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净界法师:佛法修学概要

净界法师  2023/03/14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第三十八讲)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八十九页,我们讲到在菩萨道当中如何来修学布施的方便。

佛教的基本思想是诸法因缘生。就是说,你的过程是很重要的,不同的过程你会创造不同的结果。比方说,你同样布施一百块美金给三宝,那么到底你会得到什么果报呢?答案是不一定。你的心态、你的意乐很重要!

我们可以这样讲,整个修行的过程是由两种力量构成:一个是心力,一个是法力。心力不可思议——能念的心;第二个,所念的法。我们在前面人天乘的时候,其实是偏重在法力,你的心理素质不高,你这个人感受很强,情绪很重,妄想很重,执着很重,没关系,只要你做就好,你把事情做完就好了。在人天乘,只要你的心愿意随顺法去修学,人天乘就及格了,不要要求太多。

但是你走入了菩萨道,它的要求是要双向力量,你的心持法,法持心。它不但要求你法力不可思议,它要强调你心力不可思议,你慈悲的愿力要生起来。所以到了菩萨道,你要慢慢知道,你的生命是两种力量的操作:第一个是对法的遵循顺从;第二个是你内心的安住、调伏跟引导。

从布施的角度我们先谈谈它的结果。这个结果有三种差别:

第一个,当一个人布施成就来生安乐的时候,有辛劳跟非辛劳的差别。你看有些人,他得到安乐的果报很轻松。一出生他爸爸就是很有钱,他妈妈也很有钱,所以最后他自己也很有钱,轻松愉快,他做一个富二代很轻松。但是有些人的钱财得来是很辛苦。白天上班八个小时,晚上还要加班,他也有钱,但是得来多辛苦。

为什么呢?事出必有因,每一件事情都有道理的。因为有些人因地布施的时候,他心甘情愿,起大欢喜。他那个布施种子种下去的时候,是用欢喜心把种子种下去,得果报开花结果的时候是轻松地获得财富。

有些人他在行布施、做义工的时候,他也很认真,但是做的时候心不甘情也不愿,虽然他也做了,得果报的时候却是障碍重重。因为因地的时候,你是夹杂着烦恼来行布施。你这个果实开出来的时候,虽然有甜美的一部分,但是也有痛苦的一面。所以你一定要注意你的因地,这个会影响到你的果报。这是第一个,辛劳、非辛劳。

第二个,圆满、非圆满。

同样布施,有些人是尽心尽力,亲自来参加布施的善业;有些人是把钱拿去就好了,那么到最后,你的因地是不圆满、有欠缺的。你就会觉得你的福报跟别人比起来就少一块,不圆满,有所遗憾,因为你在因地的时候没有尽全力。

第三个,这个福报有坚固、非坚固的差别。

有些人的福报很坚固。你看他的福报,他那个房子买在第三栋,地震的时候破坏第一栋、第二栋,他那一栋就不会破坏,因为他没有后悔。千万不要后悔,因为你后悔的心,会破坏那个果实。即便你布施的因缘是一个错谬的,比方说你布施一个假和尚,你后来知道他是个假和尚,你也不要后悔。

如果你懂缘起法的话,你真布施,不怕假和尚。因为当初在缘境的时候,你心中缘他是一个三宝的境界,你起了一个慈悲的愿力,心境和合,你当下就成就了,这跟他是真是假没有关系。

但是菩萨戒提到一点,如果你事先知道他是假和尚,那就不对了。你事先知道了,你看到他穿俗服,在那个地方玩乐,那你知道以后,就不能布施了。你没有证据证明他是假的之前,你心中缘他是清净的三宝,你去布施,你的功德是圆满的。至于他怎么样,跟你没有关系,因为那个相是借你用的,你借他的相来修心嘛。所以你千万不要后悔,否则你的果报会不坚固。

这就是为什么在布施的时候,我们的态度很重要。我们要有欢喜心,以慈悲心来带动善业,我们的果报就是比较圆满的。

辛 三、修习布施差别内容

我们看第三段,修行布施的差别内容。这个地方有三段:财施、法施、无畏施。

财施,就是财物布施,得到丰盛的资财;法施,就是佛法的布施,为了要开导智慧,成就智慧;无畏施,前几天会长说过就是放生,我们在它生命当中,因为它面临死亡是很大的怖畏,我们救一个刀下的众生,让它远离被杀的怖畏,这个会成就身心的安乐,身体健康。

这三种法最后的结果有两种:第一种,广结善缘;第二种,资财富足,这些都有助于调伏我们悭贪的烦恼。

这个布施是这样,就是说,菩萨的愿力他是透过智慧观照的。因为佛教的因果思想,它是异熟果。你不是马上布施,马上看到果报,这样就会有问题。有些人布施很久,他还是很贫穷,所以他是来世得果报的。

这个时候佛陀就讲了一个国王跟医生的小故事,来激励我们。说有一个国王福报很大,威德具足。他年轻的时候就即位,所以他过的是非常奢华放逸的生活,到晚年的时候却全身是病。于是,他就把国家里面最优秀的医生请来,他说:“你要帮我治病。”这个医生当然不敢说不要,因为他是国王,大威德。

那么医生就住在王宫里面慢慢替他治病。治的过程当中,国王都没有提到报酬的事情。他说:“你帮我治就是了。”医生当然也就在国王威德的震慑之下,慢慢地帮他治。治好以后国王也没说什么,就让他回去了。

回去以后,一进他住的村庄,突然看到一栋非常漂亮的别墅,在所有的村庄里面是最漂亮的,而且前面有很多的牛羊在别墅周边围绕。他就问一个农夫,说:“我去给国王治病的时候,没有这栋别墅,这别墅是怎么来的?”

