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净界法师:修习止观坐禅法要

净界法师  2021/12/04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第十四讲)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三十五面,庚二、调睡眠。这个是调五事的第二科,调睡眠,首先我们看它的内涵。

庚二、调睡眠

二调睡眠者:夫眠是无明惑覆,不可纵之!若其眠寐过多,非唯废修圣法,亦复丧失功夫,而能令心暗昧,善根沉没。

先说明睡眠的一个过失。夫眠是无明惑覆。这个睡眠是一个怎么样的状态呢?它是一个无明惑。这个无明惑,简单的说就是一个痴心所。我们睡觉的时候,我们的内心是跟无明相应的,就是内心一片黑暗,心中是没有明了性的状态,所以这种状态是不可以放纵的,这种状态它不是随顺于圣道,也不是随顺于功德的,因为你睡觉的时候,内心是被无明的痴心所所覆盖,简单说,就是明了性失掉了。

若其眠寐过多,非唯废修圣法,亦复丧失功夫,而能令心暗昧,善根沉没。那这个眠寐过多的过失,就是说,因为我们睡觉的时候,我们的身心状态是非常的寂静,你身体的呼吸会慢慢慢慢的减少,你的血液的循环也会变的缓慢,内心也会慢慢的寂静下来,假设你睡的时间刚好,的确能够恢复体力,适当的睡眠是最好的补药,这句话的确是讲的对。

但是你睡的过多以后,因为你这种状态,要是睡的刚好,你起来,身体健康,心情愉快。但是你贪睡,你睡的刚好你又继续睡,这个时候你脑部就会缺氧,因为你身体的血液循环慢了,因为你长时间的缺氧,睡的太久,你起来头晕脑胀,就是这个问题,令心暗昧,善根沉没。你内心暗昧,你内心当中就是觉得好像是脑筋钝钝的,头晕脑胀,就是因为你长时间缺氧的关系了。

这个是讲到睡眠过多的过失。那怎么办呢?

当觉悟无常,调伏睡眠,令神气清白,念心明净。如是乃可栖心圣境,三昧现前。

那么我们应该要经常觉悟无常。就是说,我们每一个人的内心当中有无量无边的罪业,当然也有善根。换句话说,我们的生命有无量的可能性,你临命终的时候,可能因为你念佛的善根到净土去了,那是不得了的境界,身心世界,无有众苦,但受诸乐,遨游十方世界,亲近十方诸佛,成就佛道,永远永远的解脱你的痛苦感受。在你的生命当中从来不会出现痛苦,真正离苦得乐,这是一种可能性,这种可能性也是有。

另外一个可能性就是说,你临命终的时候起烦恼,触动了你的地狱的业力,到地狱去受刀山油锅,这种可能性也是有。在地狱里呆了几劫,那是不得了的境界。你的生命当中是无自性的,有无量无边的可能性,那么到底哪一个可能性会成就呢?那就是靠你这个止观的力量。

什么叫修止观?就是加强你成就圣道的可能性。简单讲,就是加强你临终的正念,尽量不要去碰触你过去的罪业,那么这样的工作是一个何等重要的工作啊!你说你今生损失了几百万那是小事情,你无量生命的快乐痛苦就跟这个止观有关系,而你能够利用的时间是不多。

就是说,你要修止观,你还得靠生命在,你死了以后,你去哪里修止观啊?下辈子到地狱去,你哪里抽时间修止观众啊?在刀山油锅里炸,不能修止观啊?就是说,你能够利用的时间就在你今生,扣掉你的吃饭睡眠,一些杂务扣掉,你一天修止观的时间,就一个小时,这么重要的事情,你一天只能拔出一个小时来做,结果你因为睡眠睡的太多,昏昏沉沉又修不好。

所以你应该知道,当觉悟无常,你的生命一天一天的过去,表示说,你越来越亲近死亡。这个腊月三十算总帐,临命终的时候可是要算总帐的,把你无量劫的善业罪业算总帐,但是你的道业没有成就,这可怎么好啊?就是说,我们等于是马拉松赛跑,看你的罪业先成就,还是你的烦恼先活动。所以你一定要知道,你的一天当中能够拔出时间修止观,一天当中改造你生命的时间,可是不多啊,所以你没有太多时间睡觉。

