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净界法师:修习止观坐禅法要

净界法师  2021/12/04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第二十一讲)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五十六面,丁七、善根发相第七。

这一科是正宗分的第七科,说明这个善根发相。善根发相的因缘跟前一科的正修是有关系的,前面的正修止观,我们刚开始先修止,就是我们选择佛号当我们的根本所缘,这个时候我们这一念心对佛号所谓的一句弥陀念诵听,十句成片三三四,我们这一念明了的心对佛号能够念诵听,念从心起,声从口出,音从耳入,这个时候,我们的内心当中就跟佛号正式的接触,内心安住在佛号上,乃至透过这个三三四的韵调,使令我们对佛号的安住能够相续,这个时候我们心中能够对佛号专一的相续安住,就把我们心中散乱的境界给消灭了,这个时候内心所出现的是一个明了而寂静的状态,这个就是一个止的功德。

这样一种寂静的状态,我们心中的颠倒是存在的,因为我们认为内心当中的自我安住在佛号上,心中有一个我,一个能安住的我,一个所安住的佛号,虽然这个我是安住在寂静的状态,但是那个我见的颠倒状态是存在的,所以我们应该进一步的修观。

那么我们在这个明了的心当中,暂时把佛号的所缘境先放下,这个时候来观察,当然这个观是如理的思惟,随顺佛菩萨的道理,我们去观察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观察我这一念寂静的心是假借我专注相续的因缘而显现的,既然假借因缘而生,它的本性是毕竟空,它没有一个真实主宰的自我,这个时候的空观,就把我见的颠倒,所谓的无明给消灭了。

无明的消灭,就表示无量劫来摄持在我们内心当中的的无量无边的生死业力,就开始动摇了。无明灭则行灭,行灭则色灭,乃至于生老病死灭,这个时候内心当中还是寂静住,只不过这个时候的寂静是跟毕竟空无我无我所相应的寂静。

古德讲一句话说:能念所念性空寂,感应道交难思议。这个能念所念性空寂,我们这个内心的寂静当中,能念的我和所念佛号从自性上观察是不可得,熄灭我们的自性见,但是从它的作用上来说,感应道交难思议,佛号还是历历分明,内心当中空空荡荡而历历分明,历历分明而空空荡荡,这个时候我们内心对佛号的皈依是平等不二的皈依,这个时候止观的功德就现前。止观功德现前以后,就会出现什么事情呢?就会出现这个善根发相,就是这一科所要探讨的。

善根发相它不是在散乱心出现,它是在止观功德出现以后所带动的一种反应。这当中我们先明白什么是善根发相,辨别它的真伪,然后再加以对治,使令它增长广大,这一科我们就探讨这样一个主题。

首先我们先解释标题,什么是善根?

这个地方的善根,先解释这个善。善是一个善法,就是说我们在修止观之前,曾经以无贪无嗔无痴的善心去造作了一些善业,或者是布施或者是持戒,或者是孝顺父母,或者供养三宝等等,这个就是善。当然这一切法的造作是刹那刹那的生灭,但是你过去以后,这个内心当中有一个善的种子,一种功能,存在我们内心的深处。这个善法它有什么功能呢?以下就讲它的功能,叫做根,用这个根来形容这个善种子的功能。

说这个树的根,它有两个功能:

第一个,这个树根能使令这一棵树摄持不失,根能够吸收土壤里面的水份和矿物质,使令这个树上的枝叶花果能够摄持不失。其次这个根能够使令这个枝叶花果增长广大,它不但是消极的使令保持不失,它能够继续的使令枝叶花果增长广大。

这个地方的比喻是说,我们过去所做的这些布施持戒供养三宝的善法的种子,这个时候相对于我们的禅定,相对我们的观行,它能够摄持我们的止观功德不失,它也能够使令我们的止观功德增长广大,它有这种根的功能。所以我们定义,这个善法叫善根。

这个善根它本来是一个种子位,现在因为我们止观功德的摄持,它从种子位开始发动显现,一种发相。这意思就是说,你过去曾经造作一个善法,这件事情你也忘掉了,但是你在修止观的时候,当你那个明了寂静的心出现的时候,那个善根,你内心当中那个善法的种子,被你刺激以后,它表现出来了,它表现出来它不但不会破坏你明了寂静的心,它对这个明了寂静的心还能够摄持不失,还能够使令它增长广大,这个就是善根发相。

这是它的一个基本的定义,当然它的内涵,智者大师讲了很多,我们今天就是探讨这个主题。

戊一、总标善根发相之缘由

说明这个善根发相是怎么出现的。

行者若能如是从假入空观中,善修止观者,则于坐中身心明净,尔时当有种种善根开发,应须识知!

