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梦参老和尚:妙法莲华经

梦参老和尚  2021/11/13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第21讲

【若菩萨摩诃萨。住忍辱地。柔和善顺。而不卒暴。心亦不惊。又复于法无所行。而观诸法如实相。亦不行不分别。是名菩萨摩诃萨行处。】

菩萨的亲近处、行处,两个合而为一。什么叫菩萨的行处?菩萨在行菩萨道的时候,应以佛所教诫的。菩萨有菩萨戒,依着佛所教诫的戒就是行处。久习成熟了,能够住在忍辱地。忍辱地,就是菩萨地所行的行处,能够达到柔和善顺,不粗暴,这就是菩萨的行处。遇到任何的境界相,菩萨心是不动的,那就是不惊。依着佛所教授的行菩萨法,行即无行。不是假用行,骄揉造作,而成自然的。为什么?菩萨观诸法如实相。能够观诸法如实相,不但观,而能进入;进入,而能证得。在他修行利益众生的当中,没有我见的,更不起分别。那就是菩萨的行处。这样的久久的成熟了,能够达到实相理。如果不能达到实相理的,不叫近处。

菩萨的行处,就是菩萨的因。行处是因,近处是果。同时行的时候是表菩萨的智慧,近处是菩萨他所对的境界相,利益众生的时候对的境界相。因此称为住忍辱地。菩萨能够住忍辱地,就是他行处都能够合乎理,合乎实相的理。以他的智慧对境的时候,能够在境上不错乱。我们对境的时候,容易错。就是当你心对外边一切事的时候,处理一切事务的时候,那你会不得当的。为什么?你没有智慧,处理不好。菩萨他所行的是因为依理实际实相,他没有起分别念。这就是菩萨的行处。行处,就是菩萨在他利益众生的时候,对一切境界相的时候,不论逆的顺的他都能忍受,住忍辱地。

又者,忍辱地是认可,对于一切法能够认可,能够降伏一切法,能够随顺一切法的生长。为什么?因为他证得无生了,知道一切诸法无生,能够忍受一切法。知道一切法是寂静的,那就叫寂灭的忍辱。柔顺、降伏、无生、寂灭,这是忍的形相,菩萨能够做到。那这位菩萨不是因地菩萨,证了果地菩萨。果地菩萨就是他证得寂灭的境界,对于一切法的动相静相他能深入了,动静二相都能契合如如的实相理,所以他遇事不惊,都能达到适当。所以不粗暴,心地柔软,见一切法平等平等。这是住于中道的菩萨,能随顺一切境界相。所以菩萨于法无所行。无所行,没有任何造作,没有任何运动。为什么?因为他能观到诸法的实相,他在一切法上不起分别,。这就是菩萨摩诃萨的行处。因为这是总纲,这个你明了了,以下的文你就容易懂;这个不明了,就很不容易。约菩萨的因果。不过以下还要加以解释。

【云何名菩萨摩诃萨亲近处。菩萨摩诃萨。不亲近国王王子大臣官长。】

“云何名菩萨摩诃萨亲近处”,菩萨要利益众生不能不接触人,但是接触的他不亲近,这里有分别。不论国王、王子、大臣、官长多么豪恃富贵,他不依附他们,就是不亲近的意思。菩萨不失于正道,什么是菩萨的正道呢?不因为一切的小益小害,而丧失了行菩萨道。这叫离的意思。凡亲近国王大臣的,例如我们现在亲近一些官吏,比丘不亲近国王,不跟他们来往,国王、大臣、有势力的人,不跟他们来往。为什么?容易失正道。看跟他们交往会得到现世的利益,但是你的损害就大了。菩萨摩诃萨他的亲近处,亲近是法,亲近是四众弟子。所以菩萨摩诃萨他不去亲近国王、王子、大臣、官长,为什么?因为亲近他是非法的。有十种非法。因为跟国王交往,国王要叫你做这个做那个,或者要做些事,那麻烦!咱们看过去的历代祖师,有些参加政治的国师,那国王就找他商量事什么的,这是非法的。佛法的内非法,非佛的弟子。阴谋王命,合着跟国王的勾结,商量事,王要欲诛大臣的时候,杀大臣的时候,跟这些国师,或是亲近的,同时国家的宝库里头,要有什么失盗的行为,你要受牵连的;跟国王接近的时候,宫中有些个妇女,王宫的女人有怀孕,都疑你这个出家菩萨了;或者王身中毒,或大臣互相竞争,国家两国交兵。这些都是非法的。所以说菩萨摩诃萨不近于国王、王子、大臣、官长,因为这些人都是邪人,远离一切邪人邪法。

