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梦参老和尚:妙法莲华经

梦参老和尚  2021/11/13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第22讲

【又文殊师利。菩萨摩诃萨。于后末世。法欲灭时。有持是法华经者。于在家出家人中。生大慈心。于非菩萨人中。生大悲心。】

这是安乐行品第十四。誓愿,发誓愿,为未来世界的时候利益众生。佛,又文殊师利菩萨摩诃萨,我的法在后世,法欲灭时,法不大啥存在了,佛所说的教法逐渐的就消失了。在法欲灭还没灭尽的时候,有持诵是法华经者,那个时候还有能受持法华经,不论是在家人、出家人,对他们都应当生起大慈心。在末法的时候能受持法华经的人,应当发誓愿。证明他能发誓愿,才能在末法时候还能够受持法华经、听闻法华经。发誓愿得有对象,就是缘。誓愿的发愿,发誓要利益众生,那你在这个时候对于在家的菩萨、出家的菩萨,对他们生起大慈心,这是发了菩提心、行菩萨道的人。

“于非菩萨人中”,这个跟前文已发菩提心的人不同,对菩萨不同。以前是慈悲所对的境,慈所对的境,把慈跟悲分开。非菩萨人中,就是生起怜悯心。合起来说,就是发大慈悲心的方便善巧。对于那些未出三界的,还在欲界、色界、无色界的这些众生,在人间,欲界、色界、无色界,或者在六道,都把他们包括在内吧!就是三界了。没能够出离三界的,欲界、色界、无色界没有超脱的,就是还没有证得二乘果位的人,这叫在家。不是问你比丘、比丘尼,这样出家、在家,不是这样分的。你这个大慈的境界,对待哪些个人?所缘的境对待那些未出三界的,在家的。出了家,断了三界的欲,那叫出家,以断惑证真来分的。这两种人,无论出了三界的、没出三界的。出了三界的,就是二乘菩萨跟初发意的菩萨。二乘的声闻、缘觉,初发意的菩萨,因为他们还有无明,还有尘沙,就是对他们要生起大悲境界相;但是他们是发过心的。

这是说诵法华经的人,具足大菩萨行的人,对你所缘的境,一个是对待二乘人或对初发意的,没有能闻到圆满的法,没有行圆满的道,所以生起大慈心。但是对于已发心的人,他发的心不大,是偏小的,不能如实理,对他们就生起悲心。把慈悲两个分开,一个是菩萨人发了心的,入了佛道的;一个是还没有入佛道的,就要生大悲心。为什么?因为在大菩萨行菩萨道、行方便行的时候,对于非行菩萨跟这已发心行菩萨道的人,他教化的方式、度脱的行为不同。本来是把这些人合在一起,就是发大慈悲心。这是说持是法华经发心的人是有分别的,因为咱们讲是安乐行。佛又跟文殊菩萨说,文殊师利,凡是行菩萨道的菩萨摩诃萨,发大心的、大愿的,在如来灭之后,有成就四法者,说是法时,无有过失。要成就四法才没有过失,这四法下文要讲。

【应作是念。如是之人。则为大失。如来方便随宜说法。不闻不知不觉。不问不信不解。】

“应作是念”,就是把识对于的一切缘的境,对的一切人类,就是菩萨之类;“如是之人”,就是指着不会圆道的人,没这种圆道的人,指这一类人说。如果应以法华经教授他,以方便善巧引诱他,这是如来的方便随宜说法。随宜,就是对的这个客观现实的境界起慈心之宜。为什么要起慈心?因为对于这些人应该给他们随宜说法。因为他乐于小乘,不愿意接受大乘,佛就给他们说大乘的方便真实法,得用善巧的方便。因为他不能领会圆道的道理,所以则为大失,不能成佛;不依佛所教授的去学,如是之人则为大失。这是发慈心的原因,就应当给他随宜说法,令他能够信、能够解。因为这些人他不发圆满心,他不闻不知不觉法华含义,乃至于不问不信不解,就是对这一类。

【其人虽不问不信不解是经。我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时。随在何地以神通力。智慧力。引之令得住是法中。】其人虽不问不信不解是经,专指法华经说的。这类人对于法华经他也不问、他也不信,你给他说,他也理解不到。佛跟文殊师利菩萨说,在我成到正等正觉的时候,我是用种种方便,不论在什么地方、在什么处所,我以神通力、智慧的力量,引诱这些人让他入到法华会,学法华经;“令得住是法中”,令他们都能够住在法华当中。这是一类。

【文殊师利。是菩萨摩诃萨。于如来灭后。有成就此第四法者。说是法时。无有过失。】以慈悲没有瞋垢的过失,如来成就这些众生是从不懈怠的。因此说于如来灭之后,成就四法。一个是座,一个是衣,一个是三行,一个是如来没有瞋垢这个过失,使一切众生都能成就,不懈怠,无谄曲。

【常为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国王王子大臣人民婆罗门居士等供养恭敬尊重赞叹。虚空诸天为听法故。亦常随侍。若在聚落城邑空闲林中。有人来欲难问者。诸天昼夜常为法故而卫护之。能令听者皆得欢喜。】

“常为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国王王子大臣人民婆罗门居士等供养恭敬尊重赞叹,虚空诸天为听法故”。这以下就分类,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国王、王子、大臣、人民、婆罗门、居士等,就是常随佛跟前的来供养尊重赞叹,赞叹此经。“虚空诸天”,这是上界诸天,无色界天,都住在空中的诸天。这些所有的人类天众为了要听此经,“亦常随侍”,常在佛的身边随侍于佛。不论在聚落、在城邑、在空闲林里头,这些人要来问难、问法的,这个诸天昼夜常为法故而卫护之。上来这些人为了听法都来常时卫护,能令所有想要闻法的,都能使他们生欢喜心。这就是佛的大慈,乃至行菩萨道的行大慈的菩萨,摄受这四众供养来听法。因为以慈故成就众生;这里是四众的众生,前头所说的四类众生;为供养听法,发誓愿成就,给一切众生做拥护。

