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梦参老和尚:妙法莲华经

梦参老和尚  2021/11/13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第20讲

这一次我们停课停得相当久,从来没停到这么久。许多的事物,什么事物呢?阻碍咱们讲法华经。本来昨天该讲的,它又停电,这是无缘无故的事。讲久了好像忘了,为什么?大家听听这段经文,给女众授记,龙女成佛,不可思议,连阿罗汉都不信,连大菩萨都不信;但是只有法华经。为什么?经常我们女道友说,“女人就是业障重”。谁规定的?法华经可不是这样讲的。舍利弗,大阿罗汉,佛的上首弟子,他对女众非常轻视的。看他对龙女这段谈话,大家就知道了很轻视的。为什么?我们这都是女众道友,佛制戒,你们都比男众多一百条。戒律上,你们要三百四十八,男众就二百五,这是事实。所以龙女说他很快就成佛,舍利弗说,你这说的什么话,不可能!给他否认了。

【时舍利弗语龙女言。汝谓不久得无上道。是事难信。所以者何。女身垢秽。非是法器。云何能得无上菩提。佛道悬旷。经无量劫勤苦积行。具修诸度。然后乃成。又女人身。犹有五障。一者不得作梵天王。二者帝释。三者魔王。四者转轮圣王。五者佛身。云何女身速得成佛。】

“时舍利弗语龙女言,汝谓不久得无上道,是事难信”,不可能!为什么难信呢?“女身垢秽”。女身业障重,不是法器。不要说成佛了,连法器都不是法器。“云何能得无上菩提”,你知道不知道“佛道悬旷”,悬是悬远,旷劫难遇。成佛是经过无量劫,不是那么容易,勤苦积行,还得些六度,然后乃成。所以舍利弗对龙女说,你成不了佛。你连作梵天王都不可能。女身有五障,不得作梵天王;不得作帝释,就是忉利天宫的玉皇大帝,连作魔王都不可以;转轮圣王,人间的国王,不可以;不能成佛,佛身。这是女身五不能。女身五不能,就是五障。“云何女身速得成佛”,你说你很快就成佛,不可信。

【尔时龙女有一宝珠。价值三千大千世界。持以上佛。佛即受之。龙女谓智积菩萨。尊者舍利弗言。我献宝珠。世尊纳受。是事疾不。答言。甚疾。女言。以汝神力观我成佛。复速于此。】

舍利弗驳斥龙女之后,龙女就拿了一个宝珠。这个宝珠不是一般的,价值好大呢?价值三千大千世界。就在舍利弗说龙女不可能成佛,龙女就拿一个宝珠献给佛,“持以上佛”,供养佛。佛就很快接受他的供养。但是龙女没答覆舍利弗,不给舍利弗说,谓智积菩萨说。“尊者舍利弗言”,龙女跟智积菩萨,乃至于舍利弗,他俩瞧不起女人,他俩说成不到佛。龙女就跟他俩说了,你们看见没有,我供养佛宝珠,佛接受了,快不快?这个时间很短,很快。“是事疾不”,就是这个意思。“答言,甚疾”,不错,你供养佛宝珠,佛接受,这个中间没耽误什么时间,是很快的。“女言”,就是龙女说了。“以汝神力”,以你们俩的神力来看看我成佛,比这还快。以你的神力观察,观我成佛,“复速于此”,比我供佛宝珠还快,马上就成了。

【当时众会。皆见龙女。忽然之间。变成男子。具菩萨行。即往南方无垢世界。坐宝莲华。成等正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普为十方一切众生演说妙法。】

龙女对智积菩萨、舍利弗说完之后,马上就成佛了。但是得有个过程,得先转男身。还是不错的,女身要成佛,先变成男子。具足菩萨道,行菩萨行。从娑婆世界往南方,没说距离好远,当然很远了,无垢世界。不是娑婆世界。同时坐的是宝莲华座,成佛了,成等正觉。跟释迦牟尼佛一样,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普为十方一切众生演说妙法。在胎经里面说,魔、梵天、释女都不舍身不受身,现身得成佛。胎经里面说,就是魔女、梵女、释女一切女人身,就是以女人身成佛,现身成佛。咱们讲华严经的时候说法性没有男女,法性是平等平等的,法性没是非,法性也没有凡夫、圣人。法性是一个,没男女相,没有贤圣相,没有什么梵王、天王、龙王,一切相都没有,就是在你一心。这咱们华严经讲得很多了,不再讲了。