当觉悟无常,调伏睡眠,令神气清白,念心明净。这就是睡眠调的好的相貌,如果睡眠睡的刚好,神气清白,这个气不会污浊。如果你睡眠睡的太多,这个二氧二碳太多,这个气就是浊,你睡的刚好,头部的氧气充足,神气清白,你的内心当中念心明净,明了又寂静,寂静又明了,修止修观,都很顺利。

如是乃可栖心圣境,三昧现前。你内心当中才能够安住在三宝的境界里面,修习止修习修习观,成就三昧。这是我们要调伏睡眠的一个重要理由,就是要使令你的神气清白,念心明净。

这以下引证。

故经云:初夜后夜,亦勿有废。无以睡眠因缘,令一生空过,无所得也。当念无常之火,烧诸世间,早求自度,勿睡眠也。

智者大师引用《遗教经》佛陀对佛弟子的开示说,初夜后夜,亦勿有废。印度的时间,它是分成六时,昼三时,夜三时,一个时段是四个小时,夜三时又分成三个时段,初夜中夜后夜。佛陀在《遗教经》的意思,你初夜不能睡觉,后夜也不能睡觉,什么时候睡觉呢?就是中夜的时候睡觉,这样子,就是一天睡四个小时。

但是《瑜珈师地论》当中,它有两个说法,说你一天睡四个小时也可以,睡六个小时也可以,看你的身体情况,《瑜珈师地论》上说,标准的睡觉时间是六个小时。

匆以睡眠因缘,令一生空过,无所得也。要把这个宝贵的时间,赶快用来忏悔业障,积集资粮,为你来生的生命,离苦得乐,做一些准备。当念无常之火,烧诸世间,早求自度,勿睡眠也。我们生命无常的大火,燃烧我们的身心世界,我们的身心世界一天一天的衰老,一天一天的趋向死亡,就像大火不断的燃烧,早求自度,赶快的把握时间去栽培你内心的止观功德,栽培你内心的正念,净业成就,不要睡的太多。

在《瑜珈师地论》上说,调睡眠的办法,一次不要睡的太久,一次的睡眠不要超过六个小时。比如说,我们晚上的睡觉是正式的睡觉,九点半睡觉,三点半起床,刚好六个小时。你在修止观的时候,有时候会累,时间太多怎么办呢?《瑜珈师地论》上说,可以小睡一会,小睡半个小时,小睡一个小时。

我发现忏公师父,他也是这个办法,他在调睡眠,他也是这个方法,他要我们不要一次睡的太久,你一次睡六个小时,但是你在这个过程当中太累的时候,去躺一下,躺个半个时,或者一个小时,最多一个小时,但是一次不要超过六个小时。

这当中,睡眠的品质也很重要。有些人睡觉,他做梦很多,有睡等于没睡。怎么回事呢?做梦为什么多呢?就是你睡觉之前,不要去做一些太过于动脑筋的事情,去做思虑的事情,因为第六意识的分别功能,它有等流性,你睡觉之前一再跟人家讲话,跟人家讨论事情,或者看一些比较复杂的书,你躺下去,糟糕了,身体躺在那个地方,第六意识不断的活动。

真正的睡觉,真正的休息是在无梦的状态,不做梦的状态,身心完全的休息,只要你还在做梦,就表示你第六意识还没有完全休息。当然梦中的状态活动比较微细了,比我们平常的状态微细,但是,还是没有完全休息。所以睡觉的时候,比较少做梦是最好,少做梦,你睡觉的品质最好。所以你睡前少做一些思虑的工作,这个也是很重要的,这个是调睡眠。

再看,庚三、调三事。

这个调三事就是调身、调息、调心。

分三:初、入禅;二、住禅;三、出禅。

调三事,智者大师把它分成三个阶段:就是在打坐之前,就要一心调三事;其次正在打坐当中也要调三事;从打坐当中出来,也要调三事;入、住、出,分成三个阶段。那么调三事的次第有所不同,先看第一科、入禅。

