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净界法师:八识规矩颂

净界法师  2021/12/02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第十八讲)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三十面:

浩浩三藏不可穷,渊深七浪境为风。

受熏持种根身器,去后来先作主公。

这一段的颂文就讲出了第八识有三种的相貌,所谓的自相、因相跟果相。《成唯识论》讲到第八识有三种相貌,先看第八识的自相,自识体相。

浩浩三藏不可穷,渊深七浪境为风。

第八识的自识体相,浩浩,就是广大无边的意思。广大无边指的是谁呢?就是三藏,阿赖耶就是,翻成叫藏。这个藏开出来有能藏、所藏、我爱执藏,或者有人讲藏,能藏、所藏、我爱执藏。这三种的藏都是不可穷其边际的,它的自识体相,这三种的藏,能藏、所藏、我爱执藏。

这样的一种体性,它跟前七转识的关系,这以下讲出一个譬喻,渊深七浪境为风。这个渊就是一个很深远的大海水,叫作渊。这个渊,这个大海水,这整个大海水比喻作第八识,海水里面那个水比喻这个种子,就是大海里面无量无边的水,有干净的水,有染污的水。就是阿赖耶识里面有恶业的种子,有善业的种子,就像水一样。

这个第八识的种子,七浪境为风,就是有因缘的时候它现出七个波浪,这七个波浪指的前七转识,就是由种子而生起明了的现行。这个水遇到了因缘就会生起波浪,这个波浪是依止大海水而有。这个可以看得出来前七转识跟第八识的关系,就是这个大海是一个第八识,它的里面有无量无边的水,这个水遇到因缘生起各式各样的波浪。

这个波浪是怎么生起的呢?境为风。就是要有所缘境,由这个根境的和合就把这个了别的识给缘起了,使令它生起了。所以这个是把这个第八识跟前七转识的关系就说出一个譬喻,渊深七浪境为风。这是说明第八识的自相,再看它的因相跟果相。

受熏持种根身器,去后来先作主公。

先看它的因相。这个第八识的另外一个相貌,这个相就是有作用的意思,它另外一个作用呢,受熏持种,这个都是因相。这个第八识它能够接受前七转识的熏习,为什么它能够接受前七转识的熏习呢?这当中主要是来自于它无覆无记这个体性。

比如说我们有一块布,这块布它本身有很浓厚的香味,你把它拿到厕所去它的味道不会改变,因为它本身已经有浓厚的味道,它不受熏了。假设我们把这个布洗干净,使令它没有味道,这个时候它就受熏。这个布,一个没有味道的布拿到大殿去,他就会熏习这个栴檀的香气。一个没有味道的布拿到厕所去,它就能够熏习臭秽的味道。

这个阿赖耶识,第八识,为什么受熏呢?因为它恒常保持无覆无记,所以能够受善性、恶性的熏习。如果阿赖耶识本身有善性或者恶性,那就不能受熏。所以它受熏的一个理由是因为它无覆无记。

其次,持种。他接受前七转识的业力熏习以后,他还能够把这样子熏习的种子给保存下来。他能够持种,原因是在于它的明了性它没有间断。它刹那生也就刹那灭,刹那灭又刹那生,不常又不断,所以他能够持种。就是说它的因相能够受熏,能够持种,这样才能够使令我们所造的业力能够保存下来,尽未来际不失不亡。这个是讲到这个第八识的因相。

那么它的果相呢,根身器。这个根身器就是这个持,执持的持贯下来,持种跟持这个根身器。这个根身是指的我们的正报,这个五根身,眼耳鼻舌身这个正报。这个器是指的依报的器世间,山河大地、宫殿楼阁等等。我们这一期的果报是谁来执受呢?也是第八识,这个是它的果相。他能够使令我们这一期果报得以相续。

所以它有因相的受熏持种,也有它果相的根身器。它执持我们这一期的果报,这个根身器,是以什么样的方式来执持呢?这以下就说明。

去后来先作主公。说我们这个生命的根身器结束的时候,生命结束的时候它最后离开,去的时候它最后,生命开始的时候它先来。换句话来说,它是在一期果报当中的一个主体。去后来先作主公,是说我们要判断一个有情他生命到底还在不在,就是以第八识来判断,因为它是一期果报的主。这个主人不在,这个房子就是无主物了,这个人已经不是有情了。说去后来先作主公,是这个意思。

这是简单的消文,就说明第八识的三种相貌,自相、因相、果相。

我们看蕅祖的注解。我们也是配合这个颂文分成两段,先说自相:

