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净界法师:佛法修学概要

净界法师  2023/03/14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第四十二讲)

辛二、正修 分三:壬一 、 修习大乘理观。壬二、避免八过。壬三、当依智者, 闻思大乘

壬一、修习大乘理观 分二:癸一 、总相。癸二、别相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九十七页,我们看己六,智慧度。

蕅益大师在《弥陀要解》,把我们念佛的人,大方向分成两种类型:一种是属于事持,事相式的念佛;一种是理持,就是他在念佛当中带有理观智慧的引导,这两种。

我们刚开始念佛,一般人在接触净土法门都是先修事持的。事持的特点,就是我们依止一念的信仰,我们刚开始会相信阿弥陀佛的功德是无所不在的,也相信阿弥陀佛他一定可以救拔我们。所以我们的心跟佛号接触的时候,那一念信仰的善念,就创造一种念佛的力量出来。

当然这个时候,内心当中没有观照的智慧。这会产生两种过失:

第一个,我们所念的佛号不得坚固。信仰式的修学,你的心是完全寄托在你一念妄想的情绪上,因为你对妄想没有调伏力,没有调伏力你就只好夹带妄想来念佛。妄想我们前面说过很多次了,它一定会受到感受的牵动,而感受一定受到业力的主导。所以当你的善业起现行的时候,当你身心是安稳状态的时候,你可以把佛号念得不错。但是当你的生命走到罪业现前的时候,走到生命谷底的时候,你的佛号就提不起来了。因为你夹带妄想来念佛,妄想是变化的,所以妄想它会给你一个很高亢情绪的信仰,它也会给你一个很低落的情绪来障碍你。所以你刚开始在事持的时候,你会觉得你念佛的功夫,有时候好,有时候不好,就落入一种波浪式的不稳定式的念佛。就这样的一个念佛的情况,你一路走过来,走了几年,总觉得修行一直上不了路。这是第一种情况,不得坚固。

第二个,不得圆满。因为你带有感情性的念佛,你有时候是皈依心很强,有时候皈依心很差,因为没有这种善巧智慧的引导,你这个佛号就不能达到波罗蜜。你所念的佛号在本质方面都是生灭性的、有漏的,只有少数偶尔跟道心相应、跟菩提相应、跟净土相应,所以你的佛号质量太差了。没有波罗蜜的力量,没有智慧引导,就这两种过失,使你的佛号不得坚固,不得圆满。

所以当我们从一种信仰式的念佛,带有感情妄想的念佛,开始提升到一种除了信仰以外多了一分智慧的观照——带有理观性的念佛,这个就是所谓善根式的念佛。善根式的念佛,尽管你是在妄想的当中,但却可以调伏妄想,可以引导妄想,让我们所有的佛号更为坚固,更为圆满。

这种信仰式的念佛跟智慧引导式的念佛,佛陀在经典当中讲了一个譬喻来加以说明。这两者有什么差别呢?

佛陀说:在恒河的一边,有两个牧牛人,他们各自领着一群牛在吃草。时间久了以后,这边的草也吃得差不多了。两个人就商量,我们应该把牛群赶到恒河的另一边去,那边有更加新鲜肥美的草来继续供给牛群。

那么第一个人,他在赶牛冲过恒河的过程当中,没有善巧。他就拿着牛鞭一路地打牛,不能念要他念,不能专要他专,用强迫式、信仰式的方式,把牛群给赶过去了。但是,毕竟牛是不会游泳的,所以絶大部分的牛都在过恒河时陷入水中死掉了。只有少数强壮的牛到达了对岸。这是第一种情况。

第二个牧牛人,他有智慧的善巧。他首先在恒河当中找到一个最短的距离,把牛分成三类:强壮的牛、中等的牛跟最虚弱的牛。他把强壮的牛放在前面,稍微用鞭子打一下,这些强壮的牛一下子就冲过恒河。第二种中等的牛,看到强壮的牛过去,它受到鼓励,一看前面都过去了,它们也就顺势一鼓作气,中等的牛也全部过去了。这个时候绝大部分的牛都过去了,就在对岸呼喊,那么这些残弱的牛,想想这个输人不输阵,就赶紧提起自己的愿力,最后这些残弱的牛也一鼓作气全部过去了。