这个农夫说:“这个人是一个医生,他替国王治病,治好的时候,国王就把这栋别墅帮他盖上。而且听说,他每次给国王治好一个病,国王就添一个设备。”

这个医生进房子一看,说:“ 唉呀!早知道,我就把国王的病再多治几个。”所以千金难买早知道。

我们会很羡慕别人现在的果报,我们真的有时候很想回到前生跟自己沟通说:你应该多做一点,我的房子就大一点。尤其是天人更明显。天人,他很快乐,但是他那个嫉妒心很重,因为他的比较心太厉害。天人他好就好在有神通,坏也就坏在有神通,他有宿命通,所以天人的比较心很重。他一到天上的时候,他知道他是怎么来的,他前生是修什么因。但是天人每个人身相的光明不一样,住的宫殿不一样,他所受用的快乐也不一样。他就会说:“欸,隔壁的房子是三千平米,我只有住一千平米。”那他有时候就会起嫉妒,后悔了!“我前生为什么不多做一点?”

所以异熟果就是说,我们最好是透过道理的推敲,你要先知道结果,然后从结果来激发自己,以愿导行,你经常要有一个目标在前面引导你。菩萨道是先设定目标,然后再激发自己往目标走。不是说做多少算多少,菩萨道没有做多少算多少,你如果是这种心态,你没有资格去行菩萨道。菩萨道只有一句话,叫作尽心尽力——“凡事尽心尽力,时时反省自己”,整个菩萨戒的精神,这两句话就讲完了。

所以当我们慢慢地从一种布施的善业,提升到一种波罗蜜的功德的时候,你要慢慢地做心理沟通,做心理的教育。好,我们布施讲完了。

己二、持戒度 分三:庚一 、持戒自性。庚 二、趣入修习持戒方便。

庚 三、修习持戒差别内容。

净界法师:佛法修学概要

庚一、持戒自性

我们先把持戒的体性念一遍。

《广论》云:从损害他及其根本,令意厌舍,此能断心,即是尸罗。

持戒是怎么定义呢?从损害它,就是你要避免两个行为。我们对两个行为要产生厌离、弃舍之心:

第一个,恼损众生。在整个菩萨戒里面,有很多都是你不能损恼众生。我们慈悲心建立的第一个基础,我们在还不能够对众生释放善意给他帮助之前,起码你的身口意尽量不要去损恼对方,这是菩萨道的一个基本精神。

第二个,不要伤害你的根本,就是伤害菩提心。我们对于损害众生跟伤害根本这两个产生厌离弃舍,那种能调伏的心,就是持戒。

这个六度是后后超胜前前,越后面的功德,越后面的菩提心是越加的圆满。

庚二、趣入修习持戒方 便 分 二:辛一 、加行。辛 二、正修

辛一、加行

我们看持戒的加行。就是我要怎么去做好心理建设,才能够很如法地去持戒。这以下有四段,我们先看第一段。

《摄波罗蜜多论》云:毁戒无能 办自力,岂有势力而利他,故劝善修利他者,于此缓慢非应理。

菩萨道包括自利跟利他,但是有些偏重利他的人,他就会产生一种错误的思想,他说:我在帮助众生,我在弘扬佛法,所以我的戒律可以稍微缓一缓,但这样的说法是不对的。

祖师说,你一旦毁坏了根本重戒,你连成办自利的功德都不行。因为根本重戒是保住人身,菩萨毁犯了四根本,你来生到三恶道去了,那三恶道你怎么行菩萨道呢?你看过有一只狗可以行菩萨道的吗?不可能。

所以你行菩萨道,一定是先保住人身。所以你一定要持四根本。就是说,你一定要不堕恶道,这个是自利的基本思想。一旦堕入恶道,你的威德势力就去掉了,就不可能成办利他了,你的菩萨道就中断了。

所以佛菩萨劝勉我们在广修利他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自己的杀盗淫妄的根本重戒,这是能够保证你生生世世行菩萨道的一个很重要的基础。这是第一个,成办利他的基础。

再看第二个。

当见猛利大怖畏,可断虽小亦应断。

持戒第二个很重要的一种心理建设,就是你要预先的思惟到当来的果报,怖畏当来的果报。就是第一个,思惟业果,你的罪业一定会招感痛苦的果报;第二个,业果不失,罪业它绝对不会自己消失掉;第三个,增长广大,我们虽然是小小的过失,可能我们讲一句话去触恼对方,但是你不改,你这个罪业的力量是不断地增长。因为罪业最可怕的就是相续的力量,你偶一为之的一时失念,这个罪业问题不大。

所以我们在持戒的时候,自我反省时,你要把自己已经养成习惯性的罪业抓出来。杀盗淫妄,尤其是口业,你经常习惯性站在对立面,讲一些别人不舒服的话,这种业虽然不重,但是可怕的是它数数现行,深生好乐,就像这个水滴整天滴,滴久的时候它变成大海,你都不知道。所以说我们一定要从怖畏当来的果报当中,去抓出自己的小毛病,然后思惟它的过患,慢慢把它调掉,这是持戒的第二个心理建设。