此第八识具有能藏所藏执藏义,所以浩浩而不可穷其边际,渊深而不可得其源底也。

是说明第八识它的自识体相有能藏、所藏、我爱执藏,所以广大而不可穷其边际,渊深不可得其源底。这个浩浩也可以指的是空间,横遍十方。这个渊深也可以指的它的时间,竖穷三际。它的时间是无限量,空间也无限量。再看:

此识持一切转识种子,故名能藏。受转识所熏成种,故名所藏。被第七识执持为我,故名执藏。

第八识的自相是广大无边,他的自相有三种相貌。第一个持一切转识种子,故名能藏。这个能藏,这个藏当然是一个仓库,它能够保存。这个能,就是它是能,它所对望的是善恶的种子叫所,这个种子是所藏。所以它对望的善恶种子来说,它是能藏,是这个意思。假设它受转识所熏成种,就这前七转识的现行来说,前七转识是能熏习,它是所熏习,它又变成所了,它变成被动了。所以这个能所看它对望什么。

说,你父亲他扮演两个角色,你父亲对望你的祖父,他是儿子,因为他对望你的祖父,它是扮演儿子的角色。你父亲对望着你,他是父亲,因为他对着你来说他是父亲。所以他同时也是父亲也同时是儿子,看他是对谁来说。

第八识的现行识,它的明了性,对望着善恶种子来说它是能藏——我是能藏,你是我所藏,善恶种子是所藏。就着它的受熏来说,对望的前七转识的现行,前七转识是能熏,第八识是所熏,它又变成所。不管是能藏所藏,这个都是浩浩不可穷其边际,渊深不可得其源底。

我们看这个第六意识的境界,第六意识的了别是有限量的,没有说什么浩浩三藏不可穷,没有这样的话。由于我们第六意识的空间,我们第六意识要分别,要有名言。当然读书多的人名言多,他能够广泛地分别诸法的自相、共相;读书少的人他的名言,他的范围,活动范围小。从时间上来说,你第六意识分别一段时间一定要休息,没有人说不睡觉,没有这回事情。你一耗神,就要养神。

但第八识不是,第八识的功能它从来不睡觉的。它不管就着它的持种,就着它的受熏,它无量劫来不断地在那个地方受熏持种,持种受熏,它是没有边际的。不管能藏,不管所藏,都是不可边际的。再看它第三种的藏:

被第七识执持为我,故名执藏。

第八识的本身是无覆无记,但是旁边的第七意识就把第八识的见分执着为我,把第八识的相分这些根身器界把它执着为我所,好了,这个时候变成它是一个执藏,这我爱执藏。第八识所扮演的我爱执藏,就是说,因为第七意识把第八识执着为我的关系,使令第八识这个自我的角色也就没有穷尽了,它永远扮演着一个生命的自我的角色。而这个自我的角色尽未来际永远没有断绝的时候,除非入圣道。

不过当然它的我爱执藏,问题我刚刚讲过,还是在第七意识。第八识是被冤枉的,因为它被第七意识执着为我,所以使令它扮演一种我爱执藏的角色。

它这三种角色,第一个它的持种——能藏,受熏——它的所藏,乃至于它被误认为我,这个自我的角色,这三种都是浩浩三藏不可穷,不管是从时间是从空间,是没有穷尽的一天,是这个意思,叫自相。这以下就把这个八识讲出一个譬喻:

此识如水,前七转识依此得起,犹如波浪。

说这个第八识就像大海水,大海水无量无边的水,这个水就是种子。这个水遇到风的因缘就会生起波浪。前七转识遇到境界它就会产生各式各样的波浪。这个波浪是怎么有的呢?

此识所现境界之相,能于转识作增上缘,犹如猛风。

就是第八识所变现的那个根身器界,这些相状境界,或染污的境界就引生了染污的前七转识,清净的境界引生清净的前七转识。它能够于前七转识作增上缘,犹如猛风,渊深七浪境为风。

我们讲这个识,唯识学讲万法唯识,说一切法都是心识所变现,但是它讲这个识,能变现的识也是无自性的,也是因缘生。这个因缘生一个很重要的因素,这个所缘缘是很重要。说你面对的境界能够决定这个心识的染净。

你看孟母三迁。孟母一开始住在一个坟墓的旁边,就是孟子这个人从小很聪明,聪明人的学习能力很强,他就看到别人在那个坟墓祭祀,它就能够把一些祭祀的仪轨做得很好。孟母说不可以,我的儿子不能只是做这种事情,做这种境界的事情不可以,就搬家,搬到菜市场旁边。看到杀猪卖菜,他也把这种动作做得很好。这个时候孟母还是觉得,这样子还是不可以,这样的熏习还是不可以,就搬到学校旁边。哦,这个时候孟子看人家读书,他也学读书,这个孟母同意了,果然成就一个亚圣孟子。假设孟子他母亲一开始没搬家,就住在菜市场旁边,孟子他顶多就是一个可能把猪杀的技术很好而已,不能成就亚圣了。

