又把祖师们常规的话,一直引用了成百上千年的话,他在那儿说这其中不对,哪儿有这个问题,乃至说不是他说的。

在生活中真的是常能遇到这样的人,在我的视野内也常有,他是不随顺佛菩萨的教典,不随顺祖师的诚实开示乃至传统的常法,专门在这些大级别的人里边找茬。

要么找着祖师相互之间的观点相左的,然后自己写一篇文章,最后推出来这篇开示是假的,那篇开示不是他说的。那么已经很信受祖师开示这种千古名篇的人,一听以后非常心如刀绞,觉得难道自己相应这么久,是假的吗?或者又说哪一部经典是假的,乃至说哪一部经典翻译错了。

祖师们都是开了圆解,得了大通的人。我不知道讲这个话适合不适合,我们有时候看祖师的开示,比如讲历史的公案,大家不要以为他是学的知识,或者说脑子里面流露的这个法义,他是现前境界同体而观的。所以,他讲历史上的一些对错什么的,如果他没有说,就说明这个是对的。

那么,现在有一些不知天高地厚的人,依照自己的主意,拿捏一些证据出来,说当时说错了,这是最乱人善根,坏人正见的。难不成祖师们不如你看得清楚了解的到位?他为什么不说呢。所以我们以后在学修的时候,在这个上面一定要注意,有这样的因缘,要擅于抉择判别。

“只益露其恶见耳”,其实就是把他自己的这种狂妄自大,欲作千古第一高人,觉得千百年来没有祖师能发现了,他发现了,没有人能说的,他说的到位了,而且还证据确凿等等这些,只能够把他的尾巴露出来,“露其恶见耳。何尝翻得古人定案哉?”自以为一鸣惊人,千古年来的定案,他能够有理有据把它推翻了吗?做不到的。真理是需要真修实干来演练的,他真是有利益众生功德的话,那么存在就是合理的。

这一段讲到念佛,是给一个念佛的女众开示,劝她不要在这上面犯糊涂,以此供养给大家,希望我们也不要在此上面犯糊涂,这是其一。

再一点,下面我要再引用一段开示。讲一个前提吧,就是大家也切莫理解错了,净土并不是反对行人学教,而是希望能够以信、愿、行三资粮,一门深入,尽量把时间用在念佛的实干上来,这是真正的往生资粮。那么你的这个教理支撑,也一定是要够用,说服自己的,如果你在道理上有些怀疑,就要去教海中采集营养来滋养自己的信、愿、行。

所以,有时候特别无奈的一件事,就是众生一个通犯的毛病,他听说左,他就说右不对;他随了右,就认为左又错了。可是大家要晓得,祖师们的一切言教是在纠偏的,我们听了开示以后,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假如有些偏颇的有可能你会容易滋生出来,那么在这方面你就注意,不要让它滋生;假如有些地方你已经做得状态不错了,那就循着你自己的感觉坚持。不要听了这个今天这么说了,就反对昨天那么说了,或者这个这么说了,就认为那个那么说了不对,不是这样子的。

所以我常说一句话,祖师的开示能不能听懂还在其次,一定要听对,善解法意,善解祖师意。否则,不但自己受用不了,你这么一认为,给别人沟通的时候,也会误导人家的。

所以,首先学开示要这样来学习,那么从学和修、教和悟、乃至行和解上面,我们一定要把它一分为二的、清楚的,不要混为一谈。对于教的态度,要认真去闻思,那么闻思完了以后,对于教不要在知识上去了解,而是一定要消归到义理的解悟上来,这是我一贯学佛、学教的一个原则吧!

所以学佛和佛学的概念,就是意在于此。不是说大家都不学佛学了,但是不要把他学成佛的学问了,而是要学成佛的方法,体悟到自心上去,这样用身心去依托在那个上面往前走。

我们再看一下蕅益大师后面的两段开示。比如说讲到学教,我们要有一个正确的态度。教理是非常伟大,非常宏博的,让每一个佛弟子的心都要“深入经藏,智慧如海”。为什么说多闻多思,才能够法随法行呢?