【所以者何。此经是一切过去未来现在诸佛神力所护故。】“所以者何”,为什么要这样说呢?因为一切经都没有此经殊胜,此经是一切过去、未来、现在诸佛神力所加持的、所守护的。

【文殊师利。是法华经。于无量国中。乃至名字不可得闻。何况得见受持读诵。】这是读说法华经殊胜的含义。这个法华经在无量国土中,不是人间,连这个妙法莲华经的名字都听不见,不用说学习内容了。

【文殊师利。譬如强力转轮圣王。欲以威势降伏诸国。而诸小王。不顺其命。时转轮王。起种种兵而往讨伐。戒如坚甲。定如营垒。慧如利器。七贤中方法为前军。须陀洹斯陀含中方法为次军。阿那含阿罗汉中方法为后军。所破者是三毒等分八万四千之寇盗。能破者是八万四千法门之官兵。】“文殊师利,譬如强力转轮圣王”,这个转轮圣王力量很强盛、威势很强盛,能降伏一切其他的国家。例如金轮圣王,没有敢叛逆他的。拿这个做形容词,形容一个强力转轮圣王,那些小国王都得听他的命令;不听他的,就被他给摧伏降灭掉了。我们一切众生的烦恼、无漏的习气,佛就像转轮圣王一样的,降伏一切众生的烦恼、习气。有些个还没得调伏的、还没顺其命的,佛就强力的摄受他。这是慈悲的由来。对于不听话的,不随顺佛教的,佛就以降伏力量断他的烦恼等。就像轮王,有些恶劣的国家不听他的话,出兵就讨伐他、降伏他。

【王见兵众战有功者。即大欢喜。随功赏赐。或与田宅聚落城邑。或与衣服严身之具。或与种种珍宝。金银琉璃砗磲码瑙珊瑚琥珀。象马车乘。奴婢人民。】在世间相上,那个国王见他的兵众有战功的、有表现的,能够摧伏强敌的,那个国王就欢喜了,随功赏赐他;或者给他田园、给他住宅、给他聚落,让他到某某县去当官,乃至一个省去当官,管那省。或是奖励衣服,或是严身资具,或是珍妙的珍宝,金银、琉璃、砗磲、码瑙、珊瑚、琥珀;或是奖他象马车乘、奴婢人民。七种宝,行菩萨道。佛利益众生就给他说种种的,七宝变成法了,说七觉支、八正道这些法。象马车乘,就比做二乘人,他还不能达到圆满,但是他能了生死,能做一半。乃至舍给他奴婢、车乘、象马,那都表示菩萨以法而得到神通力。

【唯髻中明珠。不以与之。所以者何。独王顶上有此一珠。若以与之。王诸眷属必大惊怪。】

但是转轮圣王法髻当中有个明珠,不以与之。这种形相在我们汉地没有。我以前在藏地那个时候,看见凡是四品以上的都给他一个珠子。不是珠子,是嘎乌,就是佛盒。佛盒装着一尊是佛像,现在都是佛像,并不是达-赖赐给珠子。一定要顶在脑壳上。你看藏人他梳两个角髻,当中是佛盒。四品以上许可,四品以下的没有。经典上经常形容这个意思。转轮圣王别的都可以舍给,髻中明珠不以与之。再有功劳,再大,也不肯把这给你,不能奖励你。“所以者何”,什么道理?独王顶上,这个国王只有这么一颗珠子,他要给了别人,等于把他权势都给别人了。他不拿以此为奖励,都给其他的奖励。如果要把顶珠奖励这个大臣,那他所有的眷属必大惊怪。这是比喻,比喻什么呢?

【文殊师利。如来亦复如是。以禅定智慧力。得法国土。王于三界。而诸魔王。不肯顺伏。】“文殊师利,如来亦复如是”,就是轻易不说法华经的,比如顶髻不给人。以禅定智慧的力量修诸道,像国王得到国土,能够王于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因为那些魔王不能顺伏。

【如来贤圣诸将。与之共战。】就是降伏魔怨的意思。

【其有功者。心亦欢喜。于四众中。为说诸经。令其心悦。赐以禅定解脱无漏根力诸法之财。又复赐与涅槃之城。言得灭度。引导其心。令皆欢喜。而不为说是法华经。】“其有功者,心亦欢喜”,对于有功的人,佛就给他说各种法门、各种经论,令他们得到修行,得到心里满足。依着经,佛所说的教法依着修,就能得到解脱,就能得到禅定,就能得到五根五力,得到七菩提八正道,得到诸法的时候。乃至赐与涅槃,这是二乘人所证得的涅槃。说你就得度了,如果你证得此果就安定了,不受生死轮转了。不过是让他得到欢喜而已,令其得灭度、得欢喜,但是而不为他说法华经。

【文殊师利。如转轮王。见诸兵众有大功者。心甚欢喜。以此难信之珠。久在髻中。不妄与人。而今与之。】文殊师利,如转轮圣王见诸有大功的,生欢喜,奖励他,给他们说诸教法。但是不给他说法华经,就像国王不与顶髻一样的。

【如来亦复如是。于三界中。为大法王。以法教化一切众生。见贤圣军。与五阴魔烦恼魔死魔共战。有大功勋。灭三毒。出三界。破魔网。尔时如来亦大欢喜。此法华经能令众生至一切智。一切世间多怨难信。先所未说而今说之。】