所以这个渊深七浪境为风,就是前七转识的现行还非得要有境界的刺激。这个境界是染污,就引生了前七转识一个染污的心识;如果境界清净,就引生前七的一个清净的识。

它这个是这样的,我们凡夫的心生起了别一定要有一个所缘缘,不可以说我这个内心无住,不可能。圣人的心它跟境界一接触它是无住的,染污的境界,清净的境界不能动摇他。但是凡夫的心有所住,就是你要注意你所住的境界。你要依止一个清净的僧团,你容易生起善心,生起念佛念法的心,你在僧团里面做早晚课,连吃饭的时候都上供,吃完饭还要回向法界众生,回向无上菩提。

就是你那一念心识不能离开所缘境单独活动,不可以。而这个你所攀缘的境界它正是会影响你的识的清净、染污,直到你入圣位以后,到八地菩萨就好一点。这时你的内心不与一切万法为伴侣了,你这一念心跟境界一接触,那完全是无住的境界,境界是染污是清净跟你没有关系了。

但是这个凡位就是渊深七浪境为风,这个风它会影响你的波浪的方向。这个风是往东边吹,波浪就往东边跑;风是往西边吹,这个波浪就往西边跑。所以这个境界风能够决定前七转识的波浪的一个方向。不管是怎么样,这七个波浪都是依大海而生起的,是这个意思。

这一段是说明这个第八识的自相,它有能藏、所藏、我爱执藏。这三种藏,这是自相,可以作前七转识的依止。

再看它的因相跟果相,先看因相:

此识一味无记,恒时相续,故受前七转识之所熏习。

就是说它能够受熏,它之所以受熏,主要是一味无记,恒常相续。因为它无记,所以能够受善恶的熏习,这个是讲受熏。

其次再讲持种,持一切法的种子,他能够,受完熏以后能够把受熏以后的这些功能都保存下来。

这两个都讲因相,受熏持种都讲因相,那么它的果相呢?

根身器,执持内根身,执持外在的器世间。

在《瑜伽师地论》上说,说第八识的变现根身器界,它是顿生顿灭,就是说这个第八识的阿赖耶识的种子,它那个种子起现行的时候,突然间全部都出现了,变现你的根身器界;突然间全部消失掉。然后下一刹那再全部都出现,下一刹那全部消失掉。但是因为他的速度非常的快,使令你感觉到这个身心的世界是相续的,事实上它是顿生顿灭、顿生顿灭。

所以我们说,现在的山,这样的景色真是美呀。你讲这句话的时候,现前的这个山色跟前一刹那的山色已经不一样。你说我现在的身体很健康,其实当你这个话讲完以后,你当初所缘的色身顿生顿灭,顿灭顿生,也不是你讲话的时候那个时候的色身了。就是顿生顿灭,顿灭顿生,是这样子的。阿赖耶识它变现果报是这样子变现的,所以我们讲生住异灭,其实我们这个果报没有住相。

所以在《瑜伽师地论》里面弥勒菩萨很明显地指出,这个果报只有生异灭,没有住相。突然间全部出现,突然间全部消失掉;然后突然间又全部出现。当然你下一刹那出现的跟前一刹那已经不一样了,但是又很类似。所以讲持内根身,及持外世界,它不是恒常住的,它是顿生顿灭的。这也可以看得出一切法是无我的,是毕竟空的,是容易体会的。

若于死位,此识最后舍弃。若于生位,此识最先来执。虽非实我实法,而一期生死,必此为总报主也。

我们在临命终的时候,前五识会先败坏,因为前五根会先败坏,色身会先败坏,地水火风次第地败坏。前五根一败坏以后,前五识的了别性就不存在了,这个时候只有剩下一个第六意识。

所以我们最后的临命终的苦,死的苦,表现在前五识的苦是很微弱,因为这个根一败坏以后,前五识的了别暗钝了,但是心苦是很厉害的,爱着这个世间的眷属、财富,如生龟脱壳。

所以临命终的苦多数是第六意识的心苦。这个时候第六意识还在,明了性还在,慢慢慢慢地前五识不活动了,就剩下第六意识单独存在,慢慢慢慢第六意识也消失掉了。当第六意识完全都不起现行的时候,这个人进入闷绝了,就是有第七跟第八。

闷绝有的时候是很长,有的时候很短,有的人闷绝会闷绝好几个小时,有些人闷绝很快。闷绝完了之后就变成中阴身了,第八识就离开身体。这个第八识一离开我们的身体,这个色身就是无情物了,就不是有情了。所以说我们死的时候第八识是最后离开。

