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净界法师:佛法修学概要

净界法师  2023/03/14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第三十六讲)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八十五页,我们讲到十二因缘。

佛教的生命观,它是建立一个无量生命的概念。它不像一般世间的道理,只建立一个生命——你今生“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它是一世生命的因果论。这个太狭隘,佛教是不这样讲。佛教认为我们的生命是无量的,就像流水一样,你这个水流从过去流到现在,它也一定会从现在流到未来。就好像有昨天的你,才有今天的你;今天的你,又会影响到明天的你。我们把昨天、今天跟明天这个因缘扩大,也就形成了前生、今生、来生。

也就是说,你今生的生命,包括外在的物质,包括内在的思想,是前生的你创造出来的。你前生打了很多妄想,可能打了布施的妄想,造了布施的善业,所以让你今生福报很大;但是你前生脾气很不好,今生看起来相对丑陋。你前生打很多很多复杂的妄想,就创造你今生复杂的人生。

当然我们对结果只有认命,“万般皆是业,半点不由人”。佛教徒不要否定业力的存在,你要站在认命的角度来改造来生,因为它已经是一个成熟的业力了。你抗拒,怨天尤人,可能把来生也破坏了。一个人不愿意接受今生,会把来生也赔掉了,因为你整天抱怨,于事无补,也浪费了时间。你倒不如心平气和地从逆境当中去积集资粮,去忏悔业障,去把握现在的因缘,创造来生。

所以你要早一点认命,才可能早一点上路。如果你还在跟命运抗拒,那你是非常不理智的,你在浪费时间。不管今生活得满不满意,我们应该概括承受,因为那是前生的你创造出来的。我们必须要去承当过去所做的行为跟思想。你承当,你认命,你的心才会静下来,去思考你未来要怎么做比较重要。

你从善业而来,不表示你就往善处而去,不一定。你前生表现好,不见得你今生就表现好。来生很多的变数,因为你今生有很多的选择,所以比今生是没有意义的。一个有智慧的人是争千秋争来世,因为今生短暂,而且今生你是没办法争的,那是既成的事实。

所以一个有智慧的修行者,他会无条件的去接受今生的命运。“万般皆是业,半点不由人”,但是我会把生命的精神放在创造未来,我怎么去面对今生的因缘,去忏除罪障,积集资粮,这个比较重要,规划来生比较重要。也就是说,生命是相续的,它是互相影响的。前生的你一定影响了今生的你,前生的你创造今生的你,今生的你创造来生的你。

从佛教的因缘观,你今生的因地去创造来生,这一块是比较重要的。如果你很认真地去看佛经,佛陀很少讲到怎么去改变今生,除非那个经典是很低层的经典。只要是中等以上方等时以后的,特别是越高阶的经典,佛陀都要把目标放在成佛,放在往生那种远大的目标,把心放在这里。你今生一点逆境算什么呢?那是一时就过去了,而且你也不能改变。我们不能在一个既成事实的地方浪费时间。

所以当我们的生命已经形成一个识,从无明缘行、行缘识,当这个识开始投胎的时候,你一生大方向的格局已经定案了,你很难改造了。

即便是一个阿罗汉,他跟众生没缘就没缘。诸位!你看禅宗很多的祖师开悟以后,他师父说,你不要出去度众生了,你度化众生讲到最后只剩下一个人——那个人是准备要关门的。因为你跟众生没结缘,不是你讲得不好,这个因缘前生就定了。所以说为什么我们要去放生、要广结善缘?就是这个意思。

也就是说,当这个识开始投胎的时候,就注定了你今生整个的格局,整个因缘变化,大方向已经定案了。当然你今生的努力,你注意身体,注意一些健康饮食,会有微调,有微细的调整,但是你身体的体质,人生的格局已经定案了,大方向的框框已经画出来了,你只能够微调,不能做大方向改变。你要改变,请你去改变来生,来生是一张白纸。在你死亡到来之前,你可以把它重新画,把过去全部重新洗掉重画,可以。

所以,当生命从识、名色到六入的时候,从业力的滋养,已经形成了你人生的格局,但是这个时候还没有跟外面接触。

四、触

我们再看,什么时候跟外面接触呢?我们看“触”。

触是觉触,为认识之开始。谓出胎后与境相触生起认识,然因未能识别境界苦乐,故名为触。

“触”就是跟外面的一种觉受,感触,对外面认识的开始。我们从母胎出来的时候,就开始跟外境接触,生起一种直觉性的认识,但是还没有分别好坏苦乐的功能,这叫作不带名言。你只是直觉的感受到痛苦,你就会哭;你直觉感受到快乐,你就会笑。但是你不知道为什么,你不能对苦乐的所缘境产生分别。

