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净界法师:修习止观坐禅法要

净界法师  2021/12/04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第二讲)

请打开补充讲表第一面,附表一、念佛摄心方便法。

我们前面讲到修止,就是善取所缘境的相貌,然后心于所缘,专一安住;心于所缘,相续安住;达到心一境性的目的。

站在修学净土的角度,他的所缘境是一个佛的功德相貌,因为净土法门所强调的是一种感应道交。换句话说,你之所以能够往生净土,成就极乐世界的正报依报的功德,不是我们自己的力量所庄严的,不是你在娑婆世界,你持那么一点点的五戒,修行那么一点的布施,就足够去庄严你未来那个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具足神通的果报,不是的。

那么你到净土以后,你有这么庄严的正报依报是怎么来的呢?是感应道交难思议,是你这一念信愿持名的心跟弥陀的大悲愿力感应道交,仰仗佛力的加被。所以说站在感应道交的角度,你一定要跟阿弥陀佛有一个感应的管道。

这当中有三个管道:第一个观想;第二个观像;第三个持名。

你观想阿弥陀佛的相好,你观想或者观像或者持名,这当中执持名号是最简易最稳当,不管你是在平常的佛堂的操作,不管你是临命终时在加护病房,那个时候把佛号现出来,都是最简易最稳当。

净界法师:修习止观坐禅法要

所以我们这个地方的念佛是单指忆念弥陀的名号的一个摄心方便。这个摄心方便,在《印祖文钞》,它强调根据都摄六根,净念相续的法门。这个都摄六根,印祖强调,一句弥陀念诵听,成就一种专注的力量。那么这个一句弥陀,这个地方的弥陀,什么是弥陀?谁能够代表弥陀?当然,要广泛的说,《无量寿经》所说的这些依报正报的功德,就是弥陀。

这么广大的境界,我怎么去善取所缘境的相貌呢?根本取不到,那是一个不可思议的境界。怎么办呢?那么谁能够代表弥陀?那么弥陀这个所缘境,我取不到,根本谈不到相应,谁跟谁相应呢?所以这个时候《阿弥陀经》《无量寿经》的慈悲,要求我们执持名号,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就是以名号来代表阿弥陀佛,名以召德。

我们在念这句名号之前,印光大师他告诉我们说,你要先想一下,不要把佛号就这样子念,你想一下,你想说:我是业障凡夫,决定不能仗自力,断惑证真,了生脱死。信阿弥陀佛,有大誓愿,若有众生,念佛名号,求生佛国,是人临命终时,佛必垂慈接引,令生西方。

你说我在三界中流转,我一点办法都没有,我非常不喜欢在三界里面一次一次的在那个地方漂来漂去的,生死疲劳,但是,我又出不去,怎么办呢?谁能够救拔我?阿弥陀佛能够救拔你,阿弥陀佛是你不共的皈依,你除了忆念阿弥陀佛以外,你别无选择。你这样子观想以后,一句弥陀名号,那是你专一的不共的皈依处。所以这个时候,你相信这句名号一定能够救拔你。

你对这个名号有信心以后,你就可以去念诵听,这当中共有三个操作方法:

第一个念从心起。

你得善取所缘境的相貌。这个所缘境,不是听别人的声音,你不能够直接去听别人的声音,这个是会寻声故流转,向外攀缘。

这个所缘境的相貌要怎么产生呢?念从心起,你要从你的内心的深处,你那一念皈依的心,很真诚的生起念佛的一个作意,那这个时候还没有相貌,但是内心当中作意要念佛,就是那个警觉,那个作意,你内心当中已经开始要念佛了。这个时候呢,这个念头是从你内心的深处生起。

然后呢,诵:声从口出。从你的嘴巴的读诵,嘴巴的振动,创造一个声相,不管这个声相是大声是小声是金刚念,你一定要创造一个声相,声从口出,然后音从耳入,这个时候用这个耳根去取这个所缘境。我们这个所缘境,我们所皈依的这个弥陀的名号,它要透过这个念诵听这三个程序,使令我们能够善取所缘境的相貌,达到一个专注的力量。

这个善取所缘境主要有两个地方是要注意的:

第一个,你这个所缘境,你只能够听你自己的声音,不管在多少大众当中,几百个人念佛,别人的佛号只能够当你的一个增上缘,你要成就这个奢摩他的止,要成就专注相续的三昧,你一定不可以去取别人的所缘境,因为你这样子是心向外攀缘的,是扰动的。所以你一定要自己听自己的声音,这是第一点要注意的。

第二个,要听你当下的声音。就是说,你前面的佛号念的怎么样,过去了就过去了,觅之了不可得;下一个佛号还没出现,也觅之了不可得,不要对下一个佛号充满期待。那我干什么事呢?你只要注意当下这一句佛号就对了,你每一句佛号,你都注意你当下的这句佛号,把你当下的每一句佛号都念好。

我们所缘境有过去的佛号、未来的佛号、现在的佛号,那我这个善取所缘境是取哪一个佛号呢?取你现在、当下的这一句佛号,这叫做善取所缘境的相貌。取你自己的声音,取你当下的声音,这个叫一句弥陀念诵听。

这样子以后还做什么事呢?十句成片三三四。

这样的专注它是一个点状的,我们希望它点状的运转能够变成一个片状的,那怎么办呢?印祖告诉我们,你可以把这个十句的佛号当做一个循环。这个循环的念诵过程呢,我们把它分成三个阶段,三句三句四句,就是: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好,这个是一片,十句成片三三四。

印祖把十句佛号分成三三四,这当中有两个主要的用意:

第一个他容易调气,就是你的气息在调整的时候顺畅,修止观后面会讲到,调身、调息、调心,你的气息没有调好,你的心静不下来,就是你第一口气念三声,第二口气再念三声,第三口气再念四声,当然这是初学者。