【尔时娑婆世界菩萨声闻天龙八部。人与非人。皆遥见彼龙女成佛。普为时会人天说法。心大欢喜。悉遥敬礼。无量众生。闻法解悟。得不退转。无量众生。得受道记。无垢世界。六反震动。娑婆世界三千众生。住不退地。三千众生。发菩提心而得受记。智积菩萨。及舍利弗。一切众会。默然信受。】

就在龙女成佛之后,在这个娑婆世界,“尔时娑婆世界”,就是现在龙女没有变化到成佛之前的这个世界,就是共同的在这法会当中,有菩萨,有声闻,有天龙八部,也有人与非人。在释迦牟尼佛这个娑婆世界法会当中,都看见了。看见什么了呢?龙女成佛。这个世界离龙女那个无垢世界很远了,假佛的神力,大家都见到了,见到龙女在无垢世界给一切众生说法。“心大欢喜,悉遥敬礼”,这是假佛的神力,看见龙女在无垢世界成佛,向无垢世界敬礼龙女。“无量众生,闻法解悟”,看见这种情景,在这娑婆世界很多众生开了悟了。这就是示佛知见之后,悟佛知见、成佛知见了。龙女就是示佛知见,此土众生开了佛之知见,悟佛知见,得不退转。不退转就是位不退,成了菩萨道。“无量众生,得受道记”,这些众生佛都给他们授记将来成佛。

我们上面讲的就这么一段,龙女成佛这一段,由于这个问题,我们心应当平等平等。我们人人有差别,有男女相,在佛性上没有男女相。梵王、帝释天王、人间人王,这是差别分别相。业尽还源,还源了法性为一体故。因此就劝一切众生要受持法华经,因为法华经是人人都可以成佛,人人都得授记,用龙女即身作证。因为华严家跟法华家,就是四教、五教互相争论,你说你的经最圆满,我说我的经最圆满;人我知见,经没有的。善财童子五十三参经过那么长时间,五十三个善知识,还没说他到哪个世界成佛。龙女没有,才八岁,他比善财童子小多了,马上就到无垢世界成佛了。因此来争哪个最圆满、哪个最殊胜,而龙女比善财还殊胜。法无定法,因为这个是显示法性平等,因此劝你受持法华经。

【尔时药王菩萨摩诃萨。及大乐说菩萨摩诃萨。与二万菩萨眷属俱。皆于佛前作是誓言。惟愿世尊不以为虑。我等于佛灭后。当奉持读诵。说此经典。后恶世众生。善根转少。多增上慢。贪利供养。增不善根。远离解脱。虽难可教化。我等当起大忍力。读诵此经。持说书写。种种供养。不惜身命。】

说此法华经的功德,开示悟入佛之知见,功德无量的,能够即身成佛,以龙女来作证,那就应该受持此法华经。咱们前头讲了,佛讲法华经时候是四十年之后,说法四十年之后尔后说的法华经。为什么久不说呢?难信故。你一念法华经就开佛知见了,佛示给你佛之知见,佛都给你们授记了,凡是受持法华经的、读诵法华经的都能成佛。这是佛的总的授记。但是得有见到法华经、得读到法华经,所以这些大菩萨就发愿了,发愿护持法华经,让后世的众生都能闻到法华经、都能读诵法华经。那得有人宣传,没人宣传法华经,没人知道。

所以药王菩萨摩诃萨及大乐说菩萨摩诃萨,还有他们的二万菩萨眷属,他们在佛前发誓。发什么誓呢?弘扬法华经。佛,你不要担忧、不要有顾虑,我们在佛灭之后,我们自己奉持、自己读诵,奉持法华经,读诵法华经,让后来的恶世众生都能增长善根。本来后世的众生善根少,增上慢,贪利养,对于解脱道远离。这些众生是难可教化的,但是我们遵受佛的教导,我们起大忍力忍受这些困苦,弘扬经的不容易。我们坚持要弘扬、读诵、持说、书写,乃至于不惜自己的身命要护持法华经。

【尔时众中五百阿罗汉得受记者。白佛言。世尊。我等亦自誓愿于异国土广说此经。复有学无学八千人得受记者。从座而起。合掌向佛。作是誓言。世尊。我等亦当于他国土广说此经。所以者何。是娑婆国中。人多弊恶。怀增上慢。功德浅薄。瞋浊谄曲。心不实故。】