看第三个。

未曾出言未力集,能摄所须诸资具,

无怖世人悉敬礼,无功未集得自在。

一个持戒庄严的人,他不一定要讲出很多的话,他也不见得有很大的福德资粮,他就能够具足种种生活的资具。一个持戒的人对来世是无所怖畏的,而且得到世人的恭敬供养。所以说,他即便没有其他的福德资粮,他也能够在生命中得自在。

这个持戒,也可以成就人天的果报。它是这样:布施跟持戒是不完全一样的。你今天有布施,没有持戒,你的福报就不尊贵,你可能会到三恶道变成一只狗,这个狗得到主人的爱护、照顾,你在狗的这种卑贱果报里去享受快乐。这就是布施不持戒,果报卑劣。

持戒不布施也有问题。在经论上说,忉利天有的天人,是靠持戒生天的,但是他没有布施,他布施得很少,那这有什么过失呢?他虽然是尊贵,但是食常不足。他吃的不太够,经常跑到人世间喜马拉雅山,去吃生果,吃水果,吃完以后再回到天上去。这就是持戒不布施存在的问题。

所以,持戒是成就尊贵身,布施是一种资财的丰盛,这两个不能完全取代。一个是影响到你来生尊贵不尊贵,一个是影响到你来生资财丰不丰富。

我们看第四个。

足履吉祥诸尘土,顶戴接受诸天人,

稽首礼拜得持供,故具尸罗为胜种。

一个持戒的人,他的威德力达到什么程度呢?佛菩萨说他走过的尘土叫作吉祥土,而且他受到天人的顶戴恭敬。你看有些女众,她先生往生以后就守住贞节,守住不淫欲戒。这个房子闹鬼,她一去那个鬼马上就离开了。

鬼神、护法神跟人天对持戒的菩萨特别地尊重,他是顶戴受持来恭敬持戒的菩萨。他不但是顶戴,还礼拜,还做种种的供养。持戒之人受到人天的礼拜供养,所以成就戒波罗蜜,是一切善法的根本,是一切胜种。

所以智者善自思惟持戒的功德跟犯戒的过失。思惟持戒者自利利他,毁戒者自他俱损,则持戒之心任运而生。所以我们还是讲到以愿导行,所有的波罗蜜一定要做好心理建设,你要产生强大的意乐才能够付诸行动,一定有誓愿力、观照力,才能够有行动力。这个是菩萨道的一个基本次第。

辛二、正修

那么应该用什么心态来持戒呢?这有四个方法,我们先把它念一遍。

诸行所依谓菩提心,不应失坏渐令增长者,是为趣入戒等诸行所持根本,亦是第一遮止损害一切有情。大地以上所有尸罗为所愿境,于初发业诸进止处,当从现在至心修学。特当了知十不善业等性遮诸罪,日日多起防护之心,又于自受律仪诸根本罪,尤应励力数起防护。

宗喀巴大师讲到持戒的四种重点。因为戒很多,我们要把握四个重点:第一个重点就是保护你的菩提心。保护菩提心的方法,使令菩提心增长:

首先,遮止损害一切有情。持戒的内容很多,但是以瞋心所发动的业力最重。从菩萨道的角度,先消灭这种对立心,瞋恚心,因为这直接伤到根本。

菩萨道,你一个微细贪爱的活动,比如你这个人喜欢喝喝咖啡,喜欢吃吃甜甜圈,乱不了,这个喜欢享受不影响你菩萨道。但是你脾气很大,障碍菩萨道,因为菩萨道最怕的就是那种依止对立所发动的瞋恚。这个我们在下一个忍辱波罗蜜会讲到。

所以我们在持戒的过程当中,先遮止损害一切有情,因为这个是直接性、根本性地伤害我们的菩提心。你菩提心一伤掉,就没有所谓的波罗蜜了,就从菩萨道直接打入了人天乘,你这个层次就完全被降级了。你菩提心一旦被破坏,你本来是修波罗蜜的,变成人天善业,变成有漏善业了。你从菩萨道掉了三级,你就连人天、连二乘都不如了,你的档次就直接被降下来,所以菩提心是不能破坏的。

其次,在整个大地以上所有的尸罗,我们都应该去进止。“进”就是应该去做;“止”就是应该停止。这个止作二持都应该至心学习。你受了菩萨戒,你就没有哪一个戒法是不能学的,都要学了。所以菩萨戒你就不能够说:这件事我做不到。不能这样讲!你要说:我尽量去做,凡事尽心尽力。

所以菩萨戒以后,因为你当初缘的境是“法门无量誓愿学”嘛。所以菩萨戒你已经没有资格画地自限了,你是向佛学习,以佛心为己心,以佛志为己志。因为你自己在因地的时候,已经站在佛的角度来修学了。其实你站在一念清净心,站在本来无一物的角度,你跟佛陀是站在同一个角度了,你只是因缘不圆满而已。所以在这个时候你就不能画地自限了,所有的戒法、所有的善法,你都应该至心学习。

第三,你除了佛陀所制的戒法不能去犯、性遮恶作诸罪不能去做之外,世间的善法,所谓的十善业等你要尽量地去做。除了佛制以外,世间上所公认的善法,这种慈善的事业,也应该尽量去随喜、去做。

