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净界法师:八识规矩颂

净界法师  2021/12/02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第十四讲)

请大家打开补充讲表。第四,修习位。

前面的资粮、加行、通达,总共是要一大阿僧祇劫的时间。不过这个通达位的时间是很短的,通达位就是在得到初地以后那一念的初心叫作通达位,到了住心以后,我们讲初心、住心、后心,住心以后就叫修习位了,所以这个通达位的时间是很短的。再看修习位。

四、修习位。

菩萨于见道已,发根本无分别智,断分别起二障,后为断舍俱生起二障种子,复数数修习无分别智及十波罗蜜胜行,经十地位,名修习位。

菩萨在这个见道,见到这个二空真如理以后,内心当中发动了根本无分别智,这个是现量的境界,内心有光明了。这种光明能够断除分别起的二障,就是烦恼障跟所知障。但是这个时候菩萨他不会得少为足,因为他在因地的时候就是佛道无上誓愿成,所以他还没有满足他的愿力,他会继续往前走。

为了断舍俱生起的二障,这个时候他要做两件事:第一件事数数修习无分别智,他没有事情的时候他要继续在佛堂当中用功,有时候修止,让内心明静不动,修止以后就起观,入我空观法空观。这个时候内心是无我无我所的,毕竟空无我无我所的,能所双亡,诸相叵得。

但是这个修习位的菩萨跟前面资粮、加行不同,前面的资粮、加行多分来说都还是自利的成分多,这个修习位他不但是要修习无分别智,他还要修十波罗蜜。因为这个时候,这个见到法性的菩萨跟清净心开显出来的菩萨,他内心有那个大悲心。

我们凡夫去度众生不完全是大悲心,有时候是名利心。但是这个菩萨不是,他那一念清净心现前的时候,它能够感到众生的苦,虽然自己解脱了,但是有无量无边的如母有情还在生死的大海当中,这个时候他会生起同体大悲心,他又从这个禅定当中出来,到众生的世界修十波罗蜜,布施,先用这个法布施众生,跟众生结善缘;持戒,来摄受众生;众生有时候来干扰他,要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六波罗蜜,这个六波罗蜜这个智慧指的是根本智。

它这个后得智开出了四个,第一个就是方便善巧,就是属于回向,他把他的功德回向给众生,方便善巧。第二个,愿,愿力,加强他的愿力,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愿力。第三个是力,这个是止的力量跟观的力量,禅定力跟智慧力,有力量。第四是智,这个智是后得智了,观机说法的智。就是说,从这个后得智开出了四个:方便善巧、愿、力、智,合起来是十波罗蜜。当然这个十波罗蜜就不是在佛堂修了,这是在众生的尘劳的世界修十波罗蜜,一方面忏悔业障,一方面积集资粮。

经过了十地,从前面的欢喜地,到二离垢地,三发光地,四焰慧地,五难胜地,六现前地,七远行地,八不动地,九善慧地,十法云地,经过这十个阶位,这个时候都叫修习位。就是他要修习两件事,第一个数数修习无分别智,使令内心我空法空的智慧再增长。其次他要到众生的世界跟众生结缘,修十波罗蜜的胜行,来引导众生也能够慢慢地、慢慢地趣向于圣道。

这个修习位他要两大阿僧祇劫,就是从初地到八地要一大阿僧祇劫,从八地到等觉又一大阿僧祇劫,这个修习位要花两大阿僧祇劫,两大阿僧祇劫的时间忏悔业障、积集资粮。

第五,究竟位。这个就是成佛了。

言究竟者,即是究竟无漏界。

这个菩萨经过前面在凡夫的资粮位、加行位,到通达位以后,乃至于经过入了圣位以后,又花了两大阿僧祇劫的时间修学圣道,这个时候内心所有的烦恼、所有的业力都清净了,究竟无漏。我们看:

菩萨从最初资粮位,信解唯识妙理,发坚固菩提心。

就是资粮位的情况,就是从这个凡夫的内心发起了菩提心,信解唯识妙理:经三大阿僧祇劫,修习无边难行胜行。这个是不容易的,修学圣道是不容易的。到了这个等觉菩萨的后心:

至金刚喻定现前。

这个高深的禅定现前了,这个时候一念的相应:

永断本来一切粗重。

这个粗重是指的烦恼障跟所知障的种子。这个烦恼跟所知都是粗重性的。

顿证佛果,圆满(八识的)转依,穷未来际,利乐无尽,名究竟位。

我们前面的修行都要自利利他,利他也要自利,但是成佛以后,他的自利功德圆满了。佛陀所做的事情就是一件事,就是度众生了。他没有说,佛陀再去佛堂做功课,没有这件事情,因为他究竟无漏了,它是穷未来际利乐一切的有情,没有穷尽的。一生一生地做他的太太,做她的先生,做他的儿子,佛陀就是一生一生来到众生的世界跟众生结缘,结缘到一段时间以后,好,佛陀成就一个佛果,把过去所结缘的众生都接到他的佛土去,教化以后都成就圣道了,这个佛陀消失了,应化身也消失了。

