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净界法师:佛法修学概要

净界法师  2023/03/14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第七讲)

丙二、辨心愿为立行之标准

诸位法师慈悲!陈会长慈悲!

诸位学员,阿弥陀佛!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十五页,我们讲到丙二,辨心愿为立行之标准。

大乘佛教传到中国以后,经过历代祖师的整理,总共把它归纳成八个宗派,所谓的唯识、天台、华严乃至于净土,总共是八宗,我们一般说大乘八宗。当然这八个宗派,都有它所依止的经典,所依止的理论跟它所修学的方法,套一句佛教的专有名词来说,就是各有传承。但事实上我们如果深入了解这八个宗派,虽然有各自独立的修学方法,但是它们也有相互的关系。是什么关系呢?古人说,“方便有多门,归元无二路”,是说在过程当中,我们看到了八个门,但事实上这八个宗派,却有共同的目标,就是圆成佛道。就像这个教室一样,你可以从东门进来,也可以从西门进来,过程不一样,但是进入到教室结果是一样的。这就是为什么所有宗派都必须要发菩提心,因为我们最终的目的,都是要圆成佛道的。

那么就着成佛的规划来说,它还是有两种差别的。如果从八宗来看,还可以分成两部分:一个是在净土成佛,一个是在秽土成佛。在秽土成佛的,我们叫作圣道门,就是除了净土宗以外的宗派。他们选择成佛的处所,是在娑婆世界,生生世世在娑婆世界,忏悔业障,积集资粮。净土宗的规划,是我们到了净土,在那个地方修学圣道,然后再回入娑婆,成就佛道。这就是两种不同的规划,是任大家选择。

但是这两种修行的重点就不一样了。如果你走的是圣道门,要作流转的准备,你就必须有三个条件:第一个,你一定要保证来生得到人身。你如果到三恶道就完了。到了三恶道,整个修行就中断了。所以你一定要深信业果,断恶修善。在圣道门当中不能有重大的罪业。这第一个,深信业果。第二个,要广修资粮,忏悔业障。你来生必须要六根具足。第三个最重要,就是你要能够遇到善知识。在整个密宗当中,所有的修学最后皈依根本上师,你必须要生生世世有上师的摄受。所以圣道门重皈依,重事修而轻理观,偏重在业力的修学,而相对不重视思想的修学。因为它的成佛之道,是不着急,一生一生慢慢慢慢地往前走,这叫增上生。只要来生比今生好,就可以了。它追求的是生命的增上,所以对了生死这一块是不着急。

但净土宗就不一样了。净土宗是今生就要离开三界,所以净土宗的修学刚好跟圣道门是相反的,它重理观而轻事修。净土宗不要求你积集很多的善业,因为你来生根本不想再来了,你的果报已经结束了。净土宗认为今生是你最后一次投胎,必须背水一战,没有退路。那么怎样才能到净土去呢?完全拼感应道交。我必须要保证临终的念头跟弥陀的大悲心能够心心相应,感应道交,这是净土宗最重要的一个目标,他没有要来生再投胎的准备。所以你看净土宗的人,很少去做什么慈善事业,这个不是重点,净土宗要求的是临终的正念。

那么临终的正念,它必须要保证临终时,那个心提起来要能够顺从本愿,你的心跟弥陀的心是一条线的,要顺从。虽然我们跟佛陀的心不一样,但起码是相随顺的,我们是走在同一条道路上。虽然佛陀走在前面,我们走在后面,但起码是同一条高速公路。净土宗整个修行就做这件事情而已。因为你往生与否,在信愿之有无。你佛号念了多少,那是决定品位,是枝末。所以净土宗重心态而轻业力,因为业力可以带业往生。圣道门重业力而轻心念,因为它不着急,它准备要流转,临终时,没有那么高的标准,一定要顺从谁的本愿,没那么要求。

