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梦参老和尚:妙法莲华经

梦参老和尚  2021/11/13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第12讲

【穷子见父。豪贵尊严。谓是国王。若国王等。惊怖自怪。何故至此。覆自念言。我若久住。或见逼迫。强驱使作。思惟是已。驰走而去。借问贫里。欲往佣作。】

形容这个在法上说的,对于成佛的法门,就是上乘法实相法门,那法是非常深入。在我们讲华严经形容着大概就知道了。这个比喻当中,形容这个穷子因为离开他父亲很久了,几十年了。我最近看这个文段,我想,佛说他逃离他父亲就五十年,他回来跟他父亲又是二十年,这穷子已经七十多岁了。这是形容词。这时候见他父亲不认得了,当然离开五十多年他还能认得吗?他看见长者这个尊贵,那个气派,他就害怕了,该不是国王?该不是跟国王一样的尊贵?“惊怖自怪”,就是恐惧感。他说我怎么跑到这来了,就是这个含义。“何故至此,覆自念言”,自己又这么思惟着想。想什么?这个地方我不能久待,他若把我捉去,强迫驱使我做。这样想了,说我赶快离开,“驰走而去”。离开这个富贵地方,想找一个贫穷的地方,他到那贫穷地方去打工,“欲往佣作”。

【长者是时。在师子座。遥见其子。默而识之。】长者在师子座上远看,那个贫苦的人就是他失去的儿子。

【即敕使者。追捉将来。穷子惊唤。迷闷躄地。是人执我。必当见杀。何用衣食。使我至此。长者知子。愚痴狭劣。不信我言。不信是父。】就打发一个佣人把他追回来。本来这个穷子就很恐怖,这一追他,把他给吓到了,昏迷过去了。“迷闷躄地”,就是摔倒那地上。这一定要抓我的,“是人执我”。抓我,一定杀我,“必当见杀”。不但得不到衣食,性命也不保了,我赶快离开这个地方。同时这长者知道他的儿子“愚痴狭劣”,就是形容他的心量很小、很狭隘。这个时候长者跟他说什么,他不会信的。他也不相信这个大富长者就是他父亲。

【即以方便。更遣余人。眇目矬陋。无威德者。汝可语之。云当相雇。除诸粪秽。倍与汝价。穷子闻之。欢喜随来。为除粪秽。净诸房舍。】长者这样思惟之后,以方便善巧又派一个佣人去。派这个人跟这穷子差不多,“眇目矬陋”,瞎一只眼睛,又矮小,长得又丑陋,没有威德。形容这个穷子没有大乘的善根,没有众善庄严,没有无畏智,没有德。这是表法的,就是他是小乘。同时长者又二次派的人跟他说我们雇他。雇他干什么?除诸粪秽,多给他点钱。这第二个人去跟他说的时候,跟他相等了,穷子就信了,就欢喜跟这个人来了。来干什么?为除粪秽,净诸房舍。

【长者于牖。常见其子。念子愚劣。乐为鄙事。于是长者。着弊垢衣。执除粪器。往到子所。方便附近。语令勤作。既益汝价。并涂足油。饮食充足。荐席厚暖。如是苦言。汝当勤作。又以软语。若如吾子。】

“长者于牖”,就在窗户缝中看见;“常见其子”,观察他的儿子动作。心里这样想,他的儿子又愚痴又下劣,喜欢做下贱的事。长者就用方便善巧来摄受他,也穿上弊垢衣,也拿着除粪的器具,到他穷子的身边跟他说:你好好在这工作,我多给你钱。“既益汝价”,就是多给他增加工资的意思。你别到处跑了,假以言语方便摄受他。“既益汝价”,就是增加他的钱。印度都是赤足的,一天那脚都是裂的,专门有设备的涂足油,就是擦脚的油,一般穷人擦不起的。所以就给他涂足油,免他脚破裂。饮食多给他点,让他吃得饱。“荐席厚暖”,当然没有棉花的被条,也没温暖的床褥,就拿那个草席子,就叫荐席,铺厚一点就暖活了。又跟他说“如是苦言,汝当勤作”,这个地方是很苦的,你应当勤快的做。“又以软语,若如吾子”,软语善巧接近他,说:我把你当成儿子一样。