第四,对于所受的戒律诸根本戒,你特别要去数数防护。

这根本重戒,我们解释一下。菩萨的重戒有十个:杀、盗、淫、妄、酒、说、毁、悭、瞋、谤,十波罗夷罪。前面四个叫根本戒,后面六个叫作六增上戒。

杀盗淫妄四戒为什么叫根本?因为它是保护你人身的。你犯了根本,你来生连得人的果报都没有了。你没有得到人身,你菩萨道就中断了。所以这个是根本重戒,是保护你人身的果报。

那么后面的六增上戒也很重要,它们保护你的菩提心。第五个是酒,但是菩萨戒的制酒戒,不是不饮酒,是不卖酒。不饮酒,是把它判作轻罪。因为酒会让一个人失去理智,你卖酒的过失影响更严重,伤害更多人,所以第五个是不酤酒。

第六个说四众过罪。这个四众包括出家的两众:男众、女众,也包括了在家两众。这在家两众,特别指的是受过菩萨戒、在行菩萨道的居士,你都不能讥嫌,有过失只能够私下劝谏。因为你说四众过,影响到佛法的住世。因为每一个菩萨都有他的因缘,他有他摄受的对象,有他领导的对象,即便他有过错,我们不能公开批评他,不可以!因为以佛教的大局为重,所以不能说四众过。

第七个自赞毁他。这个特别指僧团团体跟团体之间,可以自赞但是不能毁他。你卖瓜的可以说你自己的瓜甜,你说我这个道场很好,可以,但是你不能说别人道场不好。所以这个都要注意,因为这样很容易造成道场之间的对立。

第八个悭惜加毁罪。你受了菩萨戒,只要有人跟你乞请钱财,你多少都要给予,你不要管他是真的乞丐还是假的乞丐。他只要向你乞讨,已经遇到你了,表示你跟他有缘;第二个,他出手跟你要钱,你一定要给他。

如果你受了菩萨戒,你最好身上准备一点零钱。真的,你在马路上遇到这种情况,你多少给他一点钱,重点在于要保护你的菩提心。你不给他,你就拒绝众生了。因为他已经跟你乞求了,他开口,不管他嘴巴讲或者他写一个纸条,你看到了,你就一定要给他。所以这个地方很重要。

第九个,瞋心不受悔。人家曾经伤害过你,但是他向你忏悔了,你一定要接受忏悔,你要有宽恕包容的心。

第十个,谤三宝罪。谤三宝罪就是菩萨遇到甚深的佛法的道理这种不思议境,你不能毁谤。就算你不相信,也请你闭嘴,不能谤三宝。因为我们不知道的东西太多了。

这个地方,贪引起的只有一个,就是悭惜加毁罪,贪心引起的就是不布施;瞋心有三个:说四众过、自赞毁他跟瞋心不受悔;愚痴引起的一个谤三宝罪。

我的建议是这样,即便你没有受菩萨戒,你最好把菩萨的四重学一学。因为这个保护菩提心很重要,当然你有因缘,能够受菩萨戒最好。否则你点点滴滴都在漏失你的菩提心,菩提心一漏掉,你的根本就崩溃。

我刚刚讲过,你本来是一个菩萨乘,就直接掉到人天乘去了。这个时候你所修的善业,都不能构成波罗蜜了,你就没有超越生死的力量。你那个车乘的力量从一个大车子换成小车子,力量不够。你这个伤害是没办法弥补的。我们一时的过失随时可以弥补,但是你把菩提心破坏了,你就没办法弥补了。

所以我们会有一个专题,专门来讲戒律学纲要,怎么保护你的菩提心。戒律,你一定要清楚,有些事情你是可以做的,有些事情你做不到,你应该怎么做?这件事我真的做不到,但是做不到,佛陀会告诉你:你做不到,好,那退而求其次,你应该做到什么程度?至少保护菩提心。我这个善业我放弃,可以。但是你放弃了善业,你起码把菩提心保住。

所以你今天研究戒律,就是进可攻,退可守。你做到的部分你不但保护菩提心,你还能够把善业拿下;但是有些我做不到的,你应该用什么心态来面对?至少守住你的根本——菩提心。

所以戒律你要好好学,我们这一堂课讲完,未来有一个专题讲到戒律学纲要,专门讲如何能够从菩提心的角度来修善,怎么做到那种程度,你有把握做到的,不但安住菩提心,把善法也拿下;如果你做不到,至少保护菩提心。这一块我们到下一个主题,慧尊法师再来说。

庚三、修习持戒差别内容

那么我们看最后的总结:修学持戒的差别内容。我们先把它念一遍。

一、摄律仪戒。二、摄善法戒。三、饶益有情戒。生善,身心庄严,引生禅定;破恶,度恶业。

佛陀制的戒律有三个重点:一个叫摄律仪戒,叫作誓断一切恶;第二个是摄善法戒,叫誓修一切善;第三个是饶益有情戒,叫誓度一切众生。

这三个戒,佛陀有严谨跟宽松的差别。凡是断恶这一块,佛陀制得非常严格。在调伏烦恼、调伏罪业这一块,佛陀几乎没什么开缘,就是你一定要去做,没有选择。你没有选择,没有其他的方法。这件事情创造了很大的过失,你一定要遮止。不能做要他做,不能断要他断。你看看菩萨戒,只要誓断一切恶的,佛陀制得非常严格。你不能说的过失就不能够说,没有什么开缘。