所以如果有志于来生到净土去,你就要做一件很重要的事情:要改造你的思想。

按照正常情况我们是不能往生的,我们之所以流转,就是我们内心有问题才流转的。所以你如果不作调整,什么都没有做,那今生的你就跟前生一样,不可能往生的。

我们再讲一次,如果你用过去的思想来念佛,你是不能往生的!因为你为什么流转?就是有问题你才流转的,这个不是别人给我们的。所以我们求生净土除了念佛以外,改造我们的思想就变成是重点了。你修习什么样的善业,这个在其次。

临终的正念,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相貌?什么叫作顺从本愿?我们看蕅益大师的《弥陀要解》,他提出三个条件:第一个,他要求先安住空性,不随妄转。我们为什么要安住空性?因为你不知道临命终会遇到什么事情,也不知道会遇到什么样的干扰,你不知道临命终时,你的信心、愿力跟佛号三资粮会受到什么样的打击。所以你必须把心安住在《楞严经》说的不生灭心,一个很坚固不受干扰的地方。

《楞严经》告诉我们,怎么修不生灭心?就是说我们必须要先观察,生命的本来面目是什么。在禅宗的传承当中,我们看到一个很重要的,就是初祖达摩祖师传给二祖这一块,是一个很重要的关键。达摩祖师从印度来到中国,那时他看众生都喜欢修事相的东西,没有人愿意修理观,所以他没有因缘,就到少林寺去进修,面壁九年。

这时有一个慧可禅师很有善根,他立雪断臂,站在雪中求法。在《高僧传》中说,慧可禅师站在雪中,雪下到了膝盖,他如如不动。达摩祖师被他感动了!就从寮房里面走出来,他说:“仁者你来这个地方,到底有何所求?”慧可禅师说:“我希望和尚大开甘露法门。”达摩祖师说:“佛法哪是那么轻易可以传授的呢?”慧可禅师就断臂,表示他的诚意。断臂以后达摩禅师被他感动,问他:“佛法法门很多啊,你现在希望修哪一种法门?”慧可禅师说:“弟子心不安,请和尚安心。”就是安住,我怎么安住。

我们生生世世在三界流转,曾经有很多次的生命,每一次的生命都打了很多的妄想,到现在我们的心已经很复杂。在这么多的复杂情绪和烦恼当中,怎么安住我们的内心?达摩祖师说:“你呢,先回光返照,将心来,我与汝安。”你把那个打妄想的心找出来。结果回光返照——“觅心了不可得”。达摩祖师说:“我已经把你的心安好了。”这“觅心了不可得”是整个禅宗的根本传承。整个《楞严经》讲了三卷半,就在讲这个观念:“达妄本空,知真本有。”

诸位要知道,你要做好心理准备,我们临命终时绝对不是一个风平浪静的时候。你现在提起佛号可能是风平浪静,没有人干扰你。你在自己的佛堂提起佛号,佛号是现前的,风平浪静。但是临命终绝对不是这样子,你今生的业,前生的业都会起现行,它要跟你算帐的。所以我们必须受到很多很多的考验。

那么这时“菩萨云何应住”?这个是很重要的观照力了。“觅心了不可得”,你要先告诉自己,你本来没有妄想。

我们面对妄想有两个方法:第一个从根本上观空;第二个从枝末作用上对治。

第一个是先观它的根本,所谓的“达妄本空”。你要了达妄想本来是空的,我们本来是没有妄想,是后来才有的。我们必须站在没有妄想的角度来面对妄想,因为这本来就没有。那是怎么有的呢?“因缘和合,虚妄有生。”那么在因缘和合之前是什么呢?是“清净本然,周遍法界”。你最好把这个观念早一点建立起来,因为你临命终一定用得到。

你面对妄想不要马上对治它,因为它的势力太强大了,马上对治它,你绝对不是它的对手。它无量劫来打那么多妄想,你念佛的时间一天才两个小时,妄想打了二十二个小时,所以你必须要有智慧来帮助你。你先观这个妄想是没有根的,它本来是没有的。既然是虚妄的,有什么好怕的呢?你只要不随妄转,只要不跟它感应,对你一点伤害都没有,它只是一个虚妄的假相。