其实你这个调气调顺畅以后,你就不要注意气息了,注意第二个的主题就是韵调,印祖他提出这样的十句成片,除了调气以外,他要创造一个韵调。

在我们的众生世界当中,有韵调的声音,他容易摄心,容易把你的心摄住,不容易让你的心跑出去。所以印祖的智慧和慈悲,他就是把十句佛号创造成一种固定的节奏、固定的韵调,使令我们内心当中去方便忆持这句佛号:三三四,三三四,三三四,一次一次的重复,你要是追顶念,没头没尾的,你心就不容易相续了,只能够专注,就不容易相续了,这是一个总原则。

我们也可以把这样的原则落实到五点记数法。五点记数法主要是约静坐。我们在静坐的时候,当然刚开始是会出声念,出声念你也可以根据五点在地上运转,或者你直接听那个节奏也可以,但止静的时候,这个止静不是让你睡觉,不是说让你休息一下,止静是要你自己心中念。

有一个老和尚说,他讲一个譬喻很好,他说,出声念就是煮这个大锅菜,用大火去煮,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大声念,对治粗重的妄想,不能念要他念,不能专要他专,挟持这句佛号对付所有的妄想。刚开始当然治乱世用重典,难免。慢慢慢慢你的心静下来,大声就不适合了,就是说这个大锅菜已经煮滚了,要转成小火慢慢的炖,这个时候,你在你的心中不必靠地钟的引导,也不必别人的拉拉队,这个都不需要,你让你的心中独立的把佛号现出来,在寂静当中一次次的三三四、三三四、三三四,就像小火炖那个菜一样,把它炖烂。

所以我们在这个寂静当中呢,你就必须要靠你心中的力量去运转佛号。这个时候没有大众声音的帮忙,也没有地钟的引导,这个就是看真功夫的时候。

那怎么办呢?我们看下面有四个方法:

第一个安置地轮,令心下沉。

就是这五个点,你一定要安住在这个大地上,为什么呢?使令内心下沉。这个地方,我们说善取所缘境的相貌,我们念阿弥陀佛这个持名的法门,他的所缘境是一个声音,声音当然有相貌,但是声音没有处所,《楞严经》说,这个声音是遍满法界。没有处所,我们到底到哪里去取呢?那就是随便取。随便取,那有些人就以耳朵,这个声音就在耳朵当中,在耳朵里面取这个声相,这个所缘境太高了,你念久以后头痛上火。你这个心浮气躁,这个佛号你就念不下去了,因为身安则道隆。你内心当中这个扰动以后,因为每一个人都喜欢安乐,这个扰动相是不随顺安乐的。

有些老菩萨就是这样,他一念佛头就是痛,后来就不敢念佛了,就是他在取所缘境的时候,他就注意耳朵,他以为耳朵就是所缘境,其实声音遍满法界的,哪是耳朵。所以这个时候我们要在地上取所缘境,观想声相在地上,这个时候把这气息往下降,一定是要让心下沉,不要心浮气躁,这样子你的心才会越念越寂静,越念越明了。这是第一个很重要。

智者大师他后面要讲到所缘境,智者大师的意思,所缘境不能超过腰部,腰部以下。有一个一贯道的信徒,他很骄傲的告诉我,他的所缘境在这个眉尖。我说你这个在眉尖,你要念个三分钟可以,你要念十分钟半个小时,你会头痛的。

这个眉尖当所缘境只能去对治,最好是不用。它是怎么回事呢?智者大师说,你念佛念到昏沉了,那你作意一下眉尖,对治一下,但是我看最好还是不要。昏沉的话对治方便很多,打开眼睛取光明相,这个所缘境一定不能在眉尖,否则你一定会得高血压,这个是事实。

所以我们这个所缘境,后面会讲到,越低越好,在大地是最好。因为你放在色身,有些人放在丹田,这个都会有问题,因为我们的心的力量不可思议,你集中在色身的某一个部分,他的血液的他的气息就会集中在那个地方,所以产生一个局部的高温,那不好。所以最好是放大地,离开我们的身心最好,最没有破坏力。所以说这个所缘境放在大地是最安全的,大地真如理地,实际理地,这是第一个安置地轮,令心下沉。

第二个,所缘行相,清楚分明。

虽然我们今天刚开始操作的时候是依止这五个点的运转,从外而内,那么这五个点它是在表达一种相对的位置,你的善取所缘境一定是取佛号的声相。

是这样子,我们刚开始,你对五点的操作会比较不熟悉,你这五个点不要太复杂,就是一个相对的位置就好,知道你的心在这五个点活动。那么这个心在地上活动,把你的心安住在大地上就好,心下沉。但是如果你已经熟念了以后,什么事情就是熟能生巧,你可以把这五个点变成五朵莲花放大光明,极乐世界的莲花是放光明的,青色青光,黄色黄光,赤色赤光,白色白光,这个莲花观在净土观想当中是最重要的。

你看那个《无量寿经》《阿弥陀经》,对依报的观想:宝树观,宝树八千由旬,宝树上面有罗网,珍珠,宝树观。有楼阁的观,有莲花观,这当中莲花观是最重要的,因为临命终的时候,阿弥陀佛不一定会来,也可能是阿弥陀佛来,也可能是观世音菩萨来,但是莲花一定会来,你看那个《观经》九品,就明显的讲出,三辈九品,莲花一定会现前,所以你也可以在操作五点的时候,观想五朵莲花,每一朵莲花都是你在念过十声以后表现一朵莲花,十声表现一朵莲花,那最好是莲花有光明,有光明能够对治昏沉。

当然,你刚开始先要熟悉莲花的相貌,你可以眼睛打开去取这个莲花灯,把莲花灯的相貌记下来,它是这样的一种形状,这样的光明,然后你再把这样的形状光明在你心中显出来,所有的所缘境都一定要它在心中显现,才叫做所缘境。所以我们刚开始这个所缘境,我们可以单纯一点依止佛号,慢慢慢慢的就得配合有莲花灯的造作。

第三个宁可少念,不可草率。

这个观念很多人一直不能建立起来。很多人念佛就喜欢贪多,我一天要念一万声佛号。这个是这样子的,千念万念就是临终那一念,基本上我们跟弥陀感应道交,就是一念,一句佛号而已,当然这一句佛号是你平常在佛堂的栽培的训练。那么这句佛号怎么样使令他明确而坚固不可动摇,这跟你的专注有关系。