但是修善法,佛陀适当开缘,开缘就比较多了。你刚好在闭关,你在研究一个功课,你这次放生不能参加,可以,但是你要随喜。你要做如是思惟:我暂时不参加,但是我随喜这次的善法。所以到了修善,开缘就多了。但是开缘的过程当中,佛陀会告诉你,你怎么去面对这个因缘,去保护菩提心。

到了度众生,开缘更多了。在菩萨戒,几乎你可以完全不度众生,但是你又能够不伤害菩提心,还是可以。你说我程度不够,我万一讲错话,可能会误导对方,可以开缘。

所以在整个菩萨戒里面,三聚净戒,摄律仪戒是最严格了,开缘最少;第二个是开缘稍微多一点;第三个饶益有情戒,几乎是有很多很多的开缘。这个就是在持戒的方面有轻重的差别。

它的果报:身心庄严,引生禅定,调伏我们的罪业。我们前面说过,你来生跟今生,如果你要有一种贵气、庄严,持戒是很重要,不是只有福报而已。

己三、忍辱度 分三:庚一 、忍辱自性。庚 二、趣入修习忍辱方便。庚 三、修习忍辱差别内容。

净界法师:佛法修学概要

庚一、忍辱自性

我们先看看忍辱的体性。请合掌。

《广论》云:耐他怨害,安受自身所生众苦,及善安住法思胜解。

忍辱有三个对象:第一个,耐他怨害,这个指的是人。有些人来毁谤你,破坏你,菩萨应该安忍不动,对人的忍辱。第二个,对环境,安受自身所生的众苦。我们参加一个共修会,参加一个课程,太过寒冷,太过炎热,有种种饥渴,环境的逼迫应该安忍。第三个,对法,对于甚深的法义,即便你不了解,你要尽量让自己保持信仰,随顺忍可,不生疑谤。

所以安忍有三个重点,这就是忍辱的自体,就是安忍不动,就是遇到人、环境跟法三种刺激的时候,你能够安忍不动,这叫忍辱波罗蜜。

庚二、趣入修习忍辱方 便 分 二:辛一 、加行 ;辛 二、正修

辛一、加行

我们怎么来做一些心理建设修习忍辱。先看第一段。

《行论》云:

千劫所施集,供养善逝等,此一切善行,一恚能摧毁。

在《入菩萨行论》,古德说:“千劫所施集”,一个菩萨经过一千劫的时间积集了布施、持戒的善业,包括什么呢?包括供养佛陀这种殊胜无上的福田,你积集这么多善业,你可能会一念的瞋恚心把它完全破坏,就是瞋是心中火,能烧功德林。

菩萨道,第一个你要知道怎么去种树,你要把这个功德林种起来;第二个,你要避免火灾。有些人很可惜,他会布施、持戒,他会积集善业,但不知道怎么保护这个善业,就是遇到事情太冲动。我们积集善业很辛苦,往往牺牲睡眠,牺牲很多的体力,牺牲资具,我们点点滴滴把这个树林建立起来了,但是你可能一把火就把它烧光了,这非常可惜,也是非常遗憾的一件事情。

所以我们在行菩萨道,除了会种树以外,你要避免火灾的发生,瞋心的火尽量不要发动,这个杀伤力太强了。你说我拿了刀子把一棵树砍断,没什么大不了,你还有很多树嘛。但是你这个火把它全部烧光了,就非常可惜了。

所以菩萨道你贪图享受,乱不了,不会把你的功德林都烧掉。你拿几个水果来吃吃,损一点福报而已,水果照长,但是你发脾气,这个就很严重,非常严重!要避免。

我们看下一个。

又《摄波罗蜜多论》云:

若有弃舍利他意,佛说忍为胜方便,

世间圆满诸善事,由忍救护忿过失。

假设有一个菩萨,他遇到了逆境的刺激,想退失菩提心,他说:那我不做菩萨了,我自己退到人天乘好了,我就修有漏的福报得了,我不要什么波罗蜜了。佛陀说:那就慢一点。他说:其实你可以试试修修忍辱,事情没那么糟的。你应该以忍辱为方便,来克服这个障碍,你不一定要退转的。也就是说,凡是世间圆满的功德,都是由忍辱来调伏过失的。

以前我们在莲因寺的时候,忏公师父对我们一个很重要的开示,我永远记住。他说:“忍辱以积大德。”我当时听到以后,内心非常震撼。忏公师父说:你要修一个小福报小资粮很容易,但是你要成就大功德就不容易了。众生的共业,你面临很多考验。

所以一个人如果不能够修忍辱,你一生就干不了大事,就成不了大气候了,你就是做一些小小的善业就得了。凡是要成就一个大功德,都不是简单的。你最好要培养你自己那种安忍不动的力量,所以只有忍辱才有可能成就大功德。

菩萨道,诸位!你要慢慢体会。它不是很强调那种一时的激情,你情绪来了做,不是这个意思,它是透过理智观照才能够持久的。

我们看第三个。

是具力者妙庄严,是难行者最胜力,

能息害心野火雨,现后众害由忍除。

忍辱波罗蜜,它是一种穿戴很漂亮的“服装”,让我们产生庄严。忍辱波罗蜜就是一种非常漂亮的服装。“是难行者最胜力”,是遇到所有困难产生突破的最大力量。力量不是来自于对立跟争执,而是来自于安忍不动。它是消灭瞋心野火的一个最重要的甘露法雨。我们今生、来生的种种过失,是靠忍辱来消除的。就是你必须要有忍辱,你才能够成就大功德;你必须有忍辱,才能够把你生命当中的过失降到最低。