所以,我们前面花了很多时间,告诉大家怎么安住。因为一个房子要先有基础,才能够往上盖。如果你没有安住,没有找到妄想是毕竟空的,你后面的调伏力、引导力就很难修学了,这是根本思想。

我们前面讲到安住,现在我们谈到调伏跟引导。假设你真实的以空性为住,你就找到你的家了。接下来就是开始对治妄想的枝末作用。就是,我们怎么在内心当中建立一个引导跟调伏的力量,来对治妄想的虚妄作用。前面是在根本上观空,这个是在作用上的对治。

好,那么这一段论文,我们先念一遍,请合掌。

(一)成佛作祖,堕坑落堑,所争只一念间。故儒云:“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圣罔念作狂,惟狂克念作圣。”欲知舜与跖之分无他,利与善之间也。所以一般受戒学律,听教看经,参宗坐禅,但夹带利名心,便是三途种子;但执着取相,便是人天魔外种子;但一味出离生死,便是二乘种子;但具真实自觉觉他心,便是菩萨种子;但从自觉圣趣,光明发辉,彻其源底,共回向净土,普与众生,同登极乐,便是无上菩提种子。故曰:“一切法正,一切法邪。”

----《灵峰宗论》----

好,假设我们每一个人,都已经找到我们根本的空性,那么站在空性的角度,我们开始来处理过去生留下的障碍,这时我们就有资格来修调伏力跟引导力。

先看第十六页第一段的脉络。

净界法师:佛法修学概要

我们把这个文先消一下。说一个有情众生,不管你是长寿还是短命,总而言之你要过一辈子,活得快乐也好,过得痛苦也好,你到临终时有两种情况:第一个,成佛作祖;第二个,堕坑落堑。就是我们到临命终时,有可能你的生命是往上走,叫作增上,你来生比今生好,这是一种可能;第二种可能,你来生是堕落了。所以我们的生命有两种可能:第一个是往上,第二个往下。

关键在哪里呢?就在你临命终那一念的心念。整部《楞严经》十卷,都在讲这个观念,生命是我们的心念创造出来的。《楞严经》把我们临终的心分成两块:一个是情,一个是想。什么是情呢?简单地说就是情执。我们日常生活当中,接触到很多的人,遇到很多事情的刺激,产生一种感受。这个感受产生妄想一定有一个相,然后你的心就住在这个妄想,就变成情执了,就是一种情绪化的感情。这是第一个。第二个,是你经过圣贤道理的学习,透过道理的观照产生的智慧,这叫作想。

诸位要知道,情是外境刺激你的,是透过六根感官的刺激,产生的一种情绪作用。那么“想”是你透过内心的道理,从里面自己如理思惟生起来。《楞严经》上说,临命终时如果你的情执比例高,你就往下堕落。因为“情”是水,“想”是气,它是一种浩然正气。在《楞严经》上说,做人的标准,你来生要做人,至少要有六分想,四分情,就是说你理智的观照,要超越你的情执。所以六想四情,这个是人的标准。你如果是纯情,那你这个人从来没有修,没有读过圣贤之道,整天放纵你的欲望,你临终是直接堕阿鼻地狱,这是纯情入阿鼻地狱。那么九情,有一分的想,入无间地狱。它是慢慢慢慢一直往上升的。

所以我们临命终时要往生,必须要把情执转成观想,转成智慧,这件事很重要!不是修业力,是思想的改造。你必须要引导你的情执慢慢地减少,你智慧的观照慢慢地增加,这个叫作临终的正念。所以改造思想在净土宗是很重要。

蕅益大师特别提出来,我们临终的一念心,影响我们来生的去处。这以下引证:

净界法师:佛法修学概要

蕅益大师在发明这个道理之前,他引用世间的圣贤之道。他说这个道理不但是佛陀这样子讲,就是世间的圣贤都有这种观念。你看儒家思想,它把人分成两种:我们一念心,有人心跟道心。这个人心就是《楞严经》说的情执、欲望。我们过去生曾经在世间的五欲里面享受过,享受过以后留下很多的后遗症,产生很多的感情、很多的妄想,这是人心,是我们对欲望的一种希求。这个世间的快乐果报有什么过失呢?它让你享受快乐以后,心中经常打妄想,这种妄想挥之不去。