比如说,有些人他得到一种果报,罪障,不可乐果报,这个罪障现前的时候,他很难忏除,他八十八佛拜了好几年,他的罪障依然存在,这是怎么回事呢?就是他因地在造作这个罪业的时候,他的内心特别的坚固特别的明确,这个心力强这个果报体就坚固。

有些人业障现前的时候很脆弱,拜了几部八十八佛,业障好了,就是说他因地造作的时候内心不是很坚固,别人的邀请,他那个时候,在不敢、不好意思拒绝别人的情况之下,依稀仿佛的、含糊笼统的去做了,心力薄弱,这个果报也就脆弱。

从这样的缘起来观察,我们怎么能够达到临终的正念,那一念明确而坚定的念头现前,那就是要专注,而不是数目多。

所以蕅益大师说,往生与否在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在持名之浅深,他并没有说在持名之多少。就是说,你这句佛号在心中运转的时候,它是不是非常的明了寂静,非常的清楚的显现,而不是含糊笼统的这样随口溜过,这个地方我们一定要注意。

就是说,你在安排定课,你一定要去考量你自己的时间,你有多少时间你就念多少佛号,面对现实。但是你要好好的把这句佛号念好,不一定要跟别人比较,自己的功夫自己清楚。这个地方的观念大家一定要突破,不要被这个数目所障碍,这个会耽误你一生的,为了求数目多,随口溜过,到临命终的时候,每一句佛号都是没有力量,这个时候你后悔来不及了。

所以说修行一定是要面对现实,你一天当中有多少时间,你就好好的、很真实的念几句佛号,把每一句佛号都念的如此的踏实、如此的明确,每一句佛号都念到内心的深处。

这是第三个观念,宁可少念,不可草率,这句话是弘一大师说的。

第四, 先依记数,再求圆融。

你一定要有定课,你不要说你一天当中我的心不离佛,我们凡夫懈怠的心力是很厉害的,你每天当中给自己一个目标,我今天念六片,清楚分明,一个点十声,五个点就是五十声,六片三百声,清楚分明,就不错了。从六片到八片到十片,我觉得一个人一堂课能够念十片念清楚分明,就不错了。就是说,你给自己一个目标,这个修禅定,修止跟观,你一定是不要好高骛远,一步一步的往前走,让自己能够接受的范围,让自己对这个修行有欢喜心,所以你一开始先定一个能够接受的数目,让自己慢慢进步,刚开始有个计数。

那这个是五点计数操作的四个原则。

最后我们做一个总结:

一句弥陀法中王,无边妙义广含藏;

十念往生成正觉,不在世间论短长。

就着一个往生的因缘来说,这一句佛号是法宝中的王,它是你的根本所依。

这意思是这样子的,就着业障消除,福慧增长,每一位佛菩萨的功德都是平等平等的。就着业障消除,福慧增长的角度,念地藏王菩萨,念观世音菩萨,念阿弥陀佛,功德是一样的,但是,就着跟弥陀的本愿感应道交这样一个因缘来观察,阿弥陀佛的名号是最直接的,从这个因缘角度来说,那一句弥陀是法中王;站在你要往生的因缘这个角度来观察的话,所有的法宝当中名号是最殊胜的。

它是怎么殊胜法呢?无边妙义广含藏,名以召德,这句佛号的声相,它总持阿弥陀佛所有的依正二报的功德。

十念往生成正觉,不在世间论短长。我们透过平常的一次一次的对佛号的专一安住,相续安住,达到临终的十念相续,那么就能够往生净土,往生净土当然就成就佛道了,就不退转了。

不在世间论短长,你这样子的成就跟世间人这样的一种杂染尘劳的境界,那就不一样了。这世上的事情,都是无常败坏的,不在世间论短长,这个论,就是争,不必要跟世间这个暂时的因缘去论短长。

我们在刚开始念佛的时候,我们在一念的散乱心当中,要把佛号的念力栽培起来,你刚开始要找一个你精神最好的时间,你一天当中这个时候,你的色身的境况最好,你心情最愉快,然后这个时候,在你的杂乱心当中,去拜佛去静坐,去强迫自己在心中创造一个佛号的相续的力量。

就是说,你刚开始的时候,是在一个没有烦恼的情况之下去栽培佛号的力量。你不能够说,一开始你在静中都没有基础,你只是在烦恼活动的时候在念佛,念不起来的。

所以一开始佛号要在心中生根,他一定是要找一个寂静处,找一个非常适合的地方,甚至于我鼓励大家把佛堂弄的庄严一点,装上冷气都没关系,让自己在最身心调和的状态之下,然后在心中建立佛号的力量。但是,这当中要达到临终的正念要有一个标准,彻悟祖师讲出一个标准:

以折服现行烦恼为修行要务。

彻悟大师把这个念佛划出一个标准,说你平常是在没有烦恼的时候栽培佛号,那么你要经过什么考验才知道你临终有把握呢?以折服现行烦恼,你平常从佛堂里面出来,或者去上班或者去做什么事,我们这一念心跟境界一接触,就会有烦恼活动了,老毛病老习惯又现前,这个时候要把你在佛堂所训练的法宝现出来,转念念佛,不能念要他念,不能转要他转,妄想不能断,要他断。那么你能够挟持佛号的力量去截断你的烦恼,你的功夫就有点把握了,这是第一个标准。

这个意思就是说,我们刚开始在栽培佛号的时候,你不能在烦恼的时候栽培,你一定会失败,刚开始独处空闲,但是这个佛号的历练一定是在动中历练,使令它增上。所以这个地方是值得我们注意的,平常的修行跟一个遇缘对境的考验,两个地方是不一样的。