我们看下一个。

诸胜丈夫堪忍铠,恶人粗语箭难透,

反成赞叹微妙华,名称花鬘极悦意。

忍辱波罗蜜,这以下有种种的赞叹:它是一种大丈夫的行为,一个大丈夫所成就的一种保护的铠甲。一个菩萨面对恶人粗恶的言辞,他有这个铠甲,就不能够被穿透,它是种自我保护。他不但自我保护,还可以转逆缘成菩提道。本来是一支毒箭,却变成一种赞美的妙华。它的名称,就是一种功德花鬘,让我们感到舒适愉悦。

如是菩萨善自思惟,其中过患及胜利,则于“忍辱”当勤修学。

佛陀在世的时候,有一次的结夏安居是在拘睒弥国。拘睒弥国当中发生了一个很严重的僧团的争执。因为那个时候佛陀刚成道没有多久,佛陀的弟子当中大部分来自于外道。你看三迦叶、舍利弗尊者、目犍连尊者他们都有广大的眷属,他们三个人的徒弟都跟他们的师父来皈依佛陀,徒弟加起来有一千多人。这些人都来自不同的地方,不同的种族,不同的思想,所以难免发生冲突。

冲突发生以后,佛陀就把舍利弗、犍连尊者跟三迦叶以及他们的眷属通通集合在一起,佛陀也没有说谁对谁错,佛陀就讲了一个偈颂,种种的呵责争执的过失。佛陀说:“若以怨止怨,是怨终不止。唯忍能胜怨,是古圣常法。”

他说,人跟人之间很多的差异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你不能以怨恨来对治怨恨。你对不起我,我也对不起你,那不可以的!因为这样子会让怨恨相续,那生生世世就没完没了。菩萨不这样做,菩萨用“唯忍能胜怨”,菩萨他强调是忍辱退让,那么这个是古代圣贤所传下来唯一的方法。

我们现代人是这样,你看现在世间人,他是对立的思考,看谁福报大。我福报大,今生就我破坏你,但是福报会享尽,到了来生你福报变小,他福报变大,来生他破坏你。所以这个彼此的怨恨就没有结束的时候。

所以人跟人之间的对立跟怨恨,消除的方法只有一个,就是安忍不动。这个时候双方的对立就消失掉,这个是很重要的概念,就是你先要求从自己做起。

辛二、正修

正修当中有一个偈颂,先看一个偈颂:

《行论》云:

恶有情如空,非能尽降伏,惟催此忿心,如破一切敌。

《入菩萨行论》上说,一个菩萨从空出假以后,他又来到凡夫的世界。凡夫的杂染世界有什么问题呢?“恶有情如空”,很多众生都没有宗教信仰,没有善恶的概念,他的心是完全跟着感觉走,一刺激,他就起烦恼。这种众生像虚空一样的多,所以你不可能去改变任何一个人,不可能,“非能尽降伏”。

菩萨不能够去改变外境,不能改变别人,那凭什么菩萨能够安忍呢?因为菩萨做了一件事情,他调伏自己的瞋恚心,就等于调伏所有的外境。这是佛菩萨的一个开示:你能够调伏自己,你就战胜了所有的外境。根本问题在这里。

那怎么能够战胜自己呢?当然佛陀是用智慧,不是强忍。我们把这个三道智慧念一遍。

谓一切逆境恶缘现前,菩萨皆悉观察,此等逆缘皆是自己过去恶业之所感招,而生惭愧之心,逆来顺受。又当思惟,此乃 菩萨及善知识之所示现,教化于我,我若不患此苦,定当陷入现世安乐之中,忘失正念,而生感激之心。又当思惟,境无美丑,唯人自招。而吾人身心之中,“我”尚不可得,云何有我所取之境界耶?菩萨于中善自思惟,则为堪修忍辱。

这地方有三段的智慧。就是我们遇到了恶因缘的时候,第一个,我们要知道这些逆缘都是过去的罪业之所招感,我们自己要勤修忏悔。

我们行菩萨道,很重要的一个概念,就是只要你有感受,就一定有业力,这是基本常识。你看到这个人,感受很不好;你听到这句话,感受很痛苦,你一定有业力。你如果没有罪业,你看到这个人,听到这句话,你没有感觉。虽然表面上是他讲这句话,事实上他只是用这句话来刺激你的罪业起现行而已,他只是一个增上缘。

诸位!你如果明白佛法的缘起论,我讲实在话,没有一个人会让你痛苦,也没有一个人会让你快乐,没有人,只有你自己。所有的快乐痛苦都跟你有关系,你最好早点明白这个道理。“万般皆是业,半点不由人”,不是别人决定的。

所以你只要有一个很痛苦的感受,一定要知道,有感受一定有业力。如果你是快乐的,那就是善业起来了;如果你是痛苦的,那就罪业起来了,别人只是一个增上缘而已。

没有一个人会给你痛苦,也没有人可以伤害你,不可能!这是佛教的因缘观,完全是一切唯心造,你的心显现了善业,显现了罪业。所以,既然是跟别人没有关系,我们只有多多忏悔自己,去改变我们的罪业。罪业改变了,你的感受就改变。

第二个,这个是更高级,历事炼心。我们要知道所有的逆境,都是菩萨的示现来教化我。假设我们不堕入这种痛苦,我们就会落入这种安乐当中,忘失正念,因此,我们应对逆境生起感恩之心。