这个时候怎么办呢?继续再结缘,佛陀又从本垂迹,又来到众生的世界做你的亲戚,做你的朋友跟你结缘,结缘到一段时间,你所结缘的众生得度因缘都成熟了,佛陀又创造一个清净的国土,你念我的名号,我就接你到佛土来,这个时候又成熟了。成熟了,佛陀再继续地来到众生的世界。就是这样子,佛陀就是做这种事情。穷未来际,利乐无尽,名究竟位,就是度众生的事业。

这个是我们从凡夫到成佛有五个重大的阶位。

好,我们来看,回到讲义。我们这一段是说明发起初心欢喜地,这个地方是说明,我们最初的妙观察智的清净心生起的时候,是在什么阶位呢?是在欢喜地,就是这个见道位。这个见道位的时候,这个妙观察智最初生起了。

我们再看第二段:

俱生犹自现缠眠。

这个是说明初地菩萨他内心的一个情况。我们看蕅祖的注解:

然其俱生我法二执之现行缠绕及随眠种子,尚自未断,犹须数数修习之力,乃能伏断也。

一个初欢喜地的菩萨,他的我空法空的智慧,可以把这个粗重的分别的我法二执给破坏掉,但是这个微细的俱生的我执跟法执,它的现行的缠绕,以及他内心的随眠的种子,还是不能断除。

这个随眠是什么意思呢?《成唯识论》解释:随逐有情,眠伏藏识。就是说,他烦恼的种子它会逐,就是追逐,追逐有情,它是伏藏在第八识。说你今天人这个种子,它就活在你人的心中。你下辈子生天了,它也会跟着你到天上去,活在你那个天人那一念快乐的心中。你下辈子到三恶道去了,它也跟随你到三恶道,你那个苦恼的心里面那个种子还是在。换句话说,你这个烦恼不断除,它不会自己消失掉的。

说你这个房间里面有一堆垃圾,你今天不扫它,它也是在那里,你明年不扫它,它还是在那里。说你心中的烦恼,我不喜欢断除烦恼,可以,不喜欢断除烦恼,烦恼就永远跟着你,随逐有情,冥伏藏识。你到了天上去,它跟到天上去;你到了人间,它跟到人间;你到了三恶道,它跟到三恶道。你不断除它,它永远跟着你,永远缠缚你。随逐有情,冥伏藏识。

这个意思就是说,这个种子是不能自己去除的,所以尚自未断,烦恼的现行、烦恼的种子都不能断除,所以这个初地菩萨他还要数数地修习我空、法空的智慧,才能够慢慢地伏断俱生的我法二执。

圣人的烦恼是比我们凡夫淡薄了,但是还是有一些微细的烦恼,比如我们看律上,《南山律》,《南山律》诸位研究比丘戒会发现,就是这个部派佛教,你看律上每一个部派对戒律的解释那争得非常厉害,那个部主互相攻击的口气,那都是得理不饶人,口气非常尖锐的,但是那些部主都是阿罗汉,都是大阿罗汉。

道宣律祖说,这些大阿罗汉其入观也,人法双亡,这些阿罗汉一回到佛堂的时候,入了灭尽定的事后,我不可得,法不可得,一切法不可得,内心当中跟这种毕竟空、无我无我所这种平等法性相应,他内心是一个无诤三昧的,无诤的。但是他从佛堂里面出来,讲到个人的看法的时候,那就是俱生犹自现缠眠,是这种境界。

不过这个圣人的烦恼跟我们凡夫也不一样,在《大智度论》,龙树菩萨讲一个譬喻说,他讲两个譬喻,说圣人的烦恼就像热锅里面的水滴,他已经有热气了,但这个水滴下去以后,一下去就干了。烦恼在圣人的清净心不会逗留太久,因为他那个正念的力量已经生起了。

我们凡夫不是,我们凡夫内心没有光明,烦恼一活动它就活动很久,它高兴什么时候走就什么时候走,我们对它一点办法都没有。但是圣人不是,圣人的烦恼一现前,第一个它淡薄了,他就是一个小水滴,在这个热锅里面一下子就干掉了,一下子,他一正念,一注意一下,烦恼就停下来了。

第二个譬喻说就像一个大人跟小孩子搏斗一样,这个烦恼是小孩子,圣人的正忆念就像大人一样,小孩子跟大人一搏斗,小孩子就打败了。

所以虽然圣人有俱生的烦恼,但是他只要稍微如理作意一下,这烦恼就熄灭了。第一个烦恼淡薄,第二个,他心中有光明的人又不一样,心中有正念的人他有对治力,我们没有对治力。所以说虽然俱生犹自现缠眠,但是时间很短。这个是说明初欢喜地他的一个内心的状态。