这个“触”,在东西方的命理学是很重视这个触。就是你从母胎生出来,跟外面接触,叫见光,母胎本来是暗暗的嘛,那一刹那你接受到三个磁场的作用:第一个,地球的磁场;第二个,太阳的磁场;第三个,月亮的磁场,这就是阴阳的磁场。

你本身身体也是个磁场,三种磁场的角,它会形成一个角度,这个时候你一出来见光的时候,形成你出生的年月日时,在西方叫作星座,在中国叫作紫微斗数,八字。这个时候,你一旦接受到外面的磁场时,就形成你的性格,你的格局的大小,你跟六亲的关系,这个时候你人生大方向的格局定案了,跑不掉了。你一出来的时候,接触到了太阳月亮地球的磁场,它会形成一个角度,形成强大的磁场,你一出来见光的时候,你的整个色身的磁场跟它感应,形成你整个人生的命运出来。

当然那些所谓的命理学者,他不知道原因,他知其然,但不知其所以然。他不知道过去的业力,他只知道结果就是这样。其实这个是跟过去的业力有关系的。

那么当我们跟外面接触的时候,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事呢?

再往下看,“受”。

五、受

受为领纳,即情绪作用。谓于触对境界时,而于违顺中庸境上,生起苦乐舍之感觉,名之为受。

其实这个“触”的时间是很短的,跟外境接触的是一刹那,马上产生一种“受”,就是种感受领纳,产生一种欢喜跟讨厌的情绪。我们对于所接触的环境——对于违背的环境会产生痛苦的感受;对于随顺我们心情的,会产生快乐的感受;对于中庸的境界,会产生不苦不乐的舍受。这个感受是直觉作用,它也不带名言,这个时候你心中还不能说话,还不能分别。

一般小孩子,就是还没成长的小孩子,他的受多,想蕴比较少,所以他造业力薄弱。但是现在小孩子从小看电视,接受很多资讯,例外。现在小孩子比较早熟。正常古时候的农村小孩,他的心都是直觉的感受,没有太多想法,这种人造业力薄弱,他造的业都不会很强。

你看为什么动物造业不能列入罪业计算?你看老虎把一个鹿吃掉,你们认为这是什么业?是罪业吗?不能讲罪业,它是无记业。如果老虎吃掉鹿是罪业,那糟糕了!这个老虎永远没办法超生,这就形成恶性循环了。它过去的业变成老虎,结果这个果报又让它造业,这就一因多果了,不合理。老虎所作的业,只是跟着业力走,它只是在酬偿过去的业力,它没有造新业的功能,因为它的“神识闇钝,犹如梦中”,梦中造的业是不能得果报的。

其实六道当中,只有人的业是最强,因为他的思考能力最强。一个众生会到地狱去,只有一种可能——就是他在人的时候造的罪业,只有在人的时候会创造重大的罪业。一个人会到很深层的地狱,一定是在人的时候出状况;一个人会往生到净土去,也一定是他做人的时候修来的,没有其他情况,很少有例外!你说,欸,有些动物它往生了,特例!它的心识特别灵巧,这种是特例。

我们在生命当中,只要牵涉到重大的善业、重大的罪业,一定是在你做人的时候造的。其他的五道,要么神识闇钝,要么心识散乱。如诸天心识散乱,造的业都非常薄弱,只是在还债而已。

所以当“受”产生的时候,其实他没有什么造业能力。因为他直觉,他想吃什么,也没办法跟你沟通,他不高兴就哭;他欢喜就是笑,所以这个时候他没有造业能力的。

六、爱

那么什么时候开始有造业能力呢?他养成了思想了。我们看“爱”。这个人的性格开始生起了,他已经有造业的功能了。我们看“爱”。

爱以染着为义,由受而来。即于相续之三有自体,所取之三有境界,于乐爱合,于苦爱离,名爱。

这个“爱”其实也包括恨。他跟喜欢的境界叫爱,跟不喜欢的境界别离就是恨。其实就是一种想蕴,就是从感受提升到一种想法,当然他就会染着。染着什么呢?当然是感受给他的讯息。

我们的感受有六个门,我们跟外界有六根门头。你可能从眼睛这个门进来,你看到一个影像,这个影像它 pass 到你的心中,给你去打妄想;你听到一个音声,从耳根这个门进来的,有一个影像它也 pass 到你心中,形成你的妄想。所以你有六个门都打开的,它不断地接触很多的讯息。

但是有些讯息你是不在乎的,过了就算了;但是有些讯息你是很在乎的,因为跟你是似曾相识,你很熟悉的,这个就要注意了。就是你过去生特别喜欢这种影像,不管是来自于眼根给你的影像,或是耳根给你的影像等等。