第二个就是道心。道心就是说,我们曾经学习圣贤的道理,从当中得到智慧。但是在儒家的思想认为,人心是危险的,道心是微弱的。也就是说一个正常人,欲望的势力是超过于智慧的势力,所以儒家思想它提一个很重要的观念:人要接受教育。教育的结果就会产生不同。它说,“惟圣罔念作狂,惟狂克念作圣”。说圣人跟一个恐怖分子,一个狂人,有什么差别呢?我们就谈谈我们的过去,其实我们的过去,没有太多差别。说实在的,套一句台湾话,“七的不要笑八的”,因为你做过很多错事,我也做过很多错事,是吧?我们就是有共业,才会投胎在同一个世界。如果论过去,我们差别不大。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会生长在同一个时间、同一个地点、同一个时空,因为我们有共业,我们来自于同样的过去。

但是,我们不一定有同样的未来。就看你今生的努力了。从儒家的思想认为什么是好人?因为他善于克制自己的欲望,能够启发他的道念,这个叫作好人。他今生做出了努力,做出了学习,做出了改变。什么叫作坏人?这个人放纵他邪恶的一面,放纵他的欲望,不好好学习,他就变坏人。诸位!我们有相同的过去,但是我们不可能有相同的未来,关键就在你现在怎么做了。

我们有两个选择:第一个,我们就把过去生的福报花完,该怎么享受就怎么享受,尽情享受,那你来生只有一条路可以去,到三恶道去了。因为放纵欲望的结果,放纵了这一块烦恼的势力,你临终时一定是起颠倒的。所以我们今生好好修学,临终就能保持正念。好人跟坏人的区别来自于:第一个,好人就是克念,他能够克制自己的烦恼;那么坏人呢?是放纵自己的烦恼,差在这里。

所以他总结:

净界法师:佛法修学概要

举一个例子,用这个事相来证明这个道理。舜,他是古代的君王,他是个好人,做了很多善事利益百姓;跖是一个大盗,他统领九千人到处杀人放火,做了很多伤害众生的事情。那么这两个人生长在同一个时代,表示他们有相同的过去,为什么今生会产生不同的作用呢?因为“利与善之间也。”一个人的心住在欲望,他的目的为了追求今生的快乐;另外一个人的心住在善念,他为了积集善业而努力。

到现在我们都没有谈到佛法。从世间的圣贤之道,我们已经知道,人要能够离苦得乐趋吉避凶,就要调伏欲望。调伏欲望这一块,在儒家的思想,它的方法是制礼作乐。因为儒家思想认为人心本善,只要你教育他,他会往好的方向走,所以它用礼仪来约束你的身口,用音乐来陶冶你的性情。古代的音乐是比较优美的,现在的音乐都很躁动。儒家思想是从人性本善,从一种比较正面的思考来教育我们。

但是另外一个法家思想就比较悲观。它认为人性本恶,法家认为教育没有用。法家说,一个人要造恶时,他要去偷盗,你跟他说,你不要偷盗,这样子你的祖先会蒙羞的。你用礼乐来教育他,他不会听的。法家会说把这个人绑起来,关起来就对了,所以法家是严刑峻法。因此在中国的文化当中,基本上历代的君王都是外儒内法,儒家、法家一起运用。你善根够我就跟你讲道理,你要不听话就法家伺候。

总而言之,在圣贤之道当中,都知道一个人要调整心态,你的生命才能够增上,这一点很重要!诸位!很多人都以为,你修善来生就会比较好,不一定!佛陀在经里面说,一个人的心,如果是放纵你的烦恼欲望,就算造很多善业,因为你的心是堕落的,你还是会到三恶道得果报。诸位要知道,善业会让你活得快乐,但是你内心是决定六道的升沉。你看现在很多的狗,被人家养得很快乐,对不对?但它在畜生道,是卑贱的果报。这就是他放纵烦恼,但是他积集善业,所以他的果报不能得尊贵身,不能在比较尊贵的人天乃至于佛菩萨的地方得果报。如果放纵你的欲望,就算你造了很多布施的善业,做了很多的义工,你的善业会在卑贱的果报里面表现出来,你可能在畜生道做一条大蟒蛇,或者做鬼王,去享受你的善业。善业的安乐果报有很多种可能。你的升沉,六道的升沉,十法界的升沉,是靠你的心理素质。