我们再看第二段:

远行地后纯无漏,观察圆明照大千。

前面是说明欢喜地的菩萨还有俱生烦恼的活动,那么要到什么时候这个烦恼才能够清净呢?这心中的贼才能够全部消灭呢?远行地后纯无漏。这个远行地就是第七地。这个第七地为什么叫远行地呢?这个远行就是最后的边际,说这个人走路走到最边际了,再过去就没有路好走了,就是悬崖了。

这个意思就是说,我们这个初地的菩萨能够入无相行,但是这个无相行还要作意,要有作意的无相行,有时候入空观,有时候从空观出来活动,有时候入无相行,有时候入有相行,总之这个无相行要现前都要如理作意。

一直到七地,这个时候他的无相行的有功用到了最后边际了。到了八地的时候他的无相行就无功用,他不必如理作意,这个无相的智慧就能够恒常现前。所以这个远行地就是说这个无相行的有功用最后边际了,最后一个边际了。所以远行地后,这里加一个后就表示是八地的菩萨,这是七地以后。

到了八地菩萨这个时候所有的烦恼都熄灭了,再也不起烦恼了。这个菩萨他遇到任何的逆境来冲击他,他那一念的清净心永远不起烦恼了,他跟那个我空法空的智慧是恒常现前。所以这个是讲到妙观察智更高一层了,那个力量更大,光明更大了。

这个偈颂到前面为止都是在讲这个阶位,它生起的阶位。那么这以下是说明,这个妙观察智有什么作用呢?这以下讲它的作用:

观察圆明照大千。

这个妙观察智有两个作用,第一个它照这个胜义谛——真谛的时候,是圆明,观察真如理的时候是圆满光明的。它也可以照世俗谛,观察众生的苦恼世界,观察众生的烦恼的厚薄、善根的浅深,这就是照大千,照这个世俗谛。妙观察智它是具足根本智、后得智的。

好,我们看蕅祖的注解,先看第一段:

此明菩萨第七地后,俱生我执永伏。虽有俱生微细法执,或时现起,而非有漏。

菩萨在第七地远行地后,就是八地,到了八地的时候,他俱生的我执永远伏断了。我们要有烦恼,一定要有一个我的执着,因为我们认为有这个我就会有爱,贪爱,我要保护这个我。有贪爱的时候,有贪爱就有恨,这个恨是由爱来的,因为我爱不到就是恨了,这个境界不如我的意就恨,那么就各式各样的烦恼活动。所以烦恼的生起一定要有一个自我,我们内心一定要有一个自我的执着才会有烦恼的。

到了八地的时候,无功用行我恒摧,这个俱生的我执完全被破坏了,内心完全是清净的。所以这个时候,虽然还有一些俱生的微细法执,但是这个已经不是跟烦恼相应了。

这个法执是属于所知障,你看《法华经》,《法华经》有的他方的菩萨来到娑婆世界他入一种三昧,或者是什么普现色身三昧、首楞严三昧、法华三昧。但是我们娑婆世界的菩萨,佛陀说,你知道他入什么三昧吗?他不知道,他连名字都不知道。

就是说,这个八地菩萨他的烦恼不活动,但是他为什么还没成佛呢?那就是无量无边的法门还没成就,他还要广学无量的法门。这些法门本身他还没有成就,这个都不是有漏的,跟烦恼没关系的,这个是一个所知障,障碍所知的境界,这是一个智慧的问题而已了。

所以讲远行地后纯无漏,就是说,八地以上的菩萨他的内心的烦恼已经完全处理了,他的以后的生命已经不再是处理他内心的烦恼了,而是要去学习无量的法门,他已经无漏了。但是他对无量无边的法门的内容,这个还是不知道的,这个是法执,所知障。这是解释远行地后纯无漏,再看下一段。

下一段是讲观察圆明照大千,是说明这个妙观察智的作用。

故能观察诸法,圆满明净,普照大千世界机缘,随应说法化度也。

这个妙观察智它能够观察诸法的真谛,观察诸法的圆满明净的真如理。这个真如是圆满明净的。它也能够观察世俗谛,普照大千世界的众生的机缘来随应众生说法。

这个妙观察智,它的作用就是一种观察诸法的真谛跟俗谛的道理。前面的前五识这个成所作智,它是三类分身息苦轮,成所作智它是变现这个应化身的身土,它是偏向于属于色法的庄严。你看到佛陀走过来了,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从东边走到西边,从西边走到南边,这个是成所作智。但佛陀身相的庄严当中那一念的清净心,就是妙观察智。妙观察智不成就身土的,他就是说法,观机逗教,他不成就身土的。