“尔时众中五百阿罗汉得受记者”,这在一切阿罗汉当中的,佛给他们授记成佛了,他转小向大了,“得受记者”。他们得到利益了,得到法益了,所以他们也向佛表白。“世尊,我等亦自誓愿”,我们也发愿、发大誓,“于异国土广说此经”,那不是此国土了,到其他国土去宣扬此法华经。“复有学无学八千人”,这又一批了。有学,还没有证得阿罗汉果,叫有学位,初地、二地、三地。这个有学地位,就是初果、二果、三果。无学位,证得阿罗汉果了。一共合起来,有学无学的有八千人,他们是得佛授记的,得到授记了。他们也从座起,向佛发誓表白弘扬法华经,“我等亦当于他国土广说此经”。“所以者何”,为什么不在娑婆世界,到别的国家去,什么原因?说明了,娑婆世界人多弊恶。娑婆世界人毛病太多了,又增上慢的心,意思是说娑婆世界不能信受法华经,功德又没有,功德浅;瞋恨心又重,谄曲,心不质直。谄曲,弯曲的。心是弯曲的,那心不实。所以不在这个世界说,到他世界宣说去。

【尔时佛姨母摩诃波阇波提比丘尼。与学无学比丘尼六千人俱。从座而起。一心合掌。瞻仰尊颜。目不暂舍。于时世尊告憍昙弥。何故忧色而视如来。汝心将无谓我不说汝名。授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耶。憍昙弥。我先总说一切声闻。皆已授记。今欲汝知记者。将来之世。当于六万八千亿诸佛法中为大法师。及六千学无学比丘尼。俱为法师。汝如是渐渐具菩萨道当得作佛。号一切众生喜见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憍昙弥。是一切众生喜见佛。及六千菩萨。转次授记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尔时佛姨母摩诃波阇波提比丘尼,与学,没成四圣的,与学、无学,证得阿罗汉果的和没证得阿罗汉果的,与这些比丘尼一共有六千人俱。佛的姨母,在印度那时候古来的风俗,一个国王要娶很多女人,不是一个。这个姨母是说的摩耶夫人的妹妹,佛就称为姨母,生母是摩耶夫人。那个时候风俗习惯,有个善觉释种大财长者,他生了八个女儿,这八个女儿就嫁给净饭王他们兄弟四个人,两个人嫁一个男人,各拿二女。净饭王拿了摩诃波阇波提跟摩耶夫人两个。摩耶夫人死了,生了佛七天就命终了,释迦牟尼佛就是他姨母养大的,摩诃波阇波提把他养大的,这样成为姨母。姨母后来也随佛出家了,出家了之后,他成了阿罗汉了,证得圣果了。他带他的眷属六千人。

他看着佛给这些都授记,他们也羡慕,他从座上起来,合掌向佛,观看佛说佛怎么不给我授记?没明说,他就望着佛。佛就知道他的意思了。佛就告诉他,憍昙弥,为什么你不高兴?“忧色而视如来”,心里怀着有忧来看佛。你的心里想我没给你授记,没有提你的名字,“将谓我不说汝名”,你认为我没有说到你的名字,授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耶?问号。你认为我没给你授记?“憍昙弥,我先总说一切声闻,皆已授记”。我前头是总说的,没有分别说。你现在也想知道授个记,那我就给你说吧!就是也给他授记。“将来之世,当于六万八千亿”,这个数字很大,六万八千亿佛。在六万八千亿佛法当中,你是大法师。憍昙弥在这六万八千亿诸佛法中,宣扬佛法。还有你这些有学的弟子,六千学无学比丘尼,跟你一样,也经过这么长时间,为大法师。将来他们就渐渐具足菩萨道了,菩萨道圆满了,当得作佛,佛号一切众生喜见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十号具足。

憍昙弥,你成佛时候是一切众生欢喜的、喜见的,还有你的弟子六千菩萨,就叫一切众生喜见佛,及六千菩萨,他们都得到授记了,转次授记,一位一位的都成佛。六千菩萨也是你这个名号,一切众生喜见佛,转次授记,都能成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给他姨妈,跟他姨妈所有的眷属,有学无学的那些比丘尼都得到受记。

【尔时罗睺罗母耶输陀罗比丘尼作是念。世尊于授记中。独不说我名。佛告耶输陀罗。汝于来世百千万亿诸佛法中。修菩萨行。为大法师。渐具佛道。于善国中。当得作佛。号具足千万光相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佛寿无量阿僧祇劫。】

“尔时罗睺罗母耶输陀罗”,就是释迦牟尼佛的夫人,得这样称号;“作是念”,他心里在想;“世尊于授记中,独不说我名”。给姨妈都授记了,那些六千比丘尼都授记了,怎么没说到我?他并没说话,他心里这样想。佛就知道了,意思说你别着急,现在就轮到你了,就这样意思。佛就告诉耶输陀罗,“佛告耶输陀罗,汝于来世百千万亿诸佛法中,修菩萨行,为大法师,渐具佛道,于善国中,当得作佛”。你成佛那国,于善国中当得作佛,佛的名号具足千万光相如来。在善国中当得作佛,叫具足千万光相如来。也是具足十号,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而且佛的寿命无量阿僧祇劫。