佛陀讲这两个譬喻是想说什么事呢?就是说,你在修行过程当中,没有理观的智慧引导,你最后的结果就是事倍功半,你所修的一切不能构成波罗蜜。不能构成波罗蜜就是说什么意思呢?第一个,你所修不能坚固;第二个,所修不能圆满。

所以,当我们慢慢地从一种信仰式、压抑式、强迫性的念佛,提升到一种调伏性的、引导式的念佛,我们应该以佛陀的智慧来善调内心,来增长自己修行的水平。

我们来看这个讲义。那怎么能够把理观的智慧放在念佛当中呢?我们看附表大乘的空观。其实这个空观,也包括了假观的成分在里面,等于是整个大乘的理观都在这份讲义中了,看附表。

大乘空观

净界法师:佛法修学概要

这部分《楞严经》的开示,我们分成两大科:第一个先做一个总相的说明。大乘的理观到底是怎么下手。第二个再看别相。

癸一、 总相

我们先看第一个,真妄不二。把它念一遍,请合掌。

阿难!汝犹未明,一切浮尘诸幻化相,当处出生,随处灭尽,幻妄称相,其性真为妙觉明体。

我们在修习理观的时候,很重要的一件事情,你一定要把生命切成两块,这个很重要!不切成两块,你就没办法观。如果你是外观,向外观察生命,你要切成两块;你内观内心的世界,也是切成两块。

那么这两块是怎么个切法呢?

在《楞严经》的这个分割当中,就是先把有相状的一部分归为一类。不管这个相状是杂染的相状——是凡夫惑业苦的这种杂染相,还是这个相状是诸佛的功德庄严,只要你眼睛可以看得到的,耳朵听得到的,六根能够活动攀缘到的六尘的相状,通通归为一类。这是第一个。第二个,你把没有相状的那个清净的明了性归为一类。这是你要做的第一件事情,你要把生命归两类:有相状的,还是没有相状的。

你有这个概念,我们就可以来看看这两个有什么差别。首先我们看看有相状的生命现象,是浮尘诸幻化相。第一个,它是“浮”,飘浮在空中,它是变来变去的;第二个“尘”,这个尘就是有一种染污干扰,这种虚妄的相状它会干扰我们内心。

这个相状它有两个特点:第一个,“当处出生,随处灭尽”。当业力成熟的时候,它就“咻~”显现出来了,你可能出现快乐的相状,也可能出现痛苦的相状。当业力完全释放完毕的时候,它就“觅之了不可得”,它又从生命当中消失掉了。所以我们可以知道,凡是相状的东西,它一定会变化,因为它受了业力的主导。这是第一个。

第二个,我们看非相状的本性,是“妙觉明体”——就是常住妙明的不生不灭的心性。不管你造了罪业,不管你造了善业;不管你是快乐,不管你是痛苦,它永远是不变的,它没有意见的,完全保持一种“如”的状态。

所以我们就可以知道,人生有两个状态:一个是变来变去的,一个是不会变化的。那么这两个是很重要的一个切割。你现在把人生切成两块以后,你就有资格来修理观了。

癸二、别相

我们来往下看,应该怎么面对相状,应该怎么面对真如的法性,是什么样的态度。我们把这个别观解释一下。这两科把它一起念一遍,请合掌。

如是乃至五阴、六入,从十二处至十八界,因缘和合,虚妄有生,因缘别离,虚妄名灭。

殊不能知生灭去来,本如来藏,常住妙明,不动周圆,妙真如性,性真常中,求于去来、迷悟、生死,了无所得 。

首先,我们先修的是空观。空观的智慧,它叫作从假入空,这个很重要!你不能直接修空观,不可以。你要先有相状,透过相状的观察你才可以悟入空观。这个很重要!很多人逃避了相状,结果大乘空观修不起来。

如果你今天是修小乘的空观,你不用借相,可以。小乘空观它是一昧地断灭就可以,断灭空;大乘的空观它要借相,它一定要先假借一个相状,然后从这个相状的跳板再跳到空观。

那么它是怎么个跳法呢?首先,你要先看到,你现在生命的五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这只是一个名相而已。简单地讲就是身心世界开合不同:一个是物质的色身;一个是精神的明了性。我们的身心世界是业力变现的,它是会变化的。所以你要先面对你的身心世界,观察它是“因缘和合,虚妄有生;因缘别离,虚妄名灭”。