这种影像它经过思想的时候,会有两个过程:第一个取相;第二个分别。感受是没有相状的,诸位!感受就是得到一个刺激,他可能会快乐,可能会痛苦,但是心中没有影像。你会打妄想,“仁者心中必有一物”,你把它抓出来,一定有一个相状在里面,你才可能打妄想。没有相状,你打不了妄想,一定有个相状。这个相状可能是眼根给你的,你看到一个东西;也可能是耳根给你的,当然也可能你自己想象出来的,你回忆过去,捏造一个影像出来也可能,或者你规划未来,打未来的妄想,也可能。总之你会打妄想,你心中一定有一个相状,你一定取相。

第二个,你开始对这个相状安立名言,你开始说话了。如果你喜欢它,你会安立好的名言,这个东西不错,这个豆浆很甜美,你开始安立好的名言。其实豆浆就豆浆,你自己给它画上彩色的,你自己把它安立名言的。所以豆浆在你生命当中就扮演一个你喜欢的角色;你讨厌一个人,就安立一个名言,这个人以后就扮演一个你讨厌的角色。其实角色都是你自己说出来的。

我们承受的业力,只是一个东西现出来,但是真正的好坏是你自己的名言思考,这个世界是你自己把它画出来的。如果说这个人障你的道,这个人是你的冤家,你这样想,他果然变成冤家,你信不信?你认为这个人是你的增上缘,是你的善知识,他果然变善知识。这一块,我们下一堂课的唯识学会详细地说明。

其实这个世界是一个名言安立的世界,是一个妄想的世界。其实外在的世界对我们影响是短暂的,不要再认为你业障太重,而是妄想太重。其实外境给你的刺激是短暂的,大部分的时间都是你自己在打妄想。外境只给你第一个讯息而已,接下来就是你自己在想。你怎么想的,这个世界就开始变化了。

所以感受叫作唯识所现。从唯识的角度,它只是很诚实地把业力现出来。你过去有善业,它表现你如意的境界;你过去有罪业,它显现出痛苦的境界,如此而已。

到了“爱”,叫作唯识所变。从唯识所现就开始变了,风云变色了,你开始把它加上彩色了:这个东西我喜欢,那个东西我不喜欢。明显地安立一种对立的世界。

到了“取”更厉害,唯识所住——住在上面了,人生无解了,从此以后无解了,而且你的生命跑不掉了,你来生定局了。只要这个“取”你不改造,你大概来生要去哪里,今生已经定局了。如果你不改变你的想法跟执着,你大概跑不掉了。

修福报是不能大方向改变生命的。诸位!我们知道,如果你要做人,你不改变你的思想,你就照你今生的标准,不要说往生净土,你要到天上去都不简单,都要改造思想。天是要有德行的,你要有慈悲喜舍广大的胸量才可以做天人的。那净土更是,你要跟弥陀“心与佛合,心与道合”,要顺从本愿,要发菩提心。所以到了佛教里面,只要比较高的水平,那就讲到心理素质了,不是讲业力的问题而已。

所以,我们从前面业力的显现——唯识所现到唯识所变,到唯识所住,这三个是关键,人生的转换在这三个。前面的果报是过去了,我们都不谈过去,你比较有福报,那是你的过去。我们佛教是争未来,当然我也随喜赞叹你的过去。但是你有一个美好的过去,不一定有一个美好的未来,过去不等于未来。

当是一个感受的时候,你感受的快乐痛苦,这不能怪你,要怪也就怪过去的你、前生的你。你对哪一个人、对某一件事情特别有感受,你一定有业力。你觉得这句话听了很刺耳,你前生一定有诽谤别人的业力,一定有的。

每一件事情的出现都有道理的。如果你深通佛教的缘起,没有一件事情是莫名其妙出现的,绝不可能!如果你没有业力,这个东西你听到以后,你会等于没有听到一样,你都没有感觉,因为它没有夹杂业力。这句话对你来说,不管他骂你也好,赞叹你也好,你会一点感觉都没有。

只要会刺激你的感受的,一定有业力,事出必有因!但是这一块我建议你放下,不要跟过去的业力抗拒。我一再强调,站在认命的角度来改造命运,你跟过去抗拒,这叫作浪费时间。好好注意你的未来。所以我们在“受”的阶段这叫认命。

但是到了“爱”的时候你要注意了,你的想象很重要。所有经典的学习,就是改造你的思考模式。我们尽量养成一种布施的思考模式,有东西尽量试着跟人家分享;养成一种持戒的思考模式。这个思考模式到了六波罗蜜,我们会详细说明。

为什么菩萨要历事炼心?因为要改造你的想象力。其实布施的本身重点不在帮助别人,叫作历事炼心。你必须透过布施的这个行为,你才会产生一种广大的胸量,这是佛陀的大智慧安排出来的善巧。所以改造你的思想很重要,因为这个是关键了!