其实从菩萨道的角度,人生不能太圆满。因为你太圆满的话,你就很难生出离心。你看《印光大师文钞》,有一个居士说:“师父,我的家人怎么样,我子女多么的不孝,我的身体有多少的病痛。”怎么怎么的……印光大师说:“你要感激这个逆境,这个逆境刚好给你一个当头棒喝,让你厌恶生死,生出离心,这个比你读经典来得更贴切一点。”

当然,人生也不要太痛苦,太痛苦你可能会失去大悲;痛苦得刚好,最好。就是你人生里面,有一半是快乐的,一半是痛苦,这种是最好,非常好。因为快乐会给你信心,你能够得到某种安定,但是逆境它会激发你向上。所以,适当的痛苦,其实对自己有帮助的。

我们最后再思惟,“境无好丑,唯人自招”。在我们身心当中,我不可得,哪有我所执着的境界呢?这个地方就是完全的空观,站在本来没有烦恼的角度来面对烦恼。我们一再强调,遇到事情先求放下,再求面对。你没有放下,你就不好面对了。因为这个境界一来,一定夹带业力而来,来势汹汹,来者不善。

诸位!生死业力,不是我们想像的那么简单。所以,如果你不能放下,业力一来冲击你的烦恼,就无解。单单有业力还有解,你只要如如不动,业力的冲击一下就过去了。因为你造业的时候,你也不是经常造,你偶尔造一个业,所以它会过去的。

但是如果业力又加上你贪瞋痴的烦恼弄在一起,那人生就没有解了!外有业力,内有妄想执着,那就无解了,佛都救不了你了。但是业力的冲击这一块我们不能改变,这个是已经成熟的业力。所以所谓的认命,是安住在空性来面对这个业力。我本来就没有这些东西,那是缘生缘灭的假相。先求放下它,再来面对它,再来处理它,这样的人生才有解。就是说,我不能控制外在的业力什么时候起现行,但是我能够控制自己,安住空性、如如不动,这是很重要的概念。

庚三、修习忍辱差别内容

我们看最后的修习忍辱的差别内容,把它念一遍。

修习忍辱差别内容:一、耐苦害忍。二、安受苦忍。三、思择法忍。生善,功德不失,成就大力;破恶,度瞋恚。

那么这个忍辱有三个对象:第一个耐苦害忍,这个是针对人;第二个安受苦忍,这个是针对环境;第三个思择法忍,这是针对佛法甚深法义能够随顺忍可。

它的功德:第一个,它的生善功德不失,能够保护功德;第二个,成就大力,成就大功德、大威德,然后调伏瞋恚。

人生的痛苦是由两种力量结合:一个是业力,一个是妄想。当然,首先是有业力的冲击,一定有一个人事的因缘来冲击你,这个一定是业力让它出来的,所以业力会先冲击我们。冲击我们以后,第一个妄想不能怪你。直觉性的妄想是合理的,这第一个妄想,在菩萨戒叫合理的妄想,第一念不怪你。

但第二念你没有生起如理作意,那就是你的问题了。你的菩提心、空正见没有生起,你的善根力没有生起来调伏,你使令妄想跟业力结合在一起,那这个问题就非常复杂。那就不是只有一时的痛苦而已,那就变成障道了。

所以我们现在是这样,业力这一块是不能改变的,因为你造了业,你今生要得果报的。到底是业力来引导心力,还是心力来引导业力,你只有两种选择:

第一个,用业力来引导你的心力,那你就是心随境转,修行就障碍重重;第二个,你用菩提心,用心力,用菩提心跟空正见来引导业力,你一定会有一个美好的未来。我不敢说你有一个美好的现在,因为业力冲击你,可能会让你不好受。但是你的痛苦已经开始 stop(停止),踩煞车了。

人生的悲哀,它来自于恶性循环。如果你看轮回,他是前生造罪,今生堕到不如意处;不如意处的刺激,你又起烦恼,又再造罪,又堕入不如意处。其实轮回的可怕来自于它是一种恶性循环。你只要把这个恶性循环的力量切断,至少你保证痛苦到今生为止了。

我们必须用心力来引导业力。我再讲一次,业力是不能消除的,我们忏悔只能够把它降到最低。因为我们无始劫造了很多业力,所以人跟人之间是非常复杂。我们人跟人之间有无量无边的善业,散布在人群当中;我们有无量无边的罪业,散布在人群当中。你不能老是关在房间里面不去面对,你一定要走出来,菩萨道你要走出来。

所以你跟善恶业碰撞的时候,“菩萨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首先我告诉大家一个观念,你先告诉你自己,不要讲对错。因为对错就是妄想,你最好是法法销归心性。就刚刚古德开示的,这些都是我的业力,其实境界没有好坏,你一直要是“这个是你对,这是他错”,你就完了!你就是心已经被业力牵着走了。

所以如果你想要从你的业力里面跳脱出来,第一个你要思考:人生没有对错,还债而已,没有对错,你不要堕入对立。“万般皆是业,半点不由人”,先求认命,然后你才能够去改造未来。如果你不能走出过去,你一定会失掉未来。

什么叫走出过去?你只要对于过去所造的业一分别,你就完了!你就被过去咬住了。要走出过去只有一种情况——安住空性。人生没有对错。可能你今生是对,但是你前生犯错了,你今生要承当。你说:“欸,我今生对你这样好,你对我这样子。”你对了,对不对?但是事出必有因,你前生欠他的。所以你今生是对,你前生可能是错,所以这个对错已经讲不清楚了,不要再讲。