不过这第八识的离开还有差别,在《大毗婆沙论》上说,假设我们临命终的时候是善业起现行,这个时候我们的温度会从脚部开始冷起,冷冷冷,冷到头部去。如果临命终时候恶业起现行,那么你第八识跟温度的离开是从头部先离开,头部先冷,冷到脚部去。

《大毗婆沙论》讲一个偈颂说:

顶圣眼生天,人心饿鬼腹,

地狱脚板出,旁生膝盖离。

说这个顶圣,你这个第八识最后是在头顶上离开,全身都冰冷了,只有头顶还热,最后从头顶离开,这个人是一个圣人,或者是往生阿弥陀佛国了,超越三界,顶圣。眼生天,到眼睛的时候,全身都冰冷了,眼睛还热,这也不错,生天了,顶圣眼生天。

人心,最后在心脏的地方离开,做人。饿鬼腹,在肚子的地方离开,这个到饿鬼道去了。地狱脚板出,全身都冰冷了,脚板的时候还热,最后从脚板离开,这个人就要超度了,到地狱去了。地狱脚板出,旁生膝盖离。畜生道从膝盖离开。

所以这个第八识的离开的这个部位还是有差别,就可以看得出来这个人是善业起现行,或者是恶业起现行。总之,第八识最后离开。

我们投胎的时候第八识先来,先来执受。就是无明缘行,先有一个业力,有业力里面就有一个阿赖耶识。阿赖耶识一进来以后,跟我们这个父精母血一接触的时候,就创造一个名色,这个时候就有第六意识了。名色——六入,眼耳鼻舌身长出来就有前五识了,乃至于后面的各式各样的生起了,所以说它是去后来先作主公。

虽非实我实法,而一期生死必以此为总报主。

虽然第八识是顿生顿灭,顿灭顿生,它不是一个真实不变的我跟法,但是就着这一期果报的生死,以它为果报主。就好像说这个房子,这个房子到底是有没有人的呢?就看主人在不在。这个房子主人不在了,这个房子是无主物了。所以这个房子是不是有主物无主物,看主人在不在。

说我们这个生命到底是有情无情,就看阿赖耶识在不在,不是看第六意识,看第八识。第八识在,这个就是有情,这个生命还没有结束,你一杀死他就是断有情命。第八识离开这个就是无情了,你破坏他就不坏根本了。所以一期的生死以第八识作果报主的,是这样子的。

所以讲,去后来先作主公,就是生命结束的时候它最后离开,可能从头部离开,也可能从眼睛、心脏、腹部、膝盖、脚板,各式各样的地方离开,总之它是最后离开。来投胎的时候,这个时候是先有一个阿赖耶识先来投胎,然后再有第六意识,然后再有前五识,是第八识先来。在这一期生命当中,它是一个果报的主体,是一个有情众生的果报的依止处。它能够执受这一期的果报,不失不亡。

这个是说明第八识的自相、因相、果相。这是说明在凡位的时候的第八识。再看:

丙二,无漏的清净识。

不动地前才舍藏,金刚道后异熟空。

大圆无垢同时发,普照十方尘刹中。

这是说明第八识的转依的情况。第八识的转依有两个阶段:

第一个,不动地前。这个不动地就是八地,不动地的之前就是第七地。在第七地的时候,七地的菩萨,这个远行地的菩萨,我空法空智慧一现前的时候,当然我空法空智慧现前是第六意识现前,第六意识修我空观法空观,就把第七意识的恒审思量我相随那个俱生的我执给破坏了。俱生我执一破坏以后,阿赖耶识那个我爱执藏的功能就消失掉了,这个第八识就不再扮演我爱执藏,那个自我的角色就不再扮演了,这是它的第一个转变,它的性质就产生一个转变,就把藏,这个藏就是阿赖耶,就把阿赖耶的功能弃舍掉了,这是在七地的时候。

它第二个转变,金刚道后异熟空。它第二个功能是异熟的功能,这个异熟就是因果的意思,它能够建立染净的因果。在旧的翻译,罗什大师翻译成因果,第八识又叫因果识。但是新的翻译,玄奘大师翻译成异熟,为什么呢?因为这个因到果这当中有差异,时间有差异,体性也有差异,叫异熟。

第八识的异熟功能要到金刚道后,就是等觉菩萨的后心,要成佛以后。金刚道,金刚道就是等觉菩萨到最后那一念心,那一念的坚定的禅定生起我空法空的智慧,叫金刚道,金刚道以后当然是成佛了。到成佛以后,这一切有漏的种子都熄灭了,异熟的功能也消失掉了。