【不亲近诸外道梵志尼犍子等。及造世俗文笔。赞咏外书。及路伽耶陀逆路伽耶陀者。】同时对于外道、梵志、尼犍子等,乃至世间相,造世俗的文字,做文章的,写传记的,歌咏赞叹的,及路伽耶陀逆路伽耶陀者;恶解义叫路伽耶陀,就是儒教之类的,都是这一类的人,不要跟他们接近,非菩萨行。佛跟文殊师利菩萨说发菩提心、行菩萨道的人,不去接近这些人。

【亦不亲近诸有凶戏。相扠相扑。及那罗等种种变现之戏。】“亦不亲近诸有凶戏”,演打斗的那叫凶戏,做战争的,这都叫凶戏,也不得与亲近。“相扠相扑,及那罗等种种变现之戏”,就是戏剧,菩萨不得亲近,不得跟他们交往,因为这是放逸行为。

【又不亲近旃陀罗。及畜猪羊鸡狗。畋猎渔捕诸恶律仪。如是人等或时来者。则为说法。无所希望。】又不得亲近旃陀罗。旃陀罗就是屠刽,就是杀猪宰羊,做杀业的屠门屠户。“及畜猪羊鸡狗”,菩萨不能养猪羊鸡狗。乃至“畋猎渔捕”,一切诸恶律仪,自己不做,也不跟他来往,不跟这些人来往。换句话说,不给他们说法,“无所希望”,这是菩萨不许做的事,叫恶律仪。什么叫恶律仪?恶律仪是对着善律仪说的,菩萨戒就是善律仪。凡是这些人所有他们的规矩、他们的行法,都叫恶律仪。

【又不亲近求声闻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亦不问讯。若于房中。若经行处。若在讲堂中。不共住止。或时来者。随宜说法。无所希求。】同时学法华经的人,不得亲近求声闻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对他们问讯也不要打,亦不问讯。换句话说,你诵法华经发菩萨心的人,不跟这些人交往。前头那是恶人,可以说不交往是对的。这下头的不是了,下头不是恶人了,不亲近求声闻比丘,他发的是小乘心,学的是声闻法,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这四众弟子,亦不问讯,不跟他们往还。或者在房里,或者经行处,或者在讲堂,不共住止,诵法华经的不跟这些人共同的居住。有时找到菩萨了,来的时候,随宜说法,以方便善巧说几句应付话就是了,无所希求。因为这些人不发大心,远离菩提,容易杂乱菩萨之心,容易把你大心退掉,接受小法。这是菩萨应该注意的。咱们只知道学法华经、诵法华经一面,成就那一面。相反的一面呢?佛跟文殊师利菩萨说,学法华经的,诵法华经的,不得亲近求声闻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四众弟子,就是跟他们不往还,亦不问讯。换句话说,跟他们断绝关系,不要跟他们交往。为什么要这样?怕你回堕小乘。

【文殊师利。又菩萨摩诃萨。不应于女人身。取能生欲想相而为说法。亦不乐见。若入他家。不与小女处女寡女等共语。】

“文殊师利,又菩萨摩诃萨,不应于女人身,取能生欲想相而为说法”。法师要说法华经的时候,你特别注意,跟女人说话的时候、说法的时候,千万莫有欲想相,欲望的想相;意思是不要给他们说法。“亦不乐见”,不要见女人。“若入他家”,你要到在家俗家居士家去,“不与小女处女寡女等共语”,这个欲想相是杀害菩萨菩提心的,深着五欲境界的人就叫欲想。同时对于人、龙、修罗、四天王,四天王就是所有这些不论约人、约天、约神、约鬼六道众生,凡是女性的都不跟他们来往,乃至于不共语。若入他家,遇见小女人,小孩,女孩;处女,没有结婚的;寡女,结了婚的守寡的人,丈夫不在了;不能跟他们说话,就是不共语。这个不要详细讲,大家可能明白。

【亦复不近五种不男之人以为亲厚。】

同时“亦复不近五种不男之人”,非男非女,不能跟他们做亲厚的关系想。哪五种不男不女呢?这在我们中国有,佛说这个法,当然印度也有了,或是一切人类都有。一生不男。生下来就不是男,没有男根,这是生不男,从他生以来就是男根不具足。就是生、犍、妒、变、半这五种;二犍不男。他生下来是男的,但是把男根去掉了,就是太监,在宫里当太监那个,那不是男人了,没有男根了;三妒不男。妒是嫉妒的意思,没有男根,看他初行淫的时候,他就有了,见淫而生的,就是妒,叫妒不男;四变不男。变,见女的他是男的,见男的他又是女的,他是起变化的;五半不男。半个月是男,半个月是女。就是生、犍、妒、变、半五种不男。佛说的,对这五种人不跟他们交往。发菩提心、行菩萨道的大菩萨,法华菩萨,不近这五种人,不跟他们交往。