我们之前也讲到一个公案,说有一个大富长者,这个大富长者他生了一个儿子,长得很丑陋。很丑陋,但是自己所生的,还是把他抚养。长大以后,父母亲实在看不过去了,这个儿子实在难看,看过去已经不像是一个人了,非常丑陋,就把他赶出去了。赶出去以后他就做乞丐,跟乞丐在一起。但是人家看他很丑陋,都不给他东西吃,他做乞丐也做不成。做不成怎么办呢?就跑到山林去吃生果,水果。他到山林里面去,那个动物看到他也不欢喜,他长得太丑陋,动物也远离他。所以他只好一个人孤苦伶仃地过生活。

佛陀那一念的妙观察智,昼夜六时在观察哪一个众生善根成熟了。有一天,他看这个丑陋在过去生所栽培的善根成熟了,他知道。他知道以后,佛陀带着僧团,这些清净的僧团,就往丑陋的森林走过去了。这个丑陋从小就受到歧视,因为他长得太丑了,在家里面父母亲不喜欢他,被赶出来以后做乞丐人家也看不起他,到了森林里面动物也不喜欢他。所以他那个自卑感,看到佛陀跟僧团,他害怕,想要跑。佛陀用神力使令他不能动。

这个时候佛陀带着那些僧团就坐在丑陋的对面一个树下,坐下来,在这个树下打坐。佛陀就自己变现一个大的丑陋,跟丑陋长得一模一样,但是更高大,就拿了一钵食物走过去。这个小丑陋看到大丑陋走过来,真欢喜:哎呀,我们两个是同病相怜,你长得跟我一样丑陋。我从小到大,没有一个人了解我,你最了解我了。

这个大丑陋就把食物给小丑陋吃,他也从来没有吃过这个好东西,内心也欢喜,对他很感激,就请大丑陋坐下来。坐下来,就面对僧团而坐,就跟他聊天:你最近怎么生活?我生活很苦恼,没有人帮助我,长得很丑,就在深山里面吃吃水果。有时候水果成熟就吃饱,有时候没有水果就挨饿。

慢慢慢慢聊天的时候,突然间就感到这个大丑陋的相貌慢慢改变,慢慢改变,从这个丑陋变成非常的庄严,非常的俊美。这个小丑陋说,哎呀,我们刚开始聊天的时候你很丑的,你现在怎么越来越庄严呢?他说,是的,我本来很丑,但是我坐在这个地方,我看到远远树下有一班出家人在那里打坐,我用很庄严的名词来赞叹这个僧团,这一赞叹我就很庄严了。他说,是这样子吗?那我也可以做得到。你也可以做得到,我把我刚刚赞叹的话给你,你就照这话的样子赞叹。他也照着这个话赞叹,赞叹这个僧团的庄严。

他一赞叹以后,他那个丑陋的相貌也改变,也变得庄严了。他照照这个水,照镜子,哎呀,我从来没有这么庄严!内心很欢喜,对这个大丑陋很感恩。这个时候感恩心生起以后,佛陀就把他的本来面目现出来,现出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放大光明。这个时候丑陋很感动,一方面感恩心,一方面善根触动了,这个时候跪在佛前忏悔。佛陀为他说法,证得初果。证得初果,这些比丘说,这个人是怎么回事呢?为什么这么丑陋呢?又有这样的善根能够证得初果呢?

说过去生,迦叶佛的时代,迦叶佛灭度以后,有一个寺庙在做早晚课。做早晚课的时候大家唱《赞佛偈》:天上天下无如佛,十方世界亦无比。世间所有我尽见,一切无有如佛者。大家这个僧团用那个至诚的心来赞叹佛陀的功德。这个时候是晚上,这个时候有一个罗刹鬼从这个僧团要经过,这个罗刹鬼看这个意思是一个大力鬼王,他就说,谁在唱歌,那么吵!他就来到这个做晚课的地方就要现出恐怖的相状要来恐怖这些比丘。

这些比丘里面,有些是凡位的,但有的是圣位的比丘,一看,哎呀不得了,这个大力鬼王要造恶业了,用神通力把他推到远的地方去。这个罗刹鬼看到神通力在推他,就说,哎呀,这里面有圣人,就起惭愧心。这个惭愧心一生起的时候,这个推他的力量就停下来,他就以惭愧心来到僧团,就向大众师忏悔:刚刚不应该现出恐怖的样子。这个时候就皈依三宝,皈依三宝就发愿:我以后也要成就四沙门果。

佛陀说,他在迦叶佛那个时代——灭度以后,他那一念的皈依的心,就那个时候慢慢慢慢就跟三宝结缘。因为他曾经用这个恐怖的相貌来恐怖比丘,所以他生生世世丑陋。虽然生生世世丑陋,但是他所栽培的善根还是在。就是一生一世的点点滴滴,慢慢慢慢跟三宝结缘,到了释迦牟尼佛出世的时候善根成熟了,这个时候被佛陀的妙观察智,观察圆明照大千,发现了。这个时候为他说法,就把他的善根给启发起来。