好,这一段就是说明,人生的整个升沉,所谓的“成佛作祖,堕坑落堑,所争只一念间”。生命的整个大方向的决定权,就在我们内心的素质。

这种概念有了以后,我们就看下一段。

净界法师:佛法修学概要

一般受戒学律、听教看经、参宗坐禅,这三种法门都是佛陀制定的大功德的法。比方说你持戒;比方说你学习教理,修习止观;比方说你修学禅宗;比方说你念佛持咒等等,由此类推,我们每一个人在佛法当中,都会选择自己的法门来修学。你可能每天拜忏,也可能每天念佛,你也参加共修,虽然我们同样在佛法当中积集善业,但是我们来生有五种可能。

第一个,“但夹带利名心,便是三途种子。”假设你心理的水平,是住在世间的名利,心里面有很多的想法,但是你的主流……,什么叫主流呢?我们解释一下。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善恶都有,但是,如果你有一个想法是数数现行,然后深生好乐,这个念头经常起现行,这就是你的主流了。如果我们今天把名利看得很重,就算造善业,这个善业还是会到三恶道得果报,因为你心理水平就这么回事。

第二个,“但执着取相,便是人天魔外种子。”这个执着取相比名利心好,因为名利心是档次最低的,你是追求世间的荣华富贵。第二个你是执着善业,虽然他执着善业的相状,但是他的水平比较高,这个人不是做人就是做天人。如果他又喜欢感应神通,就有可能变成外道了。但是不管怎么说,这个比追求名利好一点。追求神通,追求善业这种执着,相对来说,水平就高一点,这是人天的,至少他是一个人天的尊贵身,虽然没了生死。

第三个,“但一味出离生死,便是二乘种子。”二乘种子,二乘人其实是满有道心的,但有个缺点,他对人生的痛苦感受太深,他今生所受的折磨太重,所以对人生是完全的悲观主义。他认为生命是没有价值的。你看我们到净土去,是暂时的,总有一天还要回入娑婆度有情!我们只是把净土当作一种过渡。但是二乘人离开三界,他是永远不想再回来。观三界如牢狱,视生死如冤家。但期自度,不愿度人。这种人就到偏空涅槃去了,他所修的善业就往那个地方引导。这是第三种人。这种人,我们一般说是悲观主义者。

诸位要知道,佛法的操作,就像你在吃药一样,适可而止。有些药你不能服用过量,尤其是苦谛。慢慢你就知道,虽然苦谛可以调伏我们对娑婆世界的贪爱,但是你用得刚好就好了。如果你苦谛操作过量,可能会影响你的大悲心。其实二乘人就是这样子,他对苦谛的感受特深,可能他从小有这样的经历。总而言之苦谛的操作过量,让他对生命产生极度的厌恶。大乘佛法是认为生命没有好坏,因为毕竟空,你操作得当,人生可以创造大功德;你要是操作失当,人生会造重大的罪业。所以人生没有好坏,一个生命体出现没有好坏。但是小乘人把人生定义成痛苦的,是绝对不好的,这个就有所偏执了。这就是为什么他最后没有万德庄严,是他的思考模式出了差错,一味地出离生死。出离生死可以,但是你不能一味,不能过度。那么这种人过度地对生命产生排斥,在成佛之道,他一定要先经过二乘的过渡,然后再回小向大,这是第三种人。

第四种人,“但具真实自觉觉他心,便是菩萨种子。”这种人他一方面上求佛道,一方面又下化众生。他在空性当中有佛道的好乐,又有对众生的悲悯,这个人一定会直接到菩萨的果位。第三种人是以苦谛为住,变成二乘;第四种人中道实相为住,他会知道什么事情都要做得刚好。