【不独入他家。若有因缘须独入时。但一心念佛。】同时最好“不独入他家”,菩萨不要一个人上他家去。若有因缘逼迫,你非去不可。那你就一心念佛,不要生其他想。这叫危害难处,去了很有危险。菩萨行菩萨道的时候,你要注意!这主要是说读法华经的法华菩萨。

【若为女人说法。不露齿笑。不现胸臆。乃至为法。犹不亲厚。况复余事。】能不能菩萨为女人说法呢?可以给女人说法,不许露出牙齿来,不许笑,对女人不许笑,说话不许露出牙齿来,就是不露齿笑。同时衣服要穿,不论多热,胸臆不能现,乃至说法不要多。不是说法,其他的事根本佛就不许了,这样容易引起讥嫌。

【不乐畜年少弟子沙弥小儿。亦不乐与同师。常好坐禅。在于闲处。修摄其心。文殊师利。是名初亲近处。】同时不许畜年少弟子,法华菩萨不许收小孩,沙弥、小儿不能跟他们共住。应当常好坐禅,在于闲静之处,修摄自己的心。“文殊师利,是名初亲近处”,佛跟文殊师利菩萨说的,教他说这些都不能做。特别注重心,修摄其心,好好收你的意念,收心。

【复次菩萨摩诃萨。观一切法空。】法华菩萨修观的时候,观一切诸法皆空。就是从凡夫到佛地,十法界之法全是空,修法空观。这个观是观中道的道理,就要修法空观。单独讲这个空是空无所观的智慧观察,观一切法显现的都是空义。用这个空来显现什么?显现实相。如实的观,一切法的境界相,不存在。

【如实相。不颠倒。不动。不退。不转。如虚空。无所有性。一切语言道断。不生。不出。不起。无名。无相。实无所有。无量。无边。无碍。无障。】

这样观实法,法不颠倒,法不动、不退、不转,如虚空。一切法无有,无所有性。语言道断,心行处灭。一切诸法不生、不出、不起,无名、无相,实无所有,无量、无边、无碍、无障。这是诸法实相。实相就是无相,就叫实相。随缘而起一切相,相即非相,实相无相。为什么?不颠倒,不动,不退,就是心心寂灭,入萨婆若海,永远不退。不转,凡夫常时随着生死轮转,转生死,死了生了、生了死了;不转,一身。也不会像二乘人凡夫转凡成圣,凡夫转二乘。不转,就是不能转二乘,同时也不为凡夫小乘所转化。指着法华菩萨说的,菩萨不被二乘、凡夫所转,性定如虚空。虚空是形容词,形容菩萨证得的实相。一切诸法无所有相、无所有性,这就是咱们经常说言语道断,心行处灭。一切法不生、不出、不起;无名、无相,实无所有;无量、无边、无碍、无障,这都是显示法性的实相。

以空来破诸法之相。不转,就是空空,空转还是空,所以就不转了,空即是空。以空来破诸法。诸法是所破的,空是能破的,以空来破一切诸法,连这个空也空,这是般若义。就是形容一切言语道没有,就是言语道断,一切法不生,不生就是空义。一切法不出,无为,无为就不出,不出就是空义。观一切法只是和合,因缘和合,缘起而生诸法,诸法因缘和合,因缘不和合了,不和合不就不生了。不出叫无为空,什么都没有,无所作。不是断灭的,我们要理解断灭,这叫出离的法空。出离的法空,所以说不出。不出,本身就是空的,就是这个含义。总起来要形容什么呢?性空。但是所有一切法的生,所见的法都是缘起的。我们上回讲了性空缘起,因为缘起才显性空。一切诸法无相,所以相空了。一切诸法无所有,无所有就是不可得,什么也得不到,叫不可得空。

【但以因缘有。从颠倒生。故说。常乐观如是法相。是名菩萨摩诃萨第二亲近处。】那不是一切法没有了吗?有。“但以因缘有”,这个有是因缘,是缘起的,这个生是颠倒生。“但以因缘有,从颠倒生,故说,常乐观如是法相”,让你这样来观一切相、观一切法,一切法是颠倒生的,一切法是因缘有的,这就是菩萨亲近处。佛跟文殊师利菩萨说,“是名菩萨摩诃萨第二亲近处”,知道诸法是因缘,因缘有,从颠倒生。这个生就是生死。一切诸法的生灭,颠倒生。两种含义。经常观如是法,就是观空假中三谛,空观、假观、中观,这是法华经最主要的。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若有菩萨。于后恶世。无怖畏心。欲说是经。应入行处。及亲近处。】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佛跟文殊师利菩萨说完了,佛又用偈颂体裁再说一遍,当然这是为了要教化众生,文殊师利菩萨都知道了,闻于此法。跟文殊师利菩萨说,“若有菩萨,于后恶世”,末法那个时代,那个世间上是恶的,没有善。一切众生他在这个恶世之中不产生怖畏,没有恐怖感。于后恶世,他没有怖畏心。“欲说是经”,欲想要说法华经,“应入行处,及亲近处”,佛讲菩萨要想演说法华经,你应当入于行处,及你亲近处。上面佛把这个分别很清楚,什么是行处,什么是亲近处。寂灭是你行处。若在事相上说,找那清净的、不愦闹的地方。