所以佛陀那个妙观察智,他能够知道你的障碍在哪里。说我们今天修习圣道有障碍,有障碍我们就只好障碍了,因为佛陀没有出世。我们开车开到路边,这个地方塌方了,石头掉下来,就开不过去,就挡在这个地方,永远挡住了,你找不到推土机呀。

那你要生长在有佛的时代,那就不一样,佛陀会知道你的障碍是怎样生起的,应该要怎么破。他知道这个丑陋当初的障碍是恐怖僧团,所以他必须要用赞叹僧团的因缘来破这个障,他就知道。他也知道他过去所栽培的善根是什么样的善根,是藏教的善根、通教的善根、别教的善根、圆教的善根,他能够去用适当的法来滋润他的善根,使令它开花结果。

所以我们亲近佛陀是很重要的,为什么说我们要往生阿弥陀佛国呢?就是这个意思。因为你在娑婆世界里面你没有遇到佛陀,你很难突破你的障碍,很难。

你刚开始还没有入圣位,你赶快亲近佛陀,佛陀的妙观察智可以为你破障。他也知道你的善根是什么因缘成就的:你刚好在一生里面到了僧团,听了一个法,那个时候第一次栽培善根,以后又怎么样怎么怎么的,你哪一个善根最强,他会先触动你那个最强的善根。佛陀能够去观察众生的根机说法,他就是妙观察智的妙用,观察圆明照大千。佛陀的妙观察智能够观察一切法空,入这个自受用,也能够观察众生的烦恼的厚薄,善根的浅深,为众生说法。这是讲观察圆明照大千。这个是讲到妙观察智的作用。

好,我们看下一科,乙三,第七识颂。

乙三、第七识颂。

前面讲的是第六意识的颂,这讲第七意识的颂,我们先把这个颂文念一遍。大家打开颂文的本子,第二面,第五行开始。大家请合掌:

带质有覆通情本,随缘执我量为非,

八大遍行别境慧,贪痴我见慢相随。

恒审思量我相随,有情日夜镇昏迷,

四惑八大相应起,六转呼为染净依。

极喜初心平等性,无功用行我恒摧,

如来现起他受用,十地菩萨所被机。

好,这以下有三个偈颂,是说明第七意识的一个活动情况。我们看讲义。这三个偈颂,前面两个偈颂是讲到有漏的杂染识:初、有漏杂染识,第三个偈颂是讲到圣人无漏的清净识,分成两个情况。先看今初,丙一、有漏杂染识。

丙一、有漏杂染识

带质有覆通情本,随缘执我量为非。

这一段是说明第七意识的心王它的一种活动情况。

带质,这个带质指的是第七意识的所缘境。第七意识的所缘境不能得到诸法的性境,它不能够得到真实的境界,只能够带质境,就是它夹带物体的本质,自心生起影像,而这样的影像跟本质已经不一样。

讲一个譬喻,说我们晚上看到绳子,看到绳子我们以为这个绳子就是蛇,我们心中生起一个蛇的影像,但是这个蛇的影像跟原来的绳子的影像已经不一样。

这个意思就是说,第七意识他认为我们这个第八识的明了性是一个我,我们这个生命体是有一个我的,这个我的认识跟原来的情况已经不一样了。事实上我们的心就像流水一样,刹那刹那地生灭流动,是生灭性的,但是第七意识认为这个就是我,所以叫带质境。它夹带生命生灭的心识,生起一个我的影像,但这个我的影像已经不合乎本质了,叫带质境。

有覆,这个是指的它的体性。第七意识他虽然执着有一个我,但是他也不造善业也不造恶业,就是无记性。而这个无记性是有覆无记,因为它执着有一个我,所以这个覆就是覆盖真如理,把这个真实的相貌给覆盖了,把这个我空法空的真如理覆盖住了,叫作有覆。

通情本,前面的带质境跟有覆无记,这种第七意识的相貌,是通于一切有情的。你是一个天人,也是带质有覆;你是一个苦恼的三恶道众生,也是带质有覆。一切的六道众生都是以此作根本。

这个前面主要是讲所缘境,这以下讲能缘的心。

随缘执我量为非。

这个是讲这个量,第七意识它会随顺它受生的因缘而执着那个生命体就是我。说我是一个人,说我是一个男人,那么这个男人就是我,我们就以男人的思想去做事情。

你下辈子没有到三恶道去,也没有到天上去,你还是做一个人,但是你下辈子是一个女人。是一个女人,这女人的思想不一样,女人就是以家庭、感情为重,男人是以事业为重,虽然这个思想不同,但是你这个时候就以女人为自我,我就是女人。做女人完了以后到三恶道去了,做一只狗,我就是一只狗,我的生命里面就是找食物找处所,找处所找食物。

就是说随缘执我量为非,你随顺你在三界里面得到什么样的果报,你就以那个果报为自我。而这样的认识是错误的,量为非,这是非量。因为你得到那个果报只是业力所创造的,那个不是自我。所以这个讲第七意识能缘的心,第七意识是恒常处在一种错误的认识,随缘执我量为非。