当然净土宗就是两大思想:第一个,厌离娑婆;第二个,欣求极乐。这是你要建立的思想。首先你要想办法对娑婆世界产生厌离,不管你用什么方法;第二个,你要想办法了解极乐世界。很多人对极乐世界是陌生的,这对你非常不利。我们不可能对一个陌生的东西产生好乐,不可能!你没有去过澳洲,你很喜欢澳洲,不合理呀。人云亦云,别人怎么说,你就怎么去想,你没办法建立一个坚定的思考。你一定要透过学习,你要说服自己一定要闻思。所以这个想象力,已经开始在引导你的未来了。注意!到这个“想”要注意了,它已经在牵动未来了,而不是在受果报而已。

这个“想”,当然受到业力的刺激,我们不能否定外在环境对我们的影响。所以你看菩萨戒里面警告菩萨,特别是属于那种生生世世在行菩萨道不到净土去的菩萨:你最好不要堕落到非常贫穷的地方去,尽量不要,你要修布施。因为什么?如果你生长的过程太过贫穷,你很难关心别人,这个是有关系的。你今生的痛苦太多,委屈太重,要你发慈悲心帮助别人,真的有困难,因为你的心中充满了埋怨。

所以菩萨不能堕入到贫穷的地方。你看《八大人觉经》,就是这个意思。菩萨要广施布施,因为适当的痛苦会引生你的出离心。但是过度的痛苦,会养成一种偏激的性格。所以我们也不能否定感受影响思想,这个也是有的,但是大部分就是透过教育来改变思想。

我们的思想有三种情况:第一个,继承过去。你过去喜欢布施,你今生还喜欢布施;第二个,环境的熏习。你从小成长的过程也会影响你的思想;第三个,你所接受的教育。比如佛法的教育,你接受小乘的思想,你就是喜欢出离心,不喜欢跟人家往来;你接受大乘的思想,你会站在大悲心菩提心的角度,你会更广结善缘。这跟你所接受的教育有关系。

总而言之,这个思想已经在影响我们的来生了。诸位!你遇到事情是怎么想的,很重要!要注意喔。这个叫作种性,其实你的性格已经影响种性了。这个思想已经不是果报了,它已经是一个因地了。

七、取

那么思想时间长了,会有什么后果呢?

我们看下一个“取”。

取是驰取追求,由爱而来。即由种种之执取,于是三业繁兴,而集成未来身心之苦,因名为取。

到思想的时候,人还没有定型,但是他长时间的思想数数现行,深生好乐,他自己会产生一个法执跟我执,他会认为:这个就是我的性格了,我就是这样子了。好,你的人生定局了,你的未来也定局了。

为什么我们修行一定要不断地忆念真如?一定要安住空性,思惟我们本来清净?要经常把生命归零?就是要把这种你形成的定型的性格把它洗掉。你本来是没有性格的,只是你忘掉而已。

诸位!你还记得吗?你本来不是这个样子的。从大乘的角度,我们要不断地提醒自己:思想是可以改变的。因为你本来清净,你不就是离家出走太久了,跟乞丐在一起搞久了搞成这副德行!其实你是可以做得更好的。你本来就是一个大富长者的儿子,你可以发菩提心、可以成佛的,你要有远大的志向。所以这个“取”,会让一个人定型。

这个“取”就是什么?我们看一下。

“取”就是开始追求了,一定要得到。它由不断的妄想而来的。这种执取就会造成一种坚定的、强烈的身口意的繁兴,你会很习惯地去对某一件事情产生数数现行,深生好乐,那么集成一种未来身心的痛苦,名之为“取”。

不是每一种业力都会得果报,不是你今生所做的业力都会影响你临命终,不是的。但是有一种业是会影响你临命终的,就是你不断地造作,而且你是用欢喜心造作。你每次造这个业的时候都非常欢喜,谁劝你都不听的,你的心就像石头一样坚固,这个就是已经落入“取”了。

这个只有大乘的空观有办法救你,因为你根本不想改变。你说:“我的个性就是这么回事,怎么改呢?”这就是“取”,这个时候,你来生的图画已经画出来了。当然可以改变,这个改变的部分我们待会儿会说明,有二乘的方法跟大乘的方法。

八、有

经过你的这种爱取——一种思想跟执着的结合,到最后变成一个结果“有”。什么叫“有”呢?就是一个强大的业力了。我们看看。

有是存在之意,谓由爱着驰取之不已,发为纵我、役物之行,而构成潜在业力,感后有报,名有。

“有”就是存在,存在什么呢?存在一种强大的生死业力,可能是善业,也可能是罪业。它是怎么来的呢?由于爱取的数数造作,就产生一种放纵自我意识,去推动、去追求的行为,构成潜在的生死业力,那么他一定会招感来生的果报,名之为“有”。到“有”的时候就没救了,尤其是临终的时候。