【尔时摩诃波阇波提比丘尼。及耶输陀罗比丘尼。并其眷属。皆大欢喜。得未曾有。即于佛前而说偈言。世尊导师。安隐天人。我等闻记。心安具足。】罗睺罗的妈妈及摩诃波阇波提高兴了,“尔时摩诃波阇波提比丘尼,及耶输陀罗比丘尼”,就是他的姨妈,他的夫人,乃至于他的眷属,皆大欢喜,得未曾有。“即于佛前而说偈言,世尊导师,安隐天人,我等闻记,心安具足”。我们无所求了,都得了授记成佛了,就是心安具足。

【诸比丘尼说是偈已。白佛言。世尊。我等亦能于他方国。广宣此经。】就是到无量世界宣说妙法莲华经,就是法华经。

【尔时世尊。视八十万亿那由他诸菩萨摩诃萨。】这些比丘尼都授记了,旁边还有很多大菩萨,佛没有一一授记。“尔时世尊,视八十万亿那由他诸菩萨摩诃萨”,就是八十万亿那由他诸菩萨摩诃萨,这些菩萨都是一生成佛的。

【是诸菩萨。皆是阿惟越致。转不退法轮。得诸陀罗尼。即从座起。至于佛前。一心合掌而作是念。若世尊告敕我等持说此经者。当如佛教。广宣斯法。复作是念。佛今默然不见告敕。我当云何。】是诸菩萨,皆是阿惟越致,得不退转。同时这些菩萨都是转不退法轮的,得总持法,得了陀罗尼。“即从座起”,从他们的座位向佛,“一心合掌,而作是念”,念就是没说话,心里想。“若世尊告敕我等持说此经者”,此经世尊没有嘱托我们,世尊没告诉我们、没嘱托我们、没叫我们弘扬法华经,我们也当宣法华经。“当如佛教”,就像佛教导一样,宣说斯法。就是八十万亿那由他诸菩萨摩诃萨,也是在会中发愿弘扬法华经。“复作是念”,心里想,又想。“佛今默然不见告敕”,佛并没有告诉我们,也没敕令我们。“我当云何”,我们这些大菩萨如何?那些阿罗汉都发心来弘扬法华经,我们也应当弘扬。

【时诸菩萨。敬顺佛意。并欲自满本愿。便于佛前作师子吼。而发誓言。世尊。我等于如来灭后。周旋往反十方世界。能令众生书写此经。受持读诵。解说其义。如法修行。正忆念。皆是佛之威力。惟愿世尊。在于他方遥见守护。】“时诸菩萨,敬顺佛意,并欲自满本愿,便于佛前作师子吼”,佛没嘱托,也没提名,他们都自己发愿做师子吼。吼什么?发愿弘扬法华经。“而发誓言,世尊,我等于如来灭后”,在世尊你灭度之后,我们就往返十方世界。周旋,就是不止一次,旋回的。能令众生书写此经,能令众生受持此经,能令众生读诵此经,还得懂得它的道理。我们都解说法华经的义,教他们如法修行,正确的忆念法华经,想到佛的威力。希望佛你守护我们,遥见守护。

【即时诸菩萨。俱同发声而说偈言。惟愿不为虑。于佛灭度后。恐怖恶世中。我等当广说。】“即时诸菩萨,俱同发声而说偈言,惟愿不为虑”。世尊,你不要以未来的众生为忧虑。我们在佛灭度后,就在恶世恐怖当中,我们当广说法华经。

【有诸无智人。恶口骂詈等。及加刀杖者。我等皆当忍。】“有诸无智人,恶口骂詈等”,没有智慧,你跟他弘扬法华经,他还骂你、还侮辱你,或者刀杖加著你,我们都能忍受。遇到这种的反对我们弘扬法华经,我们也能忍受,照样的弘扬法华经。

【恶世中比丘。邪智心谄曲。未得谓为得。我慢心充满。】“恶世中比丘”,那个末法的恶世中出家人比丘。“邪智心谄曲”,没有正知正见,心不质直。未得谓得,没有成道说成道了,没有了生死,说了生死了,我慢心充满。

【或有阿练若。纳衣在空闲。自谓行真道。轻贱人间者。贪着利养故。与白衣说法。为世所恭敬。如六通罗汉。是人怀恶心。常念世俗事。假名阿练若。好出我等过。而作如是言。此诸比丘等。为贪利养故。说外道论议。自作此经典。诳惑世间人。为求名闻故。分别于是经。常在大众中。欲毁我等故。向国王大臣。婆罗门居士。及余比丘众。诽谤说我恶。谓是邪见人。说外道论义。】