这一段是把第七意识的情况作一个简略的说明。我们看蕅祖的注解:

此明第七意识所缘乃托第八识之见分以为本质,是真带质。

这个是说明带质,说第七意识的所缘境,第七意识它不向外攀缘的,不像第六意识,第六意识它能够广泛地攀缘外在的色声香味触法,但第七意识是向内攀缘第八识的见分。它观察第八识的明了性,特别微细,就像我们看日光灯一样。我们看日光灯,这个日光灯其实是有频率,是有刹那相的,一秒钟是刹那一百二十次,但是我们看日光灯好像是连续的。

这个第七识去攀缘第八识那个微细的明了性的见分,它也是这样的,它认为第八识是不生不灭的,那个就是一个恒常住、不变异、有主宰性的我。那么这个我这个所缘境就是带质境。带质境,就是不真实,夹带物体的本质,但是已经失去了它的本质的相貌。

此识虽非善恶,性为无记,而有俱生我执,隐覆真理,故名有覆。

这一段是解释有覆,说第七意识它也不造善业也不造恶业,它的体性就是无记。但是这种无记,因为有俱生的我执法执的关系,它隐覆了真如理,使令我们的内心当中这个我空的真理、法空的真理不能够显现出来。这是有覆,覆盖真如。再看通情本:

三界有情,所以枉受轮回,不证涅槃,通以此执为本,故名通情本。

三界众生在六道里面跑来跑去,一下子作人,一下子作天,福报享尽了以后又到三恶道去,不证涅槃,为什么呢?都是以这个执——我执,作为生死的根本,所以讲通情本。说这个有情众生,有些人福报大,有些人没有福报,不管有没有福报,都是以这个我执作根本,这是通情本。

再解释随缘执我量为非。前面主要是讲这个所缘境,这以下讲这个能缘的心。

随所生处,必缘第八识之见分,妄执为我,故名非量也。

这个第七意识,随在六道当中它所受生的处所,它一定缘第八识的见分,妄执为我,故名非量。他是作一个天,他就会说:我是一个天人,我的生命里面就是尽情地享受。因为天人不必工作的,天人的衣食是自然的,他那个衣服、饮食、车乘就从树里面长出来的。他一生也不会老,也不会生病,他身体永远是健康,永远是年轻的。所以他这个诸天,整天干什么事情呢?就是玩乐放逸,带着这些宫女到处跑,玩乐,吃喝玩乐,就是做这种事情。但是他不管是什么样,他也是有一个我,思想也是以自我为中心。

从天上享乐完了以后,这个福报享尽了,人总是会有一点罪业,罪业起现行就到地狱去了,就是刀山油锅的苦恼。是谁在受这个刀山油锅呢?是我在受刀山油锅,有一个我在承受这些罪业。前面在承受福报,你也是感觉到很真实地有一个我在受用这些福报;你到地狱去受刀山油锅,你也是觉得很真实地有一个自我来受用刀山油锅。

所以讲,随所生处,必缘第八识之见分,妄执为我,故名非量。而事实上这个都不正确的,这是一种虚妄的分别,所以讲随缘执我量为非,这第七意识从来没有正确地认识过。这是说明第七意识的心王。

再看它的相应心所:

八大遍行别境慧,贪痴我见慢相随。

这以下是说明它所相应的心所,有八大的随烦恼、五遍行,还有别境——欲、胜解、念、定、慧。这个慧心所,它只有慧心所。还有根本烦恼,六根本里面的贪烦恼、痴烦恼、见烦恼、慢烦恼——贪痴见慢,有这么多的烦恼经常跟这个第七意识相应。看蕅祖的注解:

此名第七意识相应之心所也。

第七意识的相应的心所没有一个是善的,都是恶的。

大随有八。

就是这个八大随烦恼:不信、懈怠、放逸、散乱、掉举、昏沉、失念、不正知,这个都是从自我有关的。

遍行有五。

遍行:作意、触、受、想、思,这个是一定有的,遍一切心王。

别境惟慧。

这个别境就是欲、胜解、念、定、慧,它只有慧心所。就是说,第七意识的心王它也有简别判断的能力,于所观境简择为性,断疑为用。但是这种简择判断是错误的,就是他去判断第八识的微细的明了性,他认为这个第八识就是一个常住不变的我,这样的观念是错误的,所以这个慧是邪慧,是非量。但是虽然非量,它还是一种判断能力,所以它也是有慧。

根本者,我贪、我痴、我见、我慢。

根本烦恼有四个,这个生起的次第主要是我痴,就是我们这一念的清净心是无我无我所的,第七意识把这个空性里面它捏造一个我的相貌出来,捏造一个我的相貌,这个就是痴,无明,十二因缘的无明。就是黑暗当中看到绳子,这个绳子不是蛇,但是我们认为它是蛇。这个蛇是怎么出来的呢?是捏造出来的。这没有蛇,没有蛇你认为有蛇,这就是痴。就是我是没有的,没有的我们认为有,这是痴。