【常离国王。及国王子。大臣官长。凶险戏者。及旃陀罗。外道梵志。亦不亲近。增上慢人。贪着小乘。三藏学者。破戒比丘。名字罗汉。及比丘尼。好戏笑者。深着五欲。求现灭度。诸优婆夷。皆勿亲近。若是人等。以好心来。到菩萨所。为闻佛道。菩萨则以。无所畏心。不怀希望。而为说法。寡女处女。及诸不男。皆勿亲近。以为亲厚。亦莫亲近。屠儿魁脍。畋猎渔捕。为利杀害。贩肉自活。炫卖女色。如是之人。皆勿亲近。凶险相扑。种种嬉戏。诸淫女等。尽勿亲近。莫独屏处。为女说法。若说法时。无得戏笑。入里乞食。将一比丘。若无比丘。一心念佛。是则名为。行处近处。以此二处。能安乐说。】

你不要亲近国王、大臣、一切财富长者,不要跟他们接近。乃至于二乘人,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他们是贪着小乘的,不要跟他们接近。国家的国王、大臣、官长,他们那个环境里头凶险,完全是戏论。屠刽,杀猪宰羊的,乃至于外道梵志,都不要亲近。这些是增上慢人。千万莫贪着小乘,莫贪着三藏的学者。“破戒比丘,名字罗汉,及比丘尼,好戏笑者,深着五欲”,财、色、名、食、睡他们离不开的。“求现灭度,诸优婆夷,皆勿亲近。若是人等,以好心来”。若是这些人发了大心来,就是以好心来。来到到菩萨所,来闻你说法,为了要闻佛道。那菩萨怎么办呢?菩萨则以无畏的心,无所畏惧的心,对他们不希求,一点希望心都没有。就是不贪求名利,不贪求利养,也不要他们来赞叹你,说好话。这样的可以给他说法,但是不要多。

前头讲寡女、处女,还有这些不男不女,皆勿亲近,不跟他们交往,不要以为他们是亲厚,切莫亲近。“屠儿魁脍,畋猎渔捕”,打猎的,捕鱼的,他们都为了求钱而杀害众生,为利杀害。“贩肉自活”,卖畜生肉,鱼肉、猪肉这些。“炫卖女色”,专对女人说的。“如是之人,皆勿亲近。凶险相扑,种种嬉戏。诸淫女等,尽勿亲近。莫独屏处,为女说法”。在僻静处,人家看不到的地方,给女人说法,这是佛所制止的,不行。“若说法时,无得戏笑。入里乞食,将一比丘。若无比丘,一心念佛”。你要去求食去,找个同伴的,不要一个人走。没有人陪你,怎么办?一心念佛,观想佛。这个我们都体会到的,这是重颂的,避免一些过错。“是则名为,行处近处。以此二处,能安乐说”。避免这些,你就安乐了。

【又复不行。上中下法。有为无为。实不实法。亦不分别。是男是女。不得诸法。不知不见。是则名为。菩萨行处。】“又复不行,上中下法,有为无为,实不实法”,不去做三乘法,这是说学法华的法师。上中下三法是指着三乘法,有为法、无为法,实法、不实法,不要去学;要学法华佛菩萨。“亦不分别,是男是女。不得诸法,不知不见,是则名为,菩萨行处”。

【一切诸法。空无所有。无有常住。亦无起灭。是名智者。所亲近处。颠倒分别。诸法有无。是实非实。是生非生。在于闲处。修摄其心。安住不动。如须弥山。观一切法。皆无所有。犹如虚空。无有坚固。不生不出。不动不退。常住一相。是名近处。】

一切诸法,空无所有,无有常住,亦无起灭,是名智者,所亲近处。颠倒分别,诸法有无,是实非实,是生非生,在于闲处,修摄其心。不要贪着那些法上去,你自己应当住到空闲之处,把你的心收摄好。“安住不动”,安心于法华。像须弥山那样,“观一切法,皆无所有,犹如虚空,无有坚固”。一切法不生不出、不动不退,常住一相。这是近处。常住一相,这个是指着常住一乘,法华乘。一相就是无相。唯此一是实,余二则非真。就是一乘无二,唯一解脱。唯此一是实,余二则非真,就专是法华义。

【若有比丘。于我灭后。入是行处。及亲近处。说斯经时。无有怯弱。】佛又对文殊师利菩萨说,若有比丘在我灭度之后,入是行处,及亲近处,说斯经时,无有怯弱。要演说法华经,一切没有恐惧,若是这样子就对了。说斯经时,无有怯弱。