如来亦复如是,于三界中为大法王,以一切法教化众生。见贤圣军与五阴魔,就是降伏五蕴了,转五蕴都成了法身。五蕴魔,就是色受想行识。烦恼魔、死魔。咱们对死魔没有力量降伏它。你得了禅定智慧了,死魔就降伏,得生死自在了。对这些有大功勋的,能够灭三毒,出三界,破魔网。如来对这些弟子生大欢喜,但是只给他说三乘法。三乘法就是让他知道苦、知道乐,能破一切的蕴魔,能够断一切烦恼,不再计一切烦恼了,知苦断集慕灭修道,证得涅槃理了。但是不会给他说法华经的,为什么?还认为他机缘没成熟的意思,就是他不能接受的意思。“此法华经能令众生至一切智”,佛说若学法华经,能可以令你达到究竟成佛。因为一切世间对此经多怨难信。多怨难信,多怨你可把它解释就是业障很多的,没办法信此法华经之法。因此如来我以前没有说,“先所未说”,以前没说。以前没说,为什么现在说呢?

【文殊师利。此法华经。是诸如来第一之说。于诸法中。最为甚深。末后赐与。如彼强力之王。久护明珠。今乃与之。文殊师利。此法华经。诸佛如来秘密之藏。于诸经中。最在其上。长夜守护。不妄宣说。始于今日。乃与汝等而敷演之。】

“文殊师利,此法华经是诸如来第一之说”,尊重法华经。在一切经中之上,于诸法之中的最深,因此没有给弟子们说。现在末后赐与,到了因缘成熟该说的时候才说。就像那个强力之王,他久护的这个顶上明珠,现在可以赐给那个最有功的人。“文殊师利,此法华经诸佛如来秘密之藏”。咱们大家都想学密宗、学密法,一学就成佛。现在这法华经公开跟你说,法华经就是密法,你学了法华经才真正的无上密,一切经中最上的,一切法最上的,是诸佛如来长夜守护,不随便就说的,不妄宣说。“始于今日,乃与汝等而敷演之”,现在机缘成熟了,才给大家说。这是一乘教,圆满无碍教,这是教密。理呢?法华经就是说大家都能成佛,都给你们授记成佛。这是理,这叫密藏。以前佛没说过众生都能成佛,说二乘人焦芽灭种;但是现在都给他们授记了,他们也都发芽了。这个芽是佛芽,佛的根苗。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常行忍辱。哀愍一切。乃能演说。佛所赞经。】佛从此又跟文殊师利菩萨说,把这个道理用偈颂体裁再说一遍。“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常行忍辱,哀愍一切,乃能演说,佛所赞经”。忍辱,佛在前面譬喻像衣服一样的,着上这个戒衣能够忍一切的。就像我们披这个三衣,这是忍辱衣、理忏衣、般杂衣。般杂衣,翻过来就是忍辱衣的含义。哀愍一切众生,因为哀愍一切众生,现在让他们都能成佛,给他说甚深的法华经法,让一切众生都能够入如来室、坐如来座、披如来衣,就是前头所说的四种成就了。等到坐如来座,他修行就修行成了。

【后末世时持此经者。于家出家。及非菩萨。应生慈悲。】“后末世时”,在后来末法的时候,若能够持此经者。咱们是末法时候,若有人能受持法华经的,不管他是出家、在家,不论他是菩萨、非是菩萨,他们一定能成佛。因此对他们生起大慈悲心,这是佛所缘念的境。对什么境呢?对这一切的众生,不管他在家、出家,是菩萨、不是菩萨,都应该平等的慈愍他们。慈愍他们,就是愿意他们都成佛。

【斯等不闻。不信是经。则为大失。】“斯等不闻”,过去听不到法华经,即使闻了也不信;不闻不信此经,“则为大失”,这是最大的损失了。不闻此经,无法成佛,不是最大损失吗?

【我得佛道。以诸方便。为说此法。令住其中。】佛跟文殊师利菩萨说,我现在成就究竟果德了,我要假很多的方便;就是以前四十年说法都叫方便,就是为了说法华经准备的,令一切众生都能住此法当中。

【譬如强力。转轮之王。兵战有功。赏赐诸物。象马车乘。严身之具。及诸田宅。聚落城邑。或与衣服种种珍宝。奴婢财物。欢喜赐与。如有勇健。能为难事。王解髻中。明珠赐之。】底下用比喻,“譬如强力,转轮之王,兵战有功,赏赐诸物,象马车乘,严身之具,及诸田宅,聚落城邑,或与衣服,种种珍宝,奴婢财物,欢喜赐与,如有勇健,能为难事,王解髻中,明珠赐之”。以此经的意思,就是这些随顺佛,闻了诸法,已经有四十年了,说法华经佛成道四十年之后,开始才说。为了详示这些有很多发菩提心了,很多证得二乘阿罗汉果了,又转发大心了,佛为这些人才给他们说法华经。

【如来亦尔。为诸法王。忍辱大力。智慧宝藏。以大慈悲。如法化世。见一切人。受诸苦恼。欲求解脱。与诸魔战。为是众生。说种种法。以大方便。说此诸经。既知众生。得其力已。末后乃为。说是法华。如王解髻。明珠与之。此经为尊。众经中上。我常守护。不妄开示。今正是时。为汝等说。】