有这个痴以后就会产生我见,这个见比痴就更深入了,就有一个很坚固的知见。有我的知见以后就会贪,爱着这个我,保护这个我,任何人不能讲话来触恼我,不可以的。这是贪,贪爱这个我。

慢,一个有我的人,跟人接触的时候,他一定把自己放在前面的,高举,把自己高举起来。就是,这个世界上有很多人,你只是无量无边的人其中一个,但是你在思考事情,你有意无意地就会把这个自己在这个无量无边众生当中把自己高举起来,这是慢。

这个第七意识没有瞋,我们从来不会去恨这个我,不会的,只会保护它。我贪、我痴、我见、我慢,四个根本烦恼。

唯此十八恒得相应。

这个恒要注意,恒常不变。这个是这样子的,第六意识的心所它是会变化的。我们前面讲到第六意识,性界受三恒转易,根随信等总相连。说这个第六意识,你今生是学习佛法,有起了善心,你愿意能够去修一点善业,但是你下辈子不一定起善心,不一定。第六意识的心王,心所的善恶是变化的,你下辈子可能生长在一个放逸的家庭,生长在一个邪见的家庭,信外道了。

所以这个第六意识的心王心所是变化的,但是第七意识不是,第七意识相应的心所是固定的。你说你是一个非常罪大恶极的大恶人,你的第七意识的心所也是一样,八大遍行别境慧,贪痴我见慢相随,也是这样子,只行相有细有粗而已,他这个心所是不会改变的。

第七意识相应的心所是不会改变的,这个第七意识的行相很稳定,是个大恶人他也是爱著着我,大善人也是爱着我,他的心所的情况是稳定性的,所以,唯此十八恒得相应。所以这个第七意识的相貌,就是跟第六意识不一样了,它没有变化的。

我们今天讲到这里,大家有没有问题,可以提出来讨论。

回答问题一

是的,见道位是初地,是的。初果是小乘。

就是说这个真理,真理有小乘的真理,小乘见到真理这个道就是真理嘛,小乘最初见到真理,初果就见到真理。因为小乘的真理是我空的智慧而已,他没有见到真如。大乘的见道位就是初地,都是道,但是这个道不一样,小乘的道跟大乘的道不一样,但是这两个都安立作见道位。是的,他所见的道不一样。

回答问题二

相见道是现量。这个根本智亲证真如理,跟他用语言文字引导众生,这些都是现量境界。不过这个相见道跟天台宗讲的从空出假还不一样,懂吗?天台宗的从空出假那个假,那就更广泛了,那是学无量无边的法门。这个相见道,它只有针对引导众生趋向于真如这方面来说。

就是说,一个开悟的人,我们不要说见道,真正禅宗开悟的人,他没有学习,他没有读过书,他也能够讲出玄妙的话。东去西去,不如到万里无寸草处去,他能讲出这句话。六祖大师也能够讲出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他能够讲出这种话出来,他就能够讲出文字来形容那个道,他所觉悟的道,而这个都不是经过学习的。

一个见道位的人,他能够从自然里面流露出他的文字,当然读过书的人讲话会比较优雅一点,他的名相会讲得好一点。但是他没读书,但是他也能够把那个道讲出来。那个道,你看经典里面意思相合的,义理一定相合的。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他能够讲出这种话,这种话不是经过学习的,就是相见道。

回答问题三

模仿就是说,我们讲这个故宫博物院的花瓶只有一个,但是可以仿造。仿照是不太像,但是看起来也很像。说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句话不是真理,但是真理又在里面,是文字般若,但是它已经是跟真理相应的。

它不是真理,但是它已经随顺真理了,这句话是随顺真理了,这模仿。但是你不能说文字就是真理,不能这样讲,但是这个文字也没有离开真理,这个真理就在里面。

你从这几句话去体会,你也能够悟入真理,这叫模仿。

就是在《成唯识论》讲一句话说,说佛陀的圣教量清净法界,等流正法,从清净法界流露出来的。所以佛菩萨的法语跟一般的文字不一样,它是从佛陀所觉悟的那一念清净心流露出来的,清净法界,等流正法。虽然它的本质不是真理,但是已经是真理的等流,就是模仿。它有一种力量能够引导你去趋向真理,就是我们讲乘。

一般我们用乘来解释佛法,说这个车乘不是彼岸,但是你坐上这个车乘,它能够运载你到彼岸去。你能够从龙树菩萨的中观偈: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名为假名,亦名中道义,你从这个四句偈里面,整天在那个地方闻思,它就能够有一种力量引导你趋向真理,它有这种力量。但是它本身不是真理,但是它能够引导你趋向真理,模仿真见道所有的功能,它有模仿的力量,他有引导你趋向真理的力量。