【菩萨有时。入于静室。以正忆念。随义观法。从禅定起。为诸国王。王子臣民。婆罗门等。开化演畅。说斯经典。其心安隐。无有怯弱。】

“菩萨有时,入于静室”,菩萨有的时候到那清净的禅室。这时“以正忆念,随义观法”,这个忆是指着第一义,以第一义心观一切法。一切法都从禅定而起的。若这样给国王、给王子、给臣民、给婆罗门,开化演畅,说斯经典,其心安隐,无有怯弱,这叫安乐行。这就是安乐的因。修禅定,什么过恶都止住了。为什么?无我了。这样能得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内外两益。修行智慧,离一切取着。修智慧对任何法都不取着,知道一切法无我,内无颠倒,心不怯弱,不怯弱就叫安乐,这叫安乐行。

【文殊师利。是名菩萨。安住初法。能于后世。说法华经。又文殊师利。如来灭后。于末法中。欲说是经。应住安乐行。】这样子才能说法华经。“又”,佛又再说。“又文殊师利,如来灭后”,佛又称文殊师利说在如来灭后,“于末法中,欲说是经”,你想要演说法华经,“应住安乐行”。要说,你先观修口安乐行,你口要说。

【若口宣说。若读经时。不乐说人。及经典过。】

若是口宣说此经的时候,你千万注意,不要说人及经典的过。不论哪部,凡是佛说的经典,不要说经典的过错。前头佛说对小乘经典干啥,那你演法华经的时候,佛又关照你,你不要说这个经那个经不对。那不是安乐行了。也不要说经,也不要说人,不批评别人,不批评其他经典,你就说法华经好了。应住安乐行。不管你口里宣说此经,要读法华经的时候,千万不要说人家的过错,说哪部经的过错,说那是小乘法,不了义的,千万不要这样说。也不要说哪个人的眼睛鼻子怎么歪了斜了的,不要说!随他去好了。你听到别人有过,就像没听见一样。佛所说的什么法没有过错,无论什么大乘小乘,那是分辨,七方便法,佛是随他语意。佛不是善巧方便吗?但是对于不了义的法,你也不要说。法没过错,是行的人有错。你这样说就恼他人了,你就不安乐了。

【亦不轻慢。诸余法师。】这对法上入手,对演说其他经论的法师,你不能轻慢。这个很难得选择的,学法的人要注意,不轻慢任何的说法法师。但是前头佛说不与一切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四众来往,他是说小乘法的,不是说法华经的。那这个地方又跟你说亦不轻慢诸余法师,是不是矛盾?你怎么来解释?佛前头说你跟那些个学小乘法演说的,你不跟他来往就是了,并没让你轻慢他。这是怕你受影响,你跟小乘的法师来往久了,你要转大向小了,含义一定要懂。佛在说很多法的时候,实际上是权巧方便,注重是法华,行权的时候他是以方便。佛有这种方便,用助道法显示正道。应能顺教,顺佛的教导,不去违背。不批评任何人,不轻慢任何法,不轻慢诸余法师。

【不说他人。好恶长短。于声闻人。亦不称名。说其过恶。亦不称名。赞叹其美。】同时还不说他人的好恶,不管别人的好坏,不要去评论,也不评论他们的长短。“于声闻人,亦不称名,说其过恶”,某某人学小乘教的,不要理他。这就不对了,佛不许你这样做。但是“亦不称名,赞叹其美”。既不说他过,也不赞叹他。你赞叹他,那你就赞叹小乘教了。对于演其他教的法师,既不说他过,也不赞叹他。

【又亦不生怨嫌之心。善修如是安乐心故。诸有听者。不逆其意。有所难问。不以小乘法答。但以大乘而为解说。令得一切种智。】菩萨对那些人和法,好像妨碍大乘法、妨碍大乘道有个怨心,不可以的,不要有怨嫌之心,这样你才安乐。不要召是非。“善修如是安乐心故”,这样你演法华经才安乐了。“诸有听者,不逆其意”,听经的人来问你,或者有问难,有什么问答。你都以法华经的意思答,不以小乘法答,单以大乘而为解说,令他们都得到一切种智;不许说小乘法答,凡是他有所问,你答,都以大乘法法华经的意思答,不说小乘法。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菩萨常乐。安隐说法。于清净地。而施牀座。以油涂身。澡浴尘秽。着新净衣。内外俱净。】“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这种道理佛又再说一遍,还是前头长行,后头偈颂。“菩萨常乐,安隐说法”,对于来请法的、来求教的,都以这安稳的道、安稳的法而给他说,让他得到安稳。单以大乘法说。“于清净地,而施牀座”,空旷闲野,或者室内,或者室外,给人家座位,供养来闻法者的座位,而施以牀座。“以油涂身,澡浴尘秽,着新净衣,内外俱净”,说法的时候还是要有仪式的。不过我们中国没有这个习惯,拿油抹身上,或者拿香水,这个习惯没有。在印度要说法的时候,要香油涂身,要洗澡,把这垢染除掉;要着新衣服。心里要清净,身外还要清净,内外俱清净。这叫安乐行。