这个是讲到修止的一个方法,有一个目标,有一个定课,一天一天的进步。

我们再翻回到讲义第四面,修观。

净界法师:修习止观坐禅法要

前面的止是一种念力,成就一种念力,来安住我们的内心,但是这样的安住,只是做了一半,因为虽然心中的昏沉掉举都消灭了,内心当中能够宁静不动,但是这心中的无量无边的颠倒都是存在的,就是在这一念不动的心当中,还摄持着很多很多的愚痴跟颠倒,所以我们进一步要修观。

那么修观的体性我们也解释一下,先看第一段:

观:又凡拣择如所有性,尽所有性,诸善妙慧,悉皆摄为毗钵舍那品。——《菩提道次第略论》

前面的止,它是一种无分别的状态,对于所缘境的一种无分别的专一安住,相续安住。那么这个观呢,它是拣择,要分别,去观察、思惟。要拣择、观察什么呢?如所有性跟尽所有性,观察两个处所。

第一个,是如。这个如指的是一个真谛理,这个如就是不变,这个真空的体性,二空的真如是不变的。你造了罪业,你的身心世界,还是我空法空;你造了善业,你的身心世界,有善业的功能,但是还是我空法空。这种真谛的道理,不会随你因缘的造作而有变化,叫作如所有性,你去观察空性的道理。

这个尽所有性,是一种世俗谛的差别,各式各样的差别,有杂染的因果,有清净的因果,有各式各样的差别相貌,这个是讲到因地。那么果证的相貌,是诸善妙慧,跟这个善法相应的智慧;成就这样一种无漏的智慧,叫做毗钵舍那品。

我们再看下一段比较详细的说明:

彼由获得身心轻安为所依故,即于如所善思惟法内,三摩地所行影像、观察、胜解、舍离心相。即于如是三摩地影像所知义中,能正思择,最极思择、周遍寻思、周遍伺察,若忍若乐若慧若见若观,是名毗钵舍那。——《解深密经》

我们修观的一个条件呢,是由获得身心轻安为所依止。就是说,他讲出了我们修观是在一种身心轻安的基础之下修观的,而不是在一种粗重的扰动的相貌下修观。所以我们进入佛堂,一定不是马上坐下去,一定是先拜佛,由粗而细,先修止,这拜佛当然也包括赞叹,身礼拜口赞叹,拜完以后绕佛再静坐,静坐以后再修观,他这个修观是依止身心轻安做基础,这个是讲修观的依止。

第二个修观的方法,即于如所善思惟法内三摩地所行影像。这个时候就是如,如就是就着善思惟法,这个善思惟法就是说你曾经学习过的这些佛法。

这个观,他要依止传承,不是你自己在那个地方胡思乱想。我们说欲知山上路,须问过来人。一定是一个清净的传承,佛陀、历代祖师,他们走过的一条能够走的道,这条道是通往涅槃的道路,他走的很对了,他知道可修性,我们跟着这个道路一步一步往前走,而不是说我要到山上去,我自己拿着镰刀开出一条道路,不是这样子的。

就是说,你修习这个观,一定要遵循祖师大德的指导,就是如所善思惟法内,你曾经在没有修习之前,都已经把这样的法好好学习过。

这个时候,三摩地所行影像,就在这个寂静的心当中,把你这个法义的影像表达出来。这个影像,是相对于本质来说的,比如我们说,世间无常,国土危脆,四大苦空,五阴无我,佛陀给我们讲了一个很真实的活在我们现实环境的一个相貌,这是一个本质境,但是这个本质境,我们凡夫的妄想无明给遮住了,我们不能去亲证这样的境界,那我们怎么样去观察这样的相貌呢?我们根本看不到,我们看到的世间都是常态的。

这个时候,佛陀告诉我们依止这个文字的义理,去引导我们:哦,世间无常,国土危脆,世间是那么的无常,那么的脆弱,你现在的财富,你的眷属,你的地位,随时都在破坏的,随时都有破坏的情况。那么从这样一种国土危脆文字上的引导,我们会对这样的一个义理生起一种影像,虽然它不是本质,但是它可以随顺这样的本质。什么叫影像?假借文字所生起的理解,这个叫做影像。对于这样的影像,我们做三件事情:

第一个观察。在这个地方深入的去观察这个无常相,无常故苦,苦即无我。

通过观察以后,我们会产生一种胜解,深刻强大势力的理解,因为我们是在一个寂静的心当中去观察,所以这样的理解你会很深刻,叫胜解。

第三个,舍离心相。这个时候再把这个观的相貌舍掉,再重新开始;再观察、胜解,然后再舍离心相。当然你观过几次以后,你的心会扰动,然后再恢复到修止,内心当中再重新调整一下,把这个扰动的心再调整,使令它变成宁静而住,然后再观察胜解,再舍离心相。这是一个修观的方法。

第三个讲观的种类:

即于如是三摩地影像所知义中,能正思择,最极思择,周遍寻思,周遍伺察。

我们就在这样一种寂静的三摩地当中,把影像现出来,对影像的观察了解以后,这当中有四个相貌:

第一个,能正思择。这个思择是观真谛理,一种空观,这个是属于空观所收摄。

最极思择,是观这个十法界的差别,这个是假观。

周遍寻思,周遍伺察:周遍寻思是一个很粗的观察,粗分的观察,就是大块的观察,刚开始都是大块的观察。周遍伺察就是微细的很深入的观察。寻思是粗的观察,伺察是细的观察。

到前面都是指因地的修学,这以下讲到果地的功德。果地的功德有四个:

若忍、若乐、若慧、若见若观。

这个慧是一个体性,观的体性。前面的止的体性是一个念心所,百法里面那个念心所,心于所缘明记不忘,你对这个佛号一次又一次的专一相续安住,不要把佛号给丢掉了,这叫做念。这个观的体性是一个抉择,这是慧心所。

这个慧心所所表现出来的功德,第一个是忍,透过你的寂静的观察以后,你对于这个道理开始随顺忍可了,你过去认为生命是恒常存在的,我根本就不会面临死亡。那么这个时候你的思想有变化了,你会随顺这样的真理,忍可这样的真理。