而这种话是谁能说的出来?我们凡夫不能讲,讲不出来。我们现在凡夫没有见道,讲话都是佛陀讲过,祖师讲过,我们才敢讲,当然有些人他也敢讲,但是正常的情况,我们没有觉悟,佛陀怎么说我们就怎么做。

但是见道位的人不同,佛陀没有说过的,祖师没有说过的,他也能够讲出一句话出来,而这句话跟这句话是同一味的,同一个法味的,一定是一味的。

这个见道位就是这种境界,他能够自受用,真见道,这个时候是离一切相。但是他从这个空性里面出来,它也能够相见道,当然不一定是文字,文字只是其中一种。你像禅宗,禅宗有时候用棒子打你也可以使你开悟,他知道什么时候该打你,那就是无量的方便,总之他那个方便就是能够引导你趋向道。为什么他能够影响你趋向道呢?因为他已经见到道了,就是这样子。

0:00 / 0:00
八识规矩颂直解1
八识规矩颂直解2
八识规矩颂直解3
八识规矩颂直解4
八识规矩颂直解5
八识规矩颂直解6
八识规矩颂直解7
八识规矩颂直解8
八识规矩颂直解9
八识规矩颂直解10
八识规矩颂直解11
八识规矩颂直解12
八识规矩颂直解13
八识规矩颂直解14
八识规矩颂直解15
八识规矩颂直解16
八识规矩颂直解17
八识规矩颂直解18
隐藏音频列表
播放音频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净界法师文章列表

善用其心——可以扭转人生

相随心转,这个很重要。当这个相出现的时候,我们又会...

临终在定之心,即是净土受生之心

【原文】 客曰:弟子复忆昔念佛时,遇一禅人教云,念佛...

你能观照的心,也是唯心所现的一个因缘

若已了知彼义无者,蛇觉虽灭,绳觉犹在。 我们前面以无...

一家人,各有各的业力

我们无始劫以来,众生的第八识有很多很多的这个界,这...

阿赖耶识

「阿赖耶识」是印度的语言,中文的意义就是「我」的意...

阿赖耶识是如何变现出果报的

阿赖耶识有两个功能:第一个保存种子,第二个把种子成...

你不发愿的话,修行就会进进退退

问: 请问一下:师父提到第七意识对过去没有兴趣,对未...

不能改变今生,但你可以改变念头

一切都是唯识所现,唯识无尽,但人生是苦不堪言,很多...

维摩诘所说经

维摩诘所说经(一名不可思议解脱上卷) 佛国品第一 如是...

【注音版】晚课蒙山施食仪

晚课蒙山施食仪...

【注音版】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注音版】优婆塞戒经

优婆塞戒经...

末法时期修念佛还是参禅

问: 现在末法时期,是修念佛法门比较好,还是参禅比...

让心定下来

现今社会,一般人都在追求物质生活的提升,当六根接触...

不论修学哪个法门,都要有惭愧心精进心

我们生活在这个娑婆世界,在五浊恶世中还能遇到佛法。...

每天定一些功课把它完成,慢慢功德就有了

出家真正要放下,然后要老老实实,坚持过着佛门这种清...

【佛教词典】戒之名义

子题:毗尼、律、尸罗、戒、波罗提木叉、处处解脱、犯...

【佛教词典】劝发诸王要偈

(书名)一卷,龙树撰,刘宋僧伽跋摩译。与龙树菩萨为...

为什么五地叫极难胜地

己五、极难胜地 分二:庚一、问;庚二、答 庚一、问 何...

悟道大和尚:念佛法门之精要

一、执持名号,一心不乱,此八个字,为解粘去缚之第一...

如何处理毁坏的佛像经书

在事相上来讲,有佛、有法、有僧。佛就是我们的佛像,...

别杀我孩子 900万母亲血泪控诉

每年有九百万母亲被迫承受最痛苦的失去。她们的孩子生...

亲身经历的观音菩萨灵感事迹八则

信佛前后都听过、看过别人讲菩萨灵感的事迹,然而我和...

超越的情

有一天早晨,佛陀的僧团三五成群,正在讨论城里发生的...

不了解佛法的人对皈依的误区

现在有许多人因为觉得佛门是劝人向善的,所以愿意皈依...

对立心强的人,妄想就打的重

要改变自己就先了解自己,楞严经的七处破妄,十番显见...

开经偈与武则天的故事

当我们翻开经典都会看见一首开经偈,这一首偈就是八十...

四个次第引导你离苦得乐

我们每一个人都希望生活是安乐的,但是如何能够安乐而...

有病治不好就要发大惭愧心

有些佛教徒常生病,当然有病就要看病,假病也要假药来...

心念决定业力的强弱与方向

业力的形成是由心念决定的。心念是邪恶的,不管做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