第五种是最圆满,“但从自觉圣趣,光明发辉,彻其源底,共回向净土,普与众生同登极乐,便是无上菩提种子。”第五种人是以无住为住,这种人经过长时间大乘佛法的修学,能够“自觉圣趣,光明发辉”,能够找到生命的根源,知道我们“何期自性,本来清净”。

诸位!你有没有想到一个问题,你是怎么来的?你从什么地方来?有人说,欸,我是从父母亲而来,这个思考是最低层的思考。高一层认为我是由业力而来,不错啊!因为你有业力,万般皆是业。但是从业力而来,这个还不够彻底。你有没有想到,这个业力还没有成就之前,你是怎么来的?在业力没有和合之前,看《楞严经》的意思,我们从空性而来,人生是无中生有,本来没有,然后因缘和合,啪!出现了。这跟做梦一样。你看你做梦时,你梦到的梦境本来没有嘛,是梦心的和合,然后出现了,最后还是没有。所以你能够从毕竟空当中建立你的人生观,直接成佛,速度最快了。

这个地方就是说,我们修习相同的法门,但是不会有相同的结果。你看大家一起念佛,假设我们办一个佛七,一百多个人念佛,这句佛号进入了一百多个人的内心世界里面,经过你思考模式的操作,最后创造出来的结果,答案是每一个人不一样!这个叫诸法因缘生。如果佛号进入一百个人的心中,每一个人结果都一样,那这句佛号叫有自性,它有主宰性,那就违背了佛法毕竟空的思想。佛法认为没有一个法是有自性的,“诸法无自性,一切从缘起。”如果每一个人念这句佛号,都产生相同的结果,表示这句佛号有它的独立自主的体性,那么这样子就违背佛法的因缘观了。佛法认为没有一个东西是有自性的。佛法的结果答案都是只有一个,那就是不一定!通通不一定!看你的内心世界,看你的心理素质,这是很重要的观念。你的内心素质引导你所有的修学,所以你的心理素质提升了,你的生命就全部提升了。

答案总结,“故曰:一切法正,一切法邪。”所有的法门都可能让你超越生死到净土去,所有的法门也可能让你堕落到三恶道去享受快乐,都有可能。一切法可能是正,一切法可能是邪,答案是不一定。所以提升你的心理素质,就变得很重要了。因为它就象是整部马车,马车往哪里走,车子不能决定。这个法门不能决定你的去处,法门没有方向性的,是前面那匹马。那匹马往哪里跑,车子就得往哪里跑。

我们做一个总结。看看这两段,《法句经》的两段,把这个一切法正,一切法邪,做个总结。两段都念一念,请合掌。

○诸法意先导,意主意造作。若以染污意,或语或行业,是则苦随彼,如轮随兽足。

○诸法意先导,意主意造作。若以染污意,或语或行业,是则苦随彼,如轮随兽足。

○诸法意先导,意主意造作。若以清净意,或语或行业,是则乐随彼,如影不离形。

这个地方讲出了两种生命的结果,先讲一个道理,“诸法意先导,意主意造作”,说我们在佛教里花了很多时间,修了很多的法门,我们也布施,也持戒,也念佛,也持咒,那么谁来引导我们做这么多的善业呢?意先导——你的心理状态,你的思考模式,引导了你所有的善业。由你的思想来做主,也是由你的思想来引导它造业。假设你今天是以染污意,追求世间杂染的名利,那么“或语或行业,是则苦随彼”,你总有一天要尝到痛苦,“如轮随兽足”,就像这个轮子,永远跟着前面的动物走,这个轮子是不能做决定的。