【长者有智。渐令入出。经二十年。执作家事。示其金银。真珠玻璃。诸物出入。皆使令知。犹处门外。止宿草庵。自念贫事。我无此物。】

长者有智慧,渐令入出,让他去管家事,渐渐的就不除粪了,就做别的事业了。形容佛度二乘人的时候,使他转小向大,给他教授菩萨法。这个里头就含着断二乘的见思烦恼惑,还要进一步断尘沙无明惑。但是时间经过很长,二十年。我才刚说的这个穷子也差不多一百岁了,他离家出走时候起码十几岁,又经过五十年;这一转变之后又经过二十年。这都是形容词。同时这个时候渐渐的得到这个穷子的信任,不让他除粪了,管出纳,管理金钱、珠宝、琉璃,大长者很富有的。当然或者也做贸易,不做贸易那个钱财怎么会增长?所有一切物资出入,都令这个穷子知道,就是令他儿子知道。但是还在外边草房子里头住,止宿地方没变,就是渐渐引诱他,渐渐入于真实。因为这个穷子现在还这样想,我是贫穷的,只管这个事而已,这些物都不是我的。他知道这是长者的。

【父知子心。渐已旷大。欲与财物。即聚亲族。国王大臣。刹利居士。于此大众。说是我子。舍我他行。经五十岁。自见子来。已二十年。昔于某城。而失是子。周行求索。遂来至此。凡我所有。舍宅人民。悉以付之。恣其所用。】

大长者知道这个子的心意,就渐渐引诱他旷大,跟他说这财物就是你的,要给他财物;渐渐这穷子心量也大了,进入大乘境界。长者这个时候就把亲族都召集来,这国家的国王大臣、刹利居士,就是贵族人。跟这大众说,现在管理我这财物的就是我的儿子,“说是我子”。他舍了我到别处去乱跑,离开五十年。现在我把他收复回来,又有二十年。我在某个城失掉的、离开的,现在回来了。我也找他找了很久,“周行求索”,到处找他。在这个城遇到了,现在他可以能够接受我的产业了。“凡我所有”,包括这个宅子,乃至我的人民都付托给他,“悉以付之,恣其所用”。

【子念昔贫。志意下劣。今于父所。大获珍宝。并及舍宅。一切财物。甚大欢喜。得未曾有。】这就是相失相见的过程,拿这个是做比喻的。

【佛亦如是。如我乐小。未曾说言。汝等作佛。而说我等。得诸无漏。成就小乘。声闻弟子。】“佛亦如是”,这是迦叶尊者跟佛说的,这种比喻都是迦叶尊者形容的。佛现在你像大长者一样的,知道我们这些二乘人喜欢小,乐小,得少为足。从来佛没说过我们能作佛,“未曾说言,汝等作佛。而说我等,得诸无漏,成就小乘,声闻弟子”。

【佛敕我等。说最上道。修习此者。当得成佛。我承佛教。为大菩萨。以诸因缘。种种譬喻。若干言辞。说无上道。诸佛子等。从我闻法。日夜思惟。精勤修习。是时诸佛。即授其记。汝于来世。当得作佛。一切诸佛。秘藏之法。但为菩萨。演其实事。而不为我。说斯真要。】

“佛敕我等,说最上道”,现在佛给我们说的是无上道,无上道就是佛道。“修习此者”,现在我们所修习的是大乘法,修般若的智慧。这个智慧不是小乘的二乘的空,是大乘的空。这个空就恢复他自己的佛性,这就是性空。修习此法,就是修习此种甚深般若;一定能成佛,“当得成佛”。“我承佛教,为大菩萨”,我现在乘佛的教慈,我也是大菩萨,不是二乘人了。“以诸因缘,种种譬喻”,以这个因缘假种种的善巧方便引诱我们。就是以前的二乘法都是善巧方便,现在说的是真实义,说的无上道。同时又对与会大众说,“诸佛子等”,都称为佛子。“从我闻法”,从我听到大乘法之后。“日夜思惟,精勤修习”,以此因缘精勤修习故,得佛的许可。这时候佛也给我们授记了,“汝于来世,当得作佛。一切诸佛,秘藏之法,但为菩萨,演其实事,而不为我,说斯真要”,这句话就形容过去。现在闻法得佛的授记,又令我们去教导一切众生,这种从佛教转化就是菩萨了。这是以法说,佛所说的法,跟前头的譬喻说,喻跟法得相合。

【如彼穷子。得近其父。虽知诸物。心不希取。我等虽说。佛法宝藏。自无志愿。亦复如是。】“如彼穷子”,如那穷人。大长者子为什么他受穷?他不认得真实了,连他父亲都不认得了。现在“得近其父,虽知诸物,心不希取”,他知道这些财物不是我的,没有希取之心。“我等虽说,佛法宝藏,自无志愿”,就跟我们这些二乘人虽然终日在佛身边,佛说诸法的宝藏我们没有想得、也没有想修,更谈不上成就了;就跟那穷子一样的,只是给人家管理,没有认为这些宝贝财物就是自己的。