我们解释一下。这个业力有两种:一种业力是由爱取而来,你没有爱取,不能造业。如果说这件事情,是别人拿刀子架着:欸,你去干什么,你不做我就把你杀了。他所做的事情,不是发自于自己的爱取,不是发自于自己的心甘情愿,这个业就不能成立了,这是不增长业,因他是被强迫的。所有的业一定要你主动地去追求,这个业才算。

这个爱取造的业有两种情况:第一个,约平常。你平常喜欢做什么,你就去做什么,这个叫作发业,发动业力;第二个,约临终。你临终的时候起了一个爱取,叫作润生。一个是发业,发业的爱取;一个叫润生。因为临终你不可能造业了,你已经躺在床上,你怎么造业?但是它会滋润你的业力去得果报。它扮演一种滋润的角色——触动。

本来你造了很多善业的,结果你临终突然发脾气,糟糕了!你触动你过去的罪业了。你本来造很多罪业的,临终你却起了往生的善念,欸,触动了往生的善业,你运气好!当然也不是运气好,你一定有修行,否则你很难反转。所以说这个“有”,它可能是一个平常业力的累积,也可能是临终的触动,这两个都有。当然从这个地方来看,它偏重在临终这一块,因为他马上要得果报了。

所以这个“有”它本来是一种你内心深处的业,但这个业不能叫“有”,它还没有成熟;但是你临命终的时候,突然起一个念头去碰触到它,你临终的爱取去碰触到你阿赖耶识当中的某一群业力,让这个业力表现出来了,这个叫作“有”。临命终的时候,透过你的念头的刺激所浮现出来的业力,这个叫作“有”。那么这个人在临命终即将得果报了。

己三、未来因缘

我们看他后来会怎么样。到这个时候今生结束了,我们看他来生怎么回事,我们再往下看。

一、生

生是未来受生。即由能生身心之潜在业力,而于六趣及四生中受生,完成未来之新生命,名生。

那么由前面的爱取,去刺激到业力,创造了一个强大的临终的业力叫作“有”。这个“有”一旦形成的时候,如果你把业力刺激起来,你就很难往生了,助念也都没有用。往生的人不能让这个“有”出现,你只能够刺激净土的业力。你不能把三界的业力刺激起来再调伏它,你没这个本事,除非法身菩萨。往生是不能把“有”刺激起来,你不能触动十二因缘,你才可能往生。你触动了生死业力,你一定不是它的对手。不要高估了自己念佛的力量。

诸位!我讲实在话,你念佛的时间相对你过去造业的时间,是不成比例的。我们心中很多地雷,最好的方式是闪过地雷。你不能说:“欸,我把地雷碰触起来,我再戴那个防毒面具。”你干么把它触动,触动起来你就跑不掉了。临终的时候不能触动生死业力,这个我们到时候会有方法。

所以这个“有”是关键。往生的人在十二因缘里面,不能经过“有”这个阶段,不能经过“有”。他没有经过死亡,这个就是功夫。你怎么闪过“有”,是你成败的关键!你必须在没有触动生死业力之前把阿弥陀佛感应出来,只有这个原则而已。“是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这个时候不能触动“有”,触动“有”你就没办法,你就跟着跑掉了。那么怎么不去触动“有”,我们待会儿再解释。

我们先讲“生”。那么你一旦有“有”,你大概就跑不掉了。谁救你都没有用,因为你陷入了自己所构成的一种妄想执着当中,佛都救不了你。一个人要跳火坑,是谁都拉不住的。那么只好怎么办呢?只好去投胎了。这个时候,就有过去的业力,这个业力当然是经过爱取滋润过的强大的业力。在六道当中,如果你刺激的是善业,你就往善处跑;你刺激的是罪业,你就往恶道跑,那么完成新生命的开始名之为“生”。这是受生。

二、老、死

受生的结果是什么呢?只有一个结果,就是面临死亡。我们再往下看。

老死为身心演变之必然结果。未来之世,既然受生,则必有老病死忧悲苦恼等,而与之俱来。

一个人既然受生,他最后当然就是——不管他活得快乐,还是活得痛苦,他一定要面临死亡,当然就是产生了忧悲苦恼,就是一个这样的情况。

这个就是我们过去生生世世所经历的阶段。我们不断在轮回当中,不断地历史重演。从过去的业力,刺激了今生的妄想执着;从今生的妄想执着,又带动下一个业再去得果报。

直到有一天我们遇到了佛法,伟大的佛陀出世了,告诉我们人生的真相,我们开始做出改变。

戊三、结示

这个十二因缘的改变,有两个关键:

小乘的学者从无明下手,修无我观。尤其是缘觉乘的人,他是利根人,直接从无明灭则行灭,行灭则识灭,乃至于生老病死,他先破无明。这等人一定要有禅定,而且他的无常无我的智慧特别高深,带一点出离心。

但是这一块就不简单,你挑战自我意识,那就不是一生一世,利根人需要四生,四生是你生生世世都不能退转,你也不能结婚,一结婚这就重新来过。四生都是修梵行,然后相续用功,智慧高超,把自我意识破掉,利根人四生证阿罗汉果;钝根的人六十小劫,那是很长的时间。

声闻法这一块,我们讲过,我们只用声闻一部分的概念。在声闻法当中,我们是选择我们需要的部分。从净土宗,有三个东西是很重要的:受、爱、取。

净土宗的人,你看看祖师的建议,最好把果报放弃。前面的什么识、名色、六入、触这种现成的果报,不管你快乐也好,痛苦也好,你最好把它放下。福报大有时候变成障碍,但你要是放下,它就变成增上缘。

所以从净土宗的角度,先把前面的东西放下,专心处理三件事情:

第一个,你的感受。因为整个临终的时候,其实来自于你的爱、思想,你的思想是往哪里跑的。但这个思想一定受到感受的牵动、受到六根的牵动,才有这种想法。所以你到了晚年,尤其是五十岁以后,最好把你的六根慢慢收了,都摄六根。我们不敢说做到净念相继,但是你起码这个六根不要再向外接收太多讯息了。往生所有的力量,都是透过佛法修学的。我告诉大家:日常生活给你的讯息,对往生都没有帮助,人我是非而已。

所以你最好是把六根这个门慢慢关掉,加上一个小窗户就好了。你不可能完全关掉,你还要工作的,是吧?还要面对你的定位吧?关得越小越好,没有必要的事情少管。这个就是先把感受收摄一下,因为你没有太多时间分心。生命有限,精神体力有限。

那么你把这个“受”一收摄,你的思想就单纯化了,你这个是源头嘛。所以为什么思惟苦谛,为什么观受是苦?就是用这个苦来刺激这个感受。你喜欢攀缘,你得到什么?无量劫来,我们的感受到处活动,我们得到什么?诸位!我们得到轮回的果报!我们真的快乐吗?未必!你的快乐来自于善业,不是来自于攀缘。该是你的快乐,你一点都不会少掉的。你说:“欸,我都摄六根,我福报这样大,我不是很吃亏吗?”不会的!你会有更殊胜的快乐,更精致的快乐。那个是不要透过感受的,是透过你心里的法喜。

所以净土宗,如果你有志于往生,到晚年你一定要把六根关掉,慢慢关掉。你不要再接触那外境的剌激了,不要再跟外界的业力接触了。因为业力给你的快乐让你贪爱,业力给你痛苦让你心理不平衡,对你都没有好处。你把六根关掉,业力对你冲击降到最低了,这是刚开始就从源头下手,把六根门头慢慢关掉。

第二个,调伏你的执着。因为你的思想问题不大,但是你思想跟执着结合,这就糟糕了!这一块从小乘的角度是把“取”完全断灭,他修无常观无我,把执着完全破坏掉了,破我执。大乘佛法不这样做,它是疏导,我们是把执着疏导成一种往生的愿力。这个水你弄得不好,叫作黄河泛滥成灾;你加以疏导,它是灌溉良田。

注意!大乘佛法是转识成智,它不堕断灭。你把你所有的执着都断掉了,没有错,你把生死业力的力量断掉了;但是你有一个严重的后果,叫作错损菩提,你的菩提心也没有了。大乘佛法是有所追求的——追求无上的菩提,追求西方的净土。所以你这个“取”是引导,透过你的思想去引导“取”,叫欣求极乐。

其实整个修行,在十二因缘当中只有三个重点:就是感受、思想跟执着。但这个思想是关键了!你透过思想向外调伏感受,透过你如理思惟的思想,去改变你的执着——从对娑婆世界的执着,改成对净土的执着。

净土宗的执着是好的执着。我们一般不叫执着,叫作“发愿”,其实就是执着,体性完全一样,但是我们不安立执着这个名称,叫作发起菩提心,发起往生的愿力——我一定要往生!这个就是取,它本质就是取。

所以整个修行就是,如果就声闻法的角度来说,我们取思惟苦谛、调伏爱取这一块。所以人天乘是调伏罪业,让我们临终无障碍;声闻法——二乘法是调伏爱取,让我们对娑婆世界的业力降到最低,让我们在临终时内心的干扰降到最低。你不能够把生死的业力刺激得很重,然后再跟它拼往生。你跟自己过不去,没有人这样做,而且你也拼不过它。