第二个是乐,这个乐就是欢喜,这个法都是有功德的。我们内心跟真理相应的时候,寂静的内心当中有很广大的法喜出现,这个时候你对佛陀会生起很强大的感恩的心,说无量劫来,我一路的颠倒,我现在才知道生命的真相,真是感激佛陀,人间长夜宇宙暗淡,谁启以光明?谁能告诉我生命的光明是什么?生命的真相是什么?这个时候,你的内心当中会有种感觉,朝闻道夕死可已,我现在死亡都值得,你明白这个道理以后,现在死亡都无所谓了,这一趟人生值得,内心当中生起很大的欢喜。

若见若观,这个观,它是一个比量,借相推度,你还得依止文字才能够明白这个道理,就是对这个影像的理解叫观。那么这个见,他不必假借文字,圣人的智慧,直接亲证真理,不必靠文字显现影像,直接去观察生命无常苦无我的真相。那当然这个见,就是圣人的境界了,转凡成圣了;这个观还是在因地的操作。

这个修观事实上有四种功德,以慧为总相,所表现出来的若忍、若乐、若见若观,这个叫做毗钵舍呢?这是一个观的体性。

净界法师:修习止观坐禅法要

这个体性,我们提出两个来实际的操作。看附表第二,第一个观就是死殁无常观。这个观是非常重要的,这个观的传承是宗喀巴大师在《菩提道次第广论》提出的一个修观方法。

第一个,你要思惟今生决定要死。

无上诸世尊,独觉声闻众,

尚舍无常身,何况于凡夫。

——《无常经》

换句话说,你刚开始进入佛堂以后,你对佛陀先礼拜赞叹,赞叹礼拜,让心保持明了寂静,先把心调整到明了寂静的状态,然后开始思惟,思惟说,这个生命有生就有死,死亡迟早要到来的,怎么知道呢?因为无上诸世尊,独觉声闻众,尚舍无常身,何况于凡夫。说无量无边的功德庄严的佛陀,他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的这样的庄严,乃至于独觉声闻这样的功德,这种三乘的圣人,他们来到人世间,尚且要面临死亡,尚且要弃舍这个无常的色身,何况是我一个凡夫呢。换句话说,连佛陀有这么广大圆满的功德,都不能避免死亡的来临,我们怎么可能避免呢?

今生决定要死!决定,这两个字是个关键。

我们为什么要修这个观呢?当然观是在对治颠倒。我们凡夫的一个心情,我们今天活在这个人世间,明天也活在这个人世间,这个老病死的到来,它是很缓慢的,很缓慢的活动。我们一天一天的活在人世间活了几十年了,我们心中会产生常见,慢慢的慢慢的忽略了死亡的到来。

那么忽略了死亡的到来有什么样过患呢?就是我们会把所有的精神体力,都投入在今生。就是说你会忽略了积功累德的重要,因为你不知道说,你还要面临来生,这个时候你的思考模式只有今生,我的精神体力用来干什么呢?去工作赚钱。赚钱干什么呢?金钱能够得到今生的安乐,是的,金钱能够给你暂时的安乐,你追求广大的眷属,追求美好的地位,这个都无可厚非。

但是,当你忽略了死亡的时候,你会忘记了积功累德的时候,等到你到加护病房的时候,你会非常的后悔跟失望,因为你这一生当中所投资的,你所认为最重要的功德,财富、地位、眷属完全一个都带不走。这个时候,生命不可能再来一次了,这个时候你后悔来不及了,你会发觉你投资错误了,这个无常败坏是非常残酷的,死亡一到的时候,全部破坏了。

所以说我们把即将要到来的死亡用来提醒自己。当然,生为一个人,活在人世间,我们花一部分的时间来经营今生,这个是很合理的,也无可厚非的。一个人,你要拔一半的时间来经营今生,生命是要来面对的,而不是逃避的。我们可以拔一半的时间来照顾我们的家庭,使令自己、使令我的家人得到安乐,这个是应该的。但是你也要拔出一半的时间为你的来生做准备,为什么?因为你迟早要面临来生,你迟早要死亡,而这个功德、这个资粮它不会自己掉下来。

所以说,思惟死亡的时候,会提醒自己,你不能把所有的精神体力都耗损在今生的经营,就是有这个对治的意思。

第二个,你要思惟死无定期。

是日已过,命亦随减,

如少水鱼,斯有何乐。

——《出曜经》

当然了,我死亡到来的时候我什么都带不走,应该为来生积集资粮,但是怕什么,我那么年轻,不急嘛,年纪大点再来积集资粮,不可以!因为死亡的到来是没有一定日期的。就是说这个棺材,它是装死人的,它不是装老人的。年轻人死亡的因缘是很多的,所以说是日已过,命亦随减,如少水鱼,斯有何乐。我们每天做晚课的时候,说今天又过去了,这过去一天,表示什么呢?表示我们的寿命减少了,如果我们的寿命是固定的,就少了一天了。

这样子就讲一个譬喻来帮助我们理解,说鱼缸里面的鱼是靠水来生活,水就是寿命。那么这个鱼缸破了一个洞,今天流出来,明天流出来,这个鱼看着这个水一天一天的减少,它的心情,斯有何乐?感到非常的恐怖不安。

就是说我们积集往生的资粮,积集来生的资粮,一定不能等到晚年,你要把握的是现在,因为死亡是随时会到来的,你没办法去预测,你也没办法去规划的,你所能够把握的就是现在。

第三个,你要思惟死时除佛法外余皆无益。

孑然此一身,生时骨肉连,

死后各分散,更况是他亲。

——《入行论》

就是说我积集资粮,积集什么资粮呢?积集佛法的资粮。孑然此一身,生时骨肉连,死后各分散,更何况他亲。孑然,孤独的,就是这一个色身,生命的依止处就是你这个果报体。这个果报体,你在生的时候,有业力的因缘,骨肉相连,器官继续的运作;死了以后呢,整个骨肉就败坏了,分离了,骨头在东边,肉在西边,何况是他亲,何况是他的眷属呢。