所以,教理是一定要闻的,那么闻教的时候,我们要生起一种怎样的心呢?绝不是说,学了两本经、看了两本论以后,就随便指点江山,判断正误等等这些。而是一定要把佛法的整个一代教法所描绘的境界,所说的义理,前因后果等等,要生起一种渴仰心,全身心的投入进去,仔细的用心体悟。

我们来看这段,这是给一个姓陈的居士开示的,回复他的问询。

“力疾草《法华会义》,七旬告成。然每一念及佛道深远,未尝不涕泪交流。昔沩山三作国王,遂忘宿命,戒老一念偶误,复为坡仙。证断之难,固不待言矣。”(《灵峰宗论》卷五之二,复陈旻昭)

这一段大概是讲到怎么样应该学教,深入经藏,智慧如海。那么蕅益大师就告诉他,学教是可以的,但是学教要注意些什么呢?

首先来讲,他说了自已“力疾草法华会义”。《法华会义》是蕅益大师的一篇著作,这个著作“七旬告成”,大概写了七十天,是解释《法华经》里边一些义理的。“力疾草”大概是全心尽力的,也非常的谦卑,好像是拿不出手,草草的意思。

这是他用七十天的时间深入教海,注释《法华经》时候的一个心得体会,这里跟这个起问者分享教理在他心中的功德作用。

“然每一念及佛道深远。”大家要看到这个“佛道深远”,“佛”就是我们说的觉悟,悟或者证。“道”可以理解成我们这里所说的教。那么从教到悟、到证是非常深远的,千万不可以为吃了点皮,就全体形容它整体的味道,核心的酸甜,就给它陈述上,不可以这样。

“每一念及佛道深远,未尝不涕泪交流。”这才是深入教海的人,真正意识到学佛之难,福报不够,智慧不足呀!入不进去,悟不出来呀。

所以,蕅益大师讲了两个例子,这两个例子的是佛教史上一流的,可以说大悟性大声名的禅者。首先,“昔沩山三作国王,遂忘宿命 。”这是什么意思呢?“沩山”,如果没有理解错的话,就是常说的禅宗里面很有名的沩山灵佑禅师,他在修学过程中,三次当了国王了,就把过去修行的功德“遂忘宿命”,就是说给迷了嘛,宿命通就给打失掉了,前生后世就等于说从中阻断了,而没有通了。你看,这个轮回中多可怕!

第二则是说到一个戒老,“戒老一念偶误,复为坡仙。”佛门里面有一个大禅师叫五祖戒,他的悟境是非常之高的,特别有名。“一念偶误”,就因为发心中一念,大概是贪恋世间的才华,可能这个祖师当时跟有名的文人墨客来往,有一些才华上相互的切磋,所以就“一念偶误,复为坡仙。”

后世就转成苏东坡了,大家知道苏东坡前世是一个大禅师,那么就把这个所有修行的禅境,就化成世间的名和利,乃至才华才情。

蕅益大师讲到“证断之难,固不待言矣。”就是说断烦恼、亲证所教里面所形容的境界,哎呀!真的是说不出来了,太难了。这是这两则。今天给大家讲两则故事吧,这是很有名的两个大祖师。

下面他更把阿难给拉出来了,这是在三藏里边的经藏,讲到阿难对佛有一次的自以为是。原文如下:

“又忆经中,阿难白佛:‘十二因缘,特易解耳。’佛语阿难:‘莫作是说,除佛一人,余不能尽因缘性海也。’遂举往事以诃之。昔有阿修罗子,语其父曰:‘大海特浅浅耳。’父曰:‘我身长七千由旬,以幻术故,变为十六万八千由旬,乃穷其底。汝年幼,身仅七百由旬,又未有幻术,何藐视此海耶?’子不信,投身入海,没溺洪波,几至丧命。父以幻力接出,喘息仅存。佛语阿难:‘往昔阿修罗王,即我身是。阿修罗子,即汝身是,汝昔轻视大海,而受疲苦。今复于我法中,轻视十二因缘甚深法海,当招恶报。’於是阿难惭愧改悔,誓不于法起轻易想。至如来灭后,方办大事,传佛心宗。此解悟之难,又岂容藐忽哉!”(《灵峰宗论》卷五之二,复陈旻昭)