所以这第八识的功能有两次转变:第一个是不动地前,在第七地的时候转变一次;在成佛的时候又转变一次,就转成了大圆镜智。

大圆无垢同时发,普照十方尘刹中。

这个时候大圆镜智跟无垢识,这个大圆镜智是约着他的智德——他所成就的智慧来说,这个无垢识是约着断德,就是断烦恼这方面来说,智德跟断德。这个时候大圆镜智跟无垢识两个同时发动,这两个发动有什么好处呢?有什么作用呢?普照十方尘刹中,普遍地能够照了十方微尘的佛土,完全清楚明了,普照十方尘刹中。

好,我们看蕅祖的注解:

此识有种种名。

这第八识有种种的名称,第八识的名称是以功能来受称的,前面说过了,他有这种功能就安立这种名称。

比如说上道下海老和尚,就着他是一个出家众,我们安立他作老和尚。他也可以称为院长,就着他是一个佛学院的领导者,安立作院长。所以说同一个人,他的功能不同,安立各式各样的名称。这第八识也是,它的很多功能,安立很多名称。它第一个功能是扮演阿赖耶,阿赖耶主要是我爱执藏。

以其被第七识执为我故,此名至不动地前,我执永伏,即便先舍。

第八识在七地之前,恒常被第七识执着为我。它就在七地之前,这个第八识刹那生刹那灭、刹那灭刹那生的这个明了识,它就扮演一个我的角色。谁去受生死呢?我去受生死,就是阿赖耶。当然,第八识之所以扮演这个角色,不是它自己要的,是第七意识执着它为我。一直到这个不动地前,就是到第七地的时候,那个第六意识,那个圣人的第六意识那个妙观察智,观察我空法空,一切法毕竟空,无我无我所的时候,就把第七意识的俱生我执给破坏了,这个时候就把第八识给解放出来了。这个时候第八识就不再扮演我的角色了,这个时候第八识也就不再在三界中流转了。

七地菩萨是了分段生死了,就是这个我执是分段生死的因。不动地前的菩萨就舍掉阿赖耶,因为他没有我的分别了。

二名异熟识。

这是因果的,因缘果报这件事情,异熟。

以是善恶漏无漏业至成熟时所招感故。此名直至金刚道后圆满佛果方得舍之。

前面的阿赖耶这个功能舍掉以后,就熄灭了分段生死,暂时还有不思议的变易生死。这些有漏的业种,要到金刚道后才能够熄灭。先解释这个异熟,为什么第八识有异熟功能呢?

以是善恶漏无漏业至成熟时所招感的果报。阿赖耶识它是受业力熏习的,所以它的存在是一种果报,业是一个因。这样的一种因果,这种杂染有漏的因果要到金刚道后圆满佛果才全部弃舍掉。

所以我们看佛陀,他有一次受国王的供养,三个月的供养,这国王忘了以后,结夏安居吃不到东西了,结果有一个养马的拿那个马麦给佛陀吃。但是这个马麦一进入佛陀的口,入此人口成甘露味。为什么呢?因为金刚道后异熟空,佛陀没有再去受果报这件事情,没有这回事情了。但是阿罗汉吃到马麦它真的是马麦。不过阿罗汉有一个地方跟我们不一样,他能够修空观。他能够去受这个马麦,他也可以入空观。观一切法空的时候,他能够一切法不受,也可以,他也可以不受。

但是佛陀都不必作意,因为佛陀已经没有那个有漏的业力了。表面上佛陀在受果报,事实上佛陀那个大般涅槃常乐我净的功德是恒常现行的。没有一个佛说还有有漏业力能够成佛,没有这回事情。金刚道后异熟空,到金刚道后圆满佛果,这一切的有漏的异熟的业种,完全都消失掉了。

第三个,名一切种识。通于因果凡圣等位。

前面的阿赖耶跟异熟,这是在有漏位才有的,但是这一切种识通于凡夫也通于圣人。因为:

但是成佛之后,则唯执持圆满无漏善种,尽未来际利乐有情,更不受熏。

就这持种来说,通于凡夫通于圣人,只是说成佛以后,这个时候第八识只有执持圆满无漏的善种。佛陀那一念清净的第八识,无垢识,执持无量无边的三昧、陀罗尼、般若波罗蜜、禅定波罗蜜,各式各样的功德。

尽未来际,利乐有情,更不受熏,这个时候阿赖耶第八识不受熏了。你说今天的佛陀跟昨天的佛陀不一样了,因为佛陀又讲一部经了,没有这回事情。佛陀造善业,他的功德不增长了。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这样子的。佛陀的那个第八识也不生也不灭,也不垢也不净,也不增也不减,那完全是一种平等法性相应的境界了,他那个无垢识跟我空真如法空的真如理相应了。