我们的生命,没有开始也没有结果。因为它开始,是莫名其妙的开始。《楞严经》就是这样讲,生命是无中生有的,不是说 A 去创造 B 的,不是!当业力成熟的时候,你在毕竟空当中,莫名其妙就从水里面冒出一个水泡,“因缘和合,虚妄有生”,你就投胎了。

生命是无中生有,不是哪一个人把你创造出来的;你也不是延续前生,因为你前期的生命跟这一期生命没有太多关系,除了你接受前面的业力以外,从生命的结果来说,你这个梦跟上一个梦是没有关系的。从生命的因地,你是继承了前面的业力,但是从生命的结果,你今生的生命结果跟前生毫无关系,那是不同的业力显现出来的。

从生命的结果来说,你不可以说你前生创造了今生,不能这样讲;你更不可以说,你母亲把你创造出来,更不能这样讲。你只是假借母亲的因缘来投胎而已。这个我们十二因缘讲过了,你是有一个识投到母胎,你是假借母亲的因缘来滋养你的色身而已,不是母亲把你创造出来。所以生命是没有开始。

第二个,生命没有结果。“因缘别离,虚妄名灭”,它最后是完全消失了。你到哪里去了?你又回到空性去了。

所以我们可以从相状的生灭知道相状是暂时的,但是你要借它。你从“因缘和合,虚妄有生;因缘别离,虚妄名灭”,你才能够得到下面的结论:在生灭去来的相状当中,它的本质就是如来藏性,就是清净本然周遍法界的真如本性,它是常住妙明的、是不动周圆的、没有变化的一个妙真如性。

所以在我们一念的清净本性当中,我们看到生命的去跟来那是相状的变化,但是从本性来观察,它没有去来,没有迷悟,没有生死。去来表示我们生命的业障,迷悟表示我们的烦恼障,生死表示报障。

比方说,我们举镜子跟灰尘的例子来说,或者说镜子跟影像。我们要先透过影像,才能够看到镜子。你一开始看到镜子,觉悟不出来那个镜子。你要先看到影像的变化,才可以看到这个提供影像依靠的、所依止的东西——那个镜子是不变化的。

这个从假入空是很重要的。你要能够从过去的因缘中摆脱过去的业力,只有这个方法,没有其他方法。什么叫摆脱过去的业力?这个地方古人讲出一个譬喻,这个譬喻非常好。它是以人生的背包来做一个譬喻。

我们每一个人都背了一个背包,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小时候我们这个背包放了我们的执着,你执着有个相状。比方说,小时候我们在乎的是家庭的背景,同学之间比的是家庭的背景:喔,你家在哪里,他家在哪里;你爸爸做什么,他爸爸做什么;第二个比的是成绩,谁是优秀的,谁是比较差的;第三个比的是你的长相,长得怎么样,是高还是矮。所以在小时候我们的背包就开始进入很多相状了。你的家庭背景的相状放到背包里面去了;你的成绩的相状乃至于你的身体的相状,你就背着相状。当然这个相状由业力变现出来。

慢慢长大了,你的背包放的东西更多了。你要成家立业,你要把房子的相状放进背包;要把车子也放进去了;要把家庭也放进去了,你的眷属、你的事业、你的人际关系,你的一切成败得失。所以到了中年的时候,你这背包扛得就非常重。你承受着过去的业力,一个一个,它们绝对不会放过你,你的背包越来越重。

到了晚年的时候,你还会加很多东西。老病死——你的身体虚弱了,你看你的身体大不如前了;你不是身体虚弱而已,还有很多病痛折磨你,慢性病的折磨;乃至于死亡的恐惧,你看到你的朋友一个一个离开了,你对死亡恐惧的相状也在你的心中挥之不去,这些执着的相状也装到背包了。

所以我们人生的背包,从小到大是不断地增长,就是你心中背了太多的相状。这个相状都是过去重大的业力显现出来,加上你的执着,就变成你人生的背包。

现在我们逆向思考一下,有没有可能把背包里面东西拿出来?先把房子从背包里面拿出来,把车子的相状拿出来,把家庭的因素拿出来,把人际关系的因素拿出来,乃至于把老病死的这种相状拿出来,甚至于我们有没有可能把背包完全放下,轻松地去面对未来,有没有可能?