【我等内灭。自谓为足。唯了此事。更无余事。我等若闻。净佛国土。教化众生。都无欣乐。所以者何。一切诸法。皆悉空寂。无生无灭。无大无小。无漏无为。如是思惟。不生喜乐。我等长夜。于佛智慧。无贪无着。无复志愿。而自于法。谓是究竟。我等长夜。修习空法。得脱三界。苦恼之患。住最后身。有余涅槃。佛所教化。得道不虚。则为已得。报佛之恩。】

为什么是这样情况?因为我们过去没有向上希取的心,认为自己已经断了见思惑了,“我等内灭,自谓为足”,证得的二乘果。以此法修行,认为了生死了。认为只到此为止,“唯了此事,更无余事”。“我等若闻,净佛国土”,也听见说净佛国土的事,亲近佛国土,究竟成佛,教化众生。没有希求,“都无欣乐”,也没有欣求心,也没有喜欢心。为什么这样子?因为“一切诸法,皆悉空寂,无生无灭,无大无小,无漏无为。如是思惟,不生喜乐”,就是得少为足,满足了。“我等长夜”,这个长夜就形容无量劫以来的,夜间永远不亮就是长夜,无明永远不破,光明不现,般若智慧不会现。一切诸法本来如是,无大无小,无漏无为,对这个大的没什么希求心,比喻长夜。“于佛智慧,无贪无着”,不想进取,对佛的智慧没有求,也没有希望,也没有志愿。我们自己所证的小乘法,拿它当成究竟了,我们也已经得到了。“我等长夜,修习空法”,这个空是人我空,是属于二乘知见。所修的空法但是也能解脱三界的苦恼,欲界、色界、无色界这些苦恼的忧患,我们已经得到了。“住最后身”,就是阿罗汉身。但是这个不是无余,是有余的涅槃,不是无余涅槃。“佛所教化,得道不虚,则为已得,报佛之恩”,佛所教化我们的,这是阿含经时代说的,是十二年转阿含的时候,他们二乘人都证道了,我们感佛的恩、报佛的恩,我们也了了生死了。

【我等虽为。诸佛子等。说菩萨法。以求佛道。而于是法。永无愿乐。导师见舍。观我心故。初不劝进。说有实利。】我们自认为我们也是佛子,从佛口生,从法化生。对于佛说菩萨法,求成佛道,我们在这个法上没有愿、没有乐求,不欣乐,也没有这个愿力。所以佛也就没有再跟我们说甚深的法,说了我们也不信。因为佛知道我们的心,观我们的心。没有劝我们再向前行菩萨道,也没有说求实际理地的真如法性,佛没有这样说。

【如富长者。知子志劣。以方便力。柔伏其心。然后乃付。一切财物。佛亦如是。现希有事。知乐小者。以方便力。调伏其心。乃教大智。】就像大富长者知道他的儿子志量狭小,没有求大乘,没有求财富。佛就假种种方便力调伏,使他的心转化,然后才把一切的财物付给他的穷子。佛几十年的教育我们,目的是让我们成佛。现在经我们转化了之后,这时候才把大乘教义付给我们。现希有事。转变喜小拒大,光喜欢小乘,不求大乘,拒绝学大乘法。经过这么一段长的过程,佛以方便善巧力来调伏我们的心,现在才教我们大智大慧。

【我等今日。得未曾有。非先所望。而今自得。如彼穷子。得无量宝。世尊我今。得道得果。于无漏法。得清净眼。我等长夜。持佛净戒。始于今日。得其果报。法王法中。久修梵行。今得无漏。无上大果。我等今者。真是声闻。以佛道声。令一切闻。我等今者。真阿罗汉。于诸世间。天人魔梵。普于其中。应受供养。】