“如来亦尔”,也是这样子。“忍辱大力,智慧宝藏,以大慈悲,如法化世,见一切人,受诸苦恼,欲求解脱,与诸魔战”。咱们修道就是跟魔作战,跟烦恼魔作战,因此佛就为这些众生说种种法,这种种法就是以大的方便善巧说此诸经。现在众生的因缘成熟了,力量够了,“既知众生,得其力已,末后乃为,说是法华。如王解髻,明珠与之,此经为尊,众经中上。我常守护,不妄开示,今正是时,为汝等说”。现在是说的实话,因缘成熟时。观诸弟子都成熟了,都能承受此法了,佛才为说。

【我灭度后。求佛道者。欲得安隐。演说斯经。应当亲近。如是四法。读是经者。常无忧恼。又无病痛。颜色鲜白。不生贫穷。卑贱丑陋。众生乐见。如慕贤圣。天诸童子。以为给使。】这个人因为他有业障,乃至读了法华经为障所转,又生天上,或者作梵王,欲障转。但是人都喜见的,这是贪障转。就讲贪瞋痴三障,转化的意思。

【刀杖不加。毒不能害。若人恶骂。口则闭塞。游行无畏。如师子王。】舍了瞋恨心,舍瞋就把你刀箭毒害的内障都消失了。入于军阵中,外刃不能伤害。就是刀箭不能加害于他,毒害不能伤害到他。人想骂詈,口也开不到。这时候在世间游行无所障碍。指诵法华经的人。

【智慧光明。如日之照。若于梦中。但见妙事。见诸如来坐师子座。诸比丘众。围绕说法。又见龙神。阿修罗等。数如恒沙。恭敬合掌。自见其身。而为说法。】以此智慧破除黑暗,总在光明之中。这个光明是智慧。“若于梦中,但见妙事”,作梦尽做好事。这可不是升官发财,好事是修道的事。在梦中就见诸佛坐师子座,或是见诸大众比丘围绕着佛闻法。或者见龙神、阿修罗等,数如恒沙,恭敬合掌,自见其身,而为说法。这是梦,在梦里头你见着的形相跟以前不一样了。就是你诵法华经时候,如果常作这个梦,说明你已经入了十信位了,知道自己进入十信位了。你作梦的时候,常在梦中闻法,生到位子。

【又见诸佛。身相金色。放无量光。照于一切。以梵音声。演说诸法。佛为四众。说无上法。见身处中。合掌赞佛。闻法欢喜。而为供养。得陀罗尼。证不退智。佛知其心。深入佛道。即为授记。成最正觉。汝善男子。当于来世。得无量智。佛之大道。国土严净。广大无比。亦有四众。合掌听法。】

又见诸佛,身相金色,放无量光,照于一切,以梵音声,演说诸法,佛为四众,说无上法,见自己身处其中,合掌赞佛,闻法欢喜,而为供养,得陀罗尼,证不退智。这个证不退智,表现前面佛给那个有学的人不也给他授上记了吗?这个授上记了,并不是他成佛了。在我们华严经讲可以分别,前头那是入信位,这个入了初住。咱们经常在经上说无生法忍,在法华经表示入了初住位。在咱们讲华严经的时候,初住位是什么境界,大家都知道了,不退了,菩提心再不退了,这住在菩提心上,行菩萨道。所以得陀罗尼,证不退智。咱们讲三不退,那信心当然不会退了,位不退、行不退,信、住、行三位不退。佛知其心,深入佛道,佛才给他授记,成最正觉。汝善男子,当于来世,得无量智,佛之大道,国土严净,广大无比,亦有四众,合掌听法。这位的菩萨他就教化一切四众去了,给大众说法了。是作梦,可别把梦忘了,不是证得了。前头讲了是作梦,这个梦咱们没有做过,如果你能做过如是相似的梦,就说明你已经入道了。

【又见自身。在山林中。修习善法。证诸实相。深入禅定。见十方佛。】又者在梦中见自身在山林中,修习善法,证诸实相,深入禅定,见十方佛。又见自身在山林中,十信位的菩萨,十行,从住位又进入到十行位的菩萨了,所修都是善法,修习善法。这个善法是跟实相无别的,证诸实相。见修习是在行中,这才叫真正修行。前头那个虽然是念佛、拜忏、念经,也是修行,没到位。现在的修行到位了,所以说证诸实相。证诸实相,咱们讲华严经就是十回向位。什么位子呢?中道位。“深入禅定,见十方佛”,那就深了,十地位。

【诸佛身金色。百福相庄严。闻法为人说。常有是好梦。又梦作国王。舍宫殿眷属。及上妙五欲。行诣于道场。在菩提树下。而处师子座。求道过七日。得诸佛之智。成无上道已。起而转法轮。为四众说法。经千万亿劫。说无漏妙法。度无量众生。后当入涅槃。如烟尽灯灭。】“诸佛身金色,百福相庄严,闻法为人说,常有是好梦”,这个梦不可思议了,这叫好梦。又梦见作国王,舍宫殿、眷属,以及上妙五欲,行诣于道场当中,在菩提树下,而处师子之座。梦见成佛了。求道过七日,得诸佛之智慧。在菩提树下行道七天成佛了,得诸佛智慧。成无上道已,起而转法轮,为四众说法,经千万亿劫。说无漏妙法,度无量众生,后当入涅槃,如烟尽灯灭。

【若后恶世中。说是第一法。是人得大利。如上诸功德。】

梦中成佛的。你在五浊恶世能够说法华经得大利益了,什么大利呢?作梦,如上诸功德,但是这个梦它会变成真的。你从相信,发了菩提心,信成了根了,这叫清净信。以这个根修行,如来怎么样发心的,你也如是发心,渐渐就入妙法门。定能生根,根能起三昧,三昧又转增胜根,这个胜根就是慧根,定能生慧的慧根。这就是沙门法,成道之法,能够烦恼断尽,断尽烦恼是沙门之益,八正道是沙门之法,堪称一切烦恼都尽了,这是沙门益。初果、二果、三果、四果,这四果就是沙门果。在你信中,“信、进、念、定、慧”这五种是根,信生起根;在这信根上而能成长这些成就,直至到成佛。这个梦不是幻化的,不是一般的升官发财,这个梦它变成事实的了,都在梦中。这叫什么呢?安乐行,这一品就完了。