“或有阿练若,纳衣在空闲”。阿练若就是寂静处。又翻无事,不惹世事。又叫头陀,又叫抖擞,行头陀行的人,抖擞精神行道的,在空闲的地点。“自谓行真道,轻贱人间者”,对世间轻视的,自认为很高尚。另有一批人,“贪着利养故,与白衣说法”。给白衣说法有利养,给比丘、比丘尼说法没有利养。愿意给居士说法,为啥?有供养。咱们说有红包,你给那出家人说法没红包的。含义就是这个意思。给世间人说法,得到世间恭敬。“如六通罗汉”,阿罗汉都证得六通,天眼通、他心通、神足通、天耳通、宿命通、漏尽通,这是六通境界相的。这些人心里怀着恶心,常念的是世间世俗事。在山里头修行,阿练若是假的,假名阿练若,不是真正修道者。“好出我等过”,这些个假和尚专门破坏真和尚。因为真的破坏了才能显出他来,让世间人真假难辨。

“而作如是言,此诸比丘等,为贪利养故,说外道论议”,真正的比丘,好比丘,说是贪供养,说他们说的都不是真实。这是那些贪着利养的阿练若,假和尚说真和尚。形容就这个意思。“自作此经典,诳惑世间人”,也假法华经的名义,说是说法华经,那是欺骗世间人的。但是他是为求名闻利养的。“分别于是经”,把这法华经分别了很多名相。现在有没有这样的人?真有,还不少,他把法华经讲的全是他身上的,跟那个道教说的一样的,把法华经给解释的邪见、邪解说,这是外道的论议。自作此经典,诓惑世间人,自己编了一部法华经来欺骗世间人。这些人是求名闻的、求利养的。“常在大众中,欲毁我等故”,假的毁灭真的,就是这个含义。“向国王大臣,婆罗门居士,及余比丘众,诽谤说我恶,谓是邪见人,说外道论义”,就是外道毁谤正道。

【我等敬佛故。悉忍是诸恶。为斯所轻言。汝等皆是佛。如此轻慢言。皆当忍受之。浊劫恶世中。多有诸恐怖。恶鬼入其身。骂詈毁辱我。我等敬信佛。当着忍辱铠。为说是经故。忍此诸难事。我不爱身命。但惜无上道。我等于来世。护持佛所嘱。世尊自当知。浊恶世比丘。不知佛方便。随宜所说法。恶口而颦蹙。数数见摈出。远离于塔寺。如是等众恶。念佛告敕故。皆当忍是事。诸聚落城邑。其有求法者。我皆到其所。说佛所嘱法。我是世尊使。处众无所畏。我当善说法。愿佛安隐住。我于世尊前。诸来十方佛。发如是誓言。佛自知我心。】

“我等敬佛故,悉忍是诸恶”,这些大菩萨发愿说我们在末世时候,弘扬法华经的时候,是有障碍的。什么障碍呢?那些假的,不是真的,假的阿练若,业障重的人,他来毁谤我们,我们都能忍受。他们自己又做了一部法华经,这个咱们不讲它了,就是把法华经很多的名词事相,他编了一套,都往他身上编。乃至于说真正发心的这些菩萨,行菩萨道的,毁谤他们。把正见说成邪见,说外道议论。我们为了敬佛,忍受是诸恶。毁谤我们这些恶的言语,我们都忍受。“为斯所轻言,汝等皆是佛,如此轻慢言,皆当忍受之”,对他们谤毁忍受了,不理睬。在五浊恶世的时候,就是咱们现在,浊劫就是五浊恶劫。在这个恶世的当中,恐怖的事太多了。这些人,“恶鬼入其身,骂詈毁辱我”,毁谤菩萨。我等因为敬信佛,当着忍辱铠。忍受了,穿着忍辱铠抵御他们。“为说是经故,忍此诸难事”,在末法弘扬法华经,要有很多苦难障碍的事,我们都能忍受。“我不爱身命,但惜无上道”,把法华经看得比我身命还重。

“我等于来世,护持佛所嘱”,在未来的末法当中,护持佛所嘱托的。“世尊自当知”,佛,你是一切智人,你都明白到五浊恶世那些恶比丘,他不知道佛的方便善巧,是随众生的机而说一切法。“恶口而颦蹙,数数见摈出”,把真正的比丘,真正弘扬法华经的,都把他摈出很远。“远离于塔寺,如是等众恶”,把我们驱逐塔寺之外。这些恶事我们都能忍受,“念佛告敕故,皆当忍是事”。