辛一、入禅

分三:初、调身;二、调息;三、调心。今初。

先看我们在打坐之前,我们身息心调和的准备工作,看调身:

三调身,四调息,五调心,此应合用,不得别说。但有初、中、后,方法不同,是则入住出相有异也。

调身调息调心,这三个是互相影响,不得别说。我们平常要不修止观,我们就是在这个尘劳的境界里面活动,我们不感觉到这个身息心相互的关系,这三个的互动关系。但是你开始修止观,你会发觉,身体会影响你的气息,气息也会影响你内心的状态。所以说这个身息心,不得别说。

不像前面的饮食睡眠,它是一个单独的情况,身息心的互动非常的密切,所以要同时的合用。虽然合用,但是也有阶段的差别,有这个初,就是你入禅的之前,或者是进入止观的时候,或者是从止观出来的时候,方法不同。因为这个入住出的相貌不同,方法也就不同。

首先我们看《纲要》入禅的时候的调身,先看这个调身当中的入禅。

夫初欲入禅调身者:行人欲入三昧调身之宜,若在定外,行住进止,动静运为,悉须详审。若所作粗犷,则气息随粗,则散乱难录,兼复坐时烦恼,心不恬怡,是以虽在定外,亦须用心,逆作方便,后入禅时,须善安身得所。

我们在初入禅调身的时候,这个调身之宜,假设在定外,一般我们说在修止观前一个小时,就叫定外。这个时候,你就要注意了,你的行住进止,动静运为,悉须详审。因为你的身心状态是有等流性,虽然你现在还不是做定课的时候,但是在做定课前一个小时的状态,会影响到你做定课时的身心状态。所以你在做定课前一个小时,你的身心的活动,就要悉须详审,要非常的注意。

若所作粗犷,则气息随粗,则散乱难录。如果你的身体在做定课前一个小时,做一些非常劳动的工作,非常耗损体力的工作,非常粗重的工作,你的气息也会变得粗重,你的内心也会变得极端的散乱,难录,就是很难成就念力。

这个念,就是明记不忘,它能够把你的所缘境,把它给记录下来。念佛,前一念是佛号,下一念也是佛号,再下一念也是佛号,这个叫做录,它能够把你的所缘境,一次一次的记录下来。那你的心思散乱,你就不能记录你的所缘境。而且坐时烦恼,工作太累,一坐,精神体力耗损,一坐就打磕睡了,不是昏沉就是掉举,不是掉举就是昏沉,心不恬怡,很难明静而住。

是以虽在定外,亦须用心,逆作方便。这个逆作方便,就是说你在修止观前一个小时,就要有一个准备的工作,叫逆作方便。逆作方便在南传北传,修止观还不同。我们北传的止观,你看我们打佛七,打佛七的正宗分是静坐的时候,因为行住坐卧,坐的时候是最容易成就功德的时候,但是,你不能够一进去就坐,你刚刚从外面忙回来,一进去就坐下去,那不行,你一定要先拜,由粗到细,这调身就是由粗到细。

就是说,你刚刚从外面进来,先拜,身体慢慢的拜,脚掌用力的拜,让身体气血下沉。拜佛它不但调身它还调息,那么的气血顺畅,这个拜佛你要配合吐纳。拜佛以后,就经行,拜佛是最初,你也不能马上坐下来,要在那个地方走一走,把喘的情况稍微调和一下,走一走,这个气息的喘动缓和了,再坐下来,这是北传的方式。就是先拜佛,再经行,再打坐,这个拜佛跟经行就叫做逆作方便。

南传不重视拜佛,南传注重经行,他在打坐之前先跑香,他一开始先走的慢,他走一段时间,他越走越快,但他还不是跑,他走的很快很用力,脚掌也用力,走的很快以后又走的慢,要入座的时候,就慢下来了,先慢再快再慢,然后再入坐。