这个意思就是说,万般带不去,只有业随身。我们思惟,当我们在加护病房的时候,我们今生的因缘即将要败坏,我们即将要面临来生,面临一个新的生命的开始,这个时候对我们来生有帮助的,不是你的财富,也不是你的眷属,也不是你在世间上值得赞叹的地位,而是你平常默默的所积集的善业,跟你在佛堂当中,点点滴滴所念的佛号,这个是对你临终有绝对大的帮助的。临命终的时候,一切诸根悉皆散坏,一切亲属悉皆舍离,一切威势悉皆退失,一切珍宝不复相随。这个时候,你内心当中的皈依处就是你的善业跟你的佛号。

这意思就是说,我们透过这样的观察,我们会看到一个生命的真相,我们知道我们活在这个人世间,什么事情是暂时的因缘,什么事情是一种真实的功德,是一种不可破坏的功德,那么我们平常在抉择的时候,就知道这件事情应该做到什么分寸,那件事情应该做到什么分寸,你就有智慧来判断。如果一股脑的去追求那些会破坏的东西,到临命终的时候你一定会后悔。

观这个死亡的到来,使令我们能够看到什么是真实的功德,什么是虚妄的境界,就会看到这样的真相。

这以下,我们来讲一个偈颂来总结:

死仇决定终须到,容或今日便降临。

死时世事均当舍,速修妙法求加持。

就是说我们要观想,我们今天有一个死仇,是一个仇人,跟我是死对头,不是我活就是你亡。遗憾的是这个死仇武功高强,它找我很久了,它一找到我,我就必死无疑。换句话说,这个死仇是决定要到来的,不知道哪一天被他找到,彼暗我明,我在光明处,它在黑暗当中,我怎么知道它什么时候会出现?这个武功高强的死仇,但是我知道它一定会到来,什么时候到来呢?容或今日便降临。我们也可以观想,今天就要到来,虽然不一定今天,但是我们观想今天到来,对自己有帮助,为勉励自己,能够把握的时间不多了,赶快利用时间积集善业,赶快利用这个因缘多念几句阿弥陀佛。

死时世事均当舍,速修妙法求加持。我们面临死亡的时候,我们的财富眷属声名,不管你愿不愿意,你都应该要放下,而你要单独的去面对来生了。这个时候怎么办呢?速修妙法求加持。流转三界中,何处是依沽,这时候你看到的财富、眷属、地位是如此的脆弱,这个时候你对这句佛号会生起真心的皈依了。速修妙法求加持,流转三界中,佛号是我的皈依处,这是第一个死殁无常观。

再看第二个、界差别观。

当我们思惟死亡的时候,我们很现实的就是要面临来生。在来生当中我们有两个选择,我们今天在三宝的境界当中也积集了一些善业,也造了一些功德,我希望我这样的善业功德,我应该要投资到什么样的一个方向,这当中有两个方向可以选择:

第一个,你选择继续在三界中流转,随业流转,这也是个方向,就是你选择在娑婆世界里面流转。

第二个,你选择愿生西方净土中,你要把所有的功德回向到净土去,这当中的选择是有差别的。

一、娑婆世界——烦恼障 业障 报障

恶梦者也  添梦者也  厌离

假设你今天在娑婆世界流转,这当中有三种障碍:烦恼障、业障、报障。

就是说,你在三界得一个果报,哪怕这个果报是一个尊贵的转轮圣王,第一个有烦恼的障碍,内心当中有烦恼的活动,而烦恼的活动,是烦躁恼动恼害身心,烦恼会障碍你的安乐,因为安乐的基础要建立在寂静的基础,就是说内心当中不寂静,谈什么安乐呢?你内心当中烦烦恼恼,扰扰动动的,你吃再好的东西,住再好的房子,你也不会快乐,烦恼障障碍你的安乐现前。

第二个业障。烦恼一活动就有罪业,有罪业就使令你心不安,你经常恐惧不安也障碍你的安乐。

第三个报障。这个老病死,尤其是这个死亡,当然病痛也会障碍我们安乐,你一想到死亡的时候,你就会恐怖,你虽然贵为大富长者,转轮圣王,或者诸天,但是你想到死亡的到来,你内心当中就恐怖,也障碍你的安乐。

所以这个娑婆世界是恶梦者也,添梦者也,它是一场恶梦,烦恼障业障报障,而且它是添梦,一次一次的流转,它会增长你的烦恼的势力,容易退转。

你看那个苏东坡,苏东坡过去生是五祖戒禅师,他一念的差迟做了苏东坡,我看苏东坡的一生也没有觉悟,学习佛法,他到临终的时候,讲那个话还是颠倒的,他那个第三世第四世,一世一世会越来越差的,跟三宝的缘也越来越差。那个秦桧也是,《印光大师文钞》说,那个秦桧,他过去世是雁荡山的一个高僧,你看雁荡山的一个高僧,几十年山上的苦修,换得一个宰相的福报,但是造了罪业。

这个娑婆世界的问题在哪里?它的问题,我们讲生灭变异,虚伪无主,就是说我们一次一次的面临生命,当然这个变化这是事实,但是最可怕的是虚伪无主,我们面临这个生命,我们一点都没有办法自主。就是说你今生死掉了,你下一世去哪里?谁也不敢讲,对不对?谁也不敢讲谁去哪里,就是随业飘动。

就是说你每一次都要抽签,有六字签:天人、阿修罗、地狱、恶鬼、畜生,你想到说,你每一次生死都要抽一次签,这当中有地狱的签在里面,我不知道大家对生死疲劳这句话有什么感觉?我们也可以说生生世世在娑婆世界里面流转,但是这样的流转,这样的变动,他完全是在一种不自主的情况。就是说,你这今天这个果报体死了以后,下辈子要去哪里,你完全是前途茫茫,完全不知道。

所以佛陀说这个苦谛,他这个苦谛是安立在无常的角度,无常故苦。就是说,我对我的生命完全没有完全感,讲一句白话就是这样。我今天死了,我完全不知道我临终的时候是起善念起恶念,我临命终时候是触动善业是触动恶业,完全不知道,因为我的内心当中,我的生命当中,有恶业有善业,我的生命有无量无边的可能性,到底哪一个要起现行,谁也不知道,这个叫做苦。我们说的苦是这个意思,无常故苦,苦即无我,苦就是生灭变异,虚伪无主。

第二个,我们选择极乐世界,我们一心皈命极乐世界,那这有什么好处呢?