如果你想从过去的业力走出来,只有一种情况,不要再讲对错。放下它,面对它,处理它,安住在空性,安住在菩提心。你本来就没有这些东西,“万般皆是业,半点不由人”。所以我们第一件事情——走出过去。

第二个,你的生命才可以有资格开始创造未来。你连过去都走不出来,你跟过去的业力牵扯不清,你还去强调创造什么未来?你自己就动荡不安,你自己就没有安住、调伏。所以你必须从过去走出来,不要再讲对错了。你必须成功地走出过去,你才有资格开创未来。你现在的生命叫作忏除罪障、积集资粮,开始在创造未来了,你未来的图形开始成形了,你的净土开始在画了。

如果你跳脱不了过去的业力,你光是人世间的麻烦事就够你受了,你就不可能去创造未来,不可能!你没有精神体力,你被业咬住了。你要从业力里面走出来,你才可以自在地去创造来生的功德。这是很重要的观念:走出过去,开创未来!

0:00 / 0:00
佛法修学概要1
佛法修学概要2
佛法修学概要3
佛法修学概要4
佛法修学概要5
佛法修学概要6
佛法修学概要7
佛法修学概要8
佛法修学概要9
佛法修学概要10
佛法修学概要11
佛法修学概要12
佛法修学概要13
佛法修学概要14
佛法修学概要15
佛法修学概要16
佛法修学概要17
佛法修学概要18
佛法修学概要19
佛法修学概要20
佛法修学概要21
佛法修学概要22
佛法修学概要23
佛法修学概要24
佛法修学概要25
佛法修学概要26
佛法修学概要27
佛法修学概要28
佛法修学概要29
佛法修学概要30
佛法修学概要31
佛法修学概要32
佛法修学概要33
佛法修学概要34
佛法修学概要35
佛法修学概要36
佛法修学概要37
佛法修学概要38
佛法修学概要39
佛法修学概要40
隐藏音频列表
播放音频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净界法师文章列表

「施主」有何含义

施主,即檀越。佛教对布施者的敬称。指施舍财物给佛寺...

戒定慧三学,学佛修行的基础

作为一个正信的佛教徒,必须知道戒、定、慧三学,这是...

「专修」和「杂修」的划分

善导大师讲的这个专修和杂修的情况,确实善导大师讲专...

如何劝说父母皈依三宝

问: 如何劝说父母皈依三宝? 大安法师答: 三皈依是...

圣严法师《在家信佛有禁忌吗》

民间通俗的信仰有很多的禁忌,但那并不是正信的佛教,...

这就是佛教之悲哀啊

念佛珠,念佛咒计数,变装饰; 佛像是恭敬供养,却变艺...

【推荐】对净土宗人的勉励

净土宗的人,我想我提出三点跟大家互勉, 第一个,你最...

文殊菩萨为什么要高举宝剑

我们看到文殊菩萨的塑像,他右手拿着宝剑,很多佛像也...

文殊菩萨心咒

文殊菩萨心咒: 嗡ong 阿a 喇la 巴ba 札zha 那na 谛d...

佛说百佛名经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

杂譬喻经

(一) 昔有比丘聪明智慧,时病危顿,弟子问曰:成应...

【注音版】普贤菩萨行愿品

(根据印光大师校定本校对)...

无分别智要如何修

我们来看窥基大师是怎么说的。他说无分别智怎么修呢?...

喝水也有学问,十个喝水的坏习惯

导语: 你会喝水吗?这件每天都在做的事情,你却未必...

心境决定你的处境

我们讲说心境决定你的处境。这句话一点不假。说我现在...

眼前万物生生不已,皆凡夫之所妄计,实无所生

佛说一切法从因缘生者,缘生无性,正示生无所生也。 人...

【佛教词典】阿修罗宫

(杂名)阿修罗之宫殿。义楚十六曰:长阿含云:阿修罗...

【佛教词典】一相智

(术语)证悟诸法一实相之智也。智度论六曰:以此方便...

【推荐】《欲海回狂》普劝受持流通序

天下有极惨极烈,至大至深的祸害,动辄让人丧身失命,...

能够弘扬因果轮回观念,他的功德是巨大的

为什么清末民初的知识分子那么痛恨儒家?实际上它最远...

星云大师《为消防人员祈愿文》

慈悲伟大的佛陀! 居住在都市里的人们,不是怕市虎汽...

【佛学漫画】根本业

不二问禅师父,师父,以我们修行人念经等的功德力量,...

知命认命,是改命的前提

佛教的思想是因缘观,先知命而后认命。很多人一学佛就...

【推荐】不要被第二支毒箭所伤

昨晚正在给家里的花花草草重新安置一个小家,只听得客...

什么是真如

那我们谈谈什么是真如呢? 它的体性,经典上给它两句话...

把一切想法都归到念佛当中

在日常生活当中,我们的妄想杂念总是要琢磨,啊,我下...

有修行了,自然会有人护持你

以前去太平岩寺听课,有个比丘尼法师开示,他说他常常...

般若非他,现前一念心性而已

般若非他,现前一念心性而已。心性本自竖穷横遍,故广...

水泡花蔓的故事

南无阿弥陀佛。诸位大家吉祥。我们又在道场白华庵,今...

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而成功

人有竞争之心,绝非错误。竞争之心,至少能够体现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