第一句,“阿难白佛。十二因缘。特易解耳。”阿难对佛说:“您说的缘觉所修十二因缘法,是非常容易的,我一下就了解了。”十二因缘,大家都知道,是人的前生后世中十二个次第,从过去的无明、行,这辈子有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又有来生的生、老病死等等,十二个阶段,就是说人的三世轮回,过去因现在果,现在造因将来又感果,十二个阶段。

阿难听完,就以为一目了然,说这太简单了,我一下就明白了。结果,佛就告诉阿难说:“莫作是说,除佛一人,余不能尽因缘性海也。”大家来看,佛就呵斥阿难:“你不要以为你了解了。”我们也想想,千万不要以为对教法都了解了,说实在的,真的是连一点点皮毛都没有学到。

这里为什么佛说他不能够这样以为呢?因为真正的因果因缘中,此果、此缘、此因,彼果、彼缘、彼因,中间穿插的干扰果、干扰因、干扰缘等等这些,这个先报了,那个还没有牵;另外一个已经受报得熟了,又在种因的时候,其他同伴的另外一个原来一块儿的,可能它还没有感得果来报。

我形容一下,前后这种就跟百千万个人跑马拉松一样。一会儿这个进来,一会儿那个进来,一会儿这个退了,一会儿那个退了,一会儿往左,一会儿往右了,来来回回,你说不上来这是怎么回事。你就以为一目了然说,就在这条路上,大家这么多人,就以为弄清楚了。这种微细的差别,你看,除佛一人,其他的都不能尽因缘性海。因果不可思议呀!

大家想想,这辈子为什么遇到这些人?为什么经过这些事?这些事中又有事,一件事出来的时候横插来一件事,那件事又把这个转了,转的时候又认识新的人,也不知是善缘逆缘,总之一切都是未知,等等这些无尽的缘起搞不清楚呀!

每个人的心念有时候不知道为什么会冒这些念,这都有前因后果。这个念头怎么来的?所以说,一念又一念,你根本不知道是怎么回事。

佛就在这里“遂举往事以诃之”,以前有一个阿修罗儿子,对他的阿修罗老爸说:“这个大海太浅了。”结果阿修罗父说:“我身长是七千由旬”。一由旬有我们一般的四十里到八十里这么长,“以幻术故”,这里的幻术大概就是通吧,“变为十六万八千由旬”,才能够把那个大海水“乃穷其底”。

说你这么小,现在的身高仅仅七百由旬,大家看阿修罗的福报有多大,儿子的身高就有七百由旬,还没有幻术,你怎么敢藐视这个海呢?这个阿修罗的儿子就不信,突然间就投身入海,结果“没溺洪波。几至丧命。”差点儿在海里淹死了。

最后,还是这个阿修罗的老爸,以幻力把他给接出来,才“喘息仅存”。这一段话讲的是这个典故。

为什么佛说这一段呢?佛在经典里面告诉阿难,我以前就是那个阿修罗王,这个阿修罗子就是你曾经。阿难和佛有一世他们俩同做阿修罗的时候,是父子关系。由于你轻视大海“而受疲苦,今复于我法中,轻视十二因缘甚深法海,当招恶报”。

你看,对于教理首先不能以为很浅显,再者不要以为轻微学一下,就以为已经到了法源穷底,就已经入海探幽了,就已经很深了,太差的远了。阿难这样才惭愧、改悔,从此就不对经教法起轻慢想了。你看,直至如来灭度以后,这里蕅益大师才“方办大事,传佛心宗。此解悟之难,又岂容藐忽哉!”就是岂容你藐视它、忽略它吗!

这两段,一个是藕益大师讲了两则故事;另一个,又引了佛在经典中跟阿难的一个过去的本生故事。这故事他通归要说明什么呢,头一句总结是“证断之难,固不待言矣。”就是证果、断烦恼,这是真修、实证;第二句是说的“解悟之难,又岂容藐忽。”这第二段说的是解;那就说明我们常讲到的有两种,一种叫做证悟,一种叫做解悟。

大家想想现在解悟能有几分?证悟就更谈不上了呀!所以整个这些信、解、行、证,都是三藏法海、教海,给我们提供出来的一个路径,佛道深远呀,你要好好的走,认真的走,要辨别方向的往前,不敢停歇、懈怠,不敢走偏了呀。