一个有智慧的人,他虽然心中有很多地雷,但他可以闪过地雷——我可以不碰触。我没办法把你对治,我闪过总可以吧?那怎么闪过地雷呢?就是不要刺激它。我们虽然在心中还有很多的罪业,还有生死业力没有得果报,你临终不要去碰触它,没有事的,到了净土再来处理这一块。

所以在整个二乘法当中,整个修行就只会归到两句话:一个思惟苦谛,收摄你的六根;一个就是调伏爱取,就做两件事情。

丁五、菩薩乘 分三:戊一、 总标六度所依。戊 二、别示六度行相。戊 三、结 叹 六度功德。

我们再讲菩萨乘这一小段。

“菩萨”,梵语,具云“菩提萨埵”,译为“觉有情”。此有二义,一者约自利而言,名“觉悟之有情”,谓菩萨于因地即能信解大乘教法,发广大菩提心,修行六度法门,上求三世诸佛之菩提正道。二者约利他而言,名“觉悟一切有情”,谓菩萨于因地觉悟后,更能依菩提心,修行六度法门,度化十方一切众生。

我们从前面的人天乘到二乘,现在牵涉到菩萨乘,就是我们的正修了,我们的主修课程。那么菩萨,它本来的印度话叫菩提萨埵。中国人喜欢简单,就是抓两个字叫菩萨。

菩提萨埵翻成中文的意思叫“觉有情”。这个“觉有情”有两层意思:

第一个,约着成就自利来说,是觉悟的有情,已经觉悟的,他有这种智慧的观照。当然他的观照,菩萨不是观照业力,也不是观照妄想,他是观照真如——“自知我是未成之佛,诸佛是已成之佛,其体无别”。他直接观到生命的原始点——本来面目,所以他彻底地觉悟,原来生命是可以重新改造的。菩萨在因地的时候,信解大乘教法,发起广大的菩提心,修习六度,上求诸佛菩提正道。这是约着自利,他安住了空性以后,发了菩提心。

第二个,从成就利他的角度,他以大悲心跟善巧方便来觉悟一切有情。他因地觉悟以后,依止菩提心、六波罗蜜来度化一切众生。

我们可以看得出来,从前面的人天、二乘,都偏重在破恶这一块,都在处理我们过去生留下的这些不良的后遗症,包括业力,包括心中的颠倒妄想。前面都是在处理过去的不好的东西。到了菩萨乘,你要干一点实事,要做事情了,不是断恶而已。

这个六度法门有两层意思,我们会看到,他从自利的角度也修六度,从利他的角度也修六度。是这样的:

如果你是一个圣位的菩萨,圣位的定义就是法身初地以上,六度法门以利他为主。所以你是以大悲心来引导你的智慧,来引导你的空正见,以大悲为上首。如果是初地菩萨,他是感情多于理智。他是以众生为考量,众生怎么样,我就陪你玩,我先跟你结缘。所以菩萨叫作普门示现。《法华经》最高级的智慧,就是普门示现。一个初地菩萨在六度法门,他是陪着众生玩。他没有说:“哎呀,不行,我八十八佛还没有拜。”没有这种事情。但这个是初地以上的菩萨。

那么我们凡夫六度是干什么呢?我们凡夫的六度以自利为主,我们叫作借事修心——假借六度的相状来成就自己的波罗蜜。所以为什么说菩萨无有众生可度,因为他是借众生的相来修行。

所以这个六度的性质就是看你了:如果你水平是初地菩萨,那你这个六度叫作普门示现。你看看《法华经》,普门示现怎么做,你就照着做。如果你是凡位的菩萨,你没有资格普门示现,你只有借事修心。所以这六度有两种:一个是自利的六度;一个是利他的六度。

这个时候是广泛的。我们前面的人乘天乘调伏罪业,调伏颠倒妄想,都是在处理过去的问题,这个地方是在开创新的格局,你用新的格局来面对你的生命。

这个菩萨的六度,它是有依止的,有善根力的,我们下一堂课会讲到六度的依止。前面只是偏重调伏,思惟苦谛调伏爱取,把生死业力降到最低。到了菩萨道的时候,在调伏当中增加了两个力量——安住空性,不随妄转。安住力,还有引导力,把所有的修行导归净土,导归佛道。所以到了菩萨道的时候,整个善根具足了。他不是只有调伏,他把安住力跟引导力放进去了。

到了大乘佛法的时候,你的善根是完备了,不是只有对治而已。你开始在创造新的格局,叫作成就佛的菩萨种性,你开始把佛陀的种子种下去了,不是消极地调伏业力、消极地调伏爱取、消极地减少生死业力而已。你开始去买一个菩提树的种子种下去了,这个种子叫作三种功德力:安住力、调伏力、引导力。以三力来发动你的菩萨道;再以六度又增长你的三力,产生一个善的循环。