二、极乐世界——法身德 般若德 解脱德

好梦者也  醒梦者也  欣求

极乐世界的果报体有三种功德:第一个法身德,对治于报障。他没有报障,极乐世界的果报体是意生身,他随顺于法身的,他的寿命无量,没有死亡的恐惧。就是说,你这个房子,你的就是你的,你可以长时间使用,而不是在地震带,不要怕睡觉睡到一半会地震,不要怕,这个房子就是你的,直到成佛为止,除非你要弃舍它,否则这个房子是完全属于你的,没有这个死亡的恐惧,法身德。

第二个般若德。你这个果报体是随顺于无漏的,般若德是对治烦恼障。

过去有一个香港的法师,这个香港的法师他说他去过极乐世界,写了一本书,他做梦的时候,说有人引导他到极乐世界,看到有很多莲花,看到有很男男女女,吃饭干什么的。我的恩师,就是上具下慧老和尚,上课的时候就指出他的这个地方有问题:第一个极乐世界没有女人相貌,他讲极乐世界有女人;第二个极乐世界吃饭的时候,他讲出的话,那个内心的状态是跟烦恼相应的。

极乐世界在受用五尘的时候,他是自然念佛、念法、念僧,极乐世界的受用法界,是庄严的是清净的,不可能跟烦恼相应,它是随顺于般若德,所以一看就知道他不是到了极乐世界,到哪一个世界我们就不知道了,但是肯定不是极乐世界。

第三个解脱德,往生到极乐世界的人,他们没有业力的障碍,还能供养他方十方亿佛,不像我们要离开三界是不可能的,有业力的障碍。所以极乐世界是好梦者也,醒梦者也,它有安静的功德、有清净的功德,使令我们欣求。

我们把它做一个简要说明:

委骸回视积如山,别泪翻成四海澜,

世界到头终有坏,人生弹指有何欢;

成男作女经千变,戴角披毛历万端,

不向此生生净土,投胎一错悔时难。

我们应该要冷静下来,观察生命的真相,我们再从内心当中做出一个坚定的抉择。

首先我们看看过去的生命,我们把生命分成过去、现在、未来。过去的生命,是委骸回视积如山。委就是回顾,回顾我们过去死亡的尸体累积起来就像须弥山一样,我们因为离别所流的眼泪像四大海这么多。就是说,事实上我们在三界当中已经经历过无量的生死,当然也包括去地狱油锅,也包括人天的安乐,这种无量无边的生死都经过了。

那么现在呢:世界到头终有坏,人生弹指有何欢。我们从因缘观察我们今天也要面临死亡,今生的果报体也是世界到头终有坏,饶汝千般快乐,无常终是到来,这是你要面临的一个事实。

那么我们未来的果报是怎么样呢?成男作女经千遍,带角披毛历万端。你也可能会面临好的果报,但是你也可能会面临痛苦的果报。

我经常讲难陀尊者,难陀尊者出家以后,他一方面也持戒,一方面也打一些妄想,后来佛陀带着他看了果报,他未来的果报是生到忉利天做天主,忉利天功德天的天主,享受五欲乐;但是他也曾经造了罪业,从天上下来以后,直接去了地狱的油锅。

如果你是难陀尊者,你愿意这样做吗?

就是说,让你得到一个可乐的果报,但是下一个果报是刀山油锅等着你,你愿意这样做吗?就像佛陀说的,有一个人他向天乞求,功德天出现了。功德天来到他家里头,功德天可以给他种种的身心的安乐。但是没多久功德天的妹妹出现了,黑暗天。他说,你来干什么?她说:我要给你种种的灾难,让你的身心得到极大的痛苦。我不要你!不可以!

就是说你选择了我姐姐,你就一定要选择我,为什么?因为我们两个是在一起的。这个是有智慧的人,说这样子我两个都不要。把姐姐赶了出去,把她妹妹也赶了出去。

佛陀就赞叹,这个人是真实的有智慧的,放弃了世间的的流转,一心的追求圣道。

换句话说,基本上事情是这样的,我们在三界会流转,我们求的是什么,不就是求的那个五欲的安乐吗?但是我们往往看到的是五欲的安乐,而没有看到五欲背后的过患,譬如刀上的蜂蜜,不足一餐之美而有割舍之患。我们只看到刀上的蜂蜜,谁也没有看到蜂蜜下面那把刀。

就是说,我们为了要追求那么短暂的五欲乐,结果我们付出很多很多痛苦的代价,但是我们不在乎,因为什么?我们心里所想的就是希望那个五欲再出现,为了那个五欲乐,受再大的痛苦都值得,这个就是颠倒。所以祖师大德劝我们:不向此生生净土,投胎一错悔时难。

所以说,我们看到这样流转的生死,完全在一种不自主的情况之下,我们应该在内心的深处许下一个坚定的心愿:不向此生生净土,投胎一错悔时难。

我们临命终的时候,要正念分明,不容许任何差错。这古德说,瞥尔情生,三界枷锁,万劫缠绕。你临命终的时候,瞥尔情生,动了一念的感情,对不起!三界枷锁,万劫缠绕,你所付出的代价就是生生世世的流转,而每一次的受生都夹杂无量的痛苦。

所以,你要保持临终时的念头没有任何的渗漏,你一定是平常很冷静的观察,你迟早要面临两个选择:第一个,我必须在三界流转;第二个,我真正一心皈依阿弥陀佛,我真正离开娑婆世界,完全放下。

就是说这棵树有两个发展方向,你要么往东边,要么往西边,你必须做出抉择。这个抉择不是到临命终的时候再决定的,因为娑婆世界是我们的熟境界,极乐世界是我们生疏的境界,假设我们不能够在平常的时候,你真正的依止佛陀的文字的引导,看到了流转的过患,看到往生的功德,你临终的时候要不生起情感,是不容易的。