这个修行人能够从假入空观,善修止观,什么叫做善修止观?就是你能够把你这一念在有相境界分别的心,这个假名假相假用的心,善加引导,使令这一念心进入到无相的空性中安住,这个就是善修止观。这个时候,你内心当中空空荡荡历历分明,历历分明空空荡荡的止观的心当中,这个境界是身心明净,明了寂静,尔时当有种种善根开发,应须识知。

这个善根开发,智者大师在《释禅波罗蜜》中说,这当中有因跟缘的关系。说过去的善种子是因,现前的止观利益是缘。说善根开发是你过去所栽培的一个善种子,你过去所造的善法、所薰习的一种种子,这是内因;你现前一个明了寂静的止观的力量,是缘;因缘的和合,使令这个善根开发。这是说明善根它发相的缘由,是这样子出现的。

戊二、别明善根发相之差别

这以下讲出它善根表现出来有各式各样相貌的差别,我们应该加以判断。分二:初、外善根发相。二、内善根发相。今初。

己一、外善根发相

什么叫外?禅定心行之外,这样一种善根发相,它不是在打坐的寂静心中出现,它是在你一种散乱心的情况之下表现出来的。就是说,你可能曾经有过在佛堂中寂静的力量,去触动了你的善根,但是这个善根它不是在打坐的时候出现,它是在你离开佛堂或者是办公室的时候或者是居家生活的时候出现的,但是它也是因为你止观的力量所逼迫出来的,所以它也是善根发相的一种,只是,它是禅定的心行之外表现出来的,智者大师定义为外善根发相。

今略明善根发相,有二种不同:

一、外善根发相:所谓布施、持戒、孝顺父母尊长、供养三宝及诸听学等善根开发。此是外事,若非正修,与魔境相滥,今不分别。

外善根发相,智者大师提出了几点:

第一个是布施。说你本来的布施心只是普通的布施,但是你在佛堂当中加强你的止观以后,你的内心有变化,突然间你的布施心特别强,你能够把一切所有你的东西,全部布施给别人,这是布施的善根发相。当然,这表示说你过去生当中,或者今生当中,曾经有做过布施的业,这个业它存在你的内心深处不活动,但是因为这个止观的力量现前,这个止观加持使令它表现出来,布施善根发相。

第二个持戒。你因为修止观的缘故,突然间对这个戒波罗蜜特别的重视,乃至于微细的戒行都能够持到,皎如冰霜,尘点不坏,戒波罗蜜的善根发相。

孝顺父母尊长。这个时候突然间,你对你的父母亲突然生起一个感恩心,非常重的感恩心,你从佛堂当中出来以后,看到你的父母亲,想到你父母亲的恩德,开始非常的孝顺父母,这个是孝顺父母的善根发相。

或者是供养三宝,对佛法僧三宝生起强烈的皈依的心,这个是供养三宝的善根发相。及诸听学等。你突然间对于佛法特别的好乐听闻。等:一切一切的善法,都是属于一种善根发相,都不是在一种禅定的心行加持之下开发出来的。

此是外事,若非正修,与魔境相滥,今不分别。因为这样的善根发相都是在散乱心当中所表现的,它不是在禅定的心行当中所表现,假设它跟你的止观正修不相应,容易跟魔境相滥,所以智者大师不想详细的分别。

这个地方,布施、持戒、孝顺父母尊长、供养三宝,这是好事情,但智者大师说,假设它跟正修不相应,就容易跟魔境相滥,这句话怎么说呢?这句话在我们下一科,觉知魔事,我们明天要探讨的主题就会讲的详细,我现在大概的解释一下。

魔境相滥跟我们刚开始修止观的时候,内心当中成就一种无漏的功德,这个是一个不得了的功德,那是一个逆生死流的功德,这个时候天魔或者是鬼神他要破坏你的止观,他就会故意让你生起这样的分别:哎呀,你不要在这里打坐,你应该去孝顺父母,去供养三宝,去盖一个医院,去办慈善事业……他会给你一个消息,使令你不要再继续打坐下去,他的目的主要是要破坏你的止观,所以这种情况容易跟魔境相滥,这是第一点,他主要就是让你的内心当中,增长你的散乱心,破坏你的止观功德。