这个详细的六度,我们会看到,它是一个非常开阔的世界。我们从前面的一个保守的调伏罪业、调伏爱取提升到六波罗蜜,那么我们下一堂课再说明。

我们预定六度法门会有两次的教授,还有一次的研讨。研讨包括了声闻、缘觉、菩萨这三乘,解脱道跟菩萨道。有问题大家可以先汇集,我们先做一个选择。跟课程比较有关系的,比较一般性的,我们会提出来跟大家讨论。

0:00 / 0:00
佛法修学概要1
佛法修学概要2
佛法修学概要3
佛法修学概要4
佛法修学概要5
佛法修学概要6
佛法修学概要7
佛法修学概要8
佛法修学概要9
佛法修学概要10
佛法修学概要11
佛法修学概要12
佛法修学概要13
佛法修学概要14
佛法修学概要15
佛法修学概要16
佛法修学概要17
佛法修学概要18
佛法修学概要19
佛法修学概要20
佛法修学概要21
佛法修学概要22
佛法修学概要23
佛法修学概要24
佛法修学概要25
佛法修学概要26
佛法修学概要27
佛法修学概要28
佛法修学概要29
佛法修学概要30
佛法修学概要31
佛法修学概要32
佛法修学概要33
佛法修学概要34
佛法修学概要35
佛法修学概要36
佛法修学概要37
佛法修学概要38
佛法修学概要39
佛法修学概要40
隐藏音频列表
播放音频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净界法师文章列表

「施主」有何含义

施主,即檀越。佛教对布施者的敬称。指施舍财物给佛寺...

戒定慧三学,学佛修行的基础

作为一个正信的佛教徒,必须知道戒、定、慧三学,这是...

「专修」和「杂修」的划分

善导大师讲的这个专修和杂修的情况,确实善导大师讲专...

如何劝说父母皈依三宝

问: 如何劝说父母皈依三宝? 大安法师答: 三皈依是...

圣严法师《在家信佛有禁忌吗》

民间通俗的信仰有很多的禁忌,但那并不是正信的佛教,...

这就是佛教之悲哀啊

念佛珠,念佛咒计数,变装饰; 佛像是恭敬供养,却变艺...

【推荐】对净土宗人的勉励

净土宗的人,我想我提出三点跟大家互勉, 第一个,你最...

文殊菩萨为什么要高举宝剑

我们看到文殊菩萨的塑像,他右手拿着宝剑,很多佛像也...

文殊菩萨心咒

文殊菩萨心咒: 嗡ong 阿a 喇la 巴ba 札zha 那na 谛d...

佛说百佛名经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

杂譬喻经

(一) 昔有比丘聪明智慧,时病危顿,弟子问曰:成应...

【注音版】普贤菩萨行愿品

(根据印光大师校定本校对)...

无分别智要如何修

我们来看窥基大师是怎么说的。他说无分别智怎么修呢?...

喝水也有学问,十个喝水的坏习惯

导语: 你会喝水吗?这件每天都在做的事情,你却未必...

心境决定你的处境

我们讲说心境决定你的处境。这句话一点不假。说我现在...

眼前万物生生不已,皆凡夫之所妄计,实无所生

佛说一切法从因缘生者,缘生无性,正示生无所生也。 人...

【佛教词典】阿修罗宫

(杂名)阿修罗之宫殿。义楚十六曰:长阿含云:阿修罗...

【佛教词典】一相智

(术语)证悟诸法一实相之智也。智度论六曰:以此方便...

【推荐】《欲海回狂》普劝受持流通序

天下有极惨极烈,至大至深的祸害,动辄让人丧身失命,...

能够弘扬因果轮回观念,他的功德是巨大的

为什么清末民初的知识分子那么痛恨儒家?实际上它最远...

星云大师《为消防人员祈愿文》

慈悲伟大的佛陀! 居住在都市里的人们,不是怕市虎汽...

【佛学漫画】根本业

不二问禅师父,师父,以我们修行人念经等的功德力量,...

知命认命,是改命的前提

佛教的思想是因缘观,先知命而后认命。很多人一学佛就...

【推荐】不要被第二支毒箭所伤

昨晚正在给家里的花花草草重新安置一个小家,只听得客...

什么是真如

那我们谈谈什么是真如呢? 它的体性,经典上给它两句话...

把一切想法都归到念佛当中

在日常生活当中,我们的妄想杂念总是要琢磨,啊,我下...

有修行了,自然会有人护持你

以前去太平岩寺听课,有个比丘尼法师开示,他说他常常...

般若非他,现前一念心性而已

般若非他,现前一念心性而已。心性本自竖穷横遍,故广...

水泡花蔓的故事

南无阿弥陀佛。诸位大家吉祥。我们又在道场白华庵,今...

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而成功

人有竞争之心,绝非错误。竞争之心,至少能够体现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