就是说这个无垢识他有一个如如智,就是大圆镜智,恒照如如理。如如理起如如智,如如智照如如理,那是一个如的境界。佛陀圆满以后没有说更圆满,没有这回事情。所以我们要清楚,佛陀的无垢识不再受熏,他功德不再增长,也不会再减损掉了。

这个是说明第八识的一个转变情况。

不过这个地方我们会有一个疑问了,说金刚道后异熟空,佛陀的有漏的业种到金刚道后全部都弃舍掉,但是我们看到佛陀在两千五百多年前还来到人间,出生,童子,长大,出家,转法轮,入涅槃。这怎么回事呢?佛陀还是有生老病死?

这个是这样子的,佛陀的受生那是一个大悲的愿力,不是一种异熟,不是。我们凡夫的来受生是一种异熟,异熟当中还有一个阿赖耶,在这个异熟当中还执着有一个我,所以我们凡夫的第八识有阿赖耶的功能,也有异熟的功能,所以我们不得自在。说这个罪业要起现行要得果报,要生病,要受各式各样的生老病死,我们完全不能自在。佛陀在受果报他能够自在,比如说佛陀来到人间,他也可能遇到过去的冤家,他自己是清净的,但是他跟众生所结的缘还有在。它也可以选择受果报,他也可以选择不受果报,他都可以的。

佛为法王,于法自在。就算他选择受果报,他也没有任何苦的感受,完全没有。他那个大般涅槃的常乐我净功德恒常现行,他就算是有各式各样的障碍,他的内心还是常乐我净。为什么?金刚道后异熟空。他没有这样的业种,哪有这样的受呢?没有这样的感受,没有了。所以这个地方我们要清楚,佛陀是没有这样的有漏的业力的,金刚道后异熟空了。

再看第二段:

以其一切有漏种子及一分劣无漏种子皆永断故,名之为无垢净识。

这个无垢识是约断恶来说,因为他一切有漏种子跟一分的劣的无漏种子,这个劣的无漏种子是俱生法执。为什么讲它无漏呢?因为这个是一种不染污的无知了。《阿含经》说,阿罗汉有这个没有染污的无知,不染污无知他还有。就是说,有一个优婆塞来到僧团问这个阿罗汉,这个盐巴有什么好处呢?阿罗汉答不出来。阿罗汉答不出来,这是一种俱生的法执,所知障,这个不染污的无知。所以到佛的时候,你问佛陀任何的问题,佛陀都能够回答。这种俱生的劣的无漏的种子也全部断除了,这叫无垢净识。

以其与极善无漏之慧心所恒相应故,名之为大圆镜智。

佛陀那一念的清净的第八识,跟这个极善、最圆满的这个无漏的我空法空的智慧,以及无量无边的后得智都相应。当然这个智慧也不是单独的般若波罗蜜,还摄持无量无边的三昧、陀罗尼的功德,所以叫大圆镜智。

此识一转,此智一发,则法界洞朗,真俗等观,故云普照十方尘刹中也。

这个第八识转了以后,转成无垢识,大圆镜智发动,这个十法界洞朗。洞就是通达无碍名之为洞,这个朗就是清楚分明。真俗等观,能够观察一切法即空、即假、即中,观一切法是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但是也能够同时观察十法界、十如是,一切法因缘果报都能够现前。真俗等观,是这种境界,这个讲到大圆镜智。

故云普照十方尘刹中也。这个普照十方尘刹中,跟前面的第六意识妙观察智不一样。这个妙观察智是发起初心欢喜地,俱生犹自现缠绵,远行地后纯无漏,观察圆明照大千。这个第六意识是一个应化身的境界,观察圆明照大千,只能够照一个三千大千世界,一个应化身所教化的佛土。这个大圆镜智是普照十方尘刹中,那是一个法身的境界,是无障碍的。

智者大师他说这个法身是一个本门,应化身是一个迹门,说月亮只有一个,但是它能够在十方的世界里面千江有水千江月。哪一个国家,瑞典,美国,各式各样的地方,只要有水,月亮都能够出现。这个水中的月亮就是应化身,但是天上的月亮就是法身。这个应化身要有因缘才能出现的,但是法身他是不需要各式各样因缘的,恒常地寂而常照,照而常寂,普照十方尘刹中。

这句话我们听了,修净土的应该起大欢喜。因为你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的应化身要临命终才来,因为阿弥陀佛的愿力是临终来接引,他没有说平常来接引你。那么临命终来接引你,我们在念阿弥陀佛,我们想,阿弥陀佛,我在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知不知道我在念他呢?但是,普照十方尘刹中。我们能够从这个比量知道,佛陀他那一念清净心,昼三时、夜三时普照十方尘刹中,他是知道的。