【安处法座。随问为说。】然后安处法座。不是主动说,他问什么,给他解说什么,随问为说。他来请教你,问你什么,给他解说,但是注重是以大乘教义,以法华教义。

【若有比丘。及比丘尼。诸优婆塞。及优婆夷。国王王子。群臣士民。以微妙义。和颜为说。若有难问。随义而答。因缘譬喻。敷演分别。以是方便。皆使发心。渐渐增益。入于佛道。】“若有比丘,及比丘尼,诸优婆塞,及优婆夷,国王王子,群臣士民,以微妙义,和颜为说”,对他们说的事不要正言厉色的,要欢欢喜喜的、和颜悦色的来阐说微妙义。“若有难问”,他不理解,就随那个道理来答覆他。同时假因缘、假譬喻给他分别解说,这是方便善巧了。使他能发大心,渐渐增益,入于佛道,引诱他渐渐的入佛道。说的是佛的大乘教义,让他入于佛道,不是小乘教义。

【除懒惰意。及懈怠想。离诸忧恼。慈心说法。】在你说法时候,说法要注意,不要有怨心、有嫌恨心、有不满心。求法者都要来求个欢喜,你要以这个心给他说,不是增加他的烦恼吗?应该要以慈悲心,说的没有怨嫌法。不要说大乘的,你正言厉色给人解释,你学那些小乘法,完了批评人家干什么,这人家不烦恼了?给人家增加烦恼。菩萨说法要使他精勤修进,不要懈怠,让他断烦恼的。以慈悲心供养,说法的时候都要以慈悲心让人家欢喜。

【昼夜常说。无上道教。以诸因缘。无量譬喻。开示众生。咸令欢喜。衣服卧具。饮食医药。而于其中。无所希望。但一心念。说法因缘。愿成佛道。令众亦尔。是则大利。安乐供养。】

“昼夜常说,无上道教”,这是专指法华说的,无上道的道教。道是菩提道,无上法所显说的道理,就是菩提道的道理。同时假很多因缘,假无量的譬喻,开给众生的佛之知见,示给众生的佛之知见,开示众生,让他们都欢喜,咸令欢喜。衣服卧具,饮食医药,而于其中,无所希望。不要你给人一边说法,一边贪求,让人家供养,没有这些贪求,除了贪求心。“但一心念,说法因缘”,说法得有因缘的。缘,人家或来请问。因,就靠你来观察。说法得知机,对机说法,就合乎说法的因缘,但是希望他们都能成佛,愿成佛道。令一切大众,不论谁来请法,都应当希望发愿,愿他们将来成佛。“是则大利,安乐供养”,这菩萨修菩萨道、行菩萨道就成了,以法供养。以什么法呢?安乐行,以安乐法来供养一切众生。

【我灭度后。若有比丘。能演说斯。妙法华经。】佛又对文殊师利菩萨说,我灭度了以后,佛不在世灭度以后,“若有比丘,能演说斯,妙法华经”。我若灭度以后,若有比丘能演说这妙法莲华经。

【心无嫉恚。诸恼障碍。亦无忧愁。及骂詈者。又无怖畏。加刀杖等。亦无摈出。安住忍故。】“心无嫉恚”。那要注意了,心里没有嫉妒、没有瞋恚,也没有诸障碍,也没有诸烦恼,没有忧愁,没有骂詈。说法的过程当中,“又无怖畏,加刀杖等。亦无摈出,安住忍故”。这一段两个偈子,一切法不生,哪有这些事物?什么都没有,无垢无染,安住于忍。这叫安乐行。

【智者如是。善修其心。能住安乐。如我上说。】有智慧的人,“智者如是,善修其心”。这个善修其心,跟我们讲华严净行品那个善用其心,这都是文殊菩萨教导的,也如是,佛也如是跟文殊菩萨说善修其心。若能把心修好就安乐了,最上的安乐,“如我上说”,我以前说过了。

【其人功德。千万亿劫。算数譬喻。说不能尽。】“其人功德,千万亿劫”,这个说法人功德经过千万亿劫,算数譬喻说不完,说法功德殊胜。若能这样说法,才是功德无量。

【又文殊师利。菩萨摩诃萨。于后末世法欲灭时。受持读诵斯经典者。】“又”,佛又再说,还没说完,意思还没完。“又文殊师利菩萨摩诃萨,于后末世法欲灭时”,我的教法在我灭度之后,那个法已经快灭了,法欲灭时。“受持读诵斯经典者”,如果有人能够读诵这法华经者,应当注意两件事:一个是不让做的事把它都止住,一个是止行。还一个观,观以智慧指导你的思想。