“我等今日”,就是现在。“得未曾有”,进入佛乘。但是这个不是我们先所希望的,“非先所望”。我们没求,也没这个希望,现在得到了。穷子三餐吃饱了就不错了,哪还想那么多珠宝财富?现在得无量宝,就跟我们现在得到佛授记成佛。“世尊我今,得道得果。于无漏法,得清净眼”,这跟以前的不同了。清净眼是什么?求佛乘实相道。这回真正的悟佛知见了,现在是以佛知见来认识一切法,求成大乘果位,求成佛。“我等长夜,持佛净戒”,这句话就是形容我们过去做二乘人的时候,乃至行声闻法的时候,也是持戒清净。长夜,就是时间非常长,都持佛的清净戒。因为持戒故才无漏,所以他灰身泯智。灰身泯智的意思,就是二乘人已经到了了生死,入了涅槃。咱们看印度那些阿罗汉到最后现神通,身上出火,身下出水,认为他很了不得了,入了寂灭,以此为足。现在不是了。

“始于今日,得其果报”,这个果报就是现在要行梵行。这个梵行是真正的无漏,这个不取因,取果。持戒是因,缘因,清净所见的理是持戒得来的。那就是持戒是正因,得到果就是得到回报。“法王法中”,法王法就说佛,法王的法就是佛的法,佛为法王。这不是像我们小乘人短短的一个时间,是久修梵行,那才真正的无漏了,“今得无漏,无上大果”。“我等今者,真是声闻”,真是声闻是什么意思?就是大乘的真实果位。以前不是真实的,信佛的音声闻法的。十信,如来一音演说法,住在信位上的菩萨。信位上的菩萨没入位,必须得登了初住,入了十住位的才是真实的。大凡胜小圣,大凡一发心就是真实的,他信真实的,行的是真实的。这个时候所闻的是真实的声闻,以前是假的声闻,不是佛道声,闻的是二乘人的声,现在是佛道的声,是真正声闻,行真理。这个真理就是佛所证的无上正等正觉,这就叫证佛知见,开示悟入佛之知见。

“令一切闻”,令一切就是使一切众生都能成佛。“我等今者,真阿罗汉”,过去讲无生、无灭、无住、无行,那个不是真实的,还有真常流注,还在生灭当中。现在我们才是真正阿罗汉,真正的无生。“于诸世间,天人魔梵,普于其中,应受供养”,这罗汉还有假的吗?过去也没有假。罗汉有三义。真罗汉,永远不再变易。因为以前的声闻还在变易当中,分段生死了了,变易生死没了,不是真正罗汉。真正无生。在法界当中,福田,僧人是福田僧。福田是遍于法界的。应供,应供、正遍知、明行足,佛的十号之一,形容这个意思的。大乘是习果,二乘人还在因中。大凡,初住位菩萨还是凡夫,他胜过二乘人。因为他破了一品无明,声闻还不知道无明。这叫习果,修行习来得的果。这一段经文都是迦叶尊者向佛表白他过去的认知,说过去那个认知全是错了。应该怎么样?应该这样认知,就是现在所说的。

【世尊大恩。以希有事。怜愍教化。利益我等。无量亿劫。谁能报者。手足供给。头顶礼敬。一切供养。皆不能报。若以顶戴。两肩荷负。于恒沙劫。尽心恭敬。又以美膳。无量宝衣。及诸卧具。种种汤药。牛头栴檀。及诸珍宝。以起塔庙。宝衣布地。如斯等事。以用供养。于恒沙劫。亦不能报。】

世尊的大恩,世尊度我们,要把我们度到究竟一定成佛。以希有事,怜愍教化我们,利益我们。“无量亿劫”,经过时间非常长。“谁能报者”,就是佛恩难报的含义。“手足供给,头顶礼敬。一切供养,皆不能报”,经常见了佛给佛磕个头拜一拜,或是给佛做些劳役。供养佛的时候,我们把假佛也当成真佛,没有真假,就是我们供佛像的时候,一天烧香净水,这个就能报佛恩吧?不能。“若以顶戴,两肩荷负”,经过了恒河沙劫。一劫做一个沙粒,恒河有好多沙子就经过好多劫。“尽心恭敬”,供养珍美的饮食,美膳,无量的宝衣,还有卧具,种种的汤药,“牛头栴檀,及诸珍宝,以起塔庙,宝衣布地,如斯等事,以用供养”。

这些供养不说牛头栴檀香了,还有很多珍宝供养,你还得有福,这些供具你哪来?我们看到印度的传记上这样说,阿罗汉修慧,没有修福,出去时候一天化中午一顿饭,都化不着。为什么?他没有福。阿罗汉可以受天人供的,还有些个是要不到的,没人给他;“修慧不修福,罗汉托空钵”,求不到饮食。像迦叶尊者说给佛服勤服劳,手足都供养佛;完了尽心供养,以最美好的饮食、无量的宝衣,及诸供具,种种栴檀、汤药,完了还有起塔庙、宝衣布施,这样还得修多少劫。为什么?你得修福,你没有福报拿什么供养。这跟咱们学华严经就不同了,怎么样不同呢?心含着无量的宝珠,一发菩提心,一行菩萨道,天然而来的。你看善财童子见了大善知识两手一伸,无价宝都到他手上来了,来供养菩萨。就光修这个福报都不容易。“如斯等事,以用供养”,不是供养一天两天。“于恒沙劫”,一沙一劫,这么长的时间供养。