就是我们从过去的业力而来,所以我们背包装满了东西,装什么不是你说了算,因为万般皆是业,半点不由人,它会变现很多很多的相状。当然一般人就是照单全收,爱取嘛!你业力丢什么,我就把它往背包里面塞。但是我们有没有可能把过去的业力所变现的这种背包放下来,有没有可能?

这就需要空观的智慧了——“何期自性,本自清净”。所以佛陀要我们从假入空,就是你看到生命的变化,你更要看到那个背后不变化的本性,而忆念那个不变化的本性,叫作“离相清净”。

空观的智慧,是我们修行人很重要的一个成败的关键。就是关键到一个人他是不是可以成功地从过去的背包当中走出来,放下过去的背包。你扛着沉重的背包,你今生是干不了什么事的。你念佛也没有力量,菩提心也发不起来。因为你的心太沉重了,你积集那么多相状,你怎么去创造未来?

所以当我们在规划未来,设定目标积集资粮的时候,你要做一件事情——请你放下生命的背包。它跟你没有关系的,它既然是生灭,就由它去吧。不管你今生是好是坏,这个相状你试着把它放下来。“如今放下,何等自在”,二十年来你背着背包,你现在“如今放下”,把它放下来。

放下生命的背包就是从假入空观。不管你的过去过得怎么样,你不要再回忆过去了,把相状彻底放下。所以站在“本来无一物”的角度来面对人生、面对因缘很重要。你本来就没有嘛!所以到最后这只是一个生灭的假相:来,你随它来;去,你也随它去。从假入空观,它最重要的好处就是——我们一定要承受业力,但是你不能把业力转成业障!

诸位!业力不一定会形成障碍,不一定!承受业力我们别无选择,变成障碍是你自找的。理论上来说,人生只有快乐跟痛苦,不应该形成障碍。业力会让我苦,业力会让我快乐,那是一时的情绪,过了就好。但是把一时的苦乐转成内心的障碍,这个就是我们心理素质不够,是我们自己的取着。我们不能逃避业力,但是我们不能把业力转成障碍,不能变成业障,不可以。

所以从假入空,就是你把人生先归零一下,放下人生的背包重新开始。那么从假入空观这样子过去以后,以禅宗的意思你这个人脱胎换骨了,你成功地从过去里面跳出来,又是一个新的生命,法王座下添新生。

那么要做的第二件事情,从空出假。所以你如果是“观相元妄,观性元真”,从假相而进入真实,这一块叫从假入空。那么接下来,从空出假,逆向操作,从真到妄,这个几乎所有的净土宗等大乘佛法要做的都要这两道手续。你放下了人生的背包,你还有事要做,你要创造一个来生的愿景来调伏你、引导你。所以净土宗,它不但要你放下过去,还要你开创未来。你要设定未来的目标,这个时候就是假观的智慧。

我们看净土宗的假观。当然这个假观不是你去胡思乱想,而是你要怎么去调伏自己、引导自己。这是有祖师的传承。净土宗的祖师论调伏,最有效果的就是善导大师。善导大师的方法很简单,就是你虽然放下,但你还有习气,那就要把自己创造出一个罪障凡夫的相状。

所以我们前面把相状放下以后,现在把某些少部分的相状再借回来。但这个时候的心情是暂借,不执着。你要用业障的相状来恐怖你自己。你要告诉自己:我是罪恶凡夫,自己没办法处理这么重大的罪业,所以我别无选择,我只有靠阿弥陀佛的救拔。因为罪障深重,求出无门,所以你要经常用恐怖的相状来给你自己 push(推进),来调伏你对三界的贪恋爱取,这是你所借的第一个相状:恐怖的相状。

当然你也可以借功德的相状来引导自己。你看“我今暂做娑婆客”,我未来的愿景:七宝池八功德水,宝树楼阁,种种的充满音乐、充满光明、充满香气的、“无有众苦但受诸乐”的极乐世界,你同时也放进来。

所以在空性的智慧当中你放进了两个相状:一个是生命中的狼放进来怖畏你,激励你精进;一个是生命中的美食、功德相状引导你、鼓励你。这两个相状在我们生命当中缺一不可。人生不能永远是痛苦的药,也不能永远是甜点。所以你必须把生命中的狼跟生命中的美食甜点放进来,来调伏你的心,永远保持一种精进的力量,带动这个佛号。这个就是假观。