从这一段话这两点来讲,我们要知道,不管是不是学修净土,对于教典的学修一定要抓稳姿态;再一个就是要有稀有难得心,深入法海。千万不要以为自己的能力有多大,确实我们在皈依诸佛法藏的时候,就是要皈依如来所说三藏十二部经典。

不要以为说,你一下子就掌握了多少佛法,或者一下子就可以去点评了。永远都要说,佛说的法如大海一样,我太惭愧了,只捞到一滴水,好在这一滴水跟大海水是一样的水,就是净土水。不要以为抱着净土水,就抛弃其他的水,其他的水跟净土水的元素、成分是一模一样的。

而且没有其他的水,就没有净土这一滴,没有净土这一滴,你就没办法代表所有的水,没有所有的水,你就没办法抽出来这一滴,永远都是这样来学修。

今天晚上跟大家分享的,一个,虽然我们行归净土,但是要记住,还要有教海的支撑,但是学习教海,就是一定要有解悟,更迈向证悟,是这么一个路线。所以,听到这里可能大家也明白了,学习佛法首先以行门为根本,其次就是在学习教理的时候,一定要往义理上会,不要往知识上会。

这个是非常非常不经意就会忘失掉的。如果说整个佛的教法里边,它有一些特色版块。有专门讲行门的,像禅宗、净土、止观等等这些,就是实修;那么还有一些是为了给愿力、发心做资粮填充的。比如说大乘经典里面,依照着佛菩萨的发心怎样怎样,虽然明知道做不到,但是我们一定要用心调动起来,像他们那样的去起这个心,动这个念,高处着眼,这是又一点。

再一个就是所有的教法,刚才讲到往义理上会,是怎么个会呢?就是听到这个道理,突然间,你觉得曾经没有这么想过,没有这么领悟过,我特别不喜欢用理解这个词,我希望我们学习教法要用领悟。一旦领悟的时候呢,这个法喜会滋生出来,那么你就自然下意识的,把身心世界依附在语义描绘的语境上,其实这就是修观,包括念佛的时候也是这样子。就是要往义理上会,不要往知识上会。

那么纵然学了一些知识,也千万不要藐视佛法,就是不能说,基本上你已经成竹在胸了,不敢有这样的一种见解。这种见解生出来了以后,前面我们头一段里面讲到的,很可能容易滑落到就成为一个假善知识,给人家在那儿弄去了。

所以我想,学习佛法真正的目标,一个劝信,另一个起行。劝信、起行必须要依附深入教海,或者有融会贯通的能力,至少在空和有、性和相、因果轮回和诸法空寂,等等这些上面,一定要有这个总持的悟性,然后再以这个悟性舒展开来,去会通一切的经典言教。我想,这对于诸位居士同修来讲特别难。因为说实在话,学习教典的悟性上,真的是一般的男众比女众容易,出家众比在家众容易,这个我已经观察了好久,确实如此。

那不管怎么样,我们首先死心塌地到净土一门上来,然后不要轻意被一些高妙的东西所转。比如说,我们现在一块来学佛吧,就修净土来讲,就是能够让你饱的东西,直接现成的就让你吃,动都不用动,只要你拿起筷子老老实实吃,那就是为了饱嘛。可是问题是什么呢?凡夫心、众生心他有一个毛病,他喜欢主观能动。

这个时候会出现个什么情况,比如说又提供一个场面,让你自己来做。哎呦!你就觉得,原来无所事事在那儿吃,你吃不下又不想吃,又觉得没意思。那亲自参与进去做的时候好像有那么几分意思了。稍微自己切个菜、洗个碗呀,围个围裙在炒瓢里面站一下,很多人就好奇心,想这么弄一下好像马上感觉就来了,呦!这个才好,光在那儿坐着吃有什么意思?大家得动手。

问题是什么呢?现在几乎没有人真的能把一顿大餐做成,现成的放在这儿,最后还让你吃得饱。你如果是最后能够做得好,放在这儿吃饱了也行。绝大多数基本上都是切完菜就累了,不想做了,炒完菜就腻了,不想吃了。那么,从为了吃饭、为饱的角度来讲的话,大家想想我们该怎么做呢?