【诸佛希有。无量无边。不可思议。大神通力。无漏无为。诸法之王。能为下劣。忍于斯事。取相凡夫。随宜为说。诸佛于法。得最自在。知诸众生。种种欲乐。及其志力。随所堪任。以无量喻。而为说法。随诸众生。宿世善根。又知成熟。未成熟者。种种筹量。分别知已。于一乘道。随宜说三。】

“诸佛希有”,佛是最尊贵,出于世间。能见到佛,第一个得有大福德,还得有大智慧。两者皆是无量无边,这是不可思议。“大神通力,无漏无为,诸法之王”,二乘人讲的无漏无为不是真实的,到佛了才是真实的无漏无为了,绝不漏落二乘。于法自在,佛说法是自在的,跟二乘人小智小慧不一样,所以为法之王。“能为下劣,忍于斯事,取相凡夫,随宜为说”,这是随缘,咱们这讲性空缘起的意思,随着一切众生缘。佛本身是无漏无为于法自在的,但是随顺众生。就像那个大长者也穿着垢弊衣服,也拿那个做粪的工具,去跟他儿子身边,那他儿子才不害怕,才跟他接近,这样去度化他。这就是佛于法自在。佛给二乘人最初接引的时候说法,佛是示现的二乘身,在印度佛出生是化身,不是千丈卢舍那,更不是圆满法身毗卢遮那,是释迦牟尼。“法、报、化”三身,有时候合为一体,有时候分着三,这就是佛于法自在的表现。他知道一切众生各个的爱好不同,种种贪欲,有些他可以能够承担得了,有的他志气小,力量薄,承担不了,堪任不了。所以四十年佛只给他说的二乘法,并没说大乘。等他堪任了,这叫缘起,随着因缘用无量的比喻、无量的方式接引他,都随着他宿世的善根,都不是佛的本意。佛的本意让一切众生都成佛,都能达到证佛知见。方便就是开示悟入四个知见,这还是方便。等佛知道成熟的时候,或者他还没有成熟,佛就思惟以什么法度他,分别而度。“于一乘道,随宜说三”,本来就是一乘,随着因缘不同而给他说三乘法。

这个地方法华经所讲佛的大恩,是拔除一切众生六道的痛苦,给他四圣的乐法,初果、二果、三果、四果;以此再接引他入大乘,入法界,发菩提心,行菩萨道。那就从初住开始。如来在行菩萨道的时候也是示现的,那些个教导使一切众生能够欢喜领受。刚才经文里头迦叶尊者说,佛曾以大乘法教授他们的,他们不接受,乃至于忘了,那时候他志愿不大。第二种是佛行菩萨道的时候,所有与给众生教授的法都是大乘的,劝你发愿,劝你进入般若。乃至于众生遭受苦难的时候,就像那贫子遭了苦难,但是他不认识他爸爸,佛就示现种种因缘接近他,又摄受他回来。到佛成道了以后,自己本来应该享受了,住在寂灭当中就是常寂光佛土。

古德说西方极乐世界,唯佛一人居净土,唯佛住在那里常寂光佛土。但佛以种种的示现化诱、说种种法利益众生,说十善、四圣谛、六波罗蜜、四摄,慈悲喜舍,完了修六度万行。佛成道以后为了利益众生故,所以示现是个比丘相,还示现一个老比丘相。像这个接引是老比丘相,长者形容老比丘相。所以在以后教化这些二乘人都能转小向大,因为这些人还是大乘根机。对于心体,相信心体,相信自心,相信这个体。这时佛才弹贬耻小,诃责小乘。弹是贬低了权位菩萨。三乘法是小中大,小是罗汉,中是缘觉,大是权教菩萨,让他们了解佛的依报庄严,就是了解佛的家当,就跟那穷子渐渐接近至掌管财物。佛到四十年后纯以大乘,给他们说大乘法。

这是妙法莲华经的第二卷。这个不像华严经那么长,一共只七卷。咱们讲了两卷了,讲的时间也不会那么长,几个月就完了。第三卷是药草喻品,拿草拿药来比喻,如来所说的譬喻,说法一周。看前头偈颂。