总之,你不能一进佛堂就坐下去,这是非常忌讳的,你一定要先一个逆作方便,或者先拜佛,或者先经行。逆作方便以后,后入禅时,须善安身得所。你不但是要有逆作方便,还得要安身得所,这个身体把它调和一下。

这个刚开始入坐之前的调身方法,这个安身得所,智者大师以下分成了三段来说明。先看第一段:

初至绳床,即须先安坐处,每令安稳,久久无妨。

这是第一段。我们到了佛堂,我们怎么办呢?先逆作方便,看到佛菩萨先修皈依,一方面拜,一方面念;一方面念,一方面拜;把气息调的顺畅,调完以后,稍微走几步,把喘的情况,把它调和一下,这个时候身心状态非常的好,这个时候准备坐了。

在坐之前,怎么办呢?须先安坐处,先安排一个打坐的处所。这个处所要以什么做标准呢?每令安稳,久久无妨。这个座位,你坐下去安稳,这个安隐还不是短暂的安隐,长时间坐,都能够不妨碍你身体的安稳。

每令安稳,久久无妨,这当中有两点要注意:

打坐的时候,你的后座要稍微高一点,如果说你打坐的时间很短,那你不用这个后座高也无所谓,但是时间要是长,你后面不垫高,你脊椎骨就会很吃力,要挺直就很吃力,就很难每令安稳,久久无妨。脊椎骨很吃力,你就会经常注意你的脊椎骨,你就会很分心,所以这个后座垫高,对脊椎骨的自然挺直有帮助,这是第一点。

其次,你这个打坐的垫子要通风,或者是竹垫,或者是椰子的垫,最好是不要用棉花垫,棉花它不通风,打坐的时候把你的肛门塞住,时间久,身体会出毛病,容易长痔疮,这个大肠就会出毛病。所以打坐的时候,这个垫子的选择要尽量通风。

所以说我们在打坐之前要安排一个座位,使令坐起来很安稳,舒适,而且这个安稳坐很久,都没妨碍的。久久无妨,这是第一点。

次当正脚,若半跏坐者,以左脚置右脚上,牵来近身,令左脚指与右齐;右脚指与左齐;若欲全跏,即正右脚置左脚上。

智者大师在讲这个调身,他是由下讲上来,他要你由下调上来。座位调好以后,就调这个脚。如果是半跏趺坐,你要把左脚放右脚上,也可以,牵来近身,这个左脚指与右臂齐,或者是右脚指与左臂齐,也可以。如果是全跏趺坐,正右脚置左脚上。

这里我们讲一下全跏趺坐,这个全跏趺坐的确是好过半跏趺坐,如果你有比较过这两个情况,全跏趺坐气血充足,精神旺盛,不同。所以我们腿的姿势的盘法,会影响到内心的状态。

全跏趺坐有两种情况:

第一个是右脚在下,左脚在上,右下左上,这个叫做降魔坐。降魔坐它偏重在破恶,如果说你现在要修破恶的法门,持《大悲咒》,降魔的坐,调伏烦恼的坐,那么你把右腿放在下面,左腿放在上面,比较随顺,因为这个坐就是降魔坐。

假设你是右上左下,这个叫做吉祥坐,这个吉祥坐它是属于生善。如果你现在要修菩提心,大悲心,怜悯一切的如母有情,那么这样的吉祥坐是比较随顺,是这样的差别。

这个是讲到脚的情况,不过,如果你这个打佛七,一天坐的时间很多,你这个脚还是要稍微调换一下,你一天当中不能老是把右脚放在上面,或者老是把左脚放在上面,这个时间久了,脊椎骨会偏,偏一边,如果你前面两支香是右脚放在上面,后两支香,你换一下,把左脚放上面,要调和一下,这个是讲到脚的打坐方式。

次解宽衣带周正,不令坐时脱落。

这是讲到衣服。打坐不要穿的太绷紧,如果太绷紧,把这个腰带给它解宽,但是解宽衣带,又不能使令它脱落,而且要整齐。虽然解宽,但是外表看起来还是很整齐,而且没有脱落的情况。这是讲到衣带的情况。