所以我们念佛不能只是靠一念的感情,当然信心是有需要,但是,蕅益大师讲,信愿具足。这个信愿,蕅益大师把它判做慧行,念佛是行行。就是说,你为什么厌离娑婆欣求极乐,你不能只是感情,感情用事是不能对治烦恼的,一定是透过智慧的观察,知道流转三界当中,这里面有很多很多的痛苦,而整个流转当中你完全没有自主性,这一念心死掉,下一念心要飘到哪里去,谁也说不准。这种不安全感,这种恐怖性,那么你能够依止这样的观察,你真实的许下心中的誓言——愿生西方净土中,这个就是观的一个内涵。

今天我们讲的比较多,可能大家也会觉得负担比较大,但是你今天这个地方过关以后,后面就容易了,后面的止观的操作,就是把我今天这两堂课的内涵再把它开展出来,当然施设很多的方便,但是我希望今天的两堂课所讲的,大家能够好好的体会,因为这个止观,它完全是扣着一个生命的真实相在操作的,它对于临终的正念有决定的影响力。

如果我们对于生命的目的,我只想修修布施持戒,修人天善法,那当然就另当别论;如果你的心情啊,你决定今生要有个了断,无量无边的生死,你不想再流转下去了,想到生死的可怕,这个时候,决欲现生出烦恼,你下定决心,决心今生一定要出这个烦恼的牢笼,这个时候你止观就非修不可。除了修止观,没有其它的方法。

就是你的念头的调整,除了你自己的力量以外,除了你自己的用功以外,还是你自己的用功,佛陀不能深入到你的内心,把你内心的止、内心的观建立起来,佛陀是引导,开出这样的方法,让你照着这个方法去操作。所以这个地方是非常重要的。

0:00 / 0:00
修习止观坐禅法要1
修习止观坐禅法要2
修习止观坐禅法要3
修习止观坐禅法要4
修习止观坐禅法要5
修习止观坐禅法要6
修习止观坐禅法要7
修习止观坐禅法要8
修习止观坐禅法要9
修习止观坐禅法要10
修习止观坐禅法要11
修习止观坐禅法要12
修习止观坐禅法要13
修习止观坐禅法要14
修习止观坐禅法要15
修习止观坐禅法要16
修习止观坐禅法要17
修习止观坐禅法要18
修习止观坐禅法要19
修习止观坐禅法要20
修习止观坐禅法要21
修习止观坐禅法要22
修习止观坐禅法要23
修习止观坐禅法要24
修习止观坐禅法要25
修习止观坐禅法要26
修习止观坐禅法要27
修习止观坐禅法要28
隐藏音频列表
播放音频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净界法师文章列表

从禅修立场使得自我消融

自我是最难消融的,这是最可爱、最坚固、也是最讨厌的...

须自量根性,勿唯图高胜

【如观境不熟,理路不清,以躁妄心,急欲境现,此则全...

把修行融入到居家生活中

一、起床 作为佛教的居士,我们应该怎么起床呢?起床的...

圣严法师《如何改掉坏习惯》

良好习惯的养成,是从知道什么是好习惯、什么是坏习惯...

【推荐】云何降伏其心

那么当我们的心从一个攀缘的心,慢慢的回归到不生不灭...

在生活中磨练自己,在违缘中坚定自我

什么是违缘?违缘就是我们生活、修行等方面所遇到不如...

修行是要分别,还是不分别

在修行的时候,我们要问一个问题:到底修行是要去分别...

【推荐】禅学中的智慧故事

1、泥泞路上 某日,坦山和尚与一道友一起走在一条泥...

【注音版】佛说盂兰盆经

佛说盂兰盆经...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

卷一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室罗筏城祇桓精舍,与大比...

佛说观药王药上二菩萨经

佛说观药王药上二菩萨经 宋西域三藏畺良耶舍(宋言时称...

【注音版】华严经净行品

(印光大师校印本)...

斌宗法师《传授在家菩萨戒开示》

前言 这次贵社社长德钦法师,暨李炳南老居士等,发心...

下手易而成功高,用力少而得效速

「是知念佛一法, 乃上圣下凡共修之道,若愚若智通行之...

邪淫后身体的苦痛

生于此世间,受此身体,而行淫行,获得诸多烦恼,诸多...

参禅的方法究竟是怎样的

禅宗一门是佛法的骨髓,但以心印心,原不是言语文字可...

【佛教词典】定 (samadhi)

Ding   亦称增上心学,指禅定。即摈除杂念,专心致志...

【佛教词典】毒龙

乃指释迦佛于过去世行菩萨道时之名。释迦佛于过去世中...

禅对生命的重要性

禅对于我们的生活、生存、生命极为重要。佛经上讲,众...

婆罗门寻子记

佛陀时代,有位婆罗门,年迈得子。对于这位独生子,婆...

慈母八旬始念佛,十年功成生净土

母亲俗名李香云,法名胜修,生于一九二七年农历九月初...

往生弥勒净土的修行方法

一、广行布施 《大成佛经》中讲到,弥勒菩萨在人间成...

爱的分配法则

从前,战乱频仍,到处是难民。在长江中游北岸有一座安...

他讲话伤害我,其实他是无心的

我们如果不用本性修行,老实说,要修行很困难!在家人...

学《金刚经》有何用途

●金刚经教人修福修慧消业,是一部各方面都顾到的完善...

大安法师:怎样做到凡事都能随遇而安

问: 怎样做到凡事随缘,随遇而安? 大安法师答: 要...

学佛的三不退

禅宗这一法,是让我们找到自己安身立命的地方,要靠自...

怎样才叫做清净

一、清净的内容 清净这一句话,在表面上看起来,好像很...

「爱听佛经的鳄鱼」与「吃素的猫」

700公斤大鳄鱼爱听佛经性情温驯 中国台湾网消息据台媒...

【佛学漫画】净饭王

人生并不是带着追求荣耀的目的就可以实现完美无缺的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