这个地方我们要解释一下。为什么他积集善业最后是痛苦呢?这有两种可能:如果你学佛很早,很年轻就学佛,大概到了中晚年,你的福报就会现前,这是正常的。佛教就是不断地忏悔业障,积集资粮,所以你的生命很快会改变,很快会出现快乐的果报。如果这个发菩提心的人,面对果报,不迷、不取、不动,继续往前走,不住在这个福报,但这个福报还是会出现,因为因果法尔如此。但如果你一开始的发心,就是为了追求福报来修善业,糟糕了!这个福报就通不过去了,你就住在上面了,然后开始享受、放逸了。你今生开始放逸,来生就直接堕落了。来生因为你的善业提前起现行,所以在享受福报时,你的烦恼就开始活动,福报享尽你第二生就堕落了。这是第一种情况。你学佛得很早,善业修得很多,到晚年福报现前,因为你的发心不正,结果你陷入了福报的陷阱当中。你不能够说福报害人,因为是你自己的发心不对。很多人也是福报现前,他走得过去,因为他追求更好的东西。生命是这样,你要拒绝、舍档次低的东西,后面的东西才会出来。佛法修学是一层一层的。佛法会先给你比较低层的东西,你不要,往前走,它再给你更高层的。你再不要,它再给你更高层的,它是一层一层出现的。如果你学佛学得早,晚年就会起现行,这个就考验你的发心了。发心错了,你今生就直接陷进去了,第二生就直接堕落了,这是第一种情况。

第二种人,学佛比较晚,善业相对修得比较少,他的福报可能就到来生才起现行,这种人第三生堕落。来生你很快乐,但是你跑不出这种快乐,你一定陷进去,因为第二生你的心在造善业时,就住在这里了。所以第二生福报现前时,你一定会放逸,一定会,绝对跑不掉的,然后你第三生堕落。这个痛苦什么时候出现呢?不是马上出现,因为你积集善业怎么会有痛苦呢?它是在善业结束以后出现痛苦,可能是来生,也可能是第三生。当然这要怪你自己了,因为你一开始的发心档次不高,所以就容易陷进去。

我们再看第二个。“诸法意先导,意主意造作”,这个道理跟前面一样,就是我们的生命所有的行为是由内心来主导的。假设我们以清净的菩提心,来发动我们的口业,赞叹别人做的慈善事业,“是则乐随彼,如影不离形。”诸位如果你发心发得水平高一点,你还是会享受快乐,但这种快乐不会障碍你,这个叫作自在的快乐,而不是带业的快乐。你看有些人他活得很快乐,但是这个快乐不会让他堕落。他不为所动,能够很快地从快乐走过去,得到后面更好的东西,他要的是摩尼宝珠,他不会去在乎这种路边的生灭的小花。

为什么有些人福报现前时他走得过去,有些人走不过去呢?就是各自的发心不同。我们每一个人学佛一定要先断恶修善,一定要先有人天乘的基础,才有出世的功德。但是学佛很矛盾的地方也在这里,我们都要修善,而修善的结果就会出现福报,出现福报就会让我们迷惑颠倒,这个地方是大问题了!那么就跟你刚开始的发心有关系了。如果你发心发得很高,为了成佛,为了求生净土,你很容易从快乐的果报里轻轻地走过去,福报变成一种增上。因为你有福报,你更专心地断恶修善度众生,所以福报为你所用,你有主动权,你掌握了福报,福报听你的。如果你发心错误,你就被福报牵着走,福报牵着你走,你就到三恶道去了。你要有心理准备,我们一定要经过福报这一关的,但不是每一个人都过得了,不是!要看你的调伏力引导力了。因为你一定要先断恶修善,一定要先修善业,然后才有所谓的修止观。所以说往生净土的人要知道,阿弥陀佛的名号是很大的功德,无量光,无量寿,你在佛号里面操作,会创造广大的功德。但这个功德的趋向有很多种可能。那么你现在怎么来引导这句佛号趋向于净土,关键就在这里了!