“密云弥布遍三千,草木同沾雨露鲜”,新鲜的鲜,永远是新鲜的。“大根小茎皆无憾,实法权机岂有偏”,实法是真实的,权法是一时的。“一味宏施人法妙”,就是人妙法妙拿华来形容、拿草木来形容、拿药草来形容,更以三草二木来形容。“三乘普度智悲圆”,我们经常讲菩提三要道,要有厌离,要有大悲,最主要的是智慧般若,就是智悲双运。“难邀信解时方说”,但是必须得众生信,能够解了才能给他说。说法华经这个时候,一切二乘人都能回小向大了,能信了,已经能解了。

“久默斯宗四十年”,佛不说法华已经有四十年了。所以佛在这一品以三草二木,比方的意思,拿草木来比方,人、天、二乘人就譬喻三草二木。中小药草也分上根下根,草是形容词。菩萨就不同了,大树小树。就是三草二木。三草形容人、天、二乘,二木就是菩萨,大菩萨、初发意的菩萨。但是初发意的菩萨与大悲大慧平等一味,佛所化土在这三千大千世界,大小、长短、种种类类的一切草木,一雨普润。法雨,一雨普润就是整整的意思。佛是一味雨,雨没有分别的,都是受到一味之雨,但是成长的不同、领受的不同。要知道佛法是一味一相,没有大中小的差别,一法一相一味平等利益一切众生。但是众生接受的不同,众生根机有差别,他的信仰力也不同,他不堪受,接受不了;得堪受才能接受。什么意思?就是佛说大法他领略不了,就是不能接受。乃至于佛说的人天乘法,行十善业,他也做不到。他不是法器,这个意思。

药就是草,咱们经常说草药。药就是草,药之草,所以叫药草。哪个药不是草?药即是草。大草药除你地水火风的四大,补养的五脏六腑,返老还童驻阳。但是这个药也得有福报。灵芝是很好的药,但是毒,灵芝是毒草,凡是有灵芝的地方一定有蛇,蛇护持这个药草。但是你的病非得用那个有毒的草,才能把你这个病治好,叫以毒攻毒。所以闻法也如是,本来说无明、说烦恼、说杀盗淫妄,这都是粗化,但是除他的毛病。以佛的知见除众生的知见,这是用药除他的病,养他的法身。咱们说五分法身,这就是还他的真理。原来每个人都不变的,咱们每人都具足的。说法华经无非是显本,不假方便,人人都能成佛,人人本来也就是佛。为什么?你本俱的佛性,成完了才知道一无所得,原来你自己本有的。这个道理一定得懂。

【尔时世尊。告摩诃迦叶及诸大弟子。善哉善哉。迦叶善说如来真实功德。诚如所言。如来复有无量无边阿僧祇功德。汝等若于无量亿劫。说不能尽。】

你说的是诚实的,不错!你所表达的就是如来的真实功德,就是前头迦叶尊者所说的那些譬喻。但是你说的是一分,如来还有无量无边的阿僧祇功德,如来的功德说不尽的。“汝等若于无量亿劫”,你们这些阿罗汉聚到一起,经过无量阿僧祇劫也说不尽佛的功德。岂止这些阿罗汉,大家读普贤行愿品,普贤菩萨赞叹佛的功德;赞叹完了跟善财童子说,诸佛的功德,十方无量诸佛,经过无量亿劫来赞叹佛的功德,说不完的。大家读普贤行愿品就知道了。但是你说的是一部分,只是尽你的智慧力量。但是如来复有无量无边阿僧祇功德,十方诸佛都说之不尽。“汝等”,集合你们所有的二乘人,于无量亿劫来说佛的功德赞不能尽,说不尽佛的功德。一个佛说法的功德,教化一切众生的功德,乃至现在我们转小向大的功德,说不尽的。

【迦叶当知。如来是诸法之王。若有所说。皆不虚也。于一切法。以智方便而演说之。其所说法。皆悉到于一切智地。】

“迦叶当知”,佛跟迦叶尊者说你应该明白应该知道,如来是诸法之王。“若有所说,皆不虚也”,凡所说的一句一偈、一言一行都是真实的,所以不虚。譬喻因缘是显真实的,于一切法佛假方便善巧智慧,但是都是真实的。凡是契机,佛说法叫契经,又契众生之机,但是也跟诸佛之理相合,上契诸佛之理,下契众生之机。所以佛说法的时候,为人天说让你行十善业,持五戒、行十善;为阿罗汉二乘人说真俗二谛,那得有谛的缘;给哪类众生的缘,说哪类的法。三藏经文说的都是事,在华严经判为是四法界,都是诸事。那是以通教来说法,说无生,不是别圆之意。在别教里头佛讲次第,像华严经讲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十一地;但是一到善财童子入法界了,参普贤菩萨,这个次第没有了,纯说如来一乘,开如来藏。