这一段是说大菩萨到末世的时候,弘扬法华经,不是一帆风顺的。他不但不信,还要毁谤你。这些我们能忍受,弘扬法华经。这一段是最后大菩萨他们发的愿,劝你受持法华经。当你受持法华经的时候,遇到很多的灾难,就是上头所念这段文,都能忍受。这是劝持品。在你受持法华经的时候,可能有些个灾难。若遇到这些灾难,你怎么办?忍耐、受持。另外说明凡是能受持读诵法华经的,都是那些大菩萨受佛嘱托的,都是那些受戒的大阿罗汉,他来弘扬法华经的。

法华经品类一共二十八卷,有很多的类,每一类每一类的情况不同。现在我们讲安乐行品第十四,法华经的一半了。按卷数说是一半了。什么叫安乐行呢?或者按事说,按这个法门说,按这段经文的文义说,来解释这个安乐行。按事来说,没任何危险,平安即是福。那就是安。心里什么烦恼都没有,一天总是法喜充满,这叫乐。安、乐。行,就是做。行是运动义,做。身业、口业、意业,三业都是愉愉快快的。弘扬经的时候要口里说,口业之行。你心要安,没有忧愁,没有顾虑,是心安。身,不遇到任何灾害,没有灾害恼乱,无病无恼,身口意三业都安乐。这按事来说。

我们讲法华经是讲理,安是大定不动,安是定,乐是无受,无受最快乐,什么都不受。咱们一些苦乐因受而引起的,五蕴当中的受蕴,不论你苦受乐受,乐受完了又变成苦。凡是有受,都不安乐。无受,理上,无受想行识,那就真正无受。身安,一切众生的恼害,因为你修忍辱波罗蜜就安了,不受众生恼害。安住于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什么都无有,心安了。这叫身安。这就进入法身,法身不受任何恼害,任何恼害恼害不到法身。这是理,这是理安。

学佛,入了如来的解脱境界,快乐!入了佛的境界,还不快乐吗?没入佛境界,心得解脱。学了佛的,以佛的观想来观想自己,这是心乐了。身乐了,心乐了。经常地坐如来座,以般若行为行,行近般若,就是智慧行,最安乐了。坐如来座,行如来行,还有比这安乐的吗?都成就佛了。我们学佛的人一切以佛的心为心,以佛所教我们做的事业为事业,就是修行,一切都在安乐之中。现在法华经的安乐行,就法华经安乐行解释,安就是不动,不动就安了。乐就是无受,无受最快乐。行,虚空当中没有行,观一切法皆空,行无所行。这样的安乐行。你在六道生死当中都在动,不动就入了涅槃了,这就安了,安乐不动了,这样就能得大安乐。

不过在四教家讲安乐行,止,止是定,一切行无行,身口意三业,柔柔和和善善顺顺,寂静的,这是止。单讲观,这个观就是实相般若。咱们读心经,第一个字是观,观自在!谁观谁自在,那得有实相智慧。这种观,观实相的。经常的一清早晨,你上殿也好,你一早恢复知觉了,你要注意,观照!用你的心,就像镜子,照你一天的行动。这个不像照相机,照相机照的相。咱们那个心照的,照你那个心一举一动。早晨你一清醒,一恢复知觉的时候,你一个就用照。照!就是观照我今天我这心都干些什么事。千万莫离开照。这个照不是用这个眼睛去照,看什么事物。心里头,照着你自己的心里所有的念头。我们以前就靠光照,光来照,那个是分别的。这个从你心里所起的照,就是观性,照!照你一天所作所为。

到晚上总结一下吧!看看你今天一天想的都是些什么?还不要发之现行,发之现行就晚了。刚你起念的时候,能够止心不起,这用观的功夫止住它不起。同时照你的行为,一起念就发诸于行为,是利人的?是利己的?利人的就是慈悲,慈悲喜舍!这一切经论上四无量心,这是最好的。我们经常说四弘誓愿,就是慈悲喜舍。你心里想的就是帮助别人,所谓度众生,你帮助别人就度一切众生。那你心里想的,你照你这个心没离开帮助别人,从没想到自己;要想到自己了,就错了。照的意思,就是照着它不要离开慈悲喜舍。当然照的时候就夹有思惟了,决没有为自己求安乐,愿一切众生都得到大安乐,安乐行!安乐行是让一切众生都能够安乐,不为自己求安乐。讲的安乐行,是让我们照了我们的心,来利益一切众生,让一切众生都安乐,这就是我行的。我的行是慈悲喜舍,让一切众生安乐。