下一品从地涌出品,这就微妙了。在从地涌出品佛的眷属,释迦牟尼佛的眷属从地涌出,而且这数量无尽的。从地涌出这些菩萨来礼佛,来礼多宝如来,这表示佛在无量劫之前所度化的众生,到文中大家就知道了。弥勒菩萨一个都不认识,弥勒菩萨跟佛那么多劫、那么多年,地下涌出菩萨他不认识,一个也不认识,说:这是谁度的?释迦牟尼佛跟他说:这是我度的。他说:我怎么不知道?佛说:你不知道的事还太多了。这是不可思议,等讲到文中,大家就知道了。宝塔品里头这样说,后头宝塔品要说,补充这个。大家都争着说助佛来护持法华经、弘扬法华经,佛说有得是人弘扬,这就地下涌出这些菩萨,无量劫来,无量无量劫,没有时间的。这些菩萨有好多?有八恒河沙众。把恒河沙一沙作一菩萨,有八个恒河沙这么众。佛在说法华经,他来证明来了,从地涌出。

【尔时他方国土诸来菩萨摩诃萨。过八恒河沙数。于大众中起。合掌作礼而白佛言。世尊。若听我等于佛灭后。在此娑婆世界勤加精进。护持读诵书写供养是经典者。当于此土而广说之。】尔时他方国土诸来菩萨摩诃萨,过八恒河沙数,于大众中起,合掌作礼,而白佛言,世尊,若听我等于佛灭后。佛,你若是灭度了之后,请你听许。听许什么?我们这八恒河沙的这些菩萨要来弘扬法华经、护持法华经,但是世尊你要允许。所以听我等于佛灭后,在此娑婆世界,勤加精进,护持法华经,读诵法华经,书写法华经,供养是经典者,宣扬,当于此土而广说之。

【尔时佛告诸菩萨摩诃萨众。止。善男子。不须汝等护持此经。所以者何。我娑婆世界。自有六万恒河沙等菩萨摩诃萨。一一菩萨。各有六万恒河沙眷属。是诸人等。能于我灭后。护持读诵广说此经。】

尔时佛告诸菩萨摩诃萨众,止,不需要你们,就是这么句话。尔时佛告诸菩萨摩诃萨众,止,善男子,不须汝等护持此经。不用你们来护持,就是有人早已护持了。所以者何,为什么我这样说不用你们来护持?因为我此娑婆世界,自有六万恒河沙等菩萨摩诃萨。有六万恒河沙数,恒河沙数一个两个,数到六万。那六万的恒河有好多沙子呢?拿这个数字形容菩萨摩诃萨。每一一菩萨各有六万恒河沙眷属。六万恒河沙这些菩萨,每一个菩萨又有六万恒河沙眷属。这数字不是人间数字,也不是神仙数字,这唯是果地上大菩萨的数字。我灭度后,他们来护持、读诵,广说此经。佛这个意思就说你们各有你们各的事情,你们各有你们各的责任,你们把你们责任、把你们的利益事情都废去了,来护持此经,不必要。按你们所修的修去吧!度众生去吧!因为此世界有护持此经的。佛说的跟那些最初发心结缘的,那些菩萨都成熟了,以前他老早就答应弘我法华经,这个缘就深了、就广了。到文中就说这个地下涌出的菩萨。

【佛说是时。娑婆世界三千大千国土。地皆振裂。而于其中。有无量千万亿菩萨摩诃萨同时涌出。是诸菩萨。身皆金色。三十二相。无量光明。】“佛说是时”,佛就说这个法的时候。“娑婆世界三千大千国土”,就是释迦牟尼佛教化的三千大千世界,“地皆振裂”,地振了,但地振没塌陷,没有伤害到人。地振是形容词。这一地振就震出来什么?无量千万亿菩萨摩诃萨同时涌出,就从大地涌出。这菩萨不是一般的菩萨,是菩萨之中大菩萨。是诸菩萨,身皆金色,三十二相,无量光明。

【先尽在此娑婆世界之下。此界虚空中住。】在此娑婆世界之下,住在什么地方呢?虚空,此界虚空中住。娑婆世界下的虚空中,那是这些来的大菩萨住处。

【是诸菩萨。闻释迦牟尼佛所说音声。从下发来。一一菩萨。皆是大众唱导之首。各将六万恒河沙眷属。况将五万四万三万二万一万恒河沙等眷属者。况复乃至一恒河沙。半恒河沙。四分之一。乃至千万亿那由他分之一。况复千万亿那由他眷属。况复亿万眷属。况复千万。百万。乃至一万。况复一千。一百。乃至一十。况复将五。四。三。二。一弟子者。况复单已乐远离行。如是等比。无量无边。算数譬喻所不能知。】

从地底下发起来。“一一菩萨,皆是大众唱导之首”,所来的菩萨都是为首的菩萨。他们各将六万恒河沙眷属,每一菩萨又有六万恒河沙眷属,六万菩萨再乘六万恒河沙。况将五万四万三万二万一万恒河沙等眷属者。眷属中又有眷属,那就不等了;也有没有的,就一个人,也有这样子的。况复乃至一恒河沙、半恒河沙、四分之一,乃至千万亿那由他分之一。况复千万亿那由他眷属,况复亿万眷属,况复千万、百万,乃至一万。况复一千、一百,乃至一个人。况复八、九、五、四、三、二、一,只有一个弟子。况复单已乐远离行。如是等比,无量无边,算数譬喻所不能知。这不是人间算数,也不是天上算数。