第二点,从根本佛法上来说,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法是名魔业。假设这样的善法没有根本菩提心的摄持,这样的善法就变成生死流转当中的一种福报,福报越大,生死的业力就越强。所以说,你忘失了菩提心,虽然你布施、持戒、孝顺父母尊长,供养三宝,这样子也是一种生死的业力,所以说称之为与魔境相滥,这两种情况。智者大师不想在这个地方加以分别加以强调。

己二、内善根发相

内,禅定心行之内。这个善根发相,它就是在你打坐的当下,就在你这个明了寂静的心当中,所表现的一种善根的相貌,叫做内善根发相。这一科,是智者大师他所要强调的,他所要说明的善根发相,是偏重在内善根发相。这当中分三科:

庚一、正明善根发相

正式说明善根所表现的这些差别的相貌。

二、内善根发相,所谓诸禅定法门,善根开发。有三种意:

内善根发相指的是禅定所相应的种种法门。这种禅定的法门成就的时候,有各式各样的善根的相貌会发现,这当中有三种的差别。这三种差别指的是庚一、庚二、庚三:

庚一、正明善根发相,这是第一种差别。第二种差别是在第六十面,庚二、分别真伪,分别这个善根禅相的真伪,有真实的禅相有虚伪的禅相,这虚伪的当然是鬼神给你的,就是我们要注意的。

第三个是在六十一面,庚三、明用止观长养诸善根。我们判断这个善根发相是真实的,是从内心当中善种子表现出来的,不是外在的鬼神给你的,那么我们应该去长养这个善根,使令它增长广大,第三科,也就是我们主要的这三科。所以说善根开发有三种意,就是这三种差别。

第一、明善根发相,有五种不同:

这以下智者大师他根据我们经常所修习的禅定的一个方法,所谓的五停心,五停心是比较常用的,根据五停心的差别来说明这个善根发相的差别。

一、息道善根发相:

这个息就是数息观,以息来当所缘境,就是你在修止观的时候,以这个出息跟入息当所缘境,这个时候你得到禅定之前,这个善根发相是在未到地定的时候出现,就是你快要得到初禅,或者还没有得到初禅,未到地定的时候,它会出现,出现这个善根发相。这以下是根据这个息道,就是数息观,所出现的善根发相。这当中有两段,先看第一段。

行者善修止观故,身心调适,妄念止息,因是自觉其心渐渐入定,发于欲界及未到地等定,身心泯然空寂,定心安隐,于此定中,都不见有身心相貌。于后或经一坐二坐乃至一日二日一月二月,将息不得,不退不失,即于定中,忽觉身心运动八触而发者。所谓觉身痛痒冷暖轻重涩滑等,当触法时,身心安定,虚微悦豫,快乐清净,不可为喻,是为知息道根本禅定善根发相。

这是说明这个数息观。假设我们在修止观的时候是用息当所缘境,要得到根本禅定的时候,他的善根发相是一个什么样的相貌呢?这以下说明。

行者善修止观故,你能够善修止观,什么叫善修止观?就是身心调适,妄念止息,你能够把身心经过前面的五方便行,调身调息调心,这个身心调适,然后再用正修的止观,成就妄念止息,这个时候,你感到你现前一念明了的心有了变化,渐渐入定,从前面粗重的散乱心,慢慢慢慢变成一种寂静明了的状态。这个时候就出现了欲界定乃至于未到地定,这个欲界定他的状态是明了寂静,但是没有殊胜的三昧乐;未到地定,他明了寂静又能有殊胜的三昧乐,身心泯然空寂,定心安隐,这个泯然就是消失了,身心消失,定心安隐,在这个定当中,都不见有身心相貌。

这个地方我们解释一下,这个禅定的身心状态:

身心泯然空寂,定心安隐,于此定中,都不见有身心相貌。

古德讲一句话说,这个禅定的相貌是什么境界呢?说这个迥脱根尘,灵光独耀,就是这个境界。我们平常这个明了心被根尘的境界障碍了,我们这个明了心就算没有病痛,心情也很快乐,但是总是觉得有一种粗重性,这个根跟尘,这个果报体障碍我们的明了性。你修止观以后,这个明了性能够解脱根尘的障碍,灵光独耀,明了寂静的心现前,这个时候你都不见有身心相貌可得。