佛所说的法就是达到了一切智地,“其所说法,皆悉到于一切智地”。咱们念经的时候经常说一心、一乘,没有二,唯是一,一遍一切,其性广博,这叫一切智地。大地是一切众生寄生的根本,没有地,还在哪寄生?所以佛说十地菩萨,寄生的意思。形容什么寄生?智慧。智慧不是个实体,智慧有什么实体?性空。性空就形容智慧,空智。以圆教真实义的说,佛所说一切法,凡有所说,只有一个目的,达到圆实,达到真实,就把你引到真实。真实是智慧,智慧就是地,智地,让你达到真实的智慧。能生起了一切智,所有一切智都叫智地。以下就分什么是权智、什么是实智。

【如来观知一切诸法之所归趣。亦知一切众生深心所行。通达无碍。又于诸法究竟明了。示诸众生一切智慧。】

“如来观知一切诸法之所归趣”,一切诸法都是趣向,都有归趣。那就知道一切众生深心所行真实道,深心所行能够通达无碍。“又于诸法究竟明了,示诸众生一切智慧”,这叫开示悟入的示,示给众生一切的智慧。为什么法华经是开权显实?观一切的归趣。什么观?能照的智慧,观一切归趣。这叫权,引诱等于权智。究竟明了了,智能照实体。智慧只是照,能照实体。有浅有深。照到圆满的时候,这是真智,这是一切通达无障碍。权就是善巧方便。佛就是以权实二智教化一切众生。“知所归趣,深心所行”这两句话,因为这是药草品,知所归趣就是你认识什么药治什么的病,有什么病用什么药,什么药能治什么病。怎么知道的?深心所行。深心所行就是知道一切众生病。怎么治疗?识别哪种药草治哪种病。病和药是权的,方便善巧的。每个权都有它的归趣。为什么要权?权要显实。持戒行善,他归到什么地方?只是人天乘。持戒行善就是治病给他吃药,人天乘。但是这是因缘的缘异。对庙佛像,单合掌,小低头,举一个手,都能成佛,都能够速趣佛果。单合掌,小低头,这一法就是药,这个药能达到治你的病;以这个药把你的烦恼贪瞋痴都治完了,达到佛果了。

我们依佛所教导的所行的菩萨道,达到福德庄严,正依二报全部庄严,这样才能达到宝所;乃至布施、持戒、精进、忍辱、禅定、智慧这都是六度波罗蜜的方法,能够归到佛果。所以知道众生深心所行,能够通达不碍,于一切诸法究竟明了,这叫示给众生一切智慧。开示悟入,有时候是示给,有时候让众生开权显实,这是开,开佛知见;示给你,这就是佛的知见;于诸法究竟明了,示给众生一切智慧。但是这个有时候在文字上、有时候在语言上、有时候在行为上,我们在佛像上,塑像、塔庙你可见到佛的知见。你学过法华经之后,你见着塔庙,你怎么认识的塔庙?你怎么照塔庙?照就是你的智,智照。智怎么来的?观,观智。这就是诸法究竟明了,示给众生一切智慧。

【迦叶。譬如三千大千世界山川溪谷土地。所生卉木丛林及诸药草。种类若干。名色各异。】

因为当机众是迦叶,前头药草那些比喻是迦叶说的,所以佛就跟他说,“迦叶,譬如三千大千世界”,就是现在我这佛土三千大千世界,这三千大千世界都是众生的世间。这个世间是众生的,大千世界单对众生世间说。“山川溪谷土地”,乃至于五阴世间,一切世界没有另外的法,都是山川土地所成的,所有成为世间。一切众生色受想行识,除了这五阴之外,没有其他的法。五阴(色受想行识)就给你包括尽了,依报是山川溪谷土地也包括尽了,没别法。但是土地能够通过你的智识,智是八识,能够通过你的五阴(色受想行识),山川溪谷只是色阴,都是一切所依的。草木丛林,这是众生习惯的习因,这三法是不相离的。习是依止阴入,阴入从哪里来的?它是缘起的,离不开法性,不出法性。草木丛林,譬如众生的习因,这三法是不相离的。过去私塾学校念三字经说“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那些就是表示山川溪谷土地一切所依。是你的性,那个说的性是佛所说的习种性,不是性种性。你熏习什么就得到什么,就是大乘起信论讲的二种熏习。性相近,习相远,两种,你习惯的东西可以去掉的,性不能去。在我们佛教讲不同了,讲性种性、习种性,习是熏习而来的,性体是本具有的。