【是诸菩萨。从地出已。各诣虚空七宝妙塔多宝如来释迦牟尼佛所。到已。向二世尊头面礼足。及至诸宝树下师子座上佛所。亦皆作礼。右绕三匝。合掌恭敬。以诸菩萨种种赞法而以赞叹。住在一面。欣乐瞻仰于二世尊。】“是诸菩萨,从地出已”,从地涌出来了。“各诣虚空”,在佛的道场里没地方住,住到空中去了。诣虚空,都到什么地方?到七宝妙塔多宝如来。这时候释迦牟尼佛在多宝塔里头坐着。到已,向二世尊头面礼足,地上涌出菩萨先向多宝佛跟释迦牟尼佛作礼。礼完了之后,到诸宝树下,师子座上的佛所,作礼完了,右绕三匝,合掌恭敬,以诸菩萨种种的赞叹方法来赞叹,住在一面,欣乐瞻仰于二世尊。这把他赞叹言词都略了、供养都略了。

【是诸菩萨摩诃萨。从初涌出。以诸菩萨种种赞法而赞于佛。如是时间。经五十小劫。是时释迦牟尼佛。默然而坐。及诸四众。亦皆默然。】

“是诸菩萨摩诃萨,从初涌出”,从地下最初涌出时候,边涌出,就赞叹。一者赞法,妙法莲华经。二者赞叹佛。这从地一涌出、一赞叹、一供养,经过好长时间?经过五十个小劫。这咱们跟大家说过,一个小劫那个时间咱们都没法算。人寿十岁,过一百年增一岁,增到八万四千岁。八万四千岁,再过一百年减一岁,减到人的寿命十岁。这算一个小劫。这些菩萨从地涌出来,赞叹供养佛都经过五十个小劫。就是我上来所说的五十个。“是时释迦牟尼佛,默然而坐”,释迦牟尼佛在那默然,没有说话,没有表达什么。那些在这闻法四众弟子也都没什么表达,都在那默然。在这圣境之下,地下菩萨涌出赞叹佛,就在这个过程当中经过五十小劫。佛说法华经只说八年,他就占了五十小劫。这是不要拿咱们的思想去理解这些问题,听到五十小劫就行了。

【五十小劫。佛神力故。令诸大众谓如半日。尔时四众。亦以佛神力故。见诸菩萨遍满无量百千万亿国土虚空。】

大众感觉上五十小劫就像过了半天,过几个钟头。时无定体,时间没有一个决定定体的。尔时四众,亦以佛神力故。这是假佛的神力,见诸菩萨遍满无量百千万亿国土的虚空,尽虚空都是这些地上涌出的菩萨。时间五十小劫像半日,看无量的菩萨该占好多地方?没有广狭,也没有长短,时间也没有定体,这就叫不可思议。咱们现在讲这些个经典上所说的话,现在咱们人世间就有这些事,也是不可思议,证明了佛说的都是真言语,如来实语者、不诳语者。

我跟大家讲过吧?一九四三年的美国兵舰,被日本潜艇击沉了,在菲律宾外海。一九九九年吧,那个兵舰逃出七个水兵,让菲律宾巡洋舰给救下来,跟美国联系。但是这七个水兵感觉着是三个多小时,兵舰打沉了,他们逃出来,被菲律宾舰艇救上来。一九四三年到一九九九年,中间隔了五十六年了,他们还是二十多岁,美国接回去了,他们家里人都没有了。就是人间证实,不过这五十几年,他们感觉着两三个小时。大家看有那一本书,人类失踪之谜,大概有一百多个证见吧!证明这些事。这跟我们佛经讲的长短不一样的,这就是不可思议的。

现在咱们这人间很多这些事。头几天报纸登西班牙,还是哪个国家,一架飞机失事了。失事了,飞机哪儿去了?没有了。失事了都有残骸,找不着,残骸还没找着。在人类失踪之谜,从美国纽约飞一架飞机飞到美国德州,空中一飞飞了三十六、七年,飞到哪儿去了?飞到南美洲委内瑞拉去了。委内瑞拉一看这飞机是淘汰的了,整个的飞机人都活着,他们只感觉几个小时。这不可思议,飞机怎么能在空中飞几十年呢?那汽油来回装的就是那么多,但它可就飞几十年,这是现在的事实。

我说这么两个举例子了,大家可以看,有那一本书叫人类失踪之谜。各个科学家也研究这究竟是怎么回事?最后的定案,大家研究进入时空隧道。时间跟空间有个隧道,他能进那隧道里去了,人还没死,是失踪之谜。类似这些事,我把它引导一下,说佛经所说的,不过咱们智慧不大,不能理解,是真实的。

【是菩萨众中。有四导师。一名上行。二名无边行。三名净行。四名安立行。是四菩萨。于其众中。最为上首唱导之师。在大众前。各共合掌。观释迦牟尼佛而问讯言。世尊。少病少恼。安乐行不。所应度者。受教易不。不令世尊生疲劳耶。尔时四大菩萨而说偈言。世尊安乐。少病少恼。教化众生。得无疲倦。又诸众生。受化易不。不令世尊。生疲劳耶。】