都不见有身心相貌可得,是约第六意识的分别安立的,不是约第八识的异熟安立的。换句话说,别人看到你,你还是坐在那个佛堂当中,身体还是存在的,从异熟的业果角度来说,你的身心都存在,但是,约你自己第六意识的分别,你那个色身,过去让你觉得很粗重的色身,现在若有若无,如云如雾,你那个果报体本来是五十公斤六十公斤的一块肉,现在就像不存在一样,内心那个明了性的扰动的状态也停下来,自己也不感觉到内心的那个分别存在,所以说都不见有身心相貌,是你内心的分别。迥脱根尘,灵光独耀,是这样的意境。

那么这个时候,你经过这样的一种经验,或者是一坐的时间,或者两坐的时间,一天两天,一个月两个月,将息不得,这个将息就是调和,调和你这个出入息不得,就是你这个出入息若有若无,不退不失。这个出入息调的很微细,这个时候在定中,这个定指未到地定,忽然间感到身心运动八触,八种的法可能会出现。

或者是痛,这个痛,有的版本是解释成动,应该是动比较合理,宝见大师是解释成痛,翻作痛,但其他的大师解释说动,我这个讲义是根据宝见大师那一本,但应该是动比较合理,身心有这个振动的状态。

痒,或者是有痒的感受,或者是冷或者是暖或者是轻,感到很轻安;或者感到沉重;或者涩,这个涩就是有阻碍;或者滑,就是很顺畅。就是有这个八触的相貌会在你的身心出现。

这个八触生起的时候,身心安定,虚微悦豫,快乐清凈,不可为喻,这个就是数息的根本禅定善根发相。

这个八触的出现有四种情况,在《释禅波罗蜜》讲出四种情况,第一个是病处,所以打坐的时候,突然间你身体开始振动,或者是脚掌开始振动,或者是腰部振动,或者是你肩膀头部开始振动,是怎么回事呢?不是要得禅定,是病处,是你的内心使你的色身,本来那个地方就有病痛,但是那个是潜伏在里面,你可能还没有发现出来,你内心一寂静的时候,寂静有堪能性就把这个病给逼出来了,就开始振动,痒啊、冷、暖等等,这种情况有治病功能。振动,这个是病处,不表示你要得禅定了,不表示这个意思,你本来就是有病,有病你打坐的时候,内心的寂静,它能帮你治病,表现一种振动相,或者冷暖相,等等,这是病处,这是第一个。

第二个是盖处,这个盖就是五盖的烦恼,说你打坐打的好好的,突然间生起贪嗔的烦恼,或者是贪爱五欲的烦恼,或者是内心开始起嗔恨心,这个人真是对我不起,我对他这样好,他竟然这样对我,你这个内心在寂静当中,你内心一动,心动则身动,这个时候你的身体开始动。因为你本来是寂静的心当中,突然间掉下来一块石头,那还得了,色身开始变化,冷啊、暖啊、痒啊,怎么回事呢?因为你刚刚起了烦恼,烦恼过去,这个八触就结束了,这个八触是被你的烦恼带动的,它也不是病,也不是禅定,它是你那个烦恼带动的,这个是盖处。

第三个是魔处,或者鬼神或者天魔。说有这个鬼神要障碍你,你在那修止观,他使令你内心振动,你要随顺他转,那你就着魔了,有鬼神来障碍你,使令你振动,使令你冷暖滑涩等等,第三个是魔处。

第四个是初禅的处,这个是最正确的,你准备要得初禅。准备得初禅为什么会有八触呢?因为这个初禅它的色法跟欲界的色法是不一样,说你这个果报体是欲界的果报体,欲界的地水火风所成的,粗重性的果报体,那么你修禅定的时候,你内心经常保持寂静的状态,你内心已经不是处在这个欲界的状态,你的散乱心也被你调伏了,欲界的烦恼也被你调伏了,那么这个时候你的色身当中也会有变化,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你内心已经跟初禅的法界相应,这个时候你的色身会出现一部分的初禅的四大,这个时候这个初禅的四大,那种精妙的四大,跟你欲界的四大一接触的时候,就有这个八触,或者是动或者是冷暖,或者是色法等等。