这个就是先把生命归零,把心带回家。先从假入空,然后从空出假,调伏力、引导力,你的心就能够慢慢地达到顺从本愿。这就是所谓的理观的智慧来带动佛号。这个时候你的佛号是稳定性的、坚固性的,是圆满性的。也就是说,你所念的每一句佛号叫作波罗蜜,每一句佛号都能够超越生死的此岸,到达净土无上菩提的彼岸去了,你的佛号每一句都没有空过,质量都非常好,因为你善调其心。这就是我们修习的空假中三观的理观。

壬二、避免八过

我们来看看,要什么因缘会生起智慧。有些人不能生起智慧,这个地方我们哪些因缘要避免,哪些因缘要去追求。智慧对我们这样重要,我们应该怎么去做一些修学。

首先我们看,要避免的八种过失。请合掌。

愚痴之因,谓近恶友;懈怠懒惰极重睡眠;不乐观择;不解方广;未知谓知,起增上慢;上品邪见;或生怯弱,念我不能;不乐亲近诸有智者。

为什么有些人在念佛当中能够如理地生起理观,能够安住空性,调伏爱取,导归净土,在佛号当中产生三种的加持力?而有些人只能够依止信仰来念佛,只有薄弱的力量?事出必有因,到底是什么因素构成他不能生起智慧呢?宗大师提出了八个理由:

第一个,亲近恶友。你经常亲近那些知见不圆满的恶知识或者是同参道友。他说:“欸,这个教理别看,老实念佛就好了。”初学者可以理解,但是如果你今天已经是老参了,都不用理观来提升,这你就会得少为足了。所以你亲近的同参道友就很重要了。因为他所讲的每一句话,会对你产生一种熏习引导的作用。你认识的朋友十个里面有九个都不学教理,你就没办法学教理,因为他释放的磁场就是这样的磁场。这是第一个,外在环境对你的误导。

第二个,你本身的懈怠懒惰,极重的睡眠。你刚好自己也不想学教理,然后别人这么讲,你就得到更充实的理由了,给自己的懈怠做足了理由。

第三个,不乐理观。有些人的第六意识,以古人说非常懒惰,他不喜欢起观。因为你修止很舒服,你一路念佛,心于佛号专一安住,很寂静,寂静会有一种乐受。虽然你没有成就禅定,它也有相应的乐受,会让你很寂静、很舒服。但是你修观,相对要提起精神。你要观照三界的苦,观照极乐世界的快乐,来调伏你、引导你,是要用一点心思的。那如果你不觉得这个重要的话,人总是好逸恶劳,“这样就好了呗”,所以就不乐观择,不乐去观察抉择。

第四个,“不解方广”。就是你根本就不知道怎么修观,你也没有学教理,你一修观就胡思乱想,干脆就不修了。

修行有两大忌讳:一个是有解无行。有解门没有行门,只会理观,没有事修。你知道怎么安住空性,调伏爱取,引导净土,但是你又不念佛,这是“说食数宝”,有理观没有事修。另外一个人是念佛很精进,有事修没有理观。这两个都不好。

但是,如果两害相权取其轻,你刚开始一定要选择一个的话,有事修没有理观的更糟糕。我说个道理你们听听看。如果你行门很强,都没有理观,刚开始问题不大,但是你不断地用功下去,如果你完全不知道空性,不知道假观来调伏引导,你一定会走上感应神通,一定会的。

尤其是修他力门的,因为你一定有些消息出来。而你自己对这种修行中出现的功德相没有正确的判断,可能本来是功德相就变成障碍了。“五十阴魔”你看看就知道了,很难过去的。等到你变成魔障的时候,谁都救不了你。

诸位!我要提醒你:修行产生的障碍是无救的,佛陀可能都救不了你。因为你自己要去产生邪见的。这就是为什么佛陀出世的时候,那些外道,佛陀拿他一点办法都没有,你活在自己的颠倒妄想,谁有办法把你救出来呢?你比一张白纸都糟糕!