佛又跟大众说菩萨众中,凡是菩萨行菩萨道的有四导师。第一种叫上行,最上的修行。第二种叫无边行。第三种叫净行。第四种叫安立行。这四菩萨于大众中为上首,就是这地下涌出的菩萨,有四个导师,一个叫上行导师,一个叫无边行导师,一个叫净行导师,一个叫安立行导师,这四菩萨于地下涌出这些菩萨,他们为上首。在这个法会当中,大众之前,各个合掌,观释迦牟尼佛而问讯言。向释迦牟尼佛问讯,世尊,您好吗?您少病少恼吗?安乐行否?所应度者受教易否?应该化度的是不是领受佛的教导,不令世尊生疲劳耶?尔时四大菩萨而说偈言,先赞叹佛,世尊安乐,少病少恼,教化众生,得无疲倦。又诸众生受化易否?是不是很好听话,容易受教诲。不令世尊生疲劳耶,不使世尊生疲劳感。

【尔时世尊。于菩萨大众中而作是言。如是如是。诸善男子。如来安乐。少病少恼。诸众生等。易可化度。无有疲劳。所以者何。是诸众生。世世已来。常受我化。亦于过去诸佛恭敬尊重。种诸善根。此诸众生。始见我身。闻我所说。即皆信受。入如来慧。除先修习学小乘者。如是之人。我今亦令得闻是经。入于佛慧。】

“尔时世尊,于菩萨大众中而作是言”,当着菩萨大众答覆他们如是如是,你问的就是这样子、就是这样子。诸善男子,如来安乐,如来少病,如来少恼,诸众生等易可化度,很容易化度,没有艰难,我也没有疲劳。所以者何?是诸众生世世以来常受我化,我现在教化的都是一世一世的经常受我教化已经成熟了。亦于过去诸佛恭敬尊重,他们在各个佛所都尊重诸佛、都种诸善根。此诸众生,始见我身,闻我所说。这些众生一开始见到我就听我的话,都能承受如来的智慧。但是有些先前学习小乘人,如是之人现在都转变了,能够闻到法华经;一闻到法华经都入佛慧了。

【尔时诸大菩萨而说偈言。善哉善哉。大雄世尊。诸众生等。易可化度。能问诸佛。甚深智慧。闻已信行。我等随喜。】地下涌出这些大菩萨都说最好了!最好了!大雄世尊,这些众生很容易教化、很容易度脱,他们都能问佛的甚深智慧。能问,闻了就能信,信了就能行,我们赞叹随喜。地下涌出这些菩萨,赞叹随喜此法会的一切菩萨功德。

【于时世尊。赞叹上首诸大菩萨。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能于如来发随喜心。】现在我在这讲法华经,你们能随喜我讲法华经,太好了!太好了!

【尔时弥勒菩萨。及八千恒河沙诸菩萨众。皆作是念。我等从昔已来。不见不闻如是大菩萨摩诃萨众。从地涌出。住世尊前。合掌供养问讯如来。】佛跟地下涌出的菩萨在这问答当中,此会的大菩萨就生出怀疑了。尔时弥勒菩萨及八千恒河沙诸菩萨众,皆作是念。就在佛跟地下涌出的菩萨问答当中,他们就想了。我等从昔已来,这个昔就远了远了,或者跟着佛以来。不见不闻,也没看见过,也没听说过,哪来的这么多大菩萨摩诃萨众,从地涌出的,住在世尊前,合掌供养问讯佛。

【时弥勒菩萨摩诃萨。知八千恒河沙诸菩萨等心之所念。并欲自决所疑。合掌向佛。以偈问曰。】尔时弥勒菩萨摩诃萨,同时观察所有与会的八千恒河沙诸菩萨等心之所念。并欲自决所疑,他自己也怀疑。合掌向佛,以偈问曰。

【无量千万亿。大众诸菩萨。昔所未曾见。愿两足尊说。是从何所来。以何因缘集。巨身大神通。智慧叵思议。其志念坚固。有大忍辱力。众生所乐见。为从何所来。】无量千万亿,大众诸菩萨,昔所未曾见,愿两足尊说,是从何所来,以何因缘集。什么因缘他们集合到一起来的?巨身大神通。他的身量这么大,神通又这么广,智慧又不可思议。其志念坚固,有大忍辱力,众生所乐见,为从何所来。从哪儿冒出来的?不是从地下冒出来的嘛!那他又问了:地究竟在什么地方?

【一一诸菩萨。所将诸眷属。其数无有量。如恒河沙等。或有大菩萨。将六万恒沙。如是诸大众。一心求佛道。是诸大师等。六万恒河沙。俱来供养佛。及护持是经。将五万恒沙。其数过于是。四万及三万。二万至一万。一千一百等。乃至一恒沙。半及三四分。亿万分之一。千万那由他。万亿诸弟子。乃至于半亿。其数复过上。百万至一万。一千及一百。五十与一十。乃至三二一。单已无眷属。乐于独处者。俱来至佛所。其数转过上。如是诸大众。若人行筹数。过于恒沙劫。犹不能尽知。】

一一诸菩萨,所将诸眷属,其数无有量,如恒河沙等。或有大菩萨,将六万恒沙,如是诸大众,一心求佛道。是诸大师等,六万恒河沙,俱来供养佛,及护持是经。将五万恒沙,其数过于是,四万及三万,二万至一万,一千一百等,乃至一恒沙,半及三四分,亿万分之一。千万那由他,万亿诸弟子,乃至于半亿,其数复过上。百万至一万,一千及一百,五十与一十,乃至三二一。从一个人到无量数的,从无量数到一个人。单已无眷属,或者就是一个人,没眷属。乐于独处者,俱来至佛所。所有来的这些人种种差别,有多有少。其数转过上,如是诸大众,若人行筹数,一个人一个行筹。过于恒沙劫,犹不能尽知。