这个地方值得我们注意的就是说,前面的三种处,病处、魔处、盖处,当这个八触生起的时候,这个动是真的动,别人看你在那个地方,你刚刚身体真的是在动,真正的色身在动,真正的色身有冷暖的相貌出现,这是前面的病处魔处盖处,这是可以判断出来。假设是初禅处,你色身没有动,你自己的感觉,这个是第一个很明显的相貌,别人看你没有动,但是你自己觉得你色身在动,这是第一个。

其次,假设是初禅处,这个初禅要出现时所产生的这个善根发相出现八触,它的相貌是身心安定,虚微悦豫,快乐清凈,不可为喻,它一定跟你的止观的功德相随顺的。既然讲善根,为什么叫根呢?就表示这样的一种善法出现的时候,对止观是能够摄持不失,能够增长广大。

所以说这个八触是真实是虚伪,到底是烦恼引生的,是鬼神引生的,是病痛引生的,这叫虚伪的善根发相。虚伪的善根发相它出现以后,会让你感觉到你的身心是扰动的,对你的止观是不随顺的,这个是很明显的,让你分心,让你不寂静,这个地方是很明显的一个差别。

这个地方是说明息道要得到根本禅定的一个善根发相,数息观。

行者或于欲界、未到地中,忽然觉息出入长短,身毛孔皆悉虚疏,即以心眼见身内三十六物,犹如开仓,见诸麻豆等。心大惊喜,寂静安快,是为随息特胜善根发相。

这个息道的善根发相,智者大师提出两种:第一种是数息观,第二种是十六特胜。这个十六特胜他也是以息观当所缘境,只是它这个所缘境比较复杂,它把这个息分成十六个相貌,或者是观察息的长短,观察息的进相出相等等,知息出知息入,知息长知息短等等,它有十六个相貌来观察这个息,叫十六特胜。

为什么叫特胜呢?因为他在观察的时候,每一个观法都夹带着无常无我的观行,所以叫胜,特别的殊胜。前面的数息观,他对于息是无分别住,他并没有无常无我的智慧的观察,这个十六特胜,它观察这个息的十六个相貌,每一个相貌都夹带着无常无我的智慧,这就叫胜,十六特胜。十六特胜他是在欲界定或者是未到地定的时候,忽然觉得息的出相入相,长相短相,十六特胜,智者大师提出了四个相貌。

然后偏身毛孔皆悉虚疏,修十六特胜的人,他到寂静的时候,全身的毛细孔开始呼吸了,毛孔开始虚疏,那当然呼吸非常微细了,这个时候你心眼见到身内三十六种物,不是用肉眼,用你那个明了的心,你观察到你身体里面三十六种物。是怎么个观察法呢?犹如开仓,见诸麻豆,就像我们在这个仓库,有一个门,什么也没看到,把这个仓库打开,看到里面清清楚楚的,种种的麻豆等等。

说我们这个三十六种物,在肚皮里面,隔一层肚皮,但是得到未到地定的人,他看你色身的内脏,就像是把那个门打开,直接看到,非常的清楚分明。这时候看到以后,你内心不会感到怖畏也不会感到扰动,而是心大惊喜,寂静安快,看到以后,更加的寂静更加的安乐,这个就是随息特胜善根发相。

这个数息观他的所缘境是一个色法,这个息是一个色法,所以他的善根发相是跟色身有关,因为你经常注意色身,那么这也是一种造业,你一天到晚注意你的出息入息,你要得禅定的时候,你就会看到你的色身或者是振动,或者是冷暖,或者看到色身里面,各式各样的内脏,看到以后,你不但不惊怖,更加的寂静安乐,这个就是表示你快要得到根本禅定,先露出一个消息给你,叫善根发相。