【无怀嫉妒谄诳之心。亦勿轻骂学佛道者。求其长短。】不要有嫉妒心,不要有贪欲心,还不要有瞋恨心。嫉妒谄诳之心,包括这个了。嫉,嫉妒别人,是瞋,是瞋恨心的。谄,谄媚,就是见,邪见,不正确的知见。这两种都不是慈悲心。要发起慈悲心,要想帮助别人,教化他人,这两种都是违背了智慧,违背了慈悲心的。因此佛又跟文殊师利菩萨说在末法的时候,法要灭,若有人能受持读诵这个经典,千万要除掉嫉妒谄诳之心。切记,不可以轻骂学佛道者。凡是学佛的人不要轻视他,也不要侮辱他。凡是轻骂学佛道者,来求他的长短,就是找他的过错,找他的毛病,完了看他有善根没有,这是佛所不许可的。

【若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求声闻者。求辟支佛者。求菩萨道者。无得恼之。令其疑悔。语其人言。汝等去道甚远。终不能得一切种智。所以者何。汝是放逸之人。于道懈怠故。】佛又跟文殊师利菩萨说,若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是求声闻者。发的不是大心,只想了生死。或者以因缘法,求辟支佛者。或者求菩萨道者。这是三乘道法。或是学三乘法的人,千万无得恼之,不要伤害他们,不要恼害他们。给他们说,不要令他们产生疑惑。对这些人说,“汝等去道甚远,终不能得一切种智。所以者何,汝是放逸之人,于道懈怠故”。佛教导说法者,对这些人应该教导他们说,你们没有发大心,不是大的根机。这样来批评他,他不是烦恼了吗?不要这样批评他。

【又亦不应戏论诸法。有所诤竞。】同时跟他们说对法没有什么诤竞,也不要有戏论,就是见、爱。在三界之内,很容易我喜欢的、喜见的就赞叹,我不喜见的就批评,爱发议论。现在咱们可以到处都看到,遇到什么问题先发表一篇议论说他的看法,各个说各人的看法。这要不得!这是戏论佛法!那就有诤竞了。佛说我的四众弟子,不论他求小乘也好,求菩萨道,求三乘的,不要恼害他们,也不要批评他们。终不得一切智智,得不到成佛。对于放逸之人,对于道是懈怠的,对法有戏论,有所诤竞。对人这种说,不对。

【当于一切众生起大悲想。于诸如来。起慈父想。】怎样来治你的嫉妒跟狂妄呢?当于一切众生生大悲想。你对一切众生以慈悲心,大悲心,慈悲心,给他们作慈父想,治他们的心里不舒服。

【于诸菩萨。起大师想。于十方诸大菩萨。常应深心恭敬礼拜。】于一切菩萨要起大师想。凡是说法的,行菩萨道的,对于十方这些大菩萨,要深心恭敬礼拜。不论说小乘法、说中乘法、说大乘法,都是菩萨化度一切众生的,这是众生的老师,对他们应起老师的想,赞叹他们,不要说他们的过患,不要找他的短处。

【于一切众生。平等说法。以顺法故。不多不少。乃至深爱法者。亦不为多说。】“于一切众生,平等说法”,没有区别的,平等心,都能成佛。“不多不少,乃至深爱法者,亦不为多说”。给他们说法要知时、知机,不要演说很多,也不要三言两语;不多不少,让他们对法上生起信心,以慈悲关爱心,也不要说太多了,太多了他领受不了。

【文殊师利。是菩萨摩诃萨。于后末世法欲灭时。有成就是第三安乐行者。说是法时。无能恼乱。】“文殊师利,是菩萨摩诃萨,于后末世法欲灭时,有成就是第三安乐行者”,这就是成就第三安乐行者,说安乐法的人。“说是法时”,说法华经的时候,没有恼乱,不会使众生有恼乱。

【得好同学。共读诵是经。亦得大众而来听受。听已能持。持已能诵。诵已能说。说已能书。若使人书供养经卷。恭敬尊重赞叹。】“得好同学,共读诵是经”,得到很好的道友、同学,大家共同读诵法华经。“亦得大众而来听受”,这样可以感召有很多的大众共同来学习,听了就能受持,受持了就能够诵,诵是背,不是读。“诵已能说”,能背会了,就能演说了。“说已能书”,能说就能写出来。不能写出来,就使人家说,找别人写出来。写出就是经卷了,供养经卷,恭敬尊重赞叹。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若欲说是经。当舍嫉恚慢。谄诳邪伪心。常修质直行。不轻蔑于人。亦不戏论法。不令他疑悔。云汝不得佛。】“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若欲说是经,当舍嫉恚慢”,不要贪、嫉妒、障碍,起这个慢心,把这嫉妒的慢心去掉。“谄诳邪伪心,常修质直行”,质直,不只说话,乃至心里想,身体所做的,就是质直,不加假伪的。“不轻蔑于人”,对别人都不要轻视,对法不要戏论。也不令别人怀疑,或者悔恨。“云汝不得佛”,不能说人家不能成佛。