0:00 / 0:00
佛法修学概要1
佛法修学概要2
佛法修学概要3
佛法修学概要4
佛法修学概要5
佛法修学概要6
佛法修学概要7
佛法修学概要8
佛法修学概要9
佛法修学概要10
佛法修学概要11
佛法修学概要12
佛法修学概要13
佛法修学概要14
佛法修学概要15
佛法修学概要16
佛法修学概要17
佛法修学概要18
佛法修学概要19
佛法修学概要20
佛法修学概要21
佛法修学概要22
佛法修学概要23
佛法修学概要24
佛法修学概要25
佛法修学概要26
佛法修学概要27
佛法修学概要28
佛法修学概要29
佛法修学概要30
佛法修学概要31
佛法修学概要32
佛法修学概要33
佛法修学概要34
佛法修学概要35
佛法修学概要36
佛法修学概要37
佛法修学概要38
佛法修学概要39
佛法修学概要40
隐藏音频列表
播放音频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净界法师文章列表

「施主」有何含义

施主,即檀越。佛教对布施者的敬称。指施舍财物给佛寺...

戒定慧三学,学佛修行的基础

作为一个正信的佛教徒,必须知道戒、定、慧三学,这是...

「专修」和「杂修」的划分

善导大师讲的这个专修和杂修的情况,确实善导大师讲专...

如何劝说父母皈依三宝

问: 如何劝说父母皈依三宝? 大安法师答: 三皈依是...

圣严法师《在家信佛有禁忌吗》

民间通俗的信仰有很多的禁忌,但那并不是正信的佛教,...

这就是佛教之悲哀啊

念佛珠,念佛咒计数,变装饰; 佛像是恭敬供养,却变艺...

【推荐】对净土宗人的勉励

净土宗的人,我想我提出三点跟大家互勉, 第一个,你最...

文殊菩萨为什么要高举宝剑

我们看到文殊菩萨的塑像,他右手拿着宝剑,很多佛像也...

文殊菩萨心咒

文殊菩萨心咒: 嗡ong 阿a 喇la 巴ba 札zha 那na 谛d...

佛说百佛名经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

杂譬喻经

(一) 昔有比丘聪明智慧,时病危顿,弟子问曰:成应...

【注音版】普贤菩萨行愿品

(根据印光大师校定本校对)...

无分别智要如何修

我们来看窥基大师是怎么说的。他说无分别智怎么修呢?...

喝水也有学问,十个喝水的坏习惯

导语: 你会喝水吗?这件每天都在做的事情,你却未必...

心境决定你的处境

我们讲说心境决定你的处境。这句话一点不假。说我现在...

眼前万物生生不已,皆凡夫之所妄计,实无所生

佛说一切法从因缘生者,缘生无性,正示生无所生也。 人...

【佛教词典】阿修罗宫

(杂名)阿修罗之宫殿。义楚十六曰:长阿含云:阿修罗...

【佛教词典】一相智

(术语)证悟诸法一实相之智也。智度论六曰:以此方便...

【推荐】《欲海回狂》普劝受持流通序

天下有极惨极烈,至大至深的祸害,动辄让人丧身失命,...

能够弘扬因果轮回观念,他的功德是巨大的

为什么清末民初的知识分子那么痛恨儒家?实际上它最远...

星云大师《为消防人员祈愿文》

慈悲伟大的佛陀! 居住在都市里的人们,不是怕市虎汽...

【佛学漫画】根本业

不二问禅师父,师父,以我们修行人念经等的功德力量,...

知命认命,是改命的前提

佛教的思想是因缘观,先知命而后认命。很多人一学佛就...

【推荐】不要被第二支毒箭所伤

昨晚正在给家里的花花草草重新安置一个小家,只听得客...

什么是真如

那我们谈谈什么是真如呢? 它的体性,经典上给它两句话...

把一切想法都归到念佛当中

在日常生活当中,我们的妄想杂念总是要琢磨,啊,我下...

有修行了,自然会有人护持你

以前去太平岩寺听课,有个比丘尼法师开示,他说他常常...

般若非他,现前一念心性而已

般若非他,现前一念心性而已。心性本自竖穷横遍,故广...

水泡花蔓的故事

南无阿弥陀佛。诸位大家吉祥。我们又在道场白华庵,今...

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而成功

人有竞争之心,绝非错误。竞争之心,至少能够体现人的...