二、不净观善根发相。这个是五停心的第二种。

行者若于欲界、未到地定,于此定中,身心虚寂,忽然见他男女身死,死已胀、烂坏、虫脓流出,见白骨狼藉,其心悲喜,厌患所爱,此为九想善根发相。

这当中也是分成了三段,先看第一段。这个是九想观的善根发相。修九想观的人,他达到欲界定乃至于未到地定的时候,就是在这个寂静的心当中,感觉身心虚寂,虚者空空荡荡,寂者寂静,忽然见他男女身死,这个见不是在散乱心,这个是在明了寂静的那一念心中,他见到了有一种禅相出现,看到或者是男人或者是女人,在你的禅定当中出现,本来你的禅定是明了寂静的,内心是无分别住的,但是突然间看到一个男人出现,在你的禅定当中出现,看到一个女人出现,出现以后死掉了,死掉以后,他就在你的禅定现前当中,身体膨胀、膨胀,嘭!破裂,破裂以后,腐烂,腐烂以后有很多虫啊,身体上的虫吃那个肉,最后把肉全部吃光了,露出白骨,狼藉,分散到各地,头是一个地方,手是一个地方,脚是一个地方。你本来是在禅定当中,内心是寂静住的,突然间看到这个相貌,你看到以后,你是什么心情呢?其心悲喜,厌患所爱,此为九想善根发相。

你从这么一次有一次禅相发相以后,内心又悲又喜,为什么呢?厌患所爱,因为你以前在修九想观的时候,都是一个比量的境界,根本就没有男女的相在你的第六意识出现,你自己假借了一个言语文字创造了一个人死掉了膨胀了腐烂了,乃至于变成白骨。现在是眼睁睁的在禅定当中现量的境界出现,你在禅定当中眼睁睁的看到这样的境界出现以后,你的内心当中就会有变化。厌患所爱,你无始劫来所贪爱的男女色身,你开始厌恶了,这是九想观的禅修成功了。这就是九想观的善根发相,他有这种相貌出现。

或于静定之中,忽见内身不净,外身膨胀狼藉,自身白骨,从头至足,节节相拄。见是事已,定心安隐,惊悟无常,厌患五欲,不著我人,此是背舍善根发相。

不净观的第二个八背舍,八背舍是因,我们说阿罗汉三明六通八解脱,八解脱是个果,这个佛弟子他是修八背舍而成就八解脱。

这个八背舍我们解释一下:八背舍它也是不净观的一种,只是说这个不净观的范围是遍三界的色身,前面的九想观他只能观察欲界色身的不净,这个色界无色界这个精妙的色身,他没办法观察它的不净,没办法。八背舍,因为能用无常无我的智慧来观察色界和无色界,所以叫做背舍。这表示说,外道得到禅定以后,他不管初禅二禅三禅四禅,他跟每一个禅定相应的时候,他会对这个禅定的三昧乐生起爱着心,你爱着这个禅定,就被这个禅定所系缚。你对这个禅定入住出,你要进去以后要你出来,你出不来,心有所住即是非住,为这个三昧酒所醉,你就不能自在。

佛弟子他从禅定的三昧乐出现的时候,他知道这个是无常败坏之法,所以他能够解脱这个禅定的三昧乐对他的系缚,所以叫背舍,叫八背舍。

这个八背舍在静定之中,忽见内身不净,外身膨胀狼藉,在因地的时候修内相不净外相不净,看到内身当中有种种的不净物,外相当中膨胀狼藉,外相当中九孔眼耳鼻嘴巴大小便处,经常流出不净物,乃至于看到自身的白骨,从头至足,这个白骨不是一整块,它是一节一节的扣起来支撑着,见到这件事情以后,你的内心是一个什么样的心情呢?定心安隐,惊悟无常,厌患五欲,不着我人。内心当中感到非常的寂静,原来我们的色身是一个这样的情况,它就是一个白骨,里面有三十六种不净物,一层皮把它包起来,感到这个色身是不净是无常的,这时候对世间的这个五欲开始厌患,不着我自己的色身也不着他人的色身,这个是八背舍善根发相。

或于定心中,见于内身及外身,一切飞禽走兽,衣服饮食,屋舍山林,皆悉不净,此为大不净善根发相。

前面的九想观跟八背舍,他的不净观主要是针对正报的色身,这个大不净观就广泛的观察依报跟正报。见于你内身的正报,还有外身的环境,乃至于一切的飞禽走兽,衣服饮食,屋舍山林等等,完全都是不清净的,都是值得我们厌恶的,这个是大不净善根发相。当这个大不净善根发相出现的的时候,他也是一样感到定心安稳,明了寂静,寂静明了。

这个不净观善根发相,值得我们再说明一下:

我们因地的时候观察色身不净,等到要成就禅定的时候,他也是这样,如是因如是果,你怎么样去薰习你这一念心,这一念心就出现什么相貌,它就会让你出现种种的不净相,看到的白骨相。有一个南传比丘,他修这个白骨观,修到最后,他看到这个白骨出现跟他讲话。

你看这个戒律,这个比丘的杀戒是怎么制定的?比丘修这个大不净观,他观察自己的色身不净,一切的衣服饮食,山河大地统统不净,他对生命开始厌恶,就自杀——他请别人,拜托你把我杀死,互相的请别人杀死。所以佛陀制定的杀戒,事情它是这样。

所以我们在修行,要依止空正见来修行,这很重要,依止空正见。什么是依止空正见来修行?就是以幻治幻。以幻化的法门来消灭幻化的烦恼。

这句话怎么说呢?就说我们修行的依止处是清净心,空正见,这个正观就是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就是说你今天的立足点是安住在清净心,从清净心的角度来说,你贪爱的烦恼嗔恚的烦恼都是如梦如幻,你所修的能够对治的法药,所谓的不净观、慈悲观,也是如梦如幻,这样子以如梦如幻的药来对治如梦如幻的病,你在分别这些法的时候,你内心是站在清净心的角度来看这件事情,不能站在无明,不能站在自性执的角度,你站在自性执的角度,在禅定当中,你修不净观,出现不净的相貌,你会害怕。它本来是一个善根发相,是一个好事情,结果你空观不够,反而变成障道的因缘,这个地方值得我们注意。

当然不净观比较严重,其它的善根发相也都是这样一种的对治。

三、慈心善根发相。这个讲慈悲心。

行者因修止观故,若得欲界、未到地定,于此定中,忽然发心慈念众生,或缘亲人得乐之相。即发深定,内心悦乐清净,不可为喻,中人怨人,乃至十方五道众生,亦复如是。从禅定起,其心悦乐,随所见人,颜色常和,是为慈心善根发相。悲喜舍心发相,类此可知也。

这个是修慈悲喜舍四无量心的善根发相。行者因修止观故,你是修四无量心来修止观,慢慢的从散乱心到欲界定、未到地定,这个时候内心本来是明了寂静的无分别住,但是突然间发心,动了一个念头了,动什么念头了?慈念一切众生。你内心当中突然间对无量无边流转的有情,突然间生起很强烈的慈悲心。

这以下讲出它的相貌:或者你是先缘你的亲人得乐之相,你在禅定当中突然间生起了一个禅相,在禅定当中你看到你的亲人,或者是你的父亲母亲,或者是你的兄弟姐妹,他们得到种种的安乐,因为你的修止,他们得到种种的五欲乐、三昧乐等等,这个时候你看到以后,即发深定,不但不会障碍你的禅定,这个深定当然指的根本禅,你内心悦乐清净,不可为喻。你内心特别的欢乐,而且欢乐当中它还不会障碍寂静,还是寂静住,虽然寂静住,名言不断,安乐在内心当中就像泉水一样的不断的涌出来,这种境界是不可以比喻的。

中人怨人,乃至十方五道众生,亦复如是。前面是攀缘你的亲人,这个时候是攀缘你的中庸人,跟你不是怨家也不是亲属的人,或者是不认识的人,或者是你怨恨的人,乃至于一切的五道众生,你都看到他们的得乐之相,这个时候,从禅定出来以后,你的生命开始有变化,看到任何人,你都是颜色常和,这就表示你修慈悲观成功了,善根发相,悲喜舍心亦复如是。

慈悲喜舍四无量心,它的修法是这样,当然你刚开始要先修止,把你这一念散乱的心先调伏到一种寂静的状态,然后你就修四无量心,先观察你的亲人,或者父亲母亲,兄弟姐妹,所谓的慈者与乐,悲者拔苦,他有种种的痛苦,色身有痛苦,他的内心有痛苦,你观想你的修持力会拔除他的痛苦,观想你的修持力送给他种种的安乐资具,慈悲,与乐拔苦。

第三个是喜,这时候你看到他们离开痛苦得到安乐以后,你应该怎么做呢?你应该起欢喜心,为了你做这件事情感到欢喜,为了他们能够离苦得乐,你表示了随喜,使令那个喜心生起来。