次当安手,以左手掌置右手上,重累手相对,顿置左脚上,牵来近身,当心而安。

由下而上的调整,先是脚,然后衣服,然后是手。他说左手掌置右手上,这个手的位置上下跟脚配合,如果你是右脚在上,那么你的手也是右手在上,如果你是左脚在上,那么你的手也是左手在上,手跟脚的上下位置完全一致。

手是怎么个放法呢?重累手相对,大拇指相对,两个重叠,大拇指轻轻的相碰,顿置左脚上。这个手不要把它悬空,要把它安置在脚上,牵来近身,不要离开身体太远,靠近你的肚脐。当心而安,当心就是中央,不要偏左也不要偏右,放在肚脐正中央,轻轻的放在你的脚上,使令它不用力。这是安身得所的第一个。

看第二段:

次当正身,先当挺动其身,并诸支节,作七八反,如似按摩法,勿令手足差异。

脚弄好,手弄好以后,开始调整这个身体。挺动其身,你可以以腰部为中心,前后左右稍微摇动一下,并诸支节,作七八反,尤如按摩法,就像按摩身体一样,以腰部为中心前后左右晃动,勿令手足差异,但是晃动以后,手还是要放在中央。

这个晃动,如果我们先拜过佛以后,我看这个是可有可无。因为经过拜佛动作,你整个肌肉就已经完全放松了,他这个是针对于只有经行没有拜佛的情况,那你腰部以上的肌肉,因为你经行主要靠脚嘛,腰部以上的动作就没有活动到,所以坐下来以后,让这个人肌肉放松,活动一下。

如是已则端直,令脊骨勿曲勿耸。

这个讲到脊椎骨,这个时候身体的脊椎骨要端直。什么叫端直?脊椎骨不要太弯曲,但是也不要太高耸。我们的脊椎骨它不是一个单一的骨头,它是很多很多的骨头,把它扣在一起,这个脊椎骨它还不是完全挺直,它还有一点弯曲的,所以说,你不能太弯曲,但也不能把它挺的很直,因为脊椎骨本来就不是直的,你一定要把它挺的很直,就不正常了,微微的弯曲。

但是一个原则,你打坐的时候,你那个一节一节的脊椎骨不要把它拉开来,很多人打坐,肩膀就挺直,这不好,因为你的肩膀挺直,你这个脊椎,这个缝啊,就拉开了,拉开了,气血循环就有问题了。你要让那个脊椎骨坐下去,一节一节的坐下去,很自然的坐下去。就是说,虽然直,但是它放松。放松,它脊椎骨自然就会慢慢坐下去,坐下去,前一节坐第二节,第二节坐第三节,慢慢坐下去。要保持一个自然的状态,不要太曲也不要太挺高,不要提高肩膀。

次正头颈,令鼻与脐相对,不偏不斜,不低不昂,平面正住。

这个是讲到了颈部。颈部要怎么调法呢?以鼻子来调整颈部,就是你这个鼻端跟你这个肚脐,这要成一条线,不偏不斜,不低不昂,平面正住。

颈部除了鼻端以外,你要注意你这个下颌。有些人头会抬高,抬高有什么缺点,我们这个颈部,有很多重要的动脉、经脉,你头一抬高以后,上扬,这个动脉就阻塞了。所以这个打坐,除了这个鼻端要注意肚脐,还要收下颌,要让这个颈部经脉活动顺畅,头稍微收下颌。这是安身得所的第二段,讲到身体跟脊椎的调整方式。

再看第三段:

次当口吐浊气。吐气之法,开口放气,不可粗急,以之绵绵,恣气而出,想身分中,百脉不通处,放息随气而出,闭口鼻纳清气,如是至三,若身息调和,但一亦足。

这个是讲吐纳。就是说你的身体脊椎调好以后,开始吐气,当然先吸气,吸完以后,开口放气,不是从鼻子是从嘴吧慢慢放气,不过这个放气一定要慢,这个吐纳之法要紧在吐气,吐的越慢越好,以之绵绵。什么叫慢?它不断,它非常慢,以之绵绵,但是它非常平顺,没有断决的情况。恣气而出,这个恣就是很顺畅的慢慢的,把它吐出来。吐的时候,内心还要做观想,你观想你这个身体当中有堵塞的情况,因为每一个人打坐久了,你就知道你身体哪个地方有堵塞的问题。有些人左腰有问题,有些人右腰有问题,有些人肠胃不顺,这个时候,你可以观想那个不顺畅的地方,它就是有气堵塞,观想你在吐气的时候,把那个堵塞的地方吐出来,观想,心力不可思议。

吐纳以后,再闭口鼻纳清气,这很重要。闭口,我们吐气可以靠嘴吧吐气,吸气决定不能靠嘴吧吸气,一定要把嘴吧闭起来,吸气一定要靠鼻孔,因为鼻孔它有调节这个温度,还有过滤脏东西的功能,所以说你不能直接从嘴吧把气吸到丹田,要经过鼻孔。

如是至三,若身息调和,但一亦足。或者一次也可以,或者我们拜佛已经把气调的好,这个不做也可以。因为你拜过佛以后,身心也舒畅了,有也可以,没有也可以。

次当闭口,唇齿才相挂著,舌向上腭,次当闭眼,才令断光而已。

这个是地方是讲嘴吧,嘴吧要闭起来,不要打开,有些人打坐,嘴吧打开。嘴吧闭住以后,唇齿才相挂着,嘴唇跟牙齿不要用力的接触,就是轻轻的相碰就好,舌向上腭,这个很重要。

这个舌头抵上腭,这当中有两个目的,中医说,我们身体的气脉,绝大多数都是相通的,小周天,大周天,我们身体是一周的循环,但是有一个地方是例外的,就是牙齿的地方,牙齿的气脉是不通的,你这个舌头顶住上腭,它就能做一个桥梁,使令这个本来不通的气,透过你的舌头,使令你这个气通过去。所以这个顶上腭使令这个气相通的一种功能,这是第一点,使令你这个气息的运转能够顺畅。

其次你在顶上腭的时候,它能够生起一些口水,尤其是在静中的时候,你打坐的时候心寂静,创造的口水那都是非常的好,叫津液,这种口水,你慢慢的吐到肚子里去,它有很高的消化晦的功能,帮助你来消化。打坐的时候产生的口水跟我们平常燥动时候的口水还不一样,它带一点甜味的,不过你吞口水不要吞的太猛,慢慢的吞,这个就有帮助消化的功能。我们平常,没事的时候顶住上腭也不错的。

次当闭眼,才令断光而已。你要是打坐,你有把握不会昏沉,把眼睛闭起来,是好。因为眼睛闭起来养神,但是闭的时候不要太用力,才令断光而已,光明不进来就可以了。

当端身正坐,犹如奠石,无得身首四肢,切尔摇动。

最后,就是你身体都调好了,就不要动了,就像奠石一样,不要动了,不要在这个地方东抠抠西摸摸的,切尔摇动。有些人打坐,他喜欢动,当然是很严重的,你可以调整一下。如果是轻微的,你要忍耐一下,因为你随便就动,你动一次,就很容易动第二次、第三次,你身体动来动去,你心就很难专注在所缘境。所以,切尔摇动,是这个意思,要像那个奠基的石头一样,在那个地方不要动。

是为初入禅定,调身之法。举要言之:不宽不急,是身调相。

调身的方法,在刚开始入禅之前,简单说,不宽不急,使令你的肌肉,它不能太放松,太萎靡,但是肌肉也不绷紧,它不紧张,肌肉能够不宽不急,而且端正身而坐,这是身调的相貌。