因此凡是所有的丛林、药草种种名色各个不同,“卉木丛林,及诸药草,种类若干,名色各异”。卉是草的总名词,木是树的总名词,大树小树,不论多少类的数,松、柏、柳,不论什么树,总的就叫树。草多了,把很多草集合一起,那就叫丛。树木集合多了,那就叫林。山上不是草,就是木,就叫丛林。能够治病为好就叫药。能治病,有力量,哪类草治哪类病,这就叫药。像我们说善法,它能做什么?它能治恶,行善就对治你的恶。我们行的无漏善,那治的惑,惑里潜藏你的业。这种种类太多了,名色各异。今天就讲到这里吧!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梦参老和尚文章列表

怎么才称得上「真佛子」

舍利弗尊者本来是认为三乘法门各走其道,彼此不能相通...

《法华经》对汉传佛教的六层意义

《法华经》对汉传佛教来讲,意义非常重大,它的重要性...

众生处处着,引之令得出

《法华经》把佛陀的智慧分成权法妙、实法妙,权实不二...

【推荐】《法华经》的殊胜功德利益

01、《法华经如来神力品》云∶诸佛神力,如是无量无边...

所有的法门都是成佛的资粮

其实从佛的角度,没有人天乘、二乘,只有成佛之道,只...

受持法华经,得往生净土之益

原文 若如来灭后,后五百岁中,若有女人,闻是经典,...

不可思议的《法华经》

从前,有一个和尚,他每天诵念一部法华经,从经上他得...

读诵《法华经》的24个理由

1. 看看《妙法莲华经》到底妙在哪里?智者大师光讲这个...

【注音版】礼佛大忏悔文

礼佛大忏悔文...

饿鬼报应经

尊者大目揵连,从佛在耆闍崛山中,游行恒水边,见诸饿...

【注音版】曼殊室利菩萨十大愿王

曼殊室利菩萨十大愿王...

佛说九横经

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佛便告比丘:「有九辈九因缘...

佛菩萨天天都在跟前,是我们不能够理解

无著菩萨在印度的时候,修弥勒菩萨慈心观。他在山里坐...

念《地藏经》想要去做坏事,这是不保护你的

你要依照《地藏经》的意思去修行。有些人念《地藏经》...

醒的时候能做主,在梦中你能不能做主

梦想,这个好懂,大家可能都理解。如果要拿它来形容我...

为亡者做功德,比烧纸钱更有用

【其后家内婢生一子,未满三日而乃言说。稽首悲泣,告...

【佛教词典】无依

(术语)如言无著,谓虽接于万境而一无所依也。是之谓...

【佛教词典】白足阿练

(杂语)即白足和尚。法苑珠林谓之白足阿练。...

修行重在断除贪嗔痴三毒

贪、嗔、痴是三毒,能毒害我们的法身,杀害我们的慧命...

不吃鸡肉的7个理由

1、鸡比狗和猫更聪明 最近已有几份研究显示鸡其实是十...

念佛是以净想转染想

【原文】 今果能以妄想心转为念佛,则念念断烦恼。若念...

为了生存,有的人就不择手段

人原本都是有良知的,但是为了求生存,必须竞争;为了...

出家人的钵都有哪些讲究呢

钵为比丘六物之一,又称钵多罗、钵和兰等,为如法之食...

你事业会成功吗

母亲对我谈起小时候的情形:过年时家中都备有糖果,你...

人的生活可以分作三层

我以为人的生活可以分作三层:一是物质生活,二是精神...

善意可贵,不要伤了好人的心

故事发生在加拿大魁北克省的一个小城。 一个风雪飘飞的...

临命终时贪心是不可取的

若心中见识小,舍不得赈灾,亦须分与女儿、孙媳、孙女...

圣严法师《平安的人间》

自序 法鼓山推动「建设人间净土」的社会运动,是以心...

布施供养是存钱的最佳方法

一说到供养,首先想到的是初一、十五,许多寺庙都有给...

学佛可以不求生极乐世界吗

我们经常说我们的业障重,其实我们的业障还不重,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