所以我们讲感应道交,虽然我们临命终的时候正式感应道交,佛陀现前,但是你平常念一句佛号,一念相应一念佛,你平常就应该念念感应道交,因为佛陀未曾灭度过。

就这个地方讲到这个第八识跟灭度又有关系了。假设不建立第八识,那么佛陀他也灭度了,他前六识而已,前六识一入了涅槃,第六识不活动了。但是佛陀入涅槃以后,那是一个一期的因缘结束,佛陀那个清净的法身普照十方尘刹中,那个本门未曾灭度的,所以才有念佛才能感应道交,是这样子的。所以这个地方讲大圆镜智的功能,那是无障碍的。

不过当然是这样,我们念阿弥陀佛是这样,佛陀是平等的昼三时、夜三时地去加被这些苦恼的众生,但是你要跟他感应道交还要有因缘。这是蕅益大师的《灵峰宗论》上说,说理论上一尊佛陀可以救度所有众生,理论上说,但是为什么要那么多佛,东方亦有阿閦鞞佛、须弥相佛、大须弥佛……乃至于北方,四维上下亦复如是?因为各式各样的佛建立各式各样的国土,来教化众生,这个是因缘的问题。说你要跟这个佛要有缘,他才有办法救拔你。

说你要往生极乐世界,你要念阿弥陀佛,这个时候,你临命终的时候,他的应化身才能够出现,三类分身息苦轮,他才能够出现。所以这个地方,虽然佛陀的法身是普照十方尘刹中,但是这个不是我们能够见闻觉知的,我们顶多是比量。你临命终见到的应化身一定要有佛号才能出现,千江要有水才能千江月。

所以这个地方,要讲到要被佛陀救度,这个当中要有因缘的。但是这个法身不讲因缘的。我们到这里把这个《八识规矩颂》就全部讲完了。

我们看甲四,结示劝修。

《八识规矩颂》主要有一个宗旨,就是发明万法唯识的道理。说这宇宙的万法,这个三界的流转都不是上帝创造的,也不是自然而有,就是我们现前一念心识所变现,万法唯识,当然这个唯识就开出八识。那么我们看这个偈颂:

诸法不牢固,常在于念中,

已解见空者,一切无想念。

这个偈颂我们分成两段,先看它的流转门,再看它的还灭门,分成两段。

从流转的角度来说,诸法不牢固。说这个诸法就是我们的五蕴的身心,它是不牢固的,这不牢固就是无常的意思。这个无常从一个粗分的角度来看,败坏无常。说你今天是一个人的五蕴,但是不牢固。你一个人修了善业下辈子变成天的五蕴,快乐,但是也不牢固。你的天的果报受完以后,又到地狱去了,现出地狱的这个苦恼的五蕴,色受想行识。

所以说,从粗分来说是败坏,你这个五蕴会败坏。快乐不是恒常快乐,痛苦也不是恒常痛苦,就是不牢固。这是从粗分来说。从细分来说,阿赖耶识顿生顿灭,顿灭顿生,每一刹那每一刹那在败坏。

总之我们的身心世界是不牢固。为什么不牢固呢?常在于念中,那又完全是阿赖耶识的种子所变现的。这个就是我们积集了一个善的业力,业力起现行了,善业起现行了,就创造一个可乐的五蕴;恶业起现行,就创造一个不可乐五蕴。但是不管可乐不可乐,都是变化的。

这个变化无常,就有这个苦的意思,佛陀讲这个无常就是有这个苦。这个苦就是有无我,因为这样的败坏无常、刹那无常都是我们不能作主的,所以讲无常、苦、无我,这个是流转门。

那么怎么办呢?已解见空者,一切无想念。我们今天要熄灭这样的不牢固的法,就是要解跟见这两个次第。在资粮位、加行位的时候,当然是解——闻思了解我空法空的智慧。

我觉得你能够把这个偈颂:诸法不自生,亦不从他生,不共不无因,是故知无生,这句话把他背下来,好好地理解它、思惟它,你能够解到一切法空的道理。你慢慢慢慢这个解最好有一点禅定的,有点止的力量帮助你,从资粮位、加行位到见道位,见到一切法空。这个时候一切无想念,这个空的相貌现前是一个什么境界呢?一切的名言分别的戏论,我执法执的想念都熄灭了。