【是佛子说法。常柔和能忍。慈悲于一切。不生懈怠心。十方大菩萨。愍众故行道。应生恭敬心。是则我大师。于诸佛世尊。生无上父想。破于憍慢心。说法无障碍。】“是佛子说法,常柔和能忍”,这就是安乐行,要能柔和,要能忍可。忍字代表承认的意思,就是对于此法能够认解、恭敬、供养,柔和的来给人家说。同时要发大慈大悲心,这个慈悲心永远不能懈怠。演法不懈怠,慈悲心不懈怠。“十方大菩萨,愍众故行道”,这是十方一切大菩萨行菩萨道的时候,利益众生的时候,这样的尊敬法,给众生说法,对一切众生都应当生恭敬心。“生无上父想”,当成自己的父亲。“应生恭敬心”,是指着佛说的。“是则我大师”,能说此法的像佛一样的,我们应当恭敬他。“于诸佛世尊,生无上父想”,把佛当成父。“破于憍慢心,说法无障碍”。

【第三法如是。智者应守护。一心安乐行。无量众所敬。】这才真正的安乐行法,一切大众都尊敬的。这是口安乐。第四的誓愿安乐,我们下次再讲。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梦参老和尚文章列表

怎么才称得上「真佛子」

舍利弗尊者本来是认为三乘法门各走其道,彼此不能相通...

《法华经》对汉传佛教的六层意义

《法华经》对汉传佛教来讲,意义非常重大,它的重要性...

众生处处着,引之令得出

《法华经》把佛陀的智慧分成权法妙、实法妙,权实不二...

【推荐】《法华经》的殊胜功德利益

01、《法华经如来神力品》云∶诸佛神力,如是无量无边...

所有的法门都是成佛的资粮

其实从佛的角度,没有人天乘、二乘,只有成佛之道,只...

受持法华经,得往生净土之益

原文 若如来灭后,后五百岁中,若有女人,闻是经典,...

不可思议的《法华经》

从前,有一个和尚,他每天诵念一部法华经,从经上他得...

读诵《法华经》的24个理由

1. 看看《妙法莲华经》到底妙在哪里?智者大师光讲这个...

【注音版】礼佛大忏悔文

礼佛大忏悔文...

饿鬼报应经

尊者大目揵连,从佛在耆闍崛山中,游行恒水边,见诸饿...

【注音版】曼殊室利菩萨十大愿王

曼殊室利菩萨十大愿王...

佛说九横经

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佛便告比丘:「有九辈九因缘...

佛菩萨天天都在跟前,是我们不能够理解

无著菩萨在印度的时候,修弥勒菩萨慈心观。他在山里坐...

念《地藏经》想要去做坏事,这是不保护你的

你要依照《地藏经》的意思去修行。有些人念《地藏经》...

醒的时候能做主,在梦中你能不能做主

梦想,这个好懂,大家可能都理解。如果要拿它来形容我...

为亡者做功德,比烧纸钱更有用

【其后家内婢生一子,未满三日而乃言说。稽首悲泣,告...

【佛教词典】无依

(术语)如言无著,谓虽接于万境而一无所依也。是之谓...

【佛教词典】白足阿练

(杂语)即白足和尚。法苑珠林谓之白足阿练。...

修行重在断除贪嗔痴三毒

贪、嗔、痴是三毒,能毒害我们的法身,杀害我们的慧命...

不吃鸡肉的7个理由

1、鸡比狗和猫更聪明 最近已有几份研究显示鸡其实是十...

念佛是以净想转染想

【原文】 今果能以妄想心转为念佛,则念念断烦恼。若念...

为了生存,有的人就不择手段

人原本都是有良知的,但是为了求生存,必须竞争;为了...

出家人的钵都有哪些讲究呢

钵为比丘六物之一,又称钵多罗、钵和兰等,为如法之食...

你事业会成功吗

母亲对我谈起小时候的情形:过年时家中都备有糖果,你...

人的生活可以分作三层

我以为人的生活可以分作三层:一是物质生活,二是精神...

善意可贵,不要伤了好人的心

故事发生在加拿大魁北克省的一个小城。 一个风雪飘飞的...

临命终时贪心是不可取的

若心中见识小,舍不得赈灾,亦须分与女儿、孙媳、孙女...

圣严法师《平安的人间》

自序 法鼓山推动「建设人间净土」的社会运动,是以心...

布施供养是存钱的最佳方法

一说到供养,首先想到的是初一、十五,许多寺庙都有给...

学佛可以不求生极乐世界吗

我们经常说我们的业障重,其实我们的业障还不重,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