第四个是舍,喜了以后,你要保持平等舍,把你那个执着的心再把它消灭掉,保持一种平等的境界,把这个喜再舍掉,这就是慈悲喜舍。

如果我们想做天王,要修四无量心。如果有的人想升天,我要有一个天的果报就不错了。但是有的人说不行,我一定要做天王,我要做忉利天天王,夜摩天的天王,这个天王的果报一定要修四无量心,因为天王是天的果报里面最殊胜的,为什么?四无量。什么叫无量?他的功德无量,所缘的境界无量,我们凡夫的布施心只能针对某一个境界布施,但这个是禅定当中的观想,他能够遍缘一切的五道众生,所以他因地的时候福报大,他才能做天王,四无量心是做天王的一个因地。

那么他得到禅定的时候,他的相貌就是这样,发动他那个慈悲喜舍的心,乃至于他从那个禅定出来以后,随所见人,颜色常和,不管看到怨家看到亲属,他的心情都是非常的安和,非常的欢喜,这就是慈心的善根发相。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净界法师文章列表

修行中的中断障碍

不管是念佛法门也好,乃至读诵大乘也好,禅定也好,随...

莲池大师论出家与在家

莲池大师(1535-1615),字佛慧,自号莲池。俗姓沈,浙江...

慧律法师《慈、悲、喜、舍》

我慢是障道的根本,古德云:我慢高山,不留德水。一个...

在家女众哪方面最难突破 该如何下功夫

问: 在家修行的女众在哪方面最难突破?该如何下功夫...

光有慈悲是不够的,还要有智慧引导

在学佛的人中,有两种现象比较普遍,一种是每天忙于世...

修行不是为了了生脱死,你还谈什么呢

现在我们修行为什么很难成就?烦恼重,一念佛就昏沉,...

怎样做一个真正的佛弟子

一、学佛首先要念苦 你们今天能够皈依三宝,走向学佛之...

若诸菩萨善用其心,则获一切胜妙功德

《大方广佛华严经 净行品》的大致内容是,在华严法会上...

【注音版】大方广佛华严经(81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

大悲咒注音版

1)南na 无mo 喝he 啰la 怛dan 那na 哆duo 啰la 夜ye...

地藏菩萨本愿经

觉林菩萨偈 华严第四会,夜摩天宫,无量菩萨来集,说...

【注音版】观世音菩萨普门品

普门品(日诵式版本)...

牛过窗棂,为何尾巴过不得

禅宗公案中有一则牛过窗棂的著名典故。五祖法演禅师说...

最殊胜的法

证悟无我之义的人即是最殊胜的智者。 最殊胜的持戒即...

无边的生死罪业和痛苦是怎么来的

众生在迷,贪著、攀缘、妄想执著世间、出世间的一切事...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下品上生

【经文】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下品上生者,或有众生,作...

【佛教词典】释提桓因

(天名)又云释迦提婆因提,释迦因陀罗,释迦罗因陀罗...

【佛教词典】周忌斋

(行事)一周忌之法会也,供僧斋食名曰斋。...

医者应戒杀生

陶隐君①取生物为药,遂淹滞②其上升。夫杀生以滋口腹...

念佛人还需要做还寿生、破血湖吗

念佛之人,不可效愚人,做还寿生,寄库等佛事。以还寿...

修学时间少的人怎样定功课

问: 对于修学时间少的人该怎样定个合理的功课? 大安...

不应以职业论贵贱

佛教提倡众生平等,这平等指:1.人与人之间的平等 ...

五方佛

五方佛代表五种智慧,五方佛各住一方,依愿修行,最终...

要学佛道,先结人缘

兜率从悦禅师,参访密行的清素禅师,非常礼敬,有一次...

脸白就是修的好,脸黑就是修的不好吗

问: 常听一些学佛的居士说:某某人的脸色又白又亮,...

六种灭除贪欲的方法

第一种就是学习不净观。 内心记得十种不净,也就是有识...

厨房也是修行的道场

佛教不但把煮菜、烧饭的工作视为一项修行,还把厨房当...

天竺十二祖马鸣菩萨

今天要讲的这位祖师是西元一世纪时期的中天竺国人,人...

楞严经里是如何对治妄想的

《楞严经》它不对治妄想,它认为对治妄想产生一种对立...

念佛病愈,誓往西方

二〇一二年,末学经朋友介绍相信佛法。现在想来,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