从《楞严经》的角度,你要么就不要修行,你还有机会;你要么就一次把它做好,走上正确的道路。你不要在修行当中误入歧途,这是最糟糕、最冤枉的!因为这个时候谁都救不了你。你未来堕入到外道种性、邪魔种性,你要经过很长时间的痛苦,出来以后把这个罪业、把这个妄想洗得干干净净的,再重新接触佛法,这当中你不知道受了多少冤枉的痛苦。

所以,你如果没有正知正见,我的建议,你宁可不要修行,因为你懈怠,你就没有什么事情;但是你一旦精进,你这个车子开得快,你的方向引导就更重要了。修行你可以慢,但是不能错!因为你错,就没有人可以救你,当今社会没有人可以救你。

所以有理观没有事修,这个人虽然也不好,但是起码他不会出什么大差错,至少他知见是正确的。他没有念佛,大不了今生不往生,但是他的善根还在,他来生还有机会;你没有理观,你把来生的机会也弄没了,你来生不信三宝,堕入外道种性了,这糟糕了!所以说,这个“不解方广,不乐观择”,就很可能会创造心外求法、感应神通的过失。

第五个,“未知谓知,起增上慢”。前面是懈怠懒惰,这个地方是指高慢心。这种人大部分是学历比较高的人会有这个问题——高慢。但是世间法的领域跟佛法领域是不同的领域,这个地方你要清楚。

第六个,“上品邪见”,就是你在没有学佛之前,你就已经亲近外道,产生坚固的邪见。这个时候佛法的法水就进不去了,因为你先入为主。

第七个,“或生怯弱”,你老是觉得说自己没有那个能力学教理。你自己也不去踏出第一步,就放弃了,那当然没办法。

第八个,“不乐亲近诸有智者”。你也不亲近善知识,讲经也不来听,那你没有做这种善法的熏修,自然就没有办法产生正确的观照。

壬三、 当依智者, 闻思大乘

我们看,应该怎么办才能够让内心当中如理如法地生起智慧的观照,来引导这句佛号呢?我们把它读一遍。

谓应亲近智者,随自力能而求多闻。若不尔者,闻所成慧,思所成慧皆不得生,是则不知修何法故。若有多闻,由思所闻法义,能生思慧,从此能生广大修慧。是故菩萨当依智者,于大乘经论勤求多闻,以诸教理,善为成立闻思之慧。

我们学习教理有两个条件很重要:第一个,要多亲近通达佛法、通达净土的善知识;第二个,你不是亲近人,关键是要亲近法。随自己的能力去修学听闻法义。因为你不这样做,你就不能成就闻所成慧,思所成慧。

我们刚开始先听闻,听闻以后先成就理解;理解以后不断地去思惟观察消化,产生思慧,产生胜解。没有经过听闻跟思惟的过程,你就不知道在心地法门当中怎么去安住内心,怎么调伏内心,怎么引导内心。不知道,你靠自己的妄想就盲修瞎练了。

假设有多闻,由闻慧产生信解,由思慧产生胜解,进而产生广大的修慧,禅定心当中生起观照,那是可以断惑证真的。所以“菩萨当依智者,于大乘经论勤求多闻”,“以诸教理”在寂静处不断地思惟,成就闻思之慧。

这个地方说出一个很重要的观念——不是说你开始学佛你就可以修行。因为你现在的心态完全是没办法修行,我们现在是有病,关键在这里。就是你现在的心,在多生多劫的生命当中,你的心已经产生很多的颠倒妄想。

如果你想修行,你要知道,你是一个病人。不是说一个病人就可以马上去跑步。修行,先调整心态才可以修行。你不能把病治好,至少你要产生一种系统,善调内心,引导内心。你持咒也好,念佛也好,要把那个 system(系统)在心中 run(运行)起来。

修行,按照古德的开示,不是说你学佛以后把门一关、两个眼睛一闭就开始修行,不是!先建立正知见。正知见从哪里来?你生命的经验得不到,必须听闻佛法,如理思惟。“欲知山上路,须问过来人”,多看看古德的开示。你如果看不懂,先听法师讲。所以我们必须要先在心中产生一种调伏力、引导力,才有资格去选择你要的法门,以理观带动事修,是这个意思。

庚三、修习般若差别内容

到底般若智慧有哪些呢?我们把它念一遍。

一、通达胜义慧;二、通达世俗慧;三、通达饶益有情慧。生善,断惑证理,教化众生;破恶,度愚痴。

这个地方不从净土,从大乘的角度,我们的智慧有三个:

第一个是“通达胜义慧”。这个就是我空、法空的智慧。我们经常地忆念真如本性——“何期自性,本自清净”,安住空性,不随妄转,这是离相清净的,这是第一块。

那么第二、第三都是假观。假观的第一个,“通达世俗慧”。这个通达世俗慧是在自调,这个法门是你要怎么去调整自己。你如果说是属于比较没有信心的、比较悲观的,你多用鼓励的方式来鼓励自己;你这个人太高慢,往往高估自己,你就要多想想你是罪障凡夫。反正调整自己只有一个原则:叫作中道平衡。太过自信的人,你最好想想你有很多罪业没有忏干净;太过没有自信的人,多多鼓励自己,未来有很多功德等着你,只要不放弃,你就可以做到。所以这个通达世俗慧,就是你要知道假观里面,有些时候是要调伏的,有些时候是引导的,你要能够用得恰到好处。这是第一个,怎么自调。

第二个,怎么调他。“通达饶益有情慧”,这个是很难的。

第三个,善巧方便。怎么去帮助众生,调伏他、引导他。这个通达有情慧,我们讲一个譬喻来说明。

在春秋战国时代,齐景公这个人他没什么本事,又很喜欢享受。但是他有一个很好的宰相,叫作晏婴,他善能调伏、善能引导齐景公。他怎么帮助齐景公呢?因为对做皇帝的人,你用劝谏的方法没有用。你一劝谏就产生对立了,他认为你应该听我的,不是我听你的。

那么晏婴怎么办呢?他怎么去引导齐景公呢?那个时候民间有一个传言,叫作田氏代齐。这个田氏家族是当时齐国很有名的一个士大夫大家族,民间就传说总有一天田氏会取代齐王而做皇帝。

有一天上朝的时候,晏婴就跟齐景公说:“我昨天做了一个梦,我的梦境一般都会灵验的。我梦到我们齐国果然被田氏家族取代,国王你被送到断头台去了。”

齐景公一听:“唉呀,不得了!这是真的吗?”

他说:“我的梦境很清楚,真的是这样做的。”

这个时候齐景公就紧张了:“怎么办呢?”

他说:“这个梦境还没有出现之前,你还有努力的空间。你要施恩于民,减少赋税,多照顾老百姓,让这个梦境不要出现。”

齐景公听到这个梦境,他就害怕了,不敢太放逸了!就多一点时间去关怀众生,去减少众生的赋税。

那么这个梦境,在朝廷讨论完以后,也就传出去了,田氏家族也知道了。田氏家族本来就有企图心,本来就在招兵买马。得到这个梦境以后,得到鼓励,他对老百姓就更好了。就把仓库打开,施舍很多的饮食。既然他有希望,他就不需要篡位了。何必留下骂名呢,对不对?取代王位这是迟早的事情,他干脆就顺势而为,笼络人心,做一些施恩的事。

那慢慢晏婴年纪大了,将死之前,齐景公很紧张,因为晏婴是他唯一的依靠,他就抓着晏婴的手说:“你之前做那个梦是真的假的?”

晏婴说:“这个梦是假的,骗你的。”

他说:“你为什么要骗我呢?”

他说:“我创造这个梦境,有两个效果:第一个对你的放逸产生调伏的作用,让你不敢放逸;第二个,让田氏家族得到善巧的引导,他财大势大,引导他往善的地方走。”

他说:“我创一个梦境、一个假相出来,调伏齐王,引导田氏,我何乐而不为!”

菩萨就是这样子,善于利用一切法的假名、假相、假用。虽然这个相状是不真实的,但是凡夫的心他也只能够在相状活动。因为离开了相状,他就没办法活动了。

所以这个假观就是你要怎么样借假修真。你把他的心趋向于净土,趋向于菩提,它就是真。虽然过程是假,但是谁不是从过程的假里面去达到真的呢?我们不能直接趋入真,每个人都要坐船才能够到彼岸,虽然船不是彼岸,但是过程就必须要靠假相的船,才能够趋向彼岸。

也就是说,佛教有契理性跟契机性。你不能完全讲:喔,这个人契不契理?他有契机的一块,有善巧的一块。只要这个契机性能够引导一个人趋向于真理,这个契机性也可以成立。上契诸佛实相之理,同时你要考虑到你创造这个相状,适不适合他的根机。