【尔时文殊师利法玊子菩萨摩诃萨白佛言。世尊。是诸菩萨。甚为希有。敬顺佛故。发大誓愿。于后恶世。护持读说是法华经。】文殊菩萨赞叹这些大菩萨,对佛说这些大菩萨甚难、希有。什么甚难?什么希有?顺佛,随顺佛,恭敬佛,这个甚难、希有。以什么表达来顺佛、恭敬佛?他发了大誓愿。在咱们看来,劝劝别人念法华经,或是我自己念念法华经。这才就是大誓愿了,这是真正誓愿了,所以文殊菩萨赞叹说这个就是希有。而且在后世的恶世,那个时代的时间不是好世,是恶世,不善顺的,在那个时候来宣传护持读说是法华经。就是在恶世弘扬法华经,这甚难了、甚希有了。

【世尊。菩萨摩诃萨。于后恶世。云何能说是经。】文殊师利菩萨对佛说,世尊,若是发菩提心的、行菩萨道的大菩萨,在末法恶世之中,能弘扬是法华经,解释是法华经,宣扬法华经的修行方法,那很难得了。所以向佛这样赞叹。

【佛告文殊师利。若菩萨摩诃萨。于后恶世欲说是经。当安住四法。】佛就答覆文殊师利菩萨说,“佛告文殊师利,若菩萨摩诃萨”,发大心的,发菩提心的大菩萨。“于后恶世欲说是经”,在末法的恶世时代,想说这个法华经的人,应当安住四法。佛就嘱托谁要说法华经,就要安住四法。哪四法呢?自己先做,以身作则,自己行安乐行。都表现在什么?口里说的,口业当中说的是安乐行;身上所行的,身体所做的,安乐行;心里所想的,安乐行。要发大愿,发什么大愿呢?誓愿弘扬法华经,讲解法华经的安乐,讲解法华经的修行。那就表现在你身口意,身体所做的是安乐行,口里所说的是安乐行,心里所想的是安乐行,发大誓愿让一切众生都能做到安乐行。

【一者安住菩萨行处亲近处。能为众生演说是经。】安住菩萨行处及亲近处,能为众生演说是经。安住四法的第一法,就是演说。没有宣扬,众生怎么能知道呢?第一个菩萨的行处,你自己做的,得给众生做表率,你所亲近的给众生作为亲近处,给众生作为行的表率,给众生说,演说是经。这就是菩萨行处。佛跟文殊师利菩萨说,若在后世宣扬是法华经,当安住四法。第一个,能给众生演说是经。安乐行!这就是菩萨行处。

【文殊师利。云何名菩萨摩诃萨行处。若菩萨摩诃萨。住忍辱地。柔和善顺。而不卒暴。心亦不惊。又复于法无所行。而观诸法如实相。亦不行不分别。是名菩萨摩诃萨行处。】

同时佛又再进一步解释,“文殊师利,云何名菩萨摩诃萨行处”,怎么讲?什么是菩萨摩诃萨行处?“若菩萨摩诃萨,住忍辱地”,忍辱就是安乐,忍辱就是修行。要柔和善顺,而不卒暴。我们出家人,不论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在家二众,出家二众,就是你的态度,给人说话,给人家做接触什么事,柔和的,轻言细语,不要粗暴,或是大声语气,像打架一样的,那给人家印象就不好。明明是个好事,人家看你那个样子,不愿跟你谈了。这是柔和、善顺、忍辱。住在忍辱地,这是佛告诉我们的,柔和善顺,绝不粗暴。遇到任何的事,不惊。在家人,读书人,古来说,泰山崩于前而不惊。泰山在他面前一下子爆炸了,倒了!或者遇上大地震,在地震来时,把人都吓得不得了。你在地震来时没事。听到好大的声音,你像没事一样的,不惊不怕。心不惊。

“又复于法无所行”,法就是种种境界相,你不惊不诧。不论遇到什么境界相,你都不诧,像没那么回事一样的。这就住忍辱地了。怎么能做到呢?“而观诸法如实相”。实相是真空,本来没有一切法,用不着去分别。你观实相用不着去分别,这就是菩萨摩诃萨行处。但是你最初开始是做不到的。行久了,习惯了,这就近于理性;近理了,就是近行处,处处都合乎理。开阔讲,就是空假中三观,空谛、中谛、俗谛,这是三观三谛。这就是忍辱地,这就是菩萨的行处。遇到任什么事,降伏你这个心,把心先降伏,很柔和,很善顺。知道一切境界相没有,诸法不自生,亦不从他生。因此说诸法无生,这个忍,忍诸法无生。一般说叫无生忍。