我们往后读就知道,智者大师他想的详细,他不管调身调息调心,他几乎收集了所有印度的经论,有关修止观之前,调身调息调心的方法,全部列出来,非常实用。

0:00 / 0:00
修习止观坐禅法要1
修习止观坐禅法要2
修习止观坐禅法要3
修习止观坐禅法要4
修习止观坐禅法要5
修习止观坐禅法要6
修习止观坐禅法要7
修习止观坐禅法要8
修习止观坐禅法要9
修习止观坐禅法要10
修习止观坐禅法要11
修习止观坐禅法要12
修习止观坐禅法要13
修习止观坐禅法要14
修习止观坐禅法要15
修习止观坐禅法要16
修习止观坐禅法要17
修习止观坐禅法要18
修习止观坐禅法要19
修习止观坐禅法要20
修习止观坐禅法要21
修习止观坐禅法要22
修习止观坐禅法要23
修习止观坐禅法要24
修习止观坐禅法要25
修习止观坐禅法要26
修习止观坐禅法要27
修习止观坐禅法要28
隐藏音频列表
播放音频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净界法师文章列表

从禅修立场使得自我消融

自我是最难消融的,这是最可爱、最坚固、也是最讨厌的...

须自量根性,勿唯图高胜

【如观境不熟,理路不清,以躁妄心,急欲境现,此则全...

把修行融入到居家生活中

一、起床 作为佛教的居士,我们应该怎么起床呢?起床的...

圣严法师《如何改掉坏习惯》

良好习惯的养成,是从知道什么是好习惯、什么是坏习惯...

【推荐】云何降伏其心

那么当我们的心从一个攀缘的心,慢慢的回归到不生不灭...

在生活中磨练自己,在违缘中坚定自我

什么是违缘?违缘就是我们生活、修行等方面所遇到不如...

修行是要分别,还是不分别

在修行的时候,我们要问一个问题:到底修行是要去分别...

【推荐】禅学中的智慧故事

1、泥泞路上 某日,坦山和尚与一道友一起走在一条泥...

【注音版】佛说盂兰盆经

佛说盂兰盆经...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

卷一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室罗筏城祇桓精舍,与大比...

佛说观药王药上二菩萨经

佛说观药王药上二菩萨经 宋西域三藏畺良耶舍(宋言时称...

【注音版】华严经净行品

(印光大师校印本)...

斌宗法师《传授在家菩萨戒开示》

前言 这次贵社社长德钦法师,暨李炳南老居士等,发心...

下手易而成功高,用力少而得效速

「是知念佛一法, 乃上圣下凡共修之道,若愚若智通行之...

邪淫后身体的苦痛

生于此世间,受此身体,而行淫行,获得诸多烦恼,诸多...

参禅的方法究竟是怎样的

禅宗一门是佛法的骨髓,但以心印心,原不是言语文字可...

【佛教词典】定 (samadhi)

Ding   亦称增上心学,指禅定。即摈除杂念,专心致志...

【佛教词典】毒龙

乃指释迦佛于过去世行菩萨道时之名。释迦佛于过去世中...

禅对生命的重要性

禅对于我们的生活、生存、生命极为重要。佛经上讲,众...

婆罗门寻子记

佛陀时代,有位婆罗门,年迈得子。对于这位独生子,婆...

慈母八旬始念佛,十年功成生净土

母亲俗名李香云,法名胜修,生于一九二七年农历九月初...

往生弥勒净土的修行方法

一、广行布施 《大成佛经》中讲到,弥勒菩萨在人间成...

爱的分配法则

从前,战乱频仍,到处是难民。在长江中游北岸有一座安...

他讲话伤害我,其实他是无心的

我们如果不用本性修行,老实说,要修行很困难!在家人...

学《金刚经》有何用途

●金刚经教人修福修慧消业,是一部各方面都顾到的完善...

大安法师:怎样做到凡事都能随遇而安

问: 怎样做到凡事随缘,随遇而安? 大安法师答: 要...

学佛的三不退

禅宗这一法,是让我们找到自己安身立命的地方,要靠自...

怎样才叫做清净

一、清净的内容 清净这一句话,在表面上看起来,好像很...

「爱听佛经的鳄鱼」与「吃素的猫」

700公斤大鳄鱼爱听佛经性情温驯 中国台湾网消息据台媒...

【佛学漫画】净饭王

人生并不是带着追求荣耀的目的就可以实现完美无缺的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