0:00 / 0:00
佛法修学概要1
佛法修学概要2
佛法修学概要3
佛法修学概要4
佛法修学概要5
佛法修学概要6
佛法修学概要7
佛法修学概要8
佛法修学概要9
佛法修学概要10
佛法修学概要11
佛法修学概要12
佛法修学概要13
佛法修学概要14
佛法修学概要15
佛法修学概要16
佛法修学概要17
佛法修学概要18
佛法修学概要19
佛法修学概要20
佛法修学概要21
佛法修学概要22
佛法修学概要23
佛法修学概要24
佛法修学概要25
佛法修学概要26
佛法修学概要27
佛法修学概要28
佛法修学概要29
佛法修学概要30
佛法修学概要31
佛法修学概要32
佛法修学概要33
佛法修学概要34
佛法修学概要35
佛法修学概要36
佛法修学概要37
佛法修学概要38
佛法修学概要39
佛法修学概要40
隐藏音频列表
播放音频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净界法师文章列表

「施主」有何含义

施主,即檀越。佛教对布施者的敬称。指施舍财物给佛寺...

戒定慧三学,学佛修行的基础

作为一个正信的佛教徒,必须知道戒、定、慧三学,这是...

「专修」和「杂修」的划分

善导大师讲的这个专修和杂修的情况,确实善导大师讲专...

如何劝说父母皈依三宝

问: 如何劝说父母皈依三宝? 大安法师答: 三皈依是...

圣严法师《在家信佛有禁忌吗》

民间通俗的信仰有很多的禁忌,但那并不是正信的佛教,...

这就是佛教之悲哀啊

念佛珠,念佛咒计数,变装饰; 佛像是恭敬供养,却变艺...

【推荐】对净土宗人的勉励

净土宗的人,我想我提出三点跟大家互勉, 第一个,你最...

文殊菩萨为什么要高举宝剑

我们看到文殊菩萨的塑像,他右手拿着宝剑,很多佛像也...

文殊菩萨心咒

文殊菩萨心咒: 嗡ong 阿a 喇la 巴ba 札zha 那na 谛d...

佛说百佛名经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

杂譬喻经

(一) 昔有比丘聪明智慧,时病危顿,弟子问曰:成应...

【注音版】普贤菩萨行愿品

(根据印光大师校定本校对)...

无分别智要如何修

我们来看窥基大师是怎么说的。他说无分别智怎么修呢?...

喝水也有学问,十个喝水的坏习惯

导语: 你会喝水吗?这件每天都在做的事情,你却未必...

心境决定你的处境

我们讲说心境决定你的处境。这句话一点不假。说我现在...

眼前万物生生不已,皆凡夫之所妄计,实无所生

佛说一切法从因缘生者,缘生无性,正示生无所生也。 人...

【佛教词典】阿修罗宫

(杂名)阿修罗之宫殿。义楚十六曰:长阿含云:阿修罗...

【佛教词典】一相智

(术语)证悟诸法一实相之智也。智度论六曰:以此方便...

【推荐】《欲海回狂》普劝受持流通序

天下有极惨极烈,至大至深的祸害,动辄让人丧身失命,...

能够弘扬因果轮回观念,他的功德是巨大的

为什么清末民初的知识分子那么痛恨儒家?实际上它最远...

星云大师《为消防人员祈愿文》

慈悲伟大的佛陀! 居住在都市里的人们,不是怕市虎汽...

【佛学漫画】根本业

不二问禅师父,师父,以我们修行人念经等的功德力量,...

知命认命,是改命的前提

佛教的思想是因缘观,先知命而后认命。很多人一学佛就...

【推荐】不要被第二支毒箭所伤

昨晚正在给家里的花花草草重新安置一个小家,只听得客...

什么是真如

那我们谈谈什么是真如呢? 它的体性,经典上给它两句话...

把一切想法都归到念佛当中

在日常生活当中,我们的妄想杂念总是要琢磨,啊,我下...

有修行了,自然会有人护持你

以前去太平岩寺听课,有个比丘尼法师开示,他说他常常...

般若非他,现前一念心性而已

般若非他,现前一念心性而已。心性本自竖穷横遍,故广...

水泡花蔓的故事

南无阿弥陀佛。诸位大家吉祥。我们又在道场白华庵,今...

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而成功

人有竞争之心,绝非错误。竞争之心,至少能够体现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