我们经常为什么习定?我们经常练习打坐?就是忍。外相,什么相,不理它,就叫寂灭忍,都寂静下来,不躁动,不粗暴。有人跟你说话,做什么事,又跳,又扳,声音又大,你给他安然处之,就是不理他,尽他跳吧!他跳跳没劲了,他就不跳了。假使你跟他对吼对闹,他愈跳愈有劲,安然忍。有人跟你大声说话,像我现在聋了,我听不见,愈大声,我愈听不见。没听见,他白说。他骂我也好,说什么也好,我听不见。听不见有什么好处呢?人家送你个礼物,你不接受,那他就拿回去了。如果有人骂你,你听不见,他自己又骂回去了,收回去了。他骂的是你,你不接受,他不是就拿回去了吗?你经常这样观想,那你就得安乐了,这叫安乐行。人家非礼相加,恼害你的时候,你给他个不接受。说打到身上是痛,也不接受,这个不容易了。说话还容易,打到你身上,你说我不接受;不接受,还是痛。但是不对打,不跟他对打。这叫忍。关于这个问题还多,今天我们就讲到这,下回再讲。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梦参老和尚文章列表

怎么才称得上「真佛子」

舍利弗尊者本来是认为三乘法门各走其道,彼此不能相通...

《法华经》对汉传佛教的六层意义

《法华经》对汉传佛教来讲,意义非常重大,它的重要性...

众生处处着,引之令得出

《法华经》把佛陀的智慧分成权法妙、实法妙,权实不二...

【推荐】《法华经》的殊胜功德利益

01、《法华经如来神力品》云∶诸佛神力,如是无量无边...

所有的法门都是成佛的资粮

其实从佛的角度,没有人天乘、二乘,只有成佛之道,只...

受持法华经,得往生净土之益

原文 若如来灭后,后五百岁中,若有女人,闻是经典,...

不可思议的《法华经》

从前,有一个和尚,他每天诵念一部法华经,从经上他得...

读诵《法华经》的24个理由

1. 看看《妙法莲华经》到底妙在哪里?智者大师光讲这个...

【注音版】礼佛大忏悔文

礼佛大忏悔文...

饿鬼报应经

尊者大目揵连,从佛在耆闍崛山中,游行恒水边,见诸饿...

【注音版】曼殊室利菩萨十大愿王

曼殊室利菩萨十大愿王...

佛说九横经

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佛便告比丘:「有九辈九因缘...

佛菩萨天天都在跟前,是我们不能够理解

无著菩萨在印度的时候,修弥勒菩萨慈心观。他在山里坐...

念《地藏经》想要去做坏事,这是不保护你的

你要依照《地藏经》的意思去修行。有些人念《地藏经》...

醒的时候能做主,在梦中你能不能做主

梦想,这个好懂,大家可能都理解。如果要拿它来形容我...

为亡者做功德,比烧纸钱更有用

【其后家内婢生一子,未满三日而乃言说。稽首悲泣,告...

【佛教词典】无依

(术语)如言无著,谓虽接于万境而一无所依也。是之谓...

【佛教词典】白足阿练

(杂语)即白足和尚。法苑珠林谓之白足阿练。...

修行重在断除贪嗔痴三毒

贪、嗔、痴是三毒,能毒害我们的法身,杀害我们的慧命...

不吃鸡肉的7个理由

1、鸡比狗和猫更聪明 最近已有几份研究显示鸡其实是十...

念佛是以净想转染想

【原文】 今果能以妄想心转为念佛,则念念断烦恼。若念...

为了生存,有的人就不择手段

人原本都是有良知的,但是为了求生存,必须竞争;为了...

出家人的钵都有哪些讲究呢

钵为比丘六物之一,又称钵多罗、钵和兰等,为如法之食...

你事业会成功吗

母亲对我谈起小时候的情形:过年时家中都备有糖果,你...

人的生活可以分作三层

我以为人的生活可以分作三层:一是物质生活,二是精神...

善意可贵,不要伤了好人的心

故事发生在加拿大魁北克省的一个小城。 一个风雪飘飞的...

临命终时贪心是不可取的

若心中见识小,舍不得赈灾,亦须分与女儿、孙媳、孙女...

圣严法师《平安的人间》

自序 法鼓山推动「建设人间净土」的社会运动,是以心...

布施供养是存钱的最佳方法

一说到供养,首先想到的是初一、十五,许多寺庙都有给...

学佛可以不求生极乐世界吗

我们经常说我们的业障重,其实我们的业障还不重,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