【是诸大威德。精进菩萨众。谁为其说法。教化而成就。从谁初发心。称扬何佛法。受持行谁经。修习何佛道。】“是诸大威德,精进菩萨众,谁为其说法,教化而成就”。这些人是哪个佛教化成就的?他们最初从哪个佛跟前发心的?称扬何佛法,受持行谁经,修习何佛道。

【如是诸菩萨。神通大智力。四方地振裂。皆从中涌出。世尊我昔来。未曾见是事。愿说其所从。国土之名号。我常游诸国。未曾见是众。我于此众中。乃不识一人。】如是诸菩萨,神通大智力。四方地振裂,一切大地都振裂了。皆从中涌出,他们从地底下冒上来的。世尊我昔来,未曾见是事。我跟着世尊很久了,从往昔以来,我没看见过有这些事。愿说其所从,请佛说他们什么原因,他们从什么地方来的?他们国土叫什么国土?我常游诸国,未曾见是众。我游的国土不少了,以弥勒菩萨的神力,但是我没见过他们。于此众中,乃不识一人。怎么我一个认识的也没有?

五十与一十,乃至三二一。就是乃至最后一个。有的有眷属很多,有的没眷属的。乐于独处者,俱来至佛所。其数转过上,如是诸大众。若人行筹数,过于恒沙劫,犹不能尽知。没办法了达他们的数字。是诸大威德,精进菩萨众,谁为其说法,教化而成就。谁把他们度化的?受持行谁经,修习何佛道。如是诸菩萨,神通大智力,四方地振裂,皆从中涌出。世尊我昔来,未曾见是事,愿说其所从,国土之名号。我常游诸国,未曾见是众。我游的国家也不少了,从来没见过这些人。我于此众中,乃不识一人。我在这个大众里头,一个认识的也没有。

【忽然从地出。愿说其因缘。今此之大会。无量百千亿。是诸菩萨等。皆欲知此事。是诸菩萨众。本末之因缘。无量德世尊。唯愿决众疑。】这个因缘恐怕不是一般的了。今此之大会,无量百千亿,是诸菩萨等,皆欲知此事。不是我自己想问世尊,这个大会之中百千亿的都如是,都想知道这是怎么回事,这些大菩萨都不知道这些什么因缘。无量德世尊,唯愿决众疑。世尊,您给大家说说,解解大家的疑惑吧!你先疑惑吧!等着下回再说。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梦参老和尚文章列表

整个《法华经》譬喻品就讲这两件事

这个地方是第一个,火宅喻。其实火宅喻是包括了两个部...

慧能大师与法达

一天,从江西南昌来了一位手持锡杖的僧人,名叫法达。...

《法华经》的羊车、鹿车、牛车各比喻什么

而告之言:汝等所可玩好,希有难得,汝若不取,后必忧...

道人与正常人之间如何做个平衡

问: 道人感觉象是有一个出离的部分;我们还是要成为一...

佛陀为何把成佛之道分成两阶段

佛陀来到人世间以后,他看到了两件事情:第一个,就是...

造佛像有什么功德

造佛像是一个因缘,就是本经这个地方说的更以异方便,...

化城喻

佛陀开示大众:比丘们!若如来自知涅槃时刻已到,座下...

法华会上为何会有五千人退席

这段经文,几乎所有的古德都是扣住两个重点在解释:第...

阿閦佛国经

阿閦佛国经卷上 发意受慧品第一 闻如是:一时佛在罗阅...

【注音版】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

(印光大师校印本)...

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

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卷第一 序品第一 如是我闻:一时,...

大乘起信论

大乘起信论序 扬州僧智恺作 夫起信论者,乃是至极大乘...

你东想西想,定不下心来,最后毫无所得

【又善男子。若诸菩萨摩诃萨等。不著内想。不著外想。...

虚云老和尚是大菩萨示现

有些人认为虚云老和尚的脾气很大,他根本是空的不认识...

我们要发回向的愿,这种回向效果无穷

【次当复发回向之愿。愿我所修一切功德。资益一切诸众...

为何专说极乐世界?因为这个法门殊胜

容易跟特别难,这两者是绝对相反的。有的说很难,有的...

【佛教词典】一致

谓佛乘宗极之趣唯一无二。如来设化,始随机宜不同,故...

【佛教词典】现行成就

【现行成就】 p0952 如得有三种中说。 二解 集论三卷十...

如何对待我们身边的恶人

世间上有很多我们认为的恶人,但是所有的恶人里面他都...

三衣一钵不离身

天下丛林饭似山,钵盂到处任君餐,黄金白玉非为贵,唯...

不要老是认为自己业障深重

过去有一个医学的杂志,讲出一个公案。它说,有一个妈...

世间人临终的三种执着

一般人到临终时有什么样的执著呢?一般有三种爱,爱就...

10种有益皮肤健康的食物

好皮肤也靠吃出来。美国《预防》杂志最新载文,刊出了...

为何结果是一个往生西方,一个生天道

问: 我们以真实的信心念这句名号,就往生到一个好地方...

睡莲花开的声音

有时候,最后结局的定夺往往来源于内心的信心。 我们...

纵欲是以消耗福报为代价

当欲望的享乐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风尚时,一些在传统道...

不识本心,学法无益

必须了解理事不二,修行有事相上的生灭及理体上的不生...

【推荐】「心霾」比「雾霾」更可怕

我们都知道,世间一切经济的发展,实离不开能源,然在...

我们应当如何正确理解和求加持

什么叫加持?加持就是说,加是加被,持是任持。加被是...

净宗修学的基础

希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的人,应当修持净业三福。一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