所以这个一切法空,是空掉我们的内心的遍计执的,不是空掉依他起。就是说你这个第六意识修我空观、法空观的时候,就把这个第七意识的恒审思量给破坏了。第七意识恒审思量一破坏以后,第八识就转变了,一切无想念。主要是对治我们内心的我执法执的名言分别。这个是讲到这个圣道的一个还灭门。

不管是诸法不牢固,常在于念中,流转门;不管是已解见空者,一切无想念,这个还灭门,都不离开我们一念的心识。

不过这个心识,我们要知道,我们讲到八识,用功主要还是第六意识,你用功的时候还是第六意识。但是你知道你这个八识是怎么样运转,知道这样子而已,主要还是第六意识,还是要靠第六意识修我空观法空观,才能够去熄灭我们无量无边的这些妄想戏论——这想念的,才能够把这个生死给熄灭的。

好,我们这一次的《八识规矩颂》就跟大家研究到这里,回向。

0:00 / 0:00
八识规矩颂直解1
八识规矩颂直解2
八识规矩颂直解3
八识规矩颂直解4
八识规矩颂直解5
八识规矩颂直解6
八识规矩颂直解7
八识规矩颂直解8
八识规矩颂直解9
八识规矩颂直解10
八识规矩颂直解11
八识规矩颂直解12
八识规矩颂直解13
八识规矩颂直解14
八识规矩颂直解15
八识规矩颂直解16
八识规矩颂直解17
八识规矩颂直解18
隐藏音频列表
播放音频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净界法师文章列表

善用其心——可以扭转人生

相随心转,这个很重要。当这个相出现的时候,我们又会...

临终在定之心,即是净土受生之心

【原文】 客曰:弟子复忆昔念佛时,遇一禅人教云,念佛...

你能观照的心,也是唯心所现的一个因缘

若已了知彼义无者,蛇觉虽灭,绳觉犹在。 我们前面以无...

一家人,各有各的业力

我们无始劫以来,众生的第八识有很多很多的这个界,这...

阿赖耶识

「阿赖耶识」是印度的语言,中文的意义就是「我」的意...

阿赖耶识是如何变现出果报的

阿赖耶识有两个功能:第一个保存种子,第二个把种子成...

你不发愿的话,修行就会进进退退

问: 请问一下:师父提到第七意识对过去没有兴趣,对未...

不能改变今生,但你可以改变念头

一切都是唯识所现,唯识无尽,但人生是苦不堪言,很多...

维摩诘所说经

维摩诘所说经(一名不可思议解脱上卷) 佛国品第一 如是...

【注音版】晚课蒙山施食仪

晚课蒙山施食仪...

【注音版】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注音版】优婆塞戒经

优婆塞戒经...

末法时期修念佛还是参禅

问: 现在末法时期,是修念佛法门比较好,还是参禅比...

让心定下来

现今社会,一般人都在追求物质生活的提升,当六根接触...

不论修学哪个法门,都要有惭愧心精进心

我们生活在这个娑婆世界,在五浊恶世中还能遇到佛法。...

每天定一些功课把它完成,慢慢功德就有了

出家真正要放下,然后要老老实实,坚持过着佛门这种清...

【佛教词典】戒之名义

子题:毗尼、律、尸罗、戒、波罗提木叉、处处解脱、犯...

【佛教词典】劝发诸王要偈

(书名)一卷,龙树撰,刘宋僧伽跋摩译。与龙树菩萨为...

为什么五地叫极难胜地

己五、极难胜地 分二:庚一、问;庚二、答 庚一、问 何...

悟道大和尚:念佛法门之精要

一、执持名号,一心不乱,此八个字,为解粘去缚之第一...

如何处理毁坏的佛像经书

在事相上来讲,有佛、有法、有僧。佛就是我们的佛像,...

别杀我孩子 900万母亲血泪控诉

每年有九百万母亲被迫承受最痛苦的失去。她们的孩子生...

亲身经历的观音菩萨灵感事迹八则

信佛前后都听过、看过别人讲菩萨灵感的事迹,然而我和...

超越的情

有一天早晨,佛陀的僧团三五成群,正在讨论城里发生的...

不了解佛法的人对皈依的误区

现在有许多人因为觉得佛门是劝人向善的,所以愿意皈依...

对立心强的人,妄想就打的重

要改变自己就先了解自己,楞严经的七处破妄,十番显见...

开经偈与武则天的故事

当我们翻开经典都会看见一首开经偈,这一首偈就是八十...

四个次第引导你离苦得乐

我们每一个人都希望生活是安乐的,但是如何能够安乐而...

有病治不好就要发大惭愧心

有些佛教徒常生病,当然有病就要看病,假病也要假药来...

心念决定业力的强弱与方向

业力的形成是由心念决定的。心念是邪恶的,不管做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