我讲一个比喻吧,我们现在有时候觉得净土太单调,大家千万不要听错了,以为我在呵斥反对,就是有可能比如说,又去学个加行、密宗,乃至学个南传的奢摩他、毗婆舍那,确实有一些观心、内观等等这些他一下就有感觉,好像比念佛有感觉。问题是你最后端不到那一碗,真正能吃饱的感觉,到不了那儿。佛道深远,你到不了那儿。纵然你刚开始切了点菜、洗了菜,觉得非常有情趣,没有意思嘛,最后你还是饱不了。那你为什么不直接坐在那儿吃就行了呢?

总而言之,说了又将近一小时了,供养大家这个法义,希望与诸位同修在往生的路上,还是能够依然如故。一切的世间烦恼、逆境都随他去,只要我们想往生,尽量念佛就可以了。

南无阿弥陀佛!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宏海法师文章列表

一诚长老《无杂相》:大德行持 总在寻常

01、菩萨呀 虚公喜与和尚说话,见有人来时便不说了。某...

梦参老和尚30句法语开示

01、想调伏无量劫的烦恼,我们要以善止恶。用善念来对...

星云大师:欲作佛门龙象,先做众生马牛

先从做人起 在佛经里有这样的两句话:欲成最佳龙象,...

果公上人语录

一、要发心培福,有机会就培福,如去庙上带支好香供养...

莲宗九祖蕅益大师画传

一、持咒祈子,大士授生 蕅益大师,名智旭,号西有,...

8句老人言,9句悄悄话,10句贴心话

8句老人言: 一、不要攀、不要比、不要自己气自己;...

特蕾莎修女的感人箴言

01、人们经常是不讲道理的,没有逻辑和以自我为中心的...

明末高僧蕅益大师

各位有缘,大家吉祥。我们一直在讲净土宗的祖师简介,...

阿閦佛国经

阿閦佛国经卷上 发意受慧品第一 闻如是:一时佛在罗阅...

悲华经

悲华经卷第一 转法轮品第一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王舍城...

唯识二十论

唯识二十论一卷 世亲菩萨造 大唐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

【注音版】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

(印光大师校印本)...

岁月年华,不与人期

为何不能栖心道业呢? 我们有种种执着,虽修学佛法亦不...

断恶修善就能趋吉避凶

佛在鹿野苑三转法--轮,为五比丘说法,讲的是四谛法苦...

找回心灵安住的地方

天色渐渐地暗下来,夜幕降临山际,临近夜晚,大家各自...

念经总走神,如何克制不断升起的念头

问: 请问师父,念经时,比如念《金刚经》总会走神,...

【佛教词典】有余依涅槃

【有余依涅槃】 p0551   瑜伽九卷十五页云:于现法中...

【佛教词典】三千威仪

(术语)细别比丘之威仪作法者也。大部辅注十一曰:三...

隐藏功德者,邪魔不能害

噶当派的祖师们一向以隐藏功德为本,他们有一句格言:...

【推荐】这种感觉找不到,恐难生净土

你在临终的时候要做到准备,准备好了这才可以往生净土...

为什么会被鬼神所扰

很多同修有被鬼神、一些异常现象所困扰的问题,比如鬼...

极乐世界的人死后又去哪里呢

问: 西方世界的人有些也是有生命界限的,那么他们在西...

印光大师《放生十大功德》

(一)无刀兵劫。世上刀兵大劫,皆由人心好杀所致。人...

如何面对适应新的工作环境

在当今时代,改换工作、生活环境已很常见。如何面对新...

禅斌法师:算命的果报

世人不相信因果,却热衷于算命求签。话说有需求就有市...

十大愿王导归极乐的启示

礼敬诸佛 一者礼敬诸佛。礼敬诸佛是指身业礼敬。通过礼...

把功德回向给众生,我吃亏了吗

众生和诸佛,谁更重要? 有一次,寺院里要举行大的法会...

六道众生皆是父母

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我生生无不从之受生...

不要烦恼明天怎么办

话说两个来问道的僧人,都被赵州禅师叫到茶堂吃茶去,...

如何修不净观与无常无我观

大乘起信论它对因缘所生